2009年12月第12期 高教论坛 DeC.2009.No.12 Higher Education Forum ・研究与探索・ 浅谈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 黄玮刑 (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广西南宁53OOO1) 摘要: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化素养是新世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大课题。本文从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进行归 纳,并提出一些改进的对策,以期引起重视。 关键词:校园生态文化;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09)12一O124一O2 作者简介:黄玮蜊(1970一),女,广西阳朔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收稿日期:2009一O8一O5修稿日期:2009—09--06 人是以文化的形式存在的,人类文化经历了自 培养,但缺乏对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这导致 了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严重问题知之不多,对生态安 然文化——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三个阶段[1],从 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与这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人类 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方式也经历了从恐惧自然、神化 自然的“自然中心主义”到与自然对抗,无节制的掠 夺自然的“亚人类中心主义”,再发展到征服、控制自 然,把自然视为人类附属物的“人类中心主义”。工 业文明在创造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同 时,也使人们凌驾于自然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提高, 对自然随心所欲的掠夺,造成了全球极其严重的自 然资源枯竭、大气污染、森林危机、土地荒漠化等生 态环境的恶化。正如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所说: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 全的重要意义认识肤浅,生态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淡 薄。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原因造 成的,主要表现在: (一)生态人文环境的缺乏 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生态文化教育起 步较晚,生态文化教育体系尚未形成。教育主体单 一,生态文化教育主要依靠学校,而环保部门、大众 传媒、企业、社区均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我国 公民整体环境意识相对薄弱,2005年国家环境保护 总局与中国社科院对全国城市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 显示,目前我国城市公众的环境知识水平仍然较低, 若以百分制计算,尚未及格,农村公众的得分更 低[3];同时,受“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整个社会只 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学生从小学到大学, 在其成长的过程中未能从社会中获得尊重自然,与 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人文环境。 (二)学校生态文化教育的缺位 一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 ̄x.1-我们进行报复’,[ 。 反恩我们所面临的生态危机,这些问题不只出 自人类的行为,更来自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态度及观 点。如果缺乏生态意识的支撑,人们的生态文明观 念淡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就不能从根本上得到 遏止。因此,培养和提高公民的生态文化素养尤为 重要,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重要基地和摇篮,大 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政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生力 军和骨干力量,他们生态文化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 方面,高等教育把职业技能的培养作为价值 的最高追求,过度关注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实用性,忽 略了教育的生态/or值。另一方面,绝大部分高校尚 未把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列入培养目标,少数 高校虽有生态课程设置,但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教 响到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好坏。提高大学生的生态 文化素养,促使他们把这种素养内化为其思想及行 为,并且去影响其他人,对提高国民的整体生态文化 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强调了生态的专业知识和技 能,忽视了生态哲学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的 、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分析 形成教育。教师队伍生态文化素质整体水平不高。 (三)主体功利主义心理盛行 一生态文化素养是关于生态知识技能水平、生态 价值、生态伦理、生态审美等的综合素养。在当前, 高校在对学生进行综合素养的培育时,注重了专业 q=N-知识与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 】24 方面,中学的应试教育,唯考独尊,已使学生 的生态文化素养本已缺失,进入大学后迫于就业的 压力和现实的需要,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考级、考研 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上,根本无暇顾及生态文化素养 的培育与提升。另一方面,由于传统的教育评价机 中。 制只强调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忽视综合素 质的全面发展,导致了学生对生态文化等人文知识 漠不关心。 1一(--)优化课程设置,把生态文化教育引入课堂 联合国《21世纪议程》中写到:教育是促进可持 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能力的关 键。自联合国倡导环境教育以来,世界已有许多国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化素养的途径及对策 家开设了环境教育课程,如美国于1989年签署了 《1990年国家环境教育法案》,把环境教育定为高校 的必修课。目前,俄罗斯的大学生态教育已从原来 的传统生态学中拓展开来,把生态学作为一种世界 观和方法论传授给学生。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始重视 生态文化素养培育的核心理念就是通过各种形 式的教育和环境熏陶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生态哲学 观、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培养良好的欣赏、维护 生态美的能力,养成积极的关注环境,主动地保护环 境的心理和行为。 (一)构建大学校园生态文化 校园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文 化,是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环境和精神氛围。它 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构成。学校提供的 物质环境、推崇的价值观念、熔铸的行为模式等构成 了受教育者的学习环境,这一环境会潜移默化地影 响、改变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特点。正 如马克思所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 人,,[ ,构建良好的校园生态文化,有助于提高学生 的生态文化素养。 首先,从校园物质生态文化层面看,它是有形的 校园自然生态环境。“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 人心”,合理的校园布局,美观的建筑风格,校园的绿 化美化以及校园环境中所蕴涵的人文气息,是无声 的育人载体,对启迪学生的智慧,陶冶学生的情操会 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因此,校园物化环境的 塑造,应充分赋予校园建筑设施和环境以丰富的文 化内涵,让学校一草一木、一墙一壁都会说话,让学 生融入其中,深刻地体会到人与自然和谐的美,从而 提高学生生态审美素养,培养它们学会欣赏自然、热 爱自然,自觉保护自然的情感。 其次,校园制度文化是学校根据国家的法律法 规・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的校纪校规,它与环境 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相统一,规范约束着大学生的 思想和行为。学校要充分发挥制度文化在培育大学 生生态文化素养中的作用,把制度转化为学生的自 觉行为,通过奖惩手段促进外在文化向内在文化转 化,促进大学生生态意识的养成和良好行为的培养, 自觉保护环境,从而提高学生生态素养。 .再次,精神生态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 精髓。高校要在校园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大力倡导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尊重自然的生态伦理 观,崇尚自然的绿色消费观,让学生在这样的无形的 精神氛围里,不断提高自己的生态文化素养。 总之,大学校园文化应致力于校园生态文化的 探究建设,注重人一教育一环境的和谐与平衡,让生 态意识的观念、行为注入到每一位大学生的心灵之 生态文化教育,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作了有益的 探索,但据有关方面统计,目前在非生物、生态专业 开设与生态相关的选修课的院校仅占到全国高校总 数的1O 左右,接受教育的学生数量也只占到很小 的比例L5]。而且,教育理念仍以工具理性为价值取 向,教学设计也未考虑造成日前生态恶化的思想背 景,除介绍一些与环保相关的专业技术、法律法规等 知识外,对生态哲学、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观、生态 忧患意识、责任意识的培育还是一个极其薄弱的环 节。要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应对高校课程 体系结构进行改革,构建完整的生态文化教育知识 和思想理论体系,把生态文化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课 程体系中,整体布置,科学实施,不仅把它作为高校 必修课程,充分发挥公共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并且 还要把生态意识,生态思维,生态价值观、生态伦理 观贯穿于其他专业学科教学之中。 (三)提高高校教师生态文化素养 任何一种教育都是通过教师来实施的。学生生 态文化素养的高低影响因素有很多,教师自身生态 文化素质是关键因素之一。高校不仅应当拥有生态 文化教育的专职师资,更重要的是要让其他学科专 业课教师在教学中也贯穿生态文化教育。这就要求 高校教师既对本专业的知识有较深的造诣,又具有 深厚的生态文化知识底蕴和生态文化教育能力,这 样才能深入地挖掘教学内容中的生态理念,通过深 入浅出的讲解,将自己内化了的生态价值观潜移默 化地影响学生,促使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形成,并内化 成学生自身稳定的生态文化素养。 (四)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生态文化素养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生态文化素养的培育不能 仅在课堂上讲授灌输中进行,还需在实践中让学生 将自己的认识、感悟外化为一种行动,让学生在实践 中感知和反思,在反思中行动和提升,做到知行统 一,从而使自己的生态文化素养得以提高,并鼓励学 生积极参与到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去。 首先,开展多种与环保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 活动中树立生态意识。 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设立(下转第129页) l25 [11]Treniece Lewis Harris,et a1.Cultural orientation, students[J].Suicide&Life—Threatening Behav— family cohesion,and family support in suicide ideation for。2000。30(4):341—353. and depression among African American college Survey Research on Mental Health Condition of the People with Intention 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Postgraduate WANG Jian (Psychology Health Center of College Students,Anhui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Hefei 230601,China) Abstract:Mental health of people with intention 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postgraduate is being positive attention.Re— search on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with intention 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postgraduate has positive sense on the part of the group for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reserve of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Study reveals mental health of people with intention tO take entrance examination of postgraduate should be intensified accordingly enhance their mental health leve1. Key words:people pursuing graduate degree;mental health;questionnaire survey (上接第125页) 有关环保的研究课题,开展环保调研;参观生态文 中尽量不使用一次性物品,如一次性饭盒,一次性 化教育基地;深入乡村、企业、街道小区宣传环境 筷子等,购买包装少的商品,学会旧物利用,开展 保护、生态安全、法律法规;让学生参与到“植树 节水、节电、垃圾分类处理,共创节约型校园的活 节”“爱鸟周”“地球日”“戒烟日”“世界水日”等 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并转化持续性 纪念日的宣传教育活动之中去。学生通Et直接参与 ,行为,提高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 这些活动,把生态意识自觉落实到行动上,从而加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把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 深大学生对保护自然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他们 处的文明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目标之 对生命的关爱,对祖国、对家乡、对自然的热爱, 一,只有促进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尤其是提 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高大学生的生态文化素养,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目 其次,开展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崇尚 标。 (责任编辑:蒋国平) 自然,追求健康理性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树立 参考文献: 绿色消费意识。 [1]余谋昌.生态文化:21世纪人类新文化[J].新视野, 绿色消费意识是生态文化素养的重要组成部 2003(5). 分。西方所倡导的消费主义在价值观念上体现为物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l-M]。 质主义和享乐主义,它割裂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83. 系,把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对自然界进行无限度的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国社科院.2005年度全国城市 掠夺与挥霍视为天经地义,使自然界遭受到前所未 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EB/OL]http://www.chi— 有的破坏,造成人类的资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消费 naeo1.net/lsxd/dt/061026——bg.htm1. 主义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日深,我们要引导学 [4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 生转变消费观念,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92. 保,重视环境卫生,提倡勤俭节约,反对挥霍浪 [53黄正福.高校生态教育浅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 费,学生既是接受绿色消费教育的客体,又是积极 报,2007(2)。 参与绿色消费的主体,因此要鼓励学生在日常消费 Cultivation on Eco--cultural Accomplishment of the Undergraduates HUANG Wei—li (Guangxi Teachers Education University,Nanning 530001,Chian) Abstract:To enhance the whole society’S eco--cultural accomplishment would be a major issue of the new century and harmo- nious development of nature.This article tried tO conclude some of the widespread phenomenon among the colleges and univer- sities at present and made some suggestions for improvement measures with a hope tO pay attention tO this matter. Key words:campus’ecological culture literacy;undergraduates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