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北洋军阀的统治基本结束。 政治特征: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革命统一战线旗帜下,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经济特征:帝国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思想特征: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本;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中国思想界出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并存的状况,但新三民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主导地位。 【考点清单】
1.五四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2)五四运动的经过 (未提\"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解析】五四运动虽然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但在历年高考中却出题不多。复习时只要对主要知识点作熟悉性了解即可。对\"五四运动爆发的背景\"应从国际方面日美侵略与十月革命的影响和国内方面根本原因、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等方面进行了解;对\"五四运动的经过\"应着重了解导火线、初步胜利等主要知识点。
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4)工人运动的高潮。
【解析】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是历年高考的重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人运动的高潮,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应理清李大钊引入马克思主义、一些先进分子到工人中宣传和先进分子认识到成产共产党的必要这样一条线索;对\"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应重点分析其历史条件、中共一大的主要决议和意义;对\"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应注意分析中共二大的中心任务、纲领依据和两种纲领等。
3.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解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对\"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应全面而详
细地分析其条件、方针、实现的标志、合作的政治基础、合作的初步成果等;
4.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北伐战争;
【解析】北伐军胜利进军,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对\"北伐军胜利进军\"应了解其目的、对象、
主要战场战况、成果和分析胜利进军的原因
- 1 -
5.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失败标志; \"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2)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和经验教训。
【解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出题相对偏少,复习中应把握国民党右派势力的壮大与反革命政变的发动、深入分析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历史功绩与教训。对\"'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应了解政变?准备和政变的概况;对\"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应突出其功绩、分析其败因、明确其教训。
【知识梳理】
本单元主要叙述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27年大革命失败的历史,这是中国革命由旧民主
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时期,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一.五四爱国运动 (一)运动背景 1.国际:
(1)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华,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2)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 2.国内:
(1)根本原因:阶级矛盾加深; (2)阶级基础:工人阶级壮大; (3)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开展。 (二)爆发和经过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第一阶段:1919年5月,北京(中心),青年学生(主力); (2)第二阶段:1919年6月,上海(中心),工人阶级(主力)。
(3)斗争结果: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三贼职务;拒绝和约签字)。 (三)历史意义:
1.运动性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的革命运动。 2.斗争力量:青年学生(先锋);工人阶级(主力);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3.最大功绩: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类似戊戌变法功绩) 4.思想基础: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使中共成立有了思想基础。 5.革命范畴: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6.标志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理解:怎样理解\"开端\"?
(1)从领导阶级看,无产阶级已成为革命领导阶级;
(2)从指导思想看,马克思主义已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3)从革命前途看,社会主义已成为革命前途;
(4)从革命范畴看,五四运动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补充:五四精神
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概括地讲,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精神\"。
我们应该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前仆后继,英勇奋斗,积极进取,勤奋工作。
爱国主义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与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解放思想、实行变革是民主与科学提出和实现的途径,理性精神、个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与科学的内容。而所有这些,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振兴中华民族。因此,纪念五四运动,发扬五四精神,应该把这些方面结合起来,为振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
总之,五四精神代表着诚实的,进步的,积极的,自由的,平等的,创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爱互助的,劳动而愉快的,全社会幸福的统一体。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华了的爱国精神。
归结起来是,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度社会责任感,宣传民主科学的进步精神,追寻时代潮流、把握时代命运的伟大精神。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历史条件:
(1)必要性: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2)可能性:
①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工人运动发展; ②组织: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建立; ③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外部:共产国际的支持和帮助。 2.成立标志:中共\"一大\" (1)时间:1921年7月23日
(2)地点:上海法租界望志路、浙江嘉兴南湖
向。(3)代表:出席13人,列席2人(马林、尼可尔斯基),代表50多个党员 (4)内容:
①通过党纲,规定党的名称和奋斗目标(奋斗目标不合实际);
- 2 -
②确定党的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③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构(陈独秀、李达、张国焘;李达管宣传-传达)。 3.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一大\"宣告中共诞生;
(2)与以往政党都不相同;(指导思想;奋斗目标) (3)是新型无产阶级政党;(代表利益的广泛性) (4)使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理解:怎样理解\"焕然一新\"? (1)政党性质新:无产阶级政党; (2)指导思想新:马克思主义理论;
(3)中心任务新: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 (4)奋斗目标新: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5)代表利益新: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 (6)革命道路新: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二)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 1.制定背景:
(1)国内:\"一大\"目标不合实际;军阀混战人民困苦。
(2)国际:《九国公约》共同宰割中国;远东党团会议做出重要指示。 2.完成制定--中共\"二大\" (1)时间、地点:1922年7月,上海 (2)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3)制定依据:正确分析中国国情(社会性质、革命性质等) (4)中共\"二大\"的内容:
①提出两种纲领:最低--反封反帝民主共和;最高--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②指出革命动力:工、农、小、民。
③明确隶属关系:决定加入共产国际,成为其支部。 3.制定纲领的意义:
在中共\"二大\"上,中共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
三.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一)国共合作的条件与方针 1.历史条件:
(版本一:中共认识到应该合作;中共选择国民党进行合作;共产国际指示进行合作;孙中山寻求合作)(版本二: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及对革命动力的认识是合作的理论基础;\"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最好的合作对象;共产国际指示共产党要同国民党(2)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4.新三民主义: (1)内容:
合作)
(1)中共的认识与选择:
①认识:二七罢工后,中共认识到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②选择(国民党):革命民主派;有一定威信;有革命根据地;领导人欢迎合作。 (2)孙中山的认识转变:认为应当改组国民党,同意国共合作 内因:孙中山坚持不懈的爱国心;外因:多次革命受挫的残酷现实。 (3)共产国际的帮助:指导中共进行合作;会晤孙中山建议合作。 (4)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只有国共合作,才有利于\"打倒列强,除军阀\"。 2.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中共\"三大\"确定) (1)时间、地点:1923年,广州 (2)内容: ①正式决定合作;
②确定合作方针(党内合作):个人身份加入;保持党的独立;帮助国民党改组。 (3)评价:
①功绩:正式确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局限:没有提出党内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核心: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理解:\"党内合作\"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1)含义:
是指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在国民党这个组织内进行合作。(2)原因:
①这是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的建议,并得到共产国际的赞同; ②这也是当进国民党能接受的唯一合作形式。 (3)意义:
这对国共两党的发展和中国革命的前进,都是有利的。 (二)国民党\"一大\"
1.时间、地点:1924年1月,广州 2.中心议题:国民党改组问题 3.内容:
(1)通过《国民党宣言》,接受中共主张,重新解释三民主义;
新民族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国内各民族平等;
新民权主义--真正反帝的个人及团体享有一切自由、权利; 新民生主义--节制资本(限制资本家剥削)。 (2)实质:
实际上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更进步的国民革命纲领。 (3)与中共革命纲领的比较:
①相同:和中共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成为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 ②不同:革命纲领不同(八小时工作制、彻底的土地革命等)不同;革命阶段不同(还有一个社会主义阶段)。(按毛泽东的说法:还有宇宙观和革命彻底性不同) 5.意义:两个\"标志\"一个\"开展\"
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实现,标志着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促进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开展。
(三).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两次反革命政变
(四)大革命败因和经验教训 1.功绩:
(1)由内往外: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由近及远:在新民主主义航程上有重要作用,为中国革命继续前进奠定了基础。 (宣传党的纲领,扩大党的影响,掌握部分武装,群众受到洗礼) 2.败因:
(1)客观:反动势力联合;右派叛变革命。
(2)主观:中共缺乏修养经验;领导人犯\"右倾\"错误。 3.教训:
必须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简称:掌权掌军打仗) 【要点透析】
1、探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关系。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加速推动中共的诞生,可以说是中共诞生的催化剂。
- 3 -
2、探究为什么把这次革命称为国民大革命,与辛亥革命有何异同? (教辅) 【高考典例】 1、(2012·山东文综历史·13)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2015广东文综,15,4分)毛泽东主张用事实反击敌人的毁谤:“敌人说:„广东共产‟,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勾联俄国丧权辱国‟,我们说:„请看事实‟。敌人说:„广州政府治下水深火热民不聊生‟,我们说:„请看事实‟。”这些“事实”都发生于( ) A.辛亥革命时期 B.国民革命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2014四川文综,5,4分)殷海光认为,1840年以来中国对西方的反应,依次经历了“技术的反应”“制度的反应”“观念的反应”和“组织的反应”四个阶段。按此理解,下列属于“组织的反应”的是( )
①发昌机器厂创办 ②京师大学堂建立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 ④国民党改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4、材料
“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 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 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