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育 语文课堂拓展迁移训练初探 回彭守英 内容摘要:该文结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案例,在阐述语文课堂拓展迁移训练内涵的基础上,从准确定位、 立足文本,瞄准目标、环环紧扣,确保力度、适时适量三个方面就有效开展语文课堂的拓展迁移训练作一探讨, 以达到谋略抛砖,有效引玉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拓展训练抛砖引玉 语文课堂的拓展迁移训练, 训练正是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的 就是根据教学目标、教材要求、文 实际行动和探索实践。借助新课 本特点、学生基础、教师习性,在 标列出的拓展性读本资源,帮助 课堂中适时、适度、适量地引入文 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在扩展 本背景等相关内容,并整合文字、 阅读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思维 音乐、图片、影像等教学媒介,运 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提高学生的 用课堂习得的知识和技能而进行 语文素养,即实现新课标提出的 的读写思教学过程。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 拓展迁移训练的过程就是以 态度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但 学生为主体的抛砖引玉过程,其 我们也绝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 拓展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所有 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但 的拓展都必须立足于文本,这样 如何抛砖是需要谋划的,并不是 才能真正地超越文本进而反哺文 教师在课上抛出去的所有砖都会 本。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文本,领悟 引来学生的玉,有时候可能还是 主旨,以更好地抛砖引玉,引导学 引来一大堆砖。那怎样的抛砖方 生进行拓展迁移训练。例如,学习 略才能实现有效引玉呢?下面结 八年级上册的《窗》时,为避免学 合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有效 生只看到近窗者的高尚和远窗者 开展语文课堂的拓展迁移训练作 的卑鄙,而将作者主旨简单地归 一探讨。 结为贬恶扬善,笔者就设计了一 一.准确定位。立足文本 个“让学生写一句劝诫远窗者的 文本,就是教材课文。离开文 话”的拓展迁移训练。 本的拓展迁移那只能是无本之 很多学生写道:“你的卑鄙使 木,无源之水。《义务教育语文课 得一个善良的灵魂凋谢了,所以 程标准》(201 1版,以下简称“新课 窗外的美景也消失了!”“浪子回 标”)把“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 头金不换,拥有美好的心灵才会 的语文课程”作为课程理念之一, 拥有快乐!”其实文章花了不少的 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 笔墨来写远窗者内心的挣扎以至 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 最后完全被欲望吞噬的过程。在 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 这个过程里我们发现人不是生来 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 就邪恶的,而是在于控制不了自 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己的欲望或贪念。而我们自己又 率,初步养成现代社会所需要 何尝不是经常在贪念与道德之间 的。”可见,语文课堂的拓展迁移 徘徊呢?远窗者又何尝不是我们 自己的影子呢?所以《窗》的高明 之处不仅仅是在于解释一种道德 标准,而在于揭示一个哲理:如果 我们不能打败欲望,就会反过来 被欲望推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只有读懂了这点,我们才能 引导学生一步步地阅读文本中关 于远窗者的心理描写,体会人性 堕落的可怕。学生才会真正懂得 人性的美与丑其实只是一念之 差,一墙之隔。此时我们再去读结 尾,就会明白墙的隐喻意义。也绝 不仅仅是对比衬托近窗者的美好 心灵这么简单,而成了欲望的象 征。 所以学生仅仅写一句劝诫远 窗者弃恶扬善的话是没有读懂文 本的体现,也就谈不上立足文本, 更谈不上拓展迁移。当学生理解 了文章深层的内涵之后,就会对 远窗者说出不同的话来:“比欲望 更可怕的是放纵欲望,勒紧欲望 的缰绳。你就会看到美景!”“穿越 欲望之墙就能到达天堂!”当然, 更可以试着要求学生描述远窗者 的心理活动,读写思结合,既培养 学生的思辨力与想象力,又提高 了其写作能力。这样的拓展迁移 训练“更语文”,是真正意义上的 “通过工具渗透人文”。 二.瞄准目标.环环紧扣 每篇课文或每堂课,其起点 与终点都只能也必须是教学目 标。教学目标是衡量一节课有效 豳口圈 与否的重要指标。拓展迁移训练 是课堂教学的环节之一,其情境 设计也必须围绕课堂教学目标展 开,即为达成新课标提出的三维 课程目标服务。新课同时指出: “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 的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 高。”由此可见,教学目标本身虽 三课时要求学生抓住线索组织材 料写叙事散文,以提高写作技巧 提高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课堂的拓展迁移 美 宣 即抛出适量的“砖”,达到恰当的 高度,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 探究,感悟收获“玉”的快乐。深浅 适度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 思维能力。如果拓展的内容只是 简单的由此及彼的迁移,让学生 的思维停留在同一水平,这样的 训练毫无意义。相反如果训练的 难度过大,学生搭梯子也够不着, 训练必须是“语文”的,我们的“抛 砖”方向必须瞄准“语文”目标,以 环环紧扣,寓道于文,在引出学生 语文素养提高的玉的同时,内化 情感。 然是多维的。但我们是不是每个 维度都要设计拓展训练的内容 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以朱自清《背影》为例。这是 一篇语言朴实意蕴深厚的回忆性 叙事散文。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 设定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能在话 出文中所写的几件事的基础上, 提取并说出《背影》一文的叙事线 索;②通过自主研读解答教师提 出的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中, 能说出文中所叙之事蕴藏的作者 情感;③能以特定的情境中的感 人细节为线索,选择事件,组织材 料,并在叙事中写出自己的特定 情感;④能用恰当的方式处理与 父母之间的关系。 如果我们在四个方面都设计 拓展迁移训练,无疑会导致课堂 目标不明,主次不分,也难以完成 教学任务。这时我们就要分清主 次,认明目标。语文教材都有“文 道统一”的特点,该课目标中,① 到③都属于“文”的范畴,而④则 属于“道”的范畴。很明显,“道”融 于“文”语文课堂拓展迁移训练自 然要以“文”为主,理解感悟了 “文”,“道”也就水到渠成了。因此 本课的拓展迁移训练内容应从前 三点中来设计。 根据“一课一得”的课堂教学 目标达成原则,笔者分三课时来 完成《背影》教学,并设计了二个 拓展迁移训练:第一课选一篇类 文要求学生找出叙事线索说出蕴 含情感,以培养学生的概括提取 能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第 三.确保力度。适时适量 必将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 一般来说,拓展迁移训练没 性,那也是得不偿失的。这就要求 有固定的时间或程式,是否进行、 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初一 何时进行、怎样进行都要发挥教 的学生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其心 师的才智,根据文本的特点和教 智、经验、思维、情感等都有一定 学目标来制定,也就是要做到适 的距离。教师在设计拓展迁移训 时适度适量。 练时要客观分析学生,密切关注 适时指选择合适的时间。何 学情,切不可拔苗助长。 时进行拓展迁移训练要根据教学 同时要把握训练内容的数 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定。如某个方 量。如果不需要拓展,就可以省去 面还未完成教师的预设目标则不 这个环节。如果需要,也要根据学 宜据此实施拓展。因为学生在此 情和教学目标来设计一二即可。 存在知识盲点,过多拓展会加重 比如季羡林的《谈成功》,有教师 学生负担,也会造成“夹生饭”,影 把王国维的三重境界所引用的原 响学生积极性和探究兴趣。比如 诗解释并配乐朗读,又找来许多 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很多教 关于成功的案例来引导学生探究 师习惯在课前就介绍作者的生平 天资是否重要,影响成功的有哪 境遇。这确实也可以达到让学生 些要素等。由于拓展过多,教学时 了解作者以拓展知识面的目的。 间不足,导致每个教学环节都是 笔者认为,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是 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学生根本没 为了更好地把握文中的情感,在 时间去领略文本的内涵。 教学中完全可以将其生平分两为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拓展迁 部分来。课前只简单地介绍其在 移训练必须要立足文本,明确目 文学史上的地位。在读到“不应有 标,适时适度适量地根据教情、学 恨”时,再引导学生思考东坡有哪 情来设计,这样才能达到抛砖引 些“恨”。大部分学生只能从诗歌 玉的效果。 小序中读出离别之恨,这时再介 绍苏轼作词的具体背景,学生马 参考文献: 上就能归纳出“贬谪之恨”这一重 [1]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要情感了。有了这两重恨做铺垫,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学生再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2]张秋玲.初中语文新版课程标准解 析与教学指导[H].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 婵娟”的豁达就水到渠成了。 版社,2012. 适度适量指要把握拓展迁移 训练的深浅与数量。要分析学生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昆 的“最近发展区”,从而设计让学 山市亭林中学) 生“跳起来摘桃子”的训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