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
《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比较赏读四川省绵竹中学 龚志华《登岳阳楼》与《与夏十二登岳阳楼》都是写登岳阳楼,但感受却不同。这是因为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自然诗境和风格不一样。还是先看看两首诗的具体内容:登岳阳楼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 李白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接下来,我们作如下一些分析:《登岳阳楼》起句就与杜甫的人生相联系。“昔”指他的青年时代,时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则是这样的情形:大历三年,住在成都的杜甫经历了长期的困顿艰辛后,体衰多病,已经进入了垂暮之年,因四川政局混乱,所以他沿长江出川,辗转来到湖南。这年的冬季,漂泊中的诗人到了岳州,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祖国山河残破,疮痍满目。杜甫历尽人生坎坷,才有幸登岳阳楼;过去充满宏大的人生抱负,今朝都成了泡影,且处于多事之秋,他怎能不百感交集呢?登临岳阳楼,亲睹山色湖光,本是人生快事,可这并没有给杜甫带来多少喜悦,反而触发无尽的感伤。“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极写洞庭湖雄伟壮阔的气象,杜甫用夸张的手法把洞庭湖浩瀚无边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绘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壮阔。“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自己长期漂泊无归的感情。“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连年战乱,亲朋好友音信全无,一身是病。这里借“孤舟”来表达无所依托之意。这又加重了他自伤漂泊的感情。不过,杜甫毕竟是杜甫,他没有停留在个人痛苦上,而是以国事为念。因此,当他站在岳阳楼“凭轩”远眺时,就联想到兵荒马乱的动荡情总值,不禁潸然泪下。在诗人伤时忧世中,全诗的意境由宽阔转入狭窄又转为宽阔,富于变化,既壮且悲,显示出沉郁顿挫的风格。《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作于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南游岳阳时。开篇写岳阳楼四周宏丽的景色:天岳山南面一带,美景无边,尽入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李白这时候正遇赦,心情
轻快,眼前景物自然显得有情有意。“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雁儿高飞,带走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出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足见李白内心的欢乐和喜悦。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他在岳阳楼上住宿、饮酒,仿佛在天上云间一般。醉后凉风四起,习习吹人,让衣袖翩翩飘舞。由此可见诗人李白何等潇洒畅快。可以说,李白将洞庭湖山水景物的宏丽美好与自己心情的轻松快乐融为一体,构设了一个似真如幻的迷人境界。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和夸张等手法,想象奇特,笔法洒脱,实足地豪入飘逸。登楼诗,说到底是抒情诗。登楼即景不过是诗人人生情怀的抒写罢了。生活之顺逆,心境之悲喜,与诗歌意境之实与虚、风格之沉郁与豪放,是密切联系,和谐统一的。“登楼”已经成为历代文人抒发身世之慨和客中之愁的一个特有的人文意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也频频出现。登楼诗,总的来说,其写景、抒怀、说理,或多或少与人生都有些关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