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
摘 要: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旨在补偿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带来的教育不公问题,并同时起到维护民族团结与稳定的作用。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逆向歧视”问题以及一些腐败现象。从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中政府、高校、少数民族考生以及非少数民族考生的四方的利益诉求与冲突是导致政策执行中种种问题的根源所在。实现政策中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平衡,需要在完善政策本身的同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利益相关者,公共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几十年的高考加分政策在弥补高考招生制度缺陷,缩小地区间教育水平差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85年以来,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得以明确和完善,充分反映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政策倾斜,使众多少数民族学生得以梦圆大学。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实施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实施中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使公众失去信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不同区域、不同发展水平的少数民族的“一刀切”对待,可能导致有的少数民族的考生永远也上不了大学;二是加分中出现一些社会腐败现象,部分权势阶层利用自己占有较多社会资源的优势肆意利用加分政策为自己谋私利;三是所谓的“逆向歧视”问题。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执行中遭遇的问题,其原因何在?公共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为阐释该问题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二、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简介
(一)政策目标
1、补偿教育资源配置失衡带来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全国各地区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东部沿海与西部边疆地区、城市与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平衡,限制了居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政府有责任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受教育机会给予补偿。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国家对少数民族这一弱势群体受教育机会的照顾,旨在弥补地区间教育水平的差异,促进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权利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同时,也期待能通过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人才,缩小地区间、民族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虽是教育领域的分配政策,意在促进教育公平,但是其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增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政府为少数民族考生提供高考加分照顾政策,一方面是促进地区间教育公平发展,另一方面这也是国家对少数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高考加分政策的发展历程,也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照顾政策自始至终从来没有间断过,而且少数民族考生始终是高考加分政策照顾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少数民族考生的加分不仅是政府资源配置中对社会弱势群体基本利益的保障,更是对维护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政策内容
《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规定:“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由省级招委会决定,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适当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1。在此基础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规定又略有区别。
1
引自教育部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规定:“回族考生在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凡参加汉语言统考并报汉语言招生计划或民考汉招生计划的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塔吉克、锡伯、乌孜别克、塔塔尔、达斡尔、藏、俄罗斯十一个民族的考生,在录取时分别按以下两种情况予以照顾:父母双方均为上述民族者,加50分;父母一方为上述民族者,加10分”2。云南省规定:“边疆及执行边疆政策县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哈尼族、傣族、苗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景颇族、瑶族、布朗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德昂族、独龙族、藏族、蒙古族、基诺族、水族、布依族在内地的考生加10分;农村户口的彝族、壮族考生加10分;各州(市)人民政府确定的内地高寒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加20分”3。北京市教育局规定:“少数民族考生在高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增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由学校审查录取”4。
三、少数民族照顾性加分的利益相关者
根据公共政策的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有政府、普通高校、少数民族考生、非少数民族考生,从他们的关注点和需求点出发评价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该政策利益相关者的权力、立场和认知等方面的信息, 可以了解该政策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阻力, 以及改进政策执行的途径。
(一)政府
由于历代统治阶级实行的消极少数民族教育政策,加之少数民族地区自然条件、社会环境、传统文化以及宗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缓慢,教育水平滞后。新中国成立后,在一系列优惠政策的支持下,少数民族教育取得了一些发展,但
2
引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局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3 引自云南省教育厅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4 引自北京市教育局201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
在城乡二元结构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条件下,少数民族的教育发展存在很大的阻碍,少数民族学生的高等教育问题仍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占到全国总人口的8.41%,而高等院校当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只占6.23%,在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与全国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一方面承载着弥补教育不公带来的少数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政府维持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的需要。
(二)普通高校
普通高校是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得以实施的载体,承担着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高等教育的责任;同时,少数民族考生在获得加分优惠后,最终是否能够录取也是由高校审查决定的。因此,普通高校是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利益相关者之一。一方面,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可以扩大学校的生源,吸引更多的少数民族学生,高校从中获得学费和政策性支持;另一方面,相比起完全竞争,或者是与鼓励创新为出发点的“奥赛”、“科技创新”等加分相比,以公平为初衷的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显然是比较低效率的。加分政策为学校提供了更多元化的生源,但却未必是最优秀的生源。但就全国而言,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受益者主要是各类民族院校,而一般高校收益相对较少。
(三)少数民族考生
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对象主要是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他们是该项政策的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利益相关者。这不仅保障了少数民族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和增加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有利于少数民族的人才培养,缩小少数民族人才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的不同,高考加分优惠从5分到20分不等。具备加分条件的,成绩一般的少数民族考生能够利用政策帮助自己踏入大学门槛;
成绩较好的少数民族考生能够争取更为理想的高校。而对于在边疆、山区等教育资源极度匮乏的地区,由于教育水平、语言带来的困难,即使可以利用加分政策,少数民族考生往往也要付出较之常人多倍的努力才可能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虽然有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但真正能从中获益踏入大学门槛的少数民族考生并不多。
(四)非少数民族考生
当我们在讨论涉及公平的公共政策时,往往会提到“逆向歧视”的问题。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中,非少数民族考生无疑就是所谓“逆向歧视”的对象。由于教育资源的配置首先是不公平的,因此,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在运用一种“不公平”的措施维护公平。但实际上,非少数民族考生感到不公平或是利益受损也在情理之中。录取的名额数量是既定的,少数民族考生通过加分优惠进入招考学校的视野,“挤占”了非少数民族考生的机会。而由于寻租行为的存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也为非少数民族考生提供了获利的可能。部分社会资源丰富的非少数民族考生存在利用政策漏洞谋利的问题,通过父母的关系更改户口、民族,变身为“符合条件”的加分对象,与少数民族考生站在了更不公平的台阶上。
四、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中的利益相关者的协调与平衡
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涉及到政府、高校、少数民族学生和非少数民族学生四个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它们具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和出发点,并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冲突而导致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此,如何使得各利益相关者在合理获利的同时减少冲突,使其利益矛盾得到协调与平衡十分重要。由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本身在我国的特殊地位,以及受专业水平的限制,笔者在此仅提供三点浅见,是否可行尚待论证。
首先,“公平”不仅仅意味着对“不公平”带来的损失进行弥补,而更应该对造成“不公平”结果的原因进行改变。就一些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的状况来看,教育机构数量少、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仍然是大问题,很多少数民族考生并不是因为自身的原因而无法接受良好教育,而是受不可抗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影响,条件落后的少数民族考生往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倍的努力才有可能获得与别人相同的成果。无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做的多么尽善尽美,如果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根本性问题得不到改变,对于解决少数民族的教育公平问题仍然是杯水车薪。
其次,由于实现公平的教育资源配置不是一簇而就的,并且相对弱势的群体始终会存在,教育较为发达的美国目前仍有对黑人倾斜的教育优惠政策就是很好的例证。因此,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确有其存在的必要,但在实施中应更明确其作为一项“公平政策”的性质,对受益人群与受益标准予以更明确的划分。比如,对于从小生活在北上广这样的一线城市的少数民族考生,应取消对其的加分照顾;对于在二、三线城市以及较为发达的县接受教育的学生,应该缩小加分比例;而对于边疆、山区、牧区等教育更为落后的地区,需要考虑上调加分的限额。
再次,绝对的公平将会引发“道德风险”。在少数民族考生中,有一部分人是不需要借助加分政策来获取高等教育的,如上所述,这些人的政策依赖无疑是一种浪费;而在非少数民族考生中,也有考生利用寻租行为,从加分政策获益,对于类似行为应该坚决杜绝。因此,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执行中应该要突出强调对申请标准的限制,对政策受益对象的资格、条件进行很严格的审查,以此提高政策实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同时,需要完善政策执行机构的运行机制,减少寻租腐败滋生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晓.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09(2).
[2]刘宗让.大学战略中利益相关者管理策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2).
[3]杨经华.作为公平的正义——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存废解读[J].教育文化论坛,2010(2).
[4]赵新亮.利益相关者视角下高考加分政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1.
[5]刘思.高校招生中少数民族优惠政策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6]罗玉珍.教育公平视角下的少数民族教育优惠政策——基于文化在生产理论的探讨[D].西南政法大学,20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