黼 A《)=u }』} 《教育纵横 民族地区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认知情况调查 ——以内蒙古地区在校大学生为例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 宏桥 摘要:本文调查了内蒙古地区大学生对待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对待少数民族 高考加分普遍持理解支持的态度,而相关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过程才是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引起诸多争议的原 因所在。 关键词:少数民族高考加分高校 一、研究背景 正和不断完善的需求越来越旺,呼声越来越高。 论文通过发放问卷,调查了高考考籍在内蒙古自治区f即拥 为了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 繁荣,满足少数民族考生获得优质高等教育的现实需要,中国政 府特别制定了专门针对少数民族考生的一系列高考优惠政策。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使得汉族与少 数民族之间在文化和教育上有了更深入的互动,不同民族之间 发展不平衡的状态得以不断改善,而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 也能享受到越来越优质的、甚至与汉族考生相同的丰富的教育 资源。针对民族考生的优惠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身 份造假”、“搭便车”、“高考移民”现象,造成了新的不公平,这使得 近些年来整个社会对少数民族考生高考加分政策进行补充、修 有在内蒙古自治区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资格)的大学生对待少 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态度。选择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因为 这些被调查者作为考生参加过高考,并曾经作为直接的利益相 关者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有所接触和了解。根据内蒙古地 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规定,蒙古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 温克族、俄罗斯族考生可在高校投档分数线下降低10分投档, 并由高校审查决定是否录用。而在实际执行中,“降低10分投 档”与“加分录取”基本具有相同的效果,也即我们所说的“少数 民族高考加分”。根据实际隋况也为了方便调查,问卷分析中将 校、家庭等贴近群众,深人民心,提高公众精神文化生活水 平,促进文化建设的活动。 2.丰富档案文化功能,开发档案文化产品,优化档案资源 存档种类 加清晰还原历史面貌。档案工作应把档案资源信息化和数字 档案馆建设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建 设的投入,推进档案数字化建设,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档案文 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整合档案资源,构建档案文化联合体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狂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同时, 伴随新媒体的推广与使用,公众对于资源的获取已不再局限 于传统大众媒介,网络的大面积使用以及移动终端的开发、 利用,导致现今的档案资源难以满足公众多层次、全方位、多 角度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科学、统一的标准规范下加大 对档案的甄选,同时加强档案文化建设队伍的培养,科学合 开展整合档案资源,构建档案文化联合体工作,有以下 几点需要注意:首先,要跳出相对封闭的档案活动圈,对内整 合、对外联合,跨区域整合文化资源;其次,要通过开发特色 档案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最后,构建档案文化联合体要 不断创新,增强文化竞争力,实现联合体的可持续发展,促进 理地利用档案资源,实现档案资源的共建共享。通过举办展 览,拍摄数字、影视作品等形式,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其他事业的共同发展。公众对知情权越来越重视,对档案信 息资源加以整合,最终实现资源共享,实现文化联合对档案 文化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淑文.档案信息化建设初探.兰台内外,2011(1) [2】魏东.浅谈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公文与数字档案管理 策略.兰台世界,2007(20) 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档案工作要从实际出 发,围绕革新、优化馆藏档案结构,丰富存储资源的工作大方 向,坚持“整合资源、丰富馆藏、完善结构、体现特色”的原则, 不断拓宽工作思路,研究、探索改善档案建设工作的新规律, 为科学决策、文化建设提供重要依据。 3.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 f3】殷燕,潘斌.关于档案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甘肃农业, 2013(1) 在我国2002年出台的《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中, 指出要加快传统档案资源向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的迈进。 这是档案工作的一场革命。实施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有利于 推动人类文化成果不断涌现,有助于信息资源储存、融会,更 【4】廖芬.试论档案文化内涵及其功能.兰台世界,2010(1) [5]马丽,谢进秋.浅论档案工作中的文化属性.黑龙江档 案.2005(2) 蒙士盏有・职教版4/2014 视点 被调查者分为两类:以汉族为代表的不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 他们加分以示高考公平(95 65.97%) 调研 教育纵横Il 《n}; 州《 蹦 (;黼 政策的民族,和以蒙古族为代表的享受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的民族。 二、研究设计 c.政策本意是好的,但 ̄4-i-过程中发生偏离,与少数民族高 考加分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背离(95 65.97%) D.这一政策对非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不公平,应及时调整 (33 22.92 ̄0/) 此次调查的时间为2013年10月15日一11月15日,调查 对象为高考考籍在内蒙古的150名在校大学生,而选择在校大 学生作为被试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刚刚参加过高考,对于少数民 族高考加分这一与他们的利益密切相关的政策深有体会。调查 的主要内容是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 分的态度。问卷采取随机的方式进行发放,并由网络渠道回收。 E.这一政策已经无法适用于社会现状,应该立即取缔(17 11.81%1 F.其他(1 0.69 ̄0/) 从数据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选择B‘‘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 民族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加分以示高考公平”的人 问卷发放150份,回收144份,回收率为96%。本次研究采用数 据处理软件SPSS19对回收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根据笔者的假设,不同民族对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的态度 会有不同,作为非少数民族的汉族由于无法享受加分政策,可能 倾向于认为高考加分不公平;而享受了高考加分政策的蒙古族、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和俄罗斯族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该 政策很公平。为了对不同民族学生对待高考加分的态度进行比 较,笔者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1你是否同意:高考给少数民族加分很公平。 A_很不同意(15 10.42%) B.不同意(22 15.28%) c一般(62 43.06%) D.同意(35 24.31%) E.很同意(8 5.56%) 调查结果表明,在涉及公平问题时,最多的大学生选择了 “一般”,这个比例占到43.06%(62人)。选择“同意”和“很同意”的 共43人(29.87%)。有15人(10.42%)选择了“很不同意”,22人 (15.28%)选择了“不同意”。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 分的态度呈现正态分布,多数大学生持相对中立的态度,而选择 D、E项即认为高考加分公平的大学生多于选择A、B项即认为该 政策不公平的大学生。 通过以民族为自变量、以对待公平性的态度为因变量的交 叉分析,我们可以发现:100%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答案集中在 C、D、E,其中选择同意和很同意的共17人,占62.96%。而汉族在 校大学生共有36人选择AB,共占33.14%。相比之下,汉族在校 大学生更倾向于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而蒙古族在校 大学生认为公平,但在两个民族中持中立态度的大学生仍占多 数。 由此,我们可以假设认为学生在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上 的总体态度还是持比较积极的肯定态度,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 的对立现象并不太明显。但正如人们已经注意到的,在接受有关 态度调查之时,被调查者往往AJ顷应当前主流的社会价值或舆 论,抑或是为表现自己心胸的豁达而夸大自己的肯定态度。为 此,本项研究尝试提出多个问题,以探明其对高考加分政策的真 实态度。 2你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理解(多选) 体现了民族地区之间的平等,加强了民族团结(66 45.8 1 B.偏远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不能享受同等的教育资源,给 数共95人,占65.97%,选择C“政策本意是好的,但执行过程中 发生偏离,与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制定之初的目的背离”的人 数共95人,占65.97%,二者并列为选择人数最多的选项。此外有 66(45.83%)人选择 体现了民族地区之间的平等,加强了民族 团结”,共有50人(3473%)选择了D项和E项。 与第一题的正态分布结果相对照,这道题中对少数民族高 考加分政策的肯定与高考加分的执行过程的否定达到相同的比 例。这说明内蒙古地区的在校大学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初 衷和目标表示理解,但其具体的实施方案仍有待补充,具体的实 施过程仍有待完善。 仍以民族为自变量、对待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为因变量进 行交叉分析。汉族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为C(70.54%),其次为B (64.29%)和A(44.64%)而蒙古族学生选择最多的选项为B (77.878%),其次为A(55.56%)和c(48.15%)。虽然顺序不同,但排 名前三的ABC体现了不同民族在校大学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 冲突不大。有趣的是,在D选项上,汉族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 22.32%,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为25.93%,高于汉族在校 大学生,这甚至有悖于我们的预测,也更进一步证明了不同民族 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冲突不大。 在基本的态度调查之后,笔者引入两个具体“情景”做进一 步的探究。 3.以下四项你更同意哪一个 A优先录取裸分高的在校大学生(94 65.28%) B.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7 4.86%) c以上两项都同意(21 14.58 ̄0/) D.以上两项都不同意(19 13.19 ̄0/) 分析数据可知,将学生引入一个更加可感的具体晴境时,表 现出的个人态度更加清晰:绝大多数在校大学生认为:裸分高的 才是“真英雄”。94人(65.28%)支持“优先录取裸分高的在校大学 生”,仅有7人支持“优先录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这样看来, 即使是在校大学生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的态度普遍中立, 甚至是倾向于理解和支持,但在涉及具体隋境时,表现出的态度 则有所变化。 通过以民族为自变量、以态度为因变量的交叉分析我们可 以看出:汉族在校大学生一边倒地选择了 优先录取裸分更高 的在校大学生”,这一比例为73.21%,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选择 这—项的比例仅为37.04%。汉族在校大学生仅有2.68%选择“优 先录取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而蒙古族在校大学生的这一选项 比例为14.81%。有趣的是,有33.33%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选择 蒙士最有‘职教版4/20 ̄4 7 嬲 {》 i 教育纵横 了C‘‘以上两项都同意”。 与以上两题中在校大学生不分民族的中立和倾向支持的态 度不同,在这道题中不同民族的在校大学生态度差异较大。 A.取消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的高考加分政策(3 8.11%) B.取消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但给予少数民族其他形式的照 顾(15 40_5 )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一设想,笔者在此处引入了对比比较。 4.通过参加竞赛获得高考加分和少数民族加分相比,您认 为 c.仅对内蒙古偏远和教育落后地区,不分民族的高考加分 (13 35.1 ) D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不给任何人和任何地区特别的照顾 A二者都很公平(46 31.94%) (6 16_22%) B.参加竞赛获得加分比起少数民族加分更让人信服(61 4236%) 这道题可以看出,尽管答题者都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 公平,但要求彻底取消这项政策并不予少数民族任何照顾的比 c.少数民族加分比参加竞赛加分更加让人信服(7 4.86%) D.二者都不公平(28 19.44%) 例并不大。大多数在校大学生选择对少数民族采取其他形式的 照顾。这说明,大学生们对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是表示理解和 通过以民族为自变量、以态度为因变量的交叉分析我们发 现,49.1 1%的汉族在校大学生认为B‘‘参加竞赛获得加分比起少 认同的,但对其具体的操作过程仍有不满,其中的具体以何种形 式给予照顾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伪造民族身份问题才是大学生 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的最重要因素。 三、小结 数民族加分更让人信服”,28.57%的汉族在校大学生认为A“二 者者 艮公平”。而与此相反的是有14.81%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认 为B‘‘参加竞赛获得加分比起少数民族加分更让人信服”,而有 51.85%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认为A“二者者 艮公平”。而对于c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公平公正,是高考的立 身之本。当然,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的现状, 是促进少数民族考生享受公平资源的唯一出路,但从短期来看, “少数民族加分比参加竞赛加分更加让^、信服”仅有4.46%的汉 族在校大学生和7A1%的蒙古族在校大学生表示认同。 由以上的数据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在校大学生态 度。但是在实际清境中又有不同。接下来着重研究造成不公平感 的因素。 不断完善少数民族的高考优惠政策仍是政策有关部门的必然选 择。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国与国、省与省、甚至地方与地方之间, 总会有生活条件方面的某种不平等的存在,这种不平等可以减 小到最低的程度,但是永远不可能消除。”我国政府只有通过采 取更灵活的照顾优惠政策,才能既帮扶和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又 不损害汉族考生的利益,才能使少数民族高考优惠的各项政策 5.如果你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对汉族在校大学生不公平, 以下哪项更能表达你的看法? A.当地少数民族与汉族享有相同的教育资源,与照顾落后 地区的初衷相违背(13 35.14%) 得到全社会更广泛的接受和认可,才能使高考加分政策尽可能 多地维护社会正义与公平。 参考文献: B.少数民族加分政策导致民族身份造假问题,引起更大的 社会不公平(23 62.1 ) 【1】崔华华,方美.对我国高考加分政策的理性分析及思考.高 教探索,2010(3) C其他(0( ) D.说不清(1 2.7%) l21高志.高考加分政策调整背后的隐忧.教育与职业,2011(4) [31甲任,黄辛建_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制度的历史合理性一以少数民族科举照顾政策为视角.前沿,201 1(23) 【4]李艳华.高考加分政策的问题与策略.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0(20) 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不公平的在校大学生中,62.16%认 为这会导致民族身份造假,这与上题中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 相互印证。政策的执行中存在问题和偏差。 6.如果你认为少数民族高考加分对汉族在校大学生不公平, 只 V 蒙古矗右・职教版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