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及其修养

来源:筏尚旅游网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及其修养

[摘要]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有着显著的区别,这是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独具风韵格调,是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素质。文章阐述语文学科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及其基本特性与要求,为语文教师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艺术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语言 艺术特性 艺术修养

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口语。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学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能充分地驾驭教学语言,有较好的教学语言修养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一、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在教学中的作用

语文教学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是语文教师运用语言教学生学会使用语言,教学语言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这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语文能力水平的高低,一方面受学生个体主观努力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而其中教师的语言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教师教学语言艺术水平的不同,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大相径庭。艺术性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他们对知识探究的欲望,开拓他们知识的视野,使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其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有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和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思维能力是语言表达的坚实基础,而语言表达又作用于思维能力的发展。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常常闪现智慧的火花,显示出理趣,能拨动学生的心弦,拓展学生的思维,推动学生去品味、咀嚼、深思,这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教学语言艺术水平高的教师教的学生,由于获得了丰富的艺术性教学语言的刺激,其表达能力较一般学生要高,思维能力的丰富、灵活、流畅和独特品质也较一般学生强。

第三,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形成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具有情感的指向性。教师丰富的词汇,变化的句式,巧妙的修辞,

悦耳的语调,辅之以优雅的体态,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精神得到充实的艺术享受,并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审美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第四,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有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表达。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发音标准,遣词准确,句式规范,语句精炼,感情充沛,节奏明快,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从模仿中积累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说,教师的语言是学生获取语言的重要途径。

二、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语文学科的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所决定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其本质属性。所以,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语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它既不是纯粹的书面语言,也不是普通的日常语言,它是多种语言风格的融汇,具有独有的风韵格调。它既有哲学家的深刻,逻辑语言的严谨,语言学的规范,数学语言的精确,也有文学语言的生动,相声语言的诙谐、幽默和大众语言的通俗。具体讲,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应符合以下要求:

1.准确性。语文教学语言的一个最基本要求是高度准确。它是语文教学语言的基础和灵魂。这种高度准确性主要指语音准确、用词准确和语法合乎规范。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基础,是声音和意义的结合体,语音的优劣直接影响语义的表达。因为清亮、明晰、舒缓、流畅而富有节奏变化的语言,必然刺激学生听觉神经的兴奋,调节听觉神经保持良好状态。而含混不清、怪声怪调、结结巴巴或急风骤雨的语声语调会使学生在吃力、乏味、刺耳的感觉中关闭接收的通道。所以,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音质悦耳、语调丰富、语速合理、音响适度。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性,还表现在用词准确上。作为教师,遣词造句要有法度,用词必须准确,语法也要合乎逻辑,不能有语法错误。教学语言还应明确,只有在准确的基础上,才能体现语言的鲜明,才能体现语言之美。在教学过程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是极其重要的,只有运用准确的语言,才能充分揭示出教学内容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逻辑性等。

2.形象性。语言能绘声绘形、栩栩如生地描绘各种事物和环境,也能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地再现已经有过的或者应该有的生活;能反映具体形态的客观对象,也能表现不是形的主观情景,使听者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如临其事的感觉,语言的这种创造形象的功能,正是语言形象性的表现。

形象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使之形成新的兴奋点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实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或讲解。教师要掌握丰富的词汇,如果词

汇不丰富,便根本谈不上语言的形象生动。汉语中有极其丰富的词汇,尤其是丰富多彩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大多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常有以少胜多之妙,教师应在这方面努力加强自己的语言修养。

为增强教学语言的形象性,教师要善于抓住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和感悟,善于用形象生动的词语去展示、分析、讲述教材中形象生动的词语,使语言再度形象化;善于用多种修辞手法来突出语言的形象性,有效调动学生的直觉思维,把他们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

3.情感性。人的全部活动都离不开情感的伴随。情感犹如强大的驱动力,是人类从事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内部力量,是一个人的主观世界的具体表现形式。同样,教学活动也总是伴随一定的情感,是在情感的动力影响下进行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艰苦的劳动,需要巨大的热情。在教学中,教师充沛的热情,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而教师表现情感的主要途径是语言,语言是教师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其效果不但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而且更作用于他们的心灵,把智慧和美感深埋在他们心中。教学语言的情感性,来自教师的内心的真挚情感。这是语言情感性的基础。教师饱含对学生的满腔热情,这样才能情动于衷而溢于表,语言也会句句成为情感之词而打动学生。教师诚恳真挚地表达自己观点感受的谈话,满腔激情或生动的描绘,甚至是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丝微妙的表情,都会在师生的交流中起到积极的情感点化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动情,融情于事,寓情于理,用自己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情感,创设浓郁的情感氛围,把教师情感、教材情感和学生情感融入一体,让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师情感的感召下得到充分的陶冶。

4.精练性。语文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对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教师有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口才,更要有语言精粹、通达、简练、一语中的功夫。教师的语言要简约凝练,做到“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词。”

要使教学语言精练,要不断加强自身语言方面的素养,认真设计教学语言,做到“惜话如金”,不拖泥带水,不讲与教学无关的废话,不随意重复,使语言精练、简洁。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带上口头禅。口头禅是一种语言污染,是语言中的赘疣,是表情达意中的干扰,它常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5.趣味性。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及其教学内容决定的。语文教材中许多文章本身的语言就带有很大的趣味性。生动形象的描绘、绘声绘色的人物形象刻画以及许多含蓄、幽默的语言,都会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再适当插入一些颇具情趣的小故事,发人深省的典故、成语和箴语等,使教学富于趣味性。教师风趣、幽默的语言,更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使教学变得趣味盎然。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而不喜欢语言寡然无味、表情呆板、冷漠的教师。教师的幽默语言可以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

引起宽松愉悦的心理共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学上缺乏幽默是悲哀的。但幽默绝不是轻薄和滑稽逗乐,也不是哗众取宠,更不是低级趣味。幽默具有高雅性。

三、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基本途径

1.学习积累语言——语文教师教学语言艺术修养的基础。语言是需要学习积累的。语言积累的过程是不断学习语言的过程,是将语言材料储存到自己脑海的过程。语言的积累要靠多读多背。读,是对语言感知理解、吸收的过程。背,则是对语言储存内化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读与背有利于感受语言所描绘的情境,有利于体会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有利于规范语言,培养语感,更有利于积累语言材料,提高读写能力。实践证明,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达到“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的境界。这对于教师,尤其是职前教师尤为重要。古今中外的大家对此都有精辟的论述。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多读多背还体现在读与背的广度上。清代康彪总结读书的经验时说:“阅读必宜博,经史与古文时文,不多阅则学习肤浅,胸中不富。”清代王筠主张读书要“取其多”,即是说阅读面要广。吕叔湘先生说:“问语文学得好的人,无一不得力于课外阅读。”总之,积累是形成教学语言艺术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这方面下工夫。

2.教学实践与反思——语文教师教学语言修养的提升。教学实践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语言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语言修养的过程。教师语言修养一般经过“刻意雕琢”和“回归自然”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教师完成的是从不注意教学语言技巧到重视教学语言技巧的转变,后一阶段从着意完成设计运用意图到淡化技巧雕琢痕迹的转变,这一转变需要教师不断对教学进行反思,并在反思中总结教学艺术的得失,以此为基础向两个阶段转变,逐步形成教学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些教师教学语言不够丰富,音质不够悦耳,语调不够丰富,语速过快或过慢,音响不适度,导致教学氛围清冷,教学效果不佳,对此教师就需要反思,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逐步形成艺术化的语言,这一过程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地努力。

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语言是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是开启学生知识和心灵的金钥匙,要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语言修养。孔子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学语言作为一门学问和艺术,它应成为每位语文教师不懈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课堂教学艺术漫谈[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

[2]李全修.语文教学艺术[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3.

[3]韦志成.语文教学艺术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郭启明,赵林森.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