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

初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对策1

来源:筏尚旅游网
初探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及策略

常德市鼎城实验幼儿园 李 珍

在《社会心理学》中,对攻击性行为下的定义是:攻击是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 [1] 。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指的是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自己的攻击等权利受到损害时,幼儿出现的身体上的进攻,言语上的攻击等侵犯性行为。主要表现为:打、踢、咬、大声叫嚷、叫喊名字、骂人、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也可以是侵犯他人的财物(如用暴力抢走别人的东西,等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是妨碍幼儿健康人格建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位哲人说过:播下一个行为,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幼儿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攻击性行为,如果不加以重视,足以影响他的性格,影响其一生。因此,本文就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成因结合个案观察做了简单的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策略。 一、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 1、生理因素

幼儿的某些特质,对攻击性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如那些爱哭爱闹的婴儿,他们长大后较其他幼儿,攻击性行为会比较多。另外,有些幼儿本身在身体上有一定的缺陷,如生理上有一些先天或后天的疾病,也很容易导致攻击性行为。

案例分析:小鑫已经6岁了,读到第二个学前班时,在班上很不受小

朋友欢迎,经常动手打人、咬人,老师与他以前学前班的老师交流,了解到,他的父亲不会说话,由于遗传方面的原因,他本身的表达能力也不强,自身身体方面也有些问题。由于表达能力不强,或多或少的导致了他喜欢用行动解决问题,从而导致其攻击性行为的出现。 2、心理因素

心理学家多拉德认为,攻击性行为的起因是挫折,当一个人朝着特定的目标前进时,一旦受到阻碍,就会产生挫折感,而这种挫折感在行为上就表现为对人对物的攻击性行为。[2]

幼儿在学习和游戏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许多挫折,如借别人的东西遭到拒绝;想吃别人的东西遭到拒绝;有人不理他不喜欢和他做朋友,并且还动员其他的人也排斥他;受到老师的批评等等,幼儿在受到各种各样的挫折时,他们起初并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多时候,这或许是他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情,他也许会停下来愣在那里,也许心情很糟糕就直接挥拳上去。

案例分析:小鑫在吃早餐的时候,把玩具印进馒头里,被老师发现后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老师强行的夺过他手上的馒头和馒头上的玩具,他反抗,但还是被老师收走后丢到了垃圾桶里,老师随即给了他一个干净的馒头并严重警告他这样的事情不能再做。周围的小朋友都在看着他笑他,他拿着馒头大声哭,挥舞着拳头要打旁边讥笑他的幼儿。在这一天中,他的情绪都很差,遇到事情就动手动脚,“武力解决”。 3、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幼儿的攻击性与家庭教育模式有关。高度攻击性幼儿大多数来自“绝对权威”或“过渡溺爱”类型的家庭,这两类家庭的共同特征是对儿童限制的失当。[3]

“绝对权威”型的父母过于控制幼儿的自主性,易于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产生对抗的要求,并常常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攻击。现在大部分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所以,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让孩子学很多的东西,把一些本不属于这个年龄段的东西硬塞给孩子,对孩子的各方面都予以限制,并且在语言和行为上都对孩子进行十分严格,造成孩子在家像“绵羊”,出门像“霸王”。或者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本身就喜欢以“武力”解决问题,幼儿模仿能力很强,自然而然的以为攻击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过渡溺爱”型父母则完全放弃对幼儿的限制,使幼儿的利己排他行为滋长,一旦他们的某种需要受到限制,就会大哭大闹,以反抗来达到目的,从而导致攻击性行为的产生。现在的家庭,基本上是一家人围着一个孩子转,而且大部分家庭都有老人,大部分老人都比较的溺爱孩子,纵使父母严格要求,他们也会明着暗着的把孩子“小祖宗”似得宠着。全家人宠着一个孩子,导致这个孩子“小皇帝”思想严重,“唯我独尊”。

所以说,过分限制和过分溺爱幼儿,都会导致其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案例分析:小鑫是班上攻击性行为最多的一个孩子,老师经常会

为此感到头痛,为了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老师也多次与家长沟通,了解他在家里的情况。出乎意料的是,他的家人说,他在家里是一个十分乖巧的孩子,从来不动手打人。那为什么他在家里和在幼儿园的差别如此之大呢。小鑫的父亲是哑巴,他自己在语言方面也有些小障碍,加之他长期都是退休的爷爷奶奶带着,又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自然是对他疼爱有加,把他捧在手心里,凡事顺着他,满足他。而他加入一个新班级,进入一个全新的不熟悉的环境,无论是身边的伙伴还是老师,都不可能事事顺着他的意思来,他会遇到很多自己不开心的事情,当他的意愿得不到满足,或者直接受到批评时,这与他在家里的“待遇”形成鲜明的对比,加之生理方面的原因,他便喜欢用攻击的方式解决问题。小鑫的家庭就是典型的“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十分不利。 4、社会环境因素

这里所说的环境我主要从幼儿园环境和社会传媒环境两大块进行分析。 (1)幼儿园环境

一个幼儿园的中心指导思想、教育理念十分重要。幼儿园的环境主要有其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在硬件设施上,美丽的、五彩缤纷的校园环境,各种各样的教学用具等,都会在正面引导幼儿的行为。软件设施上,有专业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团队,则直接影响幼儿的习惯和性格等。幼儿生活在幼儿园中,幼儿园的一草一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幼儿。

另外幼儿所处的班级,班级上的其他幼儿,也会对其行为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男生多余女生的班级,攻击性行为会较多。男生和男生在一起比男生和女生、女生和女生在一起攻击性行为多出很多倍。

(2)现代传媒环境

环境对幼儿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是电视大众化以后,幼儿用于看电视的时间逐渐增多,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为幼儿提供了样板,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学习了攻击性行为。调查表明,幼儿的攻击是严重习得的社会行为,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主要指消极的事件。

美国心里学家班杜拉的一项有名的实验研究就揭示了模仿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他让一组幼儿观看承认对玩具娃娃的攻击性行为,另一组幼儿观看成人安静摆弄玩具,然后让幼儿来玩这些玩具,结果看到成人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比看到成人安静摆弄玩具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要厉害得多。

案例分析:现在的孩子在一起聊天,经常会聊到动画片,也对动画片情有独钟,由动画片衍生出的一些衣服、玩具、书籍等,也让幼儿爱不释手,甚至是他们互相攀比的条件。大一班幼儿,男生23名,女生17名。一三五的早上,教师带幼儿一起自有阅读,幼儿可以到书架上取书,也可以看自己带来的书。老师发现,看着看着,一群男孩子就围在一起了,原来,他们在看“奥特曼”的大图书,还不时用手指指点点,不时模仿其中的动作,挥拳弄掌。在很多时候,他们没

有恶意的相互打闹,但也有很多时候,他们把模仿来的打斗动作用在了攻击伙伴身上,导致其他幼儿受伤。小鑫就在和小睿玩的过程中,由于小睿拒绝把自己的书给他看,被小鑫狠狠地在脸上咬了一口,留下了深深的牙印。小睿则用脚踢小鑫。 二、攻击性行为的矫正策略

幼儿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是不可避免的,即使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这种现象也不可能彻底消失。无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其危害都很大,都会影响幼儿道德的发展。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不但会对他人或集体造成危害,而且对其个体的健康发展也是很不利的,还会阻碍儿童的社会性、个性和认知的发展。因此,采用适当的方法来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是很有必要地。

1、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

理解能力是幼儿交往的前提。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一定有其攻击的原因,幼儿对原因的理解是其作出相应反应的前提。从实际个案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如果认为同伴对其作出的是故意不友好的行为,他们就会“报复”;如果他们认为同伴的行为不是故意的时,则会理智的控制自己。也就是说,对交往对象行为原因的认知决定着随后的行为,因此,对幼儿进行认知智能训练,提高他们的认知恩呢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案例说明:小鑫在游戏过程中,打了明明一巴掌,明明哭着找老师告状,老师把他们俩都找来,问原因,小鑫说明明打他的头,可明明说,自己是喜欢小鑫才摸他的头。老师向小鑫解释明明的行为,告

诉他有时候小朋友和他只是闹着玩,要分清楚友好和不友好,不能动不动就打人,并要小鑫给明明道歉,并摸摸他的脸。他们俩又和好如初了。小鑫经过一段时间后,也没有动不动就打人了。 2、为幼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的情绪、言行、教育方式是影响孩子情绪的主要因素。家长的行为和暗示会直接影响孩子,导致他们做出相应的反应。打骂孩子不但对孩子的发展没有丝毫作用,反而会使亲子关系产生隔阂。并且给孩子做出负面的影响,让他们以为“武力”就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童年时孩子未来健康的人生经验积累的最好重要的时期,精神分析学说认为,良好的童年经历会有未来亲社会心理形成,反之会有种种不健康的心理滋生,攻击性行为也是其中的衍生品。所以,家长们应该努力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才能避免孩子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教师要善用方法

(1)善于发掘幼儿的优点。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我们常常会发现调皮的孩子也很聪明,他们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幼儿不同的优点。攻击性行为的幼儿也有自己的幼儿,比如个案观察中的小鑫,虽然很喜欢攻击他人,但是在建构活动中,我发现在所有的孩子中,他搭建的积木建筑师最大了,最立体的。也是最有想象力的,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他很专注,我常常在其他幼儿面前表扬他,让他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满足。

(2)鼓励和信任幼儿。在平时的生活中,我采取鼓励和信任的方法,

这个方法远比批评好。比如,看到他要攻击时,跟他说:“小鑫是最聪明的孩子了,你才不会乱打人,对不对”。或者在他犯错之后,跟他说:“老师相信你以后一定能管好自己的小手,让他听你的话。”这样,孩子不是在批评中而是在被信任中成长,获取了“认可”,得到了心理平衡。

(3)冷处理。对于幼儿来说,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对他的关注和重视。所以,对于孩子不理睬,是一种特别敏感的惩罚,远比罚站、批评更有效。对攻击性幼儿,我们不予强化,不予主义,而是对被攻击的对象给予充分的关注,用温柔的态度去安抚,这样一冷一热得对比态度,让攻击性行为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是错误的。也避免其他孩子跟着学,收到不好的影响。

(4)创设合理的环境,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在环境创设上,可增加同类玩具的数量,满足他们的需要,预防他们争抢。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让一日的活动井井有条,让幼儿没有去攻击别人的时间和机会。在教育过程中组织一些有针对性有趣味性的活动,让幼儿学会合理的人际交往能力。

4、针对幼儿周围的社会环境进行干预

幼儿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总是在周围的环境中捕捉各种信息,攻击性行为也是在社会环境中捕捉到的。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创造一个非攻击性行为的绿色环境。

大众传媒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幼儿带来欢乐的同时,也在无形中让幼儿接触了很多不利于其心理发展的因素。在幼儿观看电视时,

家长应该正确选择,并且给予相应的解释和评价。比如奥特曼,是很多男孩子钟爱的动画片和喜欢模仿的对象,我们可以和幼儿相互交谈,培养幼儿的英雄主义情节,帮助幼儿将行动与后果联系起来,改变其对电视的反应,强化正面影响,减少负面影响。 5、加强家庭、学校、社区合作、增强教育的合力

根据教育生态理论,幼儿的教育离不开生活的整合的环境,幼儿园与家庭都是教育孩子的合租伙伴,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幼儿园与家庭通力合作,因此,密切家庭、学校 社区合作是只管重要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俞国良 社会心理学 【M】 北京师范学出版社 2006:493 [2]王江华。浅谈幼儿攻击性行为 临沧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1) [3]钱雪娟 “攻击”后的反思——幼儿攻击行为的家庭成因及对策。学前教育研究 2004(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