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挑战 政治与法律 新媒体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挑战 余志谦 (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陕西延安【摘716000) 要】文章阐述了新媒体概念及其特点,分析了新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与挑战,探讨了新媒体途径下政治参与失序的应对 策略。要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网络实名制;完善新媒体途径下的政治参与机制;培育健康、理性的新媒体政治参与文化;借助新媒体技术, 打造高效的政府一民间政治互动平台。 【关键词】新媒体;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挑战;对策 新媒体是指依托于信息网络技术、卫星技术、数字终端的新的 新媒体是一个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平台。新媒体的一个重要 媒体。它在改变着人们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在悄然的影响着我 特点,就是信息的互动性强。公民通过新媒体参与政治,不仅可以 国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形成了挑战。如何应对 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还可以及时了解他人的政治见解。这种不同 这种挑战,将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政治观点的交流、互动,使得公民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原来的政治观 一、新媒体及其特点 点,并在吸收别人观点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新媒体推动了公民不同 新媒体的发展与兴起,依托于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新 政治意见的交流、互动,促成了各种政治意见的广泛传播和深化吸 媒体概念的准确界定,目前学界还没统一。较为一致的认同是,新 收。 兴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通过计算机网络、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 4、政治参与主体真实身份隐匿化 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 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在网络世界里注册一个虚拟身份,通过 播形态。…由于新媒体相对与传统媒体的巨大差异,新媒体又被人 简单的敲击键盘,鼠标,就能以这一虚拟身份自由表达自己的政治 们形象的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之后的“第五媒体” 观点,而不必担心真实身份信息的泄漏。新媒体途径下政治参与主 新媒体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一是新媒体信息海量且发布及 体真实身份隐匿化,极大的满足了公民参与政治的安全感,增强了 日寸。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发布信息几乎不受任何物质条件的限 公民自由、真实表达政治观点的勇气,激起了厂大公民参与政治的 制,对于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新媒体可以第一时间迅速发布。二 热情。 是新媒体互动性极强。在新媒体这一信息平台上,人们不仅可以接 三、新媒体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挑战 受信息,还可以发出自身的信息,通过个体信息的广泛流动传播,实 有序政治参与意指公民或公民团体在既定政治系统所许可的 现个性的表达与交流。三是新媒体“私人定制”功能突出。通过 政治框架内,以合法和理性的形式,通过制度化渠道有序参与社会 私人化定制,新媒体可以将信息按照个体的偏好要求,经过筛选过 政治生活、影响政治系统公共决策和公共权力运行的公民政治行 滤,以个体期望的形式传递给个体,也就是说每个人的需求不同,获 为。 有序政治参与维系了社会政治进程的稳定,促进社会政治民 得的信息也会不同;四是新媒体信息形式丰富多样。新媒体不像传 主的发展。新媒体作为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拥有鲜明的特点。随 统的媒体,简单的以文字和图片传播信息。新媒体通过融文字、音 着新媒体广泛应用于公民政治参与,其内在的独特性在促进公民政 频、画面为一体,使内容变成“活物”,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的 治参与的同时,也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形成了挑战。 综合刺激,使信息接受者全面的知晓信息;五是新媒体高效利用了 1、政治参与机制的缺失和“非理性”扩大化 “碎片化”时间。当今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之余片刻的 个体对于社会政治的认知水平和其自身的年龄、知识结构、工 小憩使得人们很难像父辈们那样拥有整块的时间看报、阅读、听广 作、社会阶层、环境密切相关。并非每一个人都能全面、宏观的了解 播。 特定的政治现象并能做出理性的判断。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以严 二、新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 密的逻辑性设置规则和机制,通过对规则的遵守和执行,排除个体 1、政治参与方式便捷化 公民的个人“非理性”,保留了全体公民的整体“理性”,维护了社 传统的公民政治参与方式,如选举、公投、结社、游行、政治建议 会政治秩序的稳定。而新媒体途径下的公民政治参与,不具备传统 等,由于参与方式的法制化、规则化,以及参与主体受到的年龄、时 政治参与方式那样严密的规则和机制,缺乏筛选过滤“非理性”观 间、地点、政治身份、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公民们会因高昂 点的手段。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的观点不受限制的曝光在公共网 的政治参与成本而形成“政治冷漠”。新媒体时代下,政治参与方 络上。 式极度简便化:公民只需要一台联网的电脑或手机,就可以近乎自 2、虚拟环境中政治诉求集聚与社会矛盾的放大化 由的表达自己对公共政治的意见或观点。这种便捷的参与方式有 针对热门政治现象发表评论是公民通过新媒体参与政治的主 效地克服了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的“高额成本”,激发了公民们的政 要方式。在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去权威主义等深受平民大众“推崇” 治参与热情。 的政治价值观驱动下,个人很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个人理性,接受极 2、政治参与主体扩大化、平等化 端观点,转向群体的“集体非理性”。这种转变往往会放大、扩大现 相对于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新媒体途径下的政治参与方式便 象背后的社会矛盾。当集体政治诉求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可,这种 捷、不受约束,极易激发起厂大公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传统上受到 诉求很可能会从虚拟环境走向现实并通过公民行动付诸实施,如游 各方面政治参与限制而对政治冷漠的公民,借助新媒体的途径,能 行、示威等,甚至会导致暴力活动,造成社会的不稳定。 够很便捷的参与政治,使得政治参与主体扩大化。同时,新媒体打 3、公共部门公民回应力下降与公共权威基础的弱化 破了传统政治中对“政治地位”、“经济地位”、“身份”的推崇, 公民参与政治的目的就是通过影响政府的行为来实现自己的 使得政治参与主体获得平等的话语权,在政治地位和身份上“平等 利益诉求。公共部门作为社会的管理者,理应回应公民的需求,服 化”O“尤其是前网络时代往往被排除在公共领域之外的女性和低 务于社会。然而,由于新媒体途径下的政治参与“非理性”的大量 收入者等弱势人群,获得了打破沉默、表达个体诉求的新渠道,并有 存在,偏激、不合理的诉求充斥于各种新媒体平台,公共部门满足这 机会向对立的声音表示异议。” 些诉求根本无从谈起。同时,少数利益集团操纵网络民意,也使公 3、政治意见的互动化 共部门难以了解社会的真实诉求,在面对网络舆论和现实民意时, 《新西部》2014.11期 一77— 新媒体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挑战 政治与法律 左右为难。ltLg ̄,,巨量的诉求表达也使公共部门难以总体把握、归 从业人员的引导,对于政治现象的报道,应秉承公正、客观、理性、弘 类,在现有的财力及条件下,如何为这些不同的偏好排序,尽可能的 扬社会正能量的原则,不偏激,不歪曲,不情绪化,将政治现象全面、 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既是一个政治难题,也是一个技术难题。 四、新媒体途径政治参与失序的应对策略 1、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推动网络实名制 客观的展现在读者面前。三是在全社会范围内积极构建政治道德 伦理,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真正做到自警、慎独,严格规范自己的 网络行为,有序地参与公共政治生活。 4、借助新媒体技术,打造高效的政府一民间政治互动平台 新媒体作为快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技术的附属产物,出现时间虽 晚,但发展迅速。当前,新媒体领域的法制建设,远远滞后于其发展 步伐。法律监管的缺失,是新媒体途径下政治参与失序的重要原因, 加强该领域的立法工作迫在眉睫。要在保证公民充分享有言论自 由的前提下,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为新媒体途径政治参与提供法律 导引;要结合新媒体的技术特点,制定相应的法律依据和标准,依法 惩处蓄意破坏网络秩序的不法行为。 2、完善新媒体途径下政治参与机制 新媒体之所以成为厂大网民热衷的政治参与平台,就是因为其 相对于传统政治参与方式的极大自由性。作为公共管理部门,政府 应该理解公民参与政治、表达政治诉求的意愿,并创造渠道有效回 应公民的合理需求。借助新媒体技术,可以实现政府、民间的直接 政治互动。应构建一个基于新媒体技术的官民互动平台,通过这个 平台,公开政务信息,解释相关政策,化解民众疑问,征求民众意见, 回应民众诉求。 传统的政治参与方式,通过一定的机制,排除个体公民的个人 “非理性”,保留全体公民的整体“理性”,进而维护了社会政治秩序 【参考文献】 [1]宋香君.浅谈新兴媒体对公民政治参与的影响[J].企业 的稳定。而当前新媒体途径下的公民政治参与,恰恰缺乏类似的成 熟机制。在这方面,政府应与新媒体运营商携起手来,结合新媒体 导报,2013.22.18.19. 的技术特点,制定新媒体途径政治参与的方式、程序、规则。对于一 [2]刘津.博客传播[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些适用于各种新媒体的“普适性”机制,则可通过立法途径上升为 [3]伍俊斌.政治参与和有序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分析[J]. 国家法律。完善的政治参与机制,是确保公民言论自由和政治参与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3.4.9.18. 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 -I4]贾亚君.新媒体环境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风险及策略 3、培育健康、理性的新媒体政治参与文化 新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传媒工具,在应用于政治参与的同时, 应对[J].经济研究导-T,】,2014.6.198.199. 也应该辅以一定的政治文化,确保政治参与的有序进行。一是要加 强对公民的政治思想引导,帮助树立理性的政治思维模式和政治行 【作者简介】 余志谦(1988一)男,汉族,河南光山人,延安大学公共管理学 为方式,提升对政治现象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二是要加强对新媒体 院2012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上接第79页) 而且要了解自己的义务,不做法律禁止的行为,进而提高网络反腐 据网络舆论提供的线索深入进行调查研究,并督促相关部门迅速解 的质量。 决。对网络中存在虚假信息,必须建立一套有效的筛查、甄别程序, 互联网企业应利用其技术手段对网民的言论进行有效监督和 及时抑制虚假信息泛滥,让网络监督真正变成纪检监察部门的重要 管理,尽到网络“把关人”的职责,做到既要充分尊重言论自由、允 耳目。同时,政府还应尽快建立网络舆情的引导机制,对一些热点 许各种不同观点和意见发表,又要通过各种灵活的手段进行积极的 事件应注意引导,引导网民理性反腐。只有这样,网络反腐才会做 疏导和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触犯社会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的言论 到有的放矢,网络才会成为真正的反腐利器。 坚决予以屏蔽。 4、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和引导机制,推动网络反 腐的平稳化 【参考文献】 [I]程舫.网络反腐的缺陷及对策建议[J].法制与社会, 2O14.07. 纪检监察部门要建立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完善网络舆论的监测 [2]潘彤.我国网络反腐现状及其立法规制[J].韶关学院学 机制。纪检监察部门要安排专人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和整理,特别 是对与网络反腐有关的网络舆情进行24小时监测,根据网络提供 报,2013.O7. 的点击率、回帖数等进行数据统计和分类,得出网络舆论的整体态 [33徐琳.中国网络反腐的行为机制、功能和限度[J].甘肃 势,进行调查,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做出预测;根 社会科学,2014.1.(上接第81页) [4]曾祥华.论公众参与及其行政立法的正当性[J].中国行 学报,2010.政管理,2004. [8]余凌云.给付行政与关注民生[N].中国纪检监察报, [5]李林.民主立法与公众参与[N].中国法学网.http:// www.iolaw.org.cn/showArticle.asp?id=2616.2014—1—4. 2Ol1—7—29. [6]丁伟.从“立法后评估”看民主立法『N].文jr-报, 2007—2—9. 【作者简介1 董艳锋(1979一)男,汉族,河南内黄人,清华大学法学院卫生 法中心研究员,办公室主任,博士研究生,从事卫生法、民商法研究. [7]余凌云.公共行政变迁之下的行政法[J].华东政法大学 (上接第111页) 2003.3. 2O10.10. [2]区础坚.珂勒惠支[M].岭南美术出版社,2006.8. [33汤麟.西方名画和它的故事[M].湖北美术出版社, [4]胡卫国.珂勒惠支版画艺术的现实主义美感赏析[J].美 术学-T,I,2009.10. 一78一 《新西部》2014.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