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清代广西城市图书报刊事业述论

清代广西城市图书报刊事业述论

来源:筏尚旅游网
CANGSANG 清j弋广西撤市图书}艮千・j事业述伦 梁兰侯宣杰 摘要 图书出版发行和公共图书馆事业是清代广西城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晚清广西政界、学界、商界等 各阶层从各自的利益出发,积极从事图书报刊事业。图书发行业和公共图书馆事业逐渐社会化、大众化。成为开通风气、 传播新知、启发民智的重要手段。 关键词 清代广西城市 图书事业报刊事业 。鬈一 清代广西城市图书事业的 乏展 本文所说的图书事业,指的是图书出版发行和公共图书馆 事业,此两项事业是清代广西城市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广西城市的图书出版事业自清初即有之,不少官学和 书院为满足教育需要,开办各种各样的刻书机构刻印各种图书 出版,有名者如凤山书院、桂林官书局等。此外,城市中亦有以刻 书为业者开办各种刻书作坊。这些机构和作坊在很长时期内构 成城市图书印刷出版的骨干力量。然而,广西城市近代性质的图 书出版事业则肇始于桂垣书局的创办。 光绪十五年(1889)十一月,广西巡抚马丕瑶以“广西俗悍民 贫”,亟须“统筹教养”为由,向清廷奏请得允,“开设书局机坊,以 培本源”【lKP“。次年,马丕瑶选择桂林秀峰书院为局所,创办桂垣 书局。内分书局、读书堂和藏书楼,为规范书局的运作,订立《存 放书籍章程》,且以司道及秀峰书院山长负责其日常局务。除征 集收藏各种图书外,桂垣书局以刊印及发售图书为主业。光绪三 十二年(1907),为健全组织起见,乃另设一官书局专办其事。是 年九月,桂垣书局开办购运“数科各书,是为新籍转入之始”。次 年购备铅字机器及石印新机,为印行教科图书及杂志官报之用。 是时,其编印的教科书主要有,临桂乡土地理、历史等各一部,格 致教授法、地理参考书各一部;刊印广西官报,广西教育杂志、及 专刊学务提要等书izlv 56)。书局采用灵活多样的图书发行方式,或 现将教科书配齐,然后直接送往各府、厅、州代为批发,或由各 府、厅、州直接派人领取;亦有地方官因公来省城带回。“悉照折 实原价,加入运费、补水、汇水发兑,不收余利”,是为公益性书 局。广西地方官府对桂垣书局大力扶持,1907年曾拨款购置铅 印机4台,1910年拨付的资金达5万两,1910年“官书印刷所又 添够机器” 。总体看来,桂垣书局和官书印刷局不失为近代广西 城市技术水平最先进、规模最大的图书出版发行机构。 此外,晚清广西一些较大的城市近代图书发行业也有一定 程度的发展,如梧州,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即有同盟会指派 韦立权、谭剑英开设的文明阁书店,秘密印刷发行邹容的《革命 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陈天华的《警世钟》以及《民 报》等书刊,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南宁苍 西街创办有私营性质的麟经阁书局,从业者5人,专司图书发行 销售[4](P238)。 公共图书馆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校以外的社会 教育之主要阵地,在增长市民知识,提高城市文化水平,加速社 会进步方面具有突出作用。虽说清代广西城市文化发展与沿海 城市存在一定的差距,图书馆事业却在较早的时间内就已经建 一112- 立起来。 据《苍梧县志》记载,早在光绪初年,梧州设立了西江图书 馆【5】。光绪十六年(1890),又有广西巡抚马丕瑶在龙州建立暨南 书院图书馆[61。光绪二十九年(1903),驻扎龙州的边防督办郑孝 胥捐巨款开办开明学社图书馆,藏书规模较大,成为士绅读书、 吟咏的图书馆17]。而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的桂垣书局专设藏书 楼,计藏经129部、史274部、子285部、集323部、丛书23部, 藏书量达16 754册 弼,此外,广西巡抚马丕瑶鉴于“广西兵燹 之后,人士流离,旧刊片版无存。寒唆远购无力,每届考试,不过 零星书版,……难资阅读”,于是令桂垣书局刻印书籍分发到浔 州、柳州、梧州、南宁、太平、泗城和百色、玉林、归顺各府、厅、州 建楼庋藏,以供土民阅读 。南宁,在光绪十六年(1890),知府等 地方官于蔚南书院建筑最高府楼一座,将广西巡抚马丕瑶颁发 数万卷四部俱齐的图书储存于楼内,供人阅读,是为南宁最早的 图书馆[91。 然而,广西城市建立专门性近代意义上的图书馆则源于桂 林创办的广西图书馆。宣统元年(1909)十二月,清政府学部颁发 《京师及各省图书馆章程》,指出“图书馆之设,所以保存国粹,造 就通才”,作用巨大。为此明确规定,“京师及各省治应先设图书 馆一所,各府厅州县治应各依筹备年限以次设立”,具体要求“开 办各省图书馆亦须依限于宣统二年一律设立”。为保证经费来 源,规定“京师图书馆经费由学部核定筹拨,撙节开支。各省由提 学司使核定筹拨撙节开支,各府厅州县由地方公款内撙节开 支”_lOlO ̄Ss~759)。遵照清政府的命令,广西于宣统元年(1909)由省教 育总会会长唐钟元等发起筹办广西图书馆。筹办年余,广西图书 馆终于在桂林创办。所藏之书,来源于桂垣书局和优级师范学堂 的官置图书和上海各书局捐赠,省内外官绅捐赠者亦复不少,连 同购买者使藏书量达4000余种、70000余册In】。从而使之成为清 末广西最大的图书馆。 与历史上存在的传统藏书楼不同的是,广西图书馆之设“以 备硕学专家研究,学艺、学生、士人检阅考证之用,以广征博采, 供人阅览为宗旨”,读者对象由藏书楼专门研究儒家经籍的学究 扩至一切学人,范围明显扩大。其次,其收藏之书,已不局限于藏 书楼时代的经史子集,而是“凡中国官私通行图书、海外各国图 书皆为观赏之类”llo](P758 759),中西书籍、古今经籍均列人收藏之 列,很明显,广西图书馆实已发展成为近代城市大众文化传播系 统中的要件。因此,地方政府对近代图书馆事业也予以较大的投 入,宣统元年全省图书馆经费达22070.306两 。 t _i二 广 城 摄 毒 在传统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城市信息传 ・谗鼻・2010・3 CANGSANG j历史研究 递主要依赖于口头和书信传播网络,城市居民的信息交流受到 创办报纸一种,名《J—西报》,已于丁未九月初一 版” 。1908 时间和 间的制约十分明显:l6世纪海道打通以后.工业革命 年,又有“桂省学界同仁近就铁路公所发行《桂报》.以振兴本省 在西方同家迅速兴起,生产匀的发展促使人们再也难以生活在 路矿,提倡地疗自治为宗旨”I1,l。从光绪i十四年(1908)起,广西 狭窄的交往圈内,信息交往的范围和频度大大增强,这呼唤着信 息媒介的革新。l6世纪末至l7世纪初,具有近代意义的报刊在 工商业发达的西方资本主义城市迅速兴起和发展,逐渐成为城 市主要的大众传媒。然而。面向公众定期公开发行的报刊在清代 中前期高度专制统治之下并不具备生长的土壤。因此,在西方资 本主义城市报刊事业日趋繁盛发展的时候,中国城市仍不具备 这种近代歼放、高效的大众传媒。及至l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中 网吲¨为外力所开,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登陆东来。中圈传统社会 抚部院主编 版《广西官报》,初始每7日发行1期,宣统三年 (1911)四月起,改为5天发行1期,内容有谕旨、奏章、文牍、本省 要闻、学务、职官、附录、杂报等,由广西官书局印刷发行 W29agt,是 清末广西最大的官方报刊。上述报刊,实为地方官绅所立办.其宣 传内容多为官绅的政治立场,乃清末广西地方官府之代言喉舌。 桂林是清末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活动的中心城市,创办各种宣扬革 命主张的报刊是革命党人从事的重要活动。1905年.广西留日学 生马君武、蒙经、万武、卢汝翼等在桂林发刊<漓江湖》《独秀峰》两 调、陈旧、封闭的信息交往格局被打破,资奉主义列强 于加 强对中闷的经济、文化侵略需要,率先在中国沿海开放城市开办 具有近代意义的定期刊物。此唇.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在19世 纪末发动r旨在富国强兵救中国的维新变法运动,并创办了《中 外纪间》等一批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张的报刊,是为中尉近代报 刊业之滥觞 J 西城市虽居于边陲,素有风气落后之弊。然而,因毗邻维 新变法主要的发源地粤、港、澳地区.近代报刊业之兴起也较早 地感应到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 1897年康有为第二次赴桂林讲 学,在链林联络开明官绅,创 圣学会和广f 学堂,聚徒宣传其 维新变法思想。在《圣学会章程》中明确指…近代报刊的好处.提 LlH必须 桂林创立近代意义的报刊,以为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 喉 语云:“近13报馆林立,类皆取俺雅俗.语涉繁芜,无关轻 重,惟} 海《时务报》、澳门《知新报》专录时务,兼泽外国新闻,凡 下瀹术学术有关切要者,巨细皆登,诚臻美善 挂林僻远,尚无报 馆,何以玎耳闷增识见?今之刊报,专以讲明孔道,表彰实学,次 及各省新闻,各困政学,而善堂美矣.会中事物附焉。即就此义, 办报丁1J,定名曰《广 报》,唐微卿中丞并为之叙其缘起,订于四 月问_住桂林出版。” 《广f一报>社附设在圣学会内,经费南各疗 捐助,尤以巨绅唐景崧、岑春煊捐助最多。每月H{版3期.每期一 册.1人J容分论说、时事新闻、地方要闻、巾西译述、杂谈、短评等÷ 编辑、¨}版及发行事务.由康门弟子中推人分任 亨用木划,报用 土纸,线装成册发行,登载的论文多以变法救亡为主题 《广仁 报》的创ru出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诗人评曰:“广西省会 桂林耳f=l为之一新,社会人士见闻臼广.实为灌输矢”识、开通风 气,激发人心之重要工具 ” 从这个角度而寿,《广f 报》宴为广 两城市第一份近代意 的报刊。 』 r报》的创办,开启了广两城市近代报刊业的发展进程。 至2O世纪仞期,广西城市近代报刊的 版发千亍和展阅活动逐渐 社会化、大众化,成为开通风气、传播新知、启发民背的重要手段 之. I 省城挂林尢疑足清末广西城市报刊业发展的中心所佳挂 林的近代报刊从其创办主体、宣传宗旨来看,明照分流为性质迥 然的两大类别:地方官绅创办的报刊和同盟会革命党创办的报 刊 1905年,“多数志士”有感于桂林社会闭塞,未经圩化,遂于 桂林城内,“j=其地立…・阅报社,捐资购报,任众游览”,并计划 “俟经费充足,欲于阅报社添设俱乐部及教育研究室,并将各种 要件译演 话,到处赠送”,地方官对此予以大力扶持,学使汪贻 书每月提供资助。使之“经费十全” I, 1907年,又有每月出版2 册.“销路板滞,颇难支持”的《宏文丛报》创办;同时经地方官府 许可,《摊林F1话报》义得以创办,“聘定主笔,不L1 I叶J报”- - .是年 l0月,鉴于“桂省无报馆,敞民风钢闭异常,近经该省十绅合力 ‘ ’2010’3 种报刊,然前者只发行2期,后者仅发行1期即停办.为时甚短。 1908年,新军中有倾向革命者尹吕衡等创办《武学报》同年,同 盟会员刘古香、张放年、玉狮灵、刘震寰创办《民铎日报》,极力宣 传民族主义。1909年.桂林新军中的同盟会员又m版《军人魂》。 1910年,同盟会广西支部成员创刊《南报》,以之为机关报,1911 年易名《南风报》,宣传排清,鼓吹革命,每期 2000册 ,成为清 末广西城市宣传民主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 1903年,南宁最早出版的报纸《兴义报 创办.但虽只印行3 期即停办,但却是南宁铅印报纸乃至近代报纸之开端pII一。1906 年,南宁杜姓知府“自捐廉俸,在府前之清风楼设一 阅报社,名日 又新”㈣。显然,南宁近代报刊业数量较少,发展较慢。 自l897年开埠通商后,外国报刊随之流人梧州,客观上对 梧州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产生启蒙作用 光绪一t四年(1908),资 产阶级立宪派陈太龙、周之济深受业师康有为思想的影响,在梧 州以股份公司的名义创办梧州最早的近代报纸《广西时报》,宣 传资产阶级君主立宪理论 革命党人1十绍相、区 翁则针锋相对 地开办《广西|J报》,开设闰际新闻、国内新闻、礼沦、时评、社会 病态、杂俎等栏H宣扬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 以尔对抗。为逃 一步加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力度,_}f、区两人又发起创办《捂州 日报》_2II。总体而青,清末梧州的近代报纸起步较晚 三、余论 在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知识和信息小断膨胀.人与人之 间的直接交往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信息交流传递的需要 为此, 建立H益复杂和高级、有效的信息传播网络已是城市社会生活 期现代化的必经之途,因此,大众传媒的发展不廿丁或缺。进入 2O世纪,随着城市 期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作为信息聚递 中心的功能LI趋突H{,密集高效的信息传播促使 会各阶层对 近代图书报刊的巨大作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基于这利 认识, 政界、学界、商界等各阶层从各自的利益m发, 极投身近代图 书报fu的创办出版行列。这无疑是清末广西城市 书近代报刊 业迅速崛起的社会根源。另一方面.具有新闻信,曾、传递功能的近 代图书报刊的创办出版,使城市 城市之间、城市社会内部各阶 层之间有 便捷的信息交流途径,它能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动态, 传播各种新兴思想文化意识,增进城市居民对城市本身和外部 世界的了解,起到启迪民智、开通风气、促进民众觉醒的作用,从 而使城市逐渐从闭塞迈向开放,从保守走向变革.埘清末广西城 市的早期现代化进程又起了很好的促进作H]. 参考文献: f】J清高宗实录(卷二七六)【M1北京:中 (下转第123 嚣) 一113— CANGSANG 是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在一战结束以后,法国以战胜国自居, 直想的就是如何削弱德国,并没有看到德国已经不可能再回 到过去那种四分五裂的局面了,抑制德国是不可能实现自身的 安全的。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想从领土、军事和财政三个方面摧 毁德国。领土:把莱茵河左岸从德国分割出来建立法国的安全边 界;军事:限制德国军备,莱茵河右岸非武装化,对德国实行占 领;财政:要求德国不仅赔偿战争给法国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 失,还要赔偿军费。《凡尔赛和约》虽然没有完全实现法国的目 的,但也实现了法国的基本目标,尽可能地削弱德国』 。由于法德 深层次的矛盾没有解决.而德国又丧失了那么多的权利并失去 了安全感,德国也只有通过战争来重新恢复自己的大国地位。 第二,《凡尔赛和约>a-领土划分时没有考虑德国人的意愿, 一谁的手就要烂掉。”最后,德国是在被逼迫的情况下不得已而签 字的。可见,对《凡尔赛和约》德国从政府到平民都认为这个条约 是不合理的,是不公正的。日后,德国一定会通过某种手段来推 翻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那些罪责,战争也是其中的一个选择。 由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对德国的种种限制都存在 很不合理的地方,并没有考虑到德国的自身感触,而是一味地剥 夺、瓜分德国,使得德国全国从上到下都对这个和约充满了怨恨 与不满。战争也许是推翻这个强加给德国人民的条约的最好办 法。 而是强行把众多的德国人分割出去,这深深地刺痛了德国人民 的情感,也为德国日后发动战争提供了借口。关于领土变迁,德 国原希望一切通过民族自决。实际情况却是德国的大块领土没 有经过公民投票,也不顾居民的实际情况便被分割出去,“特别 是把但泽和东普鲁士同德国主体分割开来一事,引起了怀恨在 心的德闲人的不满”。同时和约“明确禁止德国、奥地利合并的条 款,在许多德国人看来似乎背离了民族白决的原则。” 这就为德 国吞并周围的小同提供了理由,为德国发动一次次的战争提供 可避免地发生了。 了依据。 第三,《凡尔赛和约》最终把发动战争的全部责任完全推到 参考文献: 德国身上,这是迫使德国承担踣款义务的“道义根据” 但是,德 【1l(美)小约瑟夫-奈.理解国际冲突:理论与历史fM】.上海:上 国人民是不同意把责任全部推到德国身上的,是不能接受这种 海人民出版社,2002 【2】(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M1.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 罪责的。1919年5月7日,德国代表团团长勃洛克道夫・兰佐接 受《凡尔赛和约》文本时,承认德军被打败,但他反对把战争责任 司2()05. 『3¨41王绳祖.国际关系史l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全部推到德国身上,只承认“德国对欧洲出现战争负有某些责 任”.不同意“胜利者要我们承担全部责任,像罪犯一样受到惩 罚”。德国国内更是群情激愤,出现反对《凡尔赛和约》的浪潮:德 卫艳伟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 国总理谢德曼在困民议会上强调:“如若认为这种单方面战争责 (责编樊誉) 任的论调是错误的,又要代表德 去签署此条约从而加以确认, 那岂不是违背自己的荣誉和良心吗?”并说:“谁签署这1\条约, 战结束以后,世界各国在看到战争对于世界和平的破坏 以后,深刻认识到必须阻止大战的再次爆发,从而聚会巴黎,共 同协商战后的世界的秩序。经过五个多月的激烈争论,通过了 《凡尔赛和约》,希望世界能够和平。但是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 可以看出,作为维持世界和平的该条约并不能真正地维持世界 和平,第一部分的国际联盟组织由于本身的缺陷,并不能真正阻 止大国发动战争,也就丧失了该组织的功能;第二部分是对德国 的限制,但这只是暂时性的,由于没有根本解决德国的自身问 题,反而由于对德国过分剥削,成为了德国发动战争的理由。当 20年后德国重新武装以后,国际社会也无能为力,战争也就不 一一(上接第 1t3页) 华书局,1986. I121刘庚先.广西财政沿革利弊说明书(誊一,总论)【MI.宣统  f2】吕清夷.清末民初广西兴学记【c】.广 二年铅印本.I131廖中翼康有为第二次来桂讲学概况【cI_桂林文史资料 西大事记Iz] 【31广西巡抚衙门广西官报【N1,宣统二年(1910)十月初五第 (第二辑).政协桂林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2. 八十八期. f141东方杂志叶第二年,第十一期,教育. 【41陈谟志南宁市志(文化巷)IM1l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51东方杂志Uj.第四年,第十期,教育. l998 【1 东方杂志Ⅱ1.第五年,第三期,教育. f171东方杂志[『1.第五年,第9V,期,教育. 陈云枢.苍梧县志(第二十七编,文化,事业机构)【M】.南宁: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 f181颜邦英.桂林市志・出版志fM】.北京:中华书局,1997 l19]蒙起鹏辛亥革命时期桂林的4 ̄4,1fC】.桂林文史资料(第 【6l叶茂茎龙州县志(卷十八,艺文志)【M1.民国二十五年 (1936) ̄印本 十六辑).漓江出版社,1991. 12()}东方杂 g EJ].第三年,第十期,教育 【7l余晋良.龙州县志(文化艺术志,第四章,图书档案){M】.南 f211梁子琴,李业安.同盟会在梧州的宣传活动fcj.梧州文史 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第九辑)北京:中华书局,2007. 【8】马丕瑶分建书楼庋藏各省书籍并刊布经书折U1 光绪十 资料选辑(七年(1891)三月,申报,附张. f91莫炳奎邕宁县志(社会二,教育概况)【M1.民国二十六年 梁 兰 广西师范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 (1937)4 ̄印拳 侯宣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广西巡抚衙门.广西官报【N1宣统二年二月十七日第五 十六期 副教授 (责编张文娟) 【11】龙兆佛.广西省立图书馆概况【z1. ・ 鼻・2010・3 一l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