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分析赵树理作品中的通俗元素

分析赵树理作品中的通俗元素

来源:筏尚旅游网


解析赵树理作品中的通俗元素

一 赵树理自身的民俗文化积淀

从《赵树理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赵树理出生在山西的沁水县,那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在这山野地方,历来是“敬神信巫,有不平必质于神”的,理所当然的赵树理生活在一个封建迷信风气浓重的家庭。他祖父给他的启蒙教育不是四书五经,而是不伦不类的“三圣教道会经”。他的父亲给他讲卦术知识,让他阅读《玉匣记 》《麻衣神相》等算命先生的经典著作。他的祖父能够将三圣教教文倒背如流,能算会写。他的父亲更是擅长音律,懂得卜卦、算命。他的祖母敬惜字纸,对灶神、喜神、财神等民间诸神恭敬备至。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中可以汲取的养料,比如《小二黑结婚》中,“二诸葛”的原型便是他的父亲。也正是这样的特殊环境,使他获得了实用乡土词汇妙语连珠的能力。

作为写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心声作品的赵树理来讲,深入农村,了解农民是他创作的最根本。通过了解我们知道,赵树理各种农活基本上拿得起,放得下。而且在其父亲的熏陶下,赵树理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上党梆子”迷。他从小就喜爱民间曲艺、戏曲和民间乐器,这些熟悉与爱好民间艺术的热情还有他父亲给他传授的手艺成为了接近群众的“好帮手”。正是因为他爱好民间艺术,具有民间艺人所具备的各种特质。所以,他才能了解农民的文化知识,深知群众的艺术爱好和艺术要求。在

《三里湾》是赵树理的长篇代表作,全书以生动、质朴的笔触,描写了土地革命之后我国农民响应党的号召,走农业合作化道路的故事。全文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全文具体描写了四个不同家庭,合作化带头人、村支书王金生家,热衷于个人致富的村长、党员范登高家,富裕中农“糊涂涂”家,党员袁天成家。他对农民的感情(他自己就是农民)是发自肺腑的真实情感,没有半点装腔和虚伪,不含同情的成分。农民想说的、骂的、爱的、

恨的也正是赵树理要说的、骂的、爱的、恨的,和农民是一脉相承。他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把农村农民中一些非解决不可的问题写出来,为农民兄弟提供适合自己口味的精神文化粮食,还要和那些当时统治着农村文化的旧东西争夺阵地。因为这些旧东西大都通俗易懂,农民喜欢看、喜欢听。

《三里湾》成功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范登高(翻得高)、马多寿(糊涂涂)、袁天成作为作品中落后人物的代表,有着共同的特点:在不同程度上坚持着私有观念,与新的生活潮流相抵啎。文章中还创造了与之相反的一群年轻人,范灵芝、王玉生、王金生、马有翼、菊英等等,他们朝气蓬勃,有改革的热情,有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全文从农民的生产关系、家庭关系、婚姻恋爱、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为我们描述了土地改革过程中队农村产生的深刻变动,真实显示了实现农村变革的艰巨性、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有优越性。

《三里湾》中村长范登高,是一个私心过重、有着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小人物。他在抗日时期曾经为党做过一些好事,并且以此为骄傲的资本。但是,在土改的时候,他的田要分的比别人多且好,热衷于个人发家致富,对社会主义农业生产合作产生了“离心力”。他自己雇人帮忙看骡子,做小买卖。他处处与党对立,却又摆出老革命的架势,表面说维护党的利益,实际上千方百计维护个人利益。就此而言,作者对这个人物的塑造是非常意义的。故事中的范登高真实地显示了当时农村斗争的复杂性,显示了在生产体制变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党内的思想斗争。故事还以“糊涂涂”一家为特例,为我们呈现了一群落后、顽固与自私的富裕中农形象。其中以“糊涂涂”为代表,他在政治上十分保守、糊涂,但在为自己谋利益时却很精明能干。在合作化运动中,他利用范登高的错误,顽固阻挠合作社的扩建;利用妻子“常有理”的胡搅蛮缠,阻挠合作社开渠;利用互助组的劳动力为自己种田。日常生活中,他刻薄成性。文章从多个角度展示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以及小块土地经营方式所造成的旧式农民身上的精神负担。这种与社会主义格格不入的落后思

想,不仅强烈地抗拒着农业合作化的潮流而且还深深毒害着年轻一代。但是,马家最终还是四分五裂了。儿子、媳妇都先后冲破家庭的阻挠,参加了农业社。这说明了在生活新潮流冲击下农村封建宗法势力的必然瓦解。袁天成是开辟工作时候的老党员,但是他“两只脚踏在两条路上”。在党内接受教育,参加了农业社,但是回家接受老婆“能不够”的领导。作者在描写的时候把人物放到了家庭琐事、婚姻纠纷中去塑造,但却深深揭示了旧思想残余对人们发生的可怕的销蚀作用。

作者通过这些落后人物的着力描写,从侧面肯定了年轻一代接受新思想,参与新改革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正反两面人物的形象描写,作者真实地写出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时一场艰苦而伟大的革命。

二 浅析赵树理作品中体现的民俗色彩以及人物形象的民俗特色

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家。这个流派因为其作品具有新鲜朴素的民族形式,生动活泼的群众语言,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而赵树理作为其中杰出代表,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他的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有的作为作品浓厚的民俗背景,有的作为人物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理,推进了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他把自己对农村生活的熟悉大量运用到了文章创造当中,并彰显了自由驾驭的能力,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他作品的可贵之处在于,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质朴混纯的民俗变成了创作的文学素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三 赵树理作品中的语言特色——浅显易懂、质朴生动

在谈到通俗文学时,我们总难免把赵树理扯进来。通俗文学除了历史上的民间文学以外,还包括现实创作的通俗化、大众化,具有较高的商业价值,以满足一般读者消遣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文学作品。又称大众文学、俗文学。我认为赵树理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而且还深受读者喜欢,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坚持走广大群众的基本路线。把赵树理作品归为通俗文学,我认为是合适的。

对于赵树理作品的评价历史上是众说纷纭,对“通俗文学”概念的厘定现在也充满了内在矛盾。首先,“通俗文学”和市场的关系,市场可以定义为经济上的市场和观念的市场,我们谈论现代都是的市民阶层中存在市场,那么在中国更广袤的农村难道就不存在市场吗?而赵树理的存在本身就已经是一个有力的印证,我们广大的农村也应该是“通俗文学“发展的肥沃土壤。其次,如果说“通俗文学”是接续了某种中国传统的,或者继承了某种传统的文化趣味的,那么我想,和程小青等人相比,赵树理反而是更传统,更乡土。更有中国趣味的。我们往往容易把“市民文学”和“通俗文学”这两个概念混淆,如果把“市民文学”的趣味和标准潜在的化入对“通俗文学”的考察和描述中,这样做是不正确而且是对我们了解通俗作品和时代之间关系的一种障碍。

通俗文学就在我们的周围,最贴近我们的生活,最能迎合大众的口味,最能反映普遍民众的喜怒哀乐,最能展现人民的审美观,也最能体现一个民族的人文精神。而赵树理的作品正是如此,从《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到《锻炼锻炼》,再到《三里湾》,作者无不深入农村生活,笔耕不辍,为我们抒写了一段又一段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的生动画面。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真实地再现了我们农村几十年来的巨大变革,成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大众化风格,也正是我们所说的“通俗文学”。

参考文献:

1.赵树理:《三里湾》 花山文艺出版社 1995年5月出版

2.戴光中:《赵树理传》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87年出版

3.赵树理:《三里湾——中国当代长篇小说藏本》 人民出版社 2005年1月出版

4.白春香:《赵树理小说叙事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年5月出版

5.范伯群、孔庆东:《通俗文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1月出版

6. 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20世纪通俗文学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3月出版

7.范伯群:《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年1月出版

8.朱栋霖 范培松:《中国雅俗文学研究》 上海三联书店 2008年11月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