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省泰安市2018年初中学业⽔平考试化学试题⼀、选择题
1.“绿⽔青⼭就是⾦⼭银⼭”。你认为下列做法与这理念不相符的是()A. ⼯业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
B. 使⽤⼀些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减少”⽩⾊污染”C. ⾃带⽔杯出⾏,不⽤⼀次性纸杯
D. 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保持整洁的环境2.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A. 空⽓B. 煤C. 蒸馏⽔D. ⾚铁矿⽯
3.下列数据为常见⽔果的pH,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 柠檬pH(2~3)B. 橙⼦pH(3~4)C. 西红柿pH(4~5)D. 柿⼦pH(5~6)
4.下列物质由离⼦构成的是()A. ⼆氧化碳B. 氯化钾C. 铜D. 氧⽓
5.实验室制取⽓体选择收集⽅法时,下列⽓体性质不需考虑的是()A. 密度B. 可燃性C. 溶解性D. 能否与⽔反应
6.硅是信息技术的关键材料。从⽯英砂制取芯⽚的重要反应是SiO2+2C Si+2CO↑,该反应属于()A. 化合反应B. 分解反应C. 置换反应D. 复分解反应
7.下列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A. 氧⽓验满
B. 加热液体C. 滴加液体D. 收集⼆氧化碳
8.下列化学肥料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 硫酸钾[K2SO4]B. 尿素[CO(NH2)2]C. 硝酸铵(NH4NO3]D. 磷酸⼆氢钾[KH2PO4]
9.下列物品所使⽤的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 铝合⾦炉架B. ⼿机塑料外壳C. 玻璃杯D. ⽺⽑围⼱
10.制造C919⼤飞机采⽤的⾮⾦属材料氮化硅(Si3N4),其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是-3价,则硅元素的化合价是()A. +1B. +2C. +3D. +4
11.从安全的⾓度考虑,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A. 浓硫酸不慎沾到⽪肤上,应⽴即⽤⼤量的⽔冲洗,再涂上氢氧化钠溶液B. 霉变的⼤⽶经洗净、⾼温蒸煮后也不能⾷⽤
C. 误⾷重⾦属盐,可服⽤⾖浆、⽜奶等解毒,并及时就医D. 遇到⽕灾时,⽤湿⽑⼱捂住⼝⿐,蹲下靠近地⾯,迅速离开现场12.物质的性质决定其⽤途,下列关于物质的⽤途错误的是()A. 铜——做导线
B. ⼩苏打——治疗胃酸过多C. 碳酸钡——⽤于钡餐透视D. ⼲冰——⽤于⼈⼯降⾬
13.全球近140个国家将根据签署的《国际防治汞污染公约》,在2020年前禁⽌⽣产和出⼝含汞产品,如电池、荧光灯、化妆品、温度计、⾎压计等。汞元素部分信息如图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汞为⾮⾦属元素
B. 汞原⼦的核外电⼦数是80
C. 汞原⼦的质⼦数为80D. 汞的相对原⼦质量为200.614.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 电解⽔时正极和负极产⽣⽓体的体积⽐为2:1B. 铁丝在氧⽓中剧烈燃烧,⽕星四射,⽣成⿊⾊固体
C. 将⼀氧化碳通⼊灼热的氧化铁,红⾊粉末逐渐变为⿊⾊粉末D. 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产⽣蓝⾊沉淀15.下列化学⽤语的使⽤及其表⽰的意义,正确的是()A. H2O——⼀个⽔分⼦中含有⼀个氢分⼦和⼀个氧原⼦B. 4H——4个氢元素
C. Ca+2——⼀个钙离⼦带⼆个单位正电荷D. 2CO2——两个⼆氧化碳分⼦
16.如图是五种粒⼦的结构⽰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①②属于同种元素B. ③⑤化学性质相似C. ②③④均表⽰离⼦D. 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
17.某同学对所学部分化学知识归纳如下,其中有错误的⼀组是()
A. AB. BC. CD. D
18.甲、⼄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物质都适⽤降温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B. 60℃时将40g甲物质加⼊50g⽔中能得到90g饱和溶液C. 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D. 分别将甲、⼄物质饱和溶液从60℃降⾄20℃,甲析出晶体较多19.从海⽔中制备纯碱和⾦属镁的流程如下图所⽰: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流程I依次向粗盐⽔中加⼊过量Ca(OH)2溶液、Na2CO3溶液和适量稀盐酸去除杂质B. 流程II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氧化碳C. 上述流程涉及到三种基本反应类型D. 流程IV、V是通过化学⽅法富集氯化镁
20.向某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产⽣沉淀的质量与加⼊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a点溶液中滴⼊紫⾊⽯蕊试液变红B. bc段(不含b点)反应的化学⽅程式为:MgCl2+2NaOH=Mg(OH)2↓+2NaClC. 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数⽬没有改变D. d点溶液中含有两种溶质⼆、⾮选择题
21.“⽔循环”、“氧循环”和“碳循环”是⾃然界存在的三⼤重要循环。请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从物质变化及分⼦⾓度看,三种循环中有⼀种与另外两种在变化上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循环主要是由________的运动引起的;
(2)⽤学科观点分析碳循环和氧循环,其中正确的是___(填字母序号);
A.变化观:每个⼈都在参与碳、氧循环
B.守恒观: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其化合价不变
C.平衡观:碳、氧循环有利于维持⼤⽓中氧⽓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D.微粒观:绿⾊植物的作⽤是使⾃然界中的氧原⼦总数增加
(3)⾃然界中的碳循环主要是通过⼆氧化碳来实现的。图中消耗⼆氧化碳的途径有________(填数字序号)。近年来,⼤⽓中⼆氧化碳含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因此⼈类要积极采取措施维持循环体系中⼆氧化碳的相对平衡;
(4)为解决⽇益加剧的温室效应,有科学家提出”绿⾊⾃由”构想:把CO2含量⾼的⽓体⽤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然后再通过化学反应在分解池内放出⼆氧化碳进⼊合成塔,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使之变为甲醇(CH3OH)和⽔。写出该反应的化学⽅程式________。
22.宏观和微观相联系是化学独特的思维⽅式。
(1)微观探析化学反应的规律是化学科学的核⼼任务。根据下列微观⽰意图回答问题:
①从微粒的⾓度说明图A反应的实质是________;
②图B所⽰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是________(写出微粒的符号)。
(2)化学上有⼀种能将微观粒⼦数⽬与宏观物质质量联系起来的量,叫物质的量,其单位是摩尔。1摩尔任何物质中含有构成它的微粒个数都是6.02×1023个,1摩尔任何物质的质量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都等于该物质的化学式量。例如1摩尔⽔的各种量关系如下:
①1摩尔⽔中氢原⼦数⽬是________个;②1摩尔⽔中氧元素质量为________g。
23.利⽤坐标系建⽴物质间的关系是总结化学知识的⼀种⽅法。A-M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九种物质,下图是根据这九种物质的类别和其中某种元素的化合价构建的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图中”→“表⽰⼀种物质转换成另⼀种物质) ,已知A和⽔反应放出⼤量的热。
请回答下列问题:
(1)A的俗名是________;
(2)H、G均可与M溶液反应,分别⽣成含该⾦属元素的两种盐溶液。G与M的反应常⽤于⼯业除锈,该反应的化学⽅程式为________ ;
(3)D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B溶液中加⼊⼀定量 D溶液,过滤后取滤液,滴⼊过量M溶液,⽆明显现象,则滤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写出所有可能情况,填化学式);
(4)A-H⼋种物质中能与M溶液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种。24.以下是初中化学⼀些基本实验,请根据实验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利⽤下图进⾏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和配制⼀定质量分数氯化纳溶液的实验。
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主要操作顺序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②配制11%的氯化钠溶液100g。如按下图进⾏称量和量取,其它操作均规范⽆误,最终导致配制的氯化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________(填“⼤于”、“⼩于”或”不能确定”)11%。
(2)下图为某⼩组探究⾦属化学性质的两组实验。
①实验I中以“⾦属表⾯产⽣⽓泡的快慢”为标准来判断锌、铁的活动性强弱,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________;②写出实验II中C试管内反应的化学⽅程式________;
③实验II中要验证Cu、Fe、Ag的⾦属活动性顺序,⾄少要做的实验是________ (填字母序号)。25.某化学兴趣⼩组的同学,通过咨询⽼师准备⽤亚硫酸钠溶液与浓硫酸反应来制备⼀定量的
SO2(Na2SO3 +H2SO4(浓)=Na2SO4+SO2↑+H2O]。⽼师给他们提供了⼀瓶亚硫酸钠溶液并告知该瓶溶液放置时间可能较长,不知是否变质。兴趣⼩组的同学分成甲、⼄两⼩组对该瓶亚硫酸钠溶液成分进⾏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①该瓶溶液中溶质的成分是什么?②该瓶溶液中亚硫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查阅资料】
①Na2SO3有较强还原性,在空⽓中易被氧⽓氧化:2 Na2SO3 +O2=2Na2SO4;②Na2SO3能与酸反应产⽣SO2⽓体;
③SO32-、SO42-均能与Ba2+反应产⽣⽩⾊沉淀,BaSO3可溶于稀盐酸。(1)【作出猜想】
猜想1: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你认为还可能有的猜想3:________。
(2)【实验探究I】甲、⼄两组分别进⾏实验探究溶液是否变质:
【评价】有同学质疑甲组⽅案不合理,理由是________。(3)【实验探究II】
甲组设计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注:空⽓中⼆氧化碳的影响忽略不计)
①连好装置并检查装置⽓密性,在锥形瓶中放⼊126g该样品②实验前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③关闭活塞K,⽤注射器推⼊浓硫酸⾄不再产⽣⽓泡;④打开活塞K,缓缓⿎⼊⼀定量的氮⽓,关闭活塞K;⑤再次称量C装置的质量发现⽐反应前增重6.4g。由此,计算出该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_;
【解释】若没有进⾏第4步操作,则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际的________(填”偏⼩”或”偏⼤”)。(4)⼄组仍使⽤第⼀次实验的原理,进⾏如下实验测定Na2SO3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步:称取试样ag;
第⼆步:在溶液中加⼊过量氯化钡溶液和⾜量稀盐酸;第三步:过滤、洗涤、烘⼲沉淀;第四步:称量沉淀的质量为bg;
第五步:计算溶液中Na2SO3的溶质质量分数=(1-142b/233a) ×100%。
试完成下列问题:
①加⼊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的是________;②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________;【反思】由此可得出,保存亚硫酸钠时应________。
26.⼉童缺锌会引起⾷欲不振、发育不良等症状。如下图为某补锌⼝服液说明书的部分信息,图中葡萄糖酸锌化学式已不完整,请根据相关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葡萄糖酸锌的化学式量是455,则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中氢原⼦右下⾓的数字为多少;
(2)若⼉童1kg体重每⽇需要0.5mg锌,每天从⾷物中只能摄⼊所需锌的⼀半。体重为20kg的⼉童,理论上⼀天还需服该⼝服液多少⽀?
27.厨房中使⽤的⾷⽤碱(主要成分碳酸钠)中往往含有少量的氯化钠,化学兴趣⼩组的同学通过实验来测定某品牌的⾷⽤碱样品中碳酸纳的质量分数。他们实验的过程和数据如下图所⽰。
计算:该⾷⽤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计算结果精确⾄0.1%)答案解析部分⼀、选择题选择题1.【答案】D
【解析】【解答】A、⼯业废⽔经处理达标后排放,可以防⽌⽔污染,不符合题意;B、使⽤⼀些新型可降解的塑料,减少“⽩⾊污染”,不符合题意;
C、⾃带⽔杯出⾏,不⽤⼀次性纸杯,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不符合题意;
D、将校园散落的塑料袋、树叶集中焚烧,会产⽣⼤量的有害⽓体和粉尘,造成空⽓污染,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绿⾊化学的核⼼:环保2.【答案】C
【解析】【解答】A、空⽓中含有氮⽓、氧⽓、⼆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B、煤主要成分是碳,还含有硫等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C、蒸馏⽔中只含有⽔⼀种物质,属于纯净物,符合题意;
D、⾚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按照组成种类的多少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是由⼀种物质组成的物质,空⽓、煤和⾚铁矿⽯都是由多种物质混合⽽成的是混合物,蒸馏⽔是纯净物。
3.【答案】A
【解析】【解答】A、柠檬pH(2~3),⼩于7,呈酸性;B、橙⼦pH(3~4),⼩于7,呈酸性;C、西红柿pH(4~5),⼩于7,呈酸性;
D、柿⼦pH(5~6),⼤于7,呈酸性;在呈酸性的物质中,杨梅的pH最⼩,酸性最强。故答案为:A。
【分析】pH越⼩酸性越强。4.【答案】B
【解析】【解答】A、⼆氧化碳是由⼆氧化碳分⼦构成,不符合题意;B、氯化钾是由钾离⼦和氯离⼦构成的,符合题意;
C、铜属于⾦属单质,是由铜原⼦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D、氧⽓属于⽓态⾮⾦属单质,是由氧分⼦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从微观的⾓度来分析物质的微粒性,物质可以由分⼦、原⼦以及离⼦构成。由分⼦构成的物质为常见的⽓体和⽔;由原⼦构成的物质为⼤部分的⾦属单质和⾮⾦属单质;由离⼦构成的是酸碱盐这三类物质。5.【答案】B
【解析】【解答】A、实验室制取⽓体选择收集⽅法时,需要考虑⽓体的密度,收集⽓体的密度⼤于空⽓密度时,可⽤向上排空⽓法;收集⽓体的密度⼩于空⽓的密度时,可向下排空⽓法,不符合题意;B、实验室制取⽓体选择收集⽅法时,不需考虑⽓体的可燃性,符合题意;
C、实验室制取⽓体选择收集⽅法时,需要考虑⽓体的溶解性,难溶于⽔或不易溶于⽔的⽓体,可⽤排⽔法收集,不符合题意;
D、实验室制取⽓体选择收集⽅法时,需要考虑⽓体能否与⽔反应,与⽔反应的⽓体不能⽤排⽔法收集,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实验室收集⽓体的⽅法为排⽔法和排空⽓法:排⽔法的选择需要考虑⽓体的溶解性以及是否能和⽔反应,排空⽓法收集考虑的是⽓体本⾝的密度,与空⽓⼤⼩的⽐较,⽐空⽓的密度⼤⽤向上排空⽓法,⽐空⽓的密度⼩⽤向下排空⽓法。6.【答案】C
【解析】【解答】根据化学⽅程式可知,该反应是由单质与化合物反应⽣成另⼀种单质和另⼀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答案为:C。
【分析】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基本定义和判断。7.【答案】C
【解析】【解答】A、检验氧⽓是否集满时,应将带⽕星的⽊条放在集⽓瓶⼝,不能伸⼊瓶中,图中操作不符合题意;B、给液体加热时,要⽤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内液体不能超过其体积的1/3,⼤拇指不能握在试管夹的短柄处,图中操作不符合题意;
C、使⽤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上⽅滴加液体,防⽌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操作符合题意;
D、收集⽓体时,导⽓管应伸⼊集⽓瓶底部,图中操作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体的验满操作要在集⽓瓶⼝进⾏;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考得⽐较多的是液体的量不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试管夹的使⽤;⽤排空⽓法收集⽓体时导管应伸⼊试管的底部,有利于空⽓的排尽。8.【答案】D
【解析】【解答】A.硫酸钾[K2SO4]中只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不符合题意;B.尿素[ 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C.硝酸铵( NH4NO3]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不符合题意;
D.磷酸⼆氢钾[KH2PO4]中含有磷元素与钾元素,属于复合肥,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复合肥为含N、P、K两种或三种的化肥9.【答案】B
【解析】【解答】A、铝合⾦炉架是铝合⾦制成的,铝合⾦属于⾦属材料,不符合题意;B、⼿机塑料外壳是⽤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合成材料,符合题意;C、玻璃杯是⽤玻璃制成,玻璃属于⽆机⾮⾦属材料制成,不符合题意;D、⽺⽑围⼱是⽤⽺⽑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复合材料、⾦属材料和合成材料的区别10.【答案】D
【解析】【解答】氮元素显-3价,设:硅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3x+4×(-3)=0,则x=+4价。故答案为:D 。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进⾏计算11.【答案】A
【解析】【解答】A、浓硫酸沾到⽪肤上,先⽤⼤量⽔冲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不能使⽤氢氧化钠溶液,符合题意;
B、霉变⼤⽶中含有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耐⾼温,霉变的⼤⽶经洗净、⾼温蒸煮后也不能⾷⽤,不符合题意;C、重⾦属盐能破坏⼈体的蛋⽩质结构,⽜奶中含有蛋⽩质,服⽤⽜奶,可防⽌⼈体本⾝的蛋⽩质被破坏,能⽤于解毒,不符合题意;
D、湿⽑⼱有类似防毒⾯具的功能,可防⽌吸⼊有毒⽓体或烟尘;有毒⽓体的密度受热会变⼩,会聚集在上⽅,逃⽣时应低下⾝⼦,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且两者反应时放热,会进⼀步灼伤⽪肤12.【答案】C
【解析】【解答】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作电线,故A不符合题意;B、⼩苏打能与胃酸反应,可以⽤来治疗胃酸过多,故B不符合题意;
C、碳酸钡能与胃液中盐酸反应⽣可成可溶性的氯化钡,氯化钡有毒,不能将碳酸钡⽤于钡餐透视,故C 符合题意;D、⼲冰易升华,吸收⼤量的热,可以⽤于⼈⼯降⾬,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途,物质的⽤途反应物质的性质
13.【答案】A
【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汞,属于⾦属元素,故A符合题意;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格可知,左上⾓的数字为80,该元素的原⼦序数为80,根据原⼦序数=核电荷数=质⼦数,汞原⼦的核外电⼦数是80,故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格可知,左上⾓的数字为80,表⽰原⼦序数为80;根据原⼦序数=核电荷数=质⼦数,汞原⼦质⼦数为80,故C不符合题意;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格可知,汉字下⾯的数字表⽰相对原⼦质量,汞的相对原⼦质量为200.6,故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元素周期表每⼀表格上的四个意义:原⼦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质量14.【答案】A
【解析】【解答】A、电解⽔时正极和负极产⽣⽓体的体积⽐为1:2,故A符合题意;B、铁丝在氧⽓中剧烈燃烧,⽕星四射,⽣成⿊⾊固体,故B不符合题意;
C、将⼀氧化碳通⼊灼热的氧化铁,氧化铁与⼀氧化碳反应⽣成铁和⼆氧化碳,红⾊粉末逐渐变为⿊⾊粉末,故C不符合题意;
D、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成了氢氧化铜和硫酸钠,氢氧化铜是蓝⾊沉淀,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分析】物质发⽣化学变化时现象和结论的区别15.【答案】D
【解析】【解答】A、1个⽔分⼦中含有两个氢原⼦和⼀个氧原⼦,不含有氢分⼦,故A不符合题意;B、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原⼦的个数,4H表⽰4个氢原⼦,故B不符合题意;C、1个钙离⼦带⼆个单位正电荷,表⽰为Ca2+,故C不符合题意;D、2CO2表⽰两个⼆氧化碳分⼦,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化学式右下⾓的数字表⽰⼀个分⼦中的⼏个原⼦;元素符号前的数字表⽰⼏个原⼦;离⼦符号上的数字表⽰离⼦所带的电荷数;化学式前的数字表⽰⼏个分⼦。16.【答案】B
【解析】【解答】A、同种元素质⼦数相同,①②的质⼦数不相同,两者不属于同种元素,故A不符合题意;
B、元素的性质和最外层电⼦数的关系密切,最外层电⼦数相同则化学性质相似,由于③⑤的最外层电⼦数都是3,化学性质相似,故B符合题意;
C、当质⼦数=核外电⼦数,为原⼦;当质⼦数≠核外电⼦数,为离⼦。③中质⼦数=核外电⼦数,为原⼦,②④中,质⼦数≠核外电⼦数,为离⼦,故C不符合题意;
D、②是镁离⼦,化合价为+2价,④是氯离⼦,化合价为-1价,②④形成的化合物是MgCl2,故D 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元素种类由质⼦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由最外层电⼦数决定;原⼦和离⼦的判断根据质⼦数和核外电⼦数的⼤⼩关系判断17.【答案】B
【解析】【解答】A、蒸馏可以淡化海⽔,蒸发可⽤于海⽔晒盐,故A不符合题意;
B、氧⽓能⽀持燃烧,氨⽓、⼀氧化碳、⼆氧化碳不能⽀持燃烧,分别⽤带⽕星的⽊条检验,能使带⽕星的⽊条复燃的
是氧⽓,能使带⽕星的⽊条复燃的是氨⽓、⼀氧化碳、⼆氧化碳,⽆法鉴别氨⽓、⼀氧化碳、⼆氧化碳,故B符合题意;
C、缺铁易引起贫⾎,缺乏维⽣素C会引起坏⾎病,故C不符合题意;
D、洗洁精具有乳化作⽤能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把煤做成蜂窝状,能增⼤煤与氧⽓的接触⾯积,使媒燃烧更旺,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物质的分离和物质的鉴别都是利⽤物质的性质来解决,化学与健康和⽣活部分识记18.【答案】C
【解析】【解答】A、甲、⼄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降低⽽减⼩,但⼄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适⽤蒸发结晶法使溶质从溶液中析出,故A不符合题意;
B、60℃时,甲的溶解度为60g,将40g的甲加⼊50g⽔中只能溶解30g,能得到80g饱和溶液,故B不符合题意;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减⼩,通过降温能使A点甲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C符合题意;D、溶液的质量没有确定,⽆法确定将甲、⼄饱和溶液从60℃降⾄20℃,溶质的析出质量,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A、C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的可采⽤降温结晶法B、溶解度针对的是100g溶剂D、题中未说等质量的甲⼄溶液19.【答案】C
【解答】A、粗盐⽔中主要含有CaCl2、MgCl2等可溶性杂质,过量的Ca(OH)2溶液,能除去MgCl2,【解析】
再加过量的Na2CO3溶液,除去CaCl2和过量的Ca(OH)2,过滤,最后加适量的盐酸,除去过量的Na2CO3溶液和⽣成的氢氧化钠,流程I能除去杂质,故A不符合题意;
B、流程II吸氨是使溶液呈碱性,有利于吸收⼆氧化碳,故B不符合题意;
C、流程I中发⽣的反应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成氯化钠和碳酸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成氯化钠、⽔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成氯化钠和⽔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II发⽣的反应是
NH4HCO3+NaCl=NaHCO3↓+NH4Cl,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Ⅲ中发⽣的是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流程IV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V 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成氯化镁和⽔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Ⅵ是氯化镁通电分解⽣成镁和氯⽓属于分解反应。上述流程涉及到两种基本反应类型。故C符合题意;
D、流程IV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流程V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成氯化镁和⽔,通过化学⽅法富集氯化镁,故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将海⽔分离为粗盐和母液,进⾏路程1流程I中发⽣的反应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成氯化钠和碳酸钙,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成碳酸钙和氢氧化钠,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成氯化钠、⽔和⼆氧化碳,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成氯化钠和⽔都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II发⽣的反应是
NH4HCO3+NaCl=NaHCO3↓+NH4Cl,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Ⅲ中发⽣的是碳酸氢钠分解为碳酸钠、⽔和⼆氧化碳,属于分解反应,流程IV是氯化镁与氢氧化钙反应⽣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钙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V是氢氧化镁与盐酸反应⽣成氯化镁和⽔属于复分解反应,流程Ⅵ是氯化镁通电分解⽣成镁和氯⽓属于分解反应。上述流程涉及到两种基本反应类型
20.【答案】D
【解析】【解答】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溶液中加⼊某浓度的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成氯化钠和⽔,后和氯化镁反应⽣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A、a点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没有反应的盐酸、反应⽣成的硫酸钠和没有反应的氯化镁三种物质,盐酸呈酸性,能使紫⾊⽯蕊试液变红,故A不符合题意;
B、bc段发⽣的反应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反应⽣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化学⽅程式为: MgCl2 +2NaOH=Mg(OH)2↓+2NaCl,故B不符合题意;
C、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没有⽣成沉淀或⽓体,也没有加⼊,所以整个变化过程中氯离⼦数⽬没有改变,故C不符合题意;
D、d点时,氢氧化钠和盐酸、氯化镁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氯化钠⼀种,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
【分析】向盐酸和氯化镁的混合物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钠先和稀盐酸反应,a点酸过量,加⼊紫⾊⽯蕊试液会变成红⾊,bd段是氢氧化钠和氯化镁发⽣反应,点反应完全,⽣成的沉淀达到最⼤量,d点的溶质只有氯化钠⼆、⾮选择题⼆、⾮选择题
21.【答案】(1)⽔分⼦(2)A,C(3)①⑥
(4)3H2+CO2CH3OH+H2O
【解析】【解答】(1)“碳循环”中⼆氧化碳发⽣了化学变化,“氧循环”中氧⽓发⽣了化学变化;地球表⾯的“⽔循环”主要是由⽔分⼦的运动引起的,发⽣的是物理变化;(2)A、每个⼈都要进⾏呼吸,吃⾷物,都在参与碳、氧循环,故A正确;
B、碳、氧循环过程中各元素守恒,植物在光合作⽤时,⼆氧化碳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4价,⽣成的氧⽓中的氧元素化合价为0价,在反应过程中化合价改变,故B错误;
C、在碳、氧循环中的有氧⽓、⼆氧化碳的消耗也有⼆氧化碳、氧⽓的⽣成,碳、氧循环利于维持⼤⽓中氧⽓和⼆氧化碳含量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植物光合作⽤是化学变化,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在化学变化中原⼦的种类、数⽬不变,绿⾊植物的作⽤不是使⾃然界中的氧原⼦总数增加,故D错误。
故答案为:AC;(3)植物的光合作⽤消耗⼆氧化碳,⼆氧化碳溶于⽔消耗⼆氧化碳,
故答案为:①⑥;(4)根据流程可知,在合成塔内300℃、200kPa和催化剂条件下氢⽓和⼆氧化碳反应⽣成甲醇(CH3OH)和⽔。反应的化学⽅程式是3H2+CO2CH3OH+H2O。
【分析】(1)碳循环和氧循环是通过动植物的光合作⽤和呼吸作⽤共同完成的,是化学变化,⽔循环是⼀个物理变化的过程。
(3)根据反应物、⽣成物、反应条件及质量守恒进⾏解答
22.【答案】(1)H+和OH-结合成H2O或氢离⼦和氢氧根离⼦结合成⽔分⼦;Zn、Cu2+(2)1.204 ×1024或2×6.02 ×1023;16
【解析】【解答】本题考查了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和物质的量。解题时通过微观知识分析反应的实质,认真阅读有关物质的量介绍,找出关键信息并利⽤信息进⾏分析解题。(1)①从图A可知,该反应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是:反应前存在钠离⼦、氢氧根离⼦、硫酸根离⼦、氢离⼦四种离⼦,反应后存在钠离⼦、硫酸根离⼦和⽔分⼦。从微粒的⾓度说明图A反应的实质是H+和OH-结合成H2O或氢离⼦和氢氧根离⼦结合成⽔分⼦;②从图B可知,该反应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是:反应前存在锌原⼦、硫酸根离
⼦、铜离⼦,反应后存在锌离⼦、硫酸根离⼦、铜原⼦。图B所⽰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微粒是Zn、Cu2+;
(2) ①⽔的化学式是H2O,1个⽔分⼦中含有2个氢原⼦,1摩尔⽔中含有2摩尔氢原⼦,1摩尔⽔中氢原⼦数⽬1.204 ×1024或2×6.02 ×1023;②1摩尔⽔中含有1摩尔氧原⼦,氧原⼦的相对原⼦质量16,1摩尔⽔中氧元素质量为16g。【分析】(1)从微观⾓度分析物质的变化
(2)①1mol物质中含有1N A个的微粒,②由m=Mn及⽔中氧的质量分数进⾏计算23.【答案】(1)⽣⽯灰
(2)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
(3)NaOH、NaOH和Ca(OH)2(4)7
【解析】【解答】(1)根据图⽰可知,A是某元素+2价氧化物,A和⽔反应放出⼤量的热,氧化钙和⽔反应放出⼤量的热,A可能是氧化钙,俗名是⽣⽯灰;(2)M是⼀种酸,H是单质,G是氧化物,H、G都与酸反应⽣成含该⾦属元素的两种盐溶液,G与M的反应常⽤于⼯业除锈。G是氧化铁,M是盐酸(或硫酸),已知的元素中铁有+2和+3价,对应的盐有亚铁盐和铁盐,因此H是铁,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成氯化铁(硫酸铁)和⽔,反应的化学⽅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或Fe2O3+3H2SO4=Fe2(SO4)3+3H2O;(3)氧化钙与⽔反应⽣成氢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E是碱,其中⾦属元素显+1价,氢氧化钙能转化为E,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E可能是氢氧化钠,E 能转化为D,D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氢氧化钠与⼆氧化碳反应⽣成碳酸钠和⽔,D可能是碳酸钠,在B溶液中加⼊⼀定量 D溶液发⽣的反应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产⽣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过滤后取滤液,滴⼊过量的F(盐酸或硫酸)溶液⽆明显现象,说明碳酸钠没有剩余,氢氧化钙可能剩余,因此滤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OH、NaOH和Ca(OH)2;(4)氢氧化钙能转化为C,氢氧化钠能转化为C,C是盐,则C是碳酸钙。M是酸,A -H⼋种物质中能与能与酸发⽣反应的有A(氧化钙),B(氢氧化钙),C (碳酸钙),D(碳酸钠),E(氢氧化钠),H(铁),G(氧化铁)7种
【分析】本题推断的关键为A,A能与⽔反应且放出⼤量的热⼜为氧化物,得出A为氧化钙,B为氢氧化钙,再根据题意可以解决后⾯⼏种物质24.【答案】(1)BDC;⼩于
(2)酸的种类不同;Cu +2AgNO3=2Ag +Cu(NO3)2;CD
【解析】【解答】(1)①粗盐中难溶性杂质去除的主要操作顺序为溶解、过滤、蒸发。故填:BDC;②如图量取蒸馏⽔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的体积偏⼤,导致配制的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于11% (2)①A中加⼊的是硫酸,B中加⼊的是盐酸,酸的种类会影响反应的速度。有同学认为不够合理,理由是酸的种类不同;②铜与硝酸银反应⽣成硝酸铜和银,反应的化学⽅程式是
Cu +2AgNO3=2Ag +Cu(NO3)2;③由C可知,铜能置换出硝酸银中的银,说明活动性铜>银,D中的铁能置换出硫酸铜中的铜,说明活动性铁>铜,可得活动性:铁>铜>银,⾄少要做的实验是CD。【分析】(1)粗盐提纯实验的基本步骤和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分析(2)⾦属活动性顺序的应⽤
25.【答案】(1)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和Na2SO4
(2)产⽣⽩⾊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消失,⽣成⽓体;部分变质也会产⽣⽓泡(3)10%;偏⼩
(4)使溶液中Na2SO4全部转化成沉淀;沉淀表⾯溶液中含有NaCl、BaCl2,烘⼲时⼀并析出造成沉淀质量偏⼤;密村保存防⽌氧化
【解析】【解答】本题通过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主要考查了盐、酸、碱的性质,根据化学⽅程式的计算等。认真审题,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条件进⾏分析、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
作出猜想:猜想1是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还可能有的猜想3是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和Na2SO4;
实验探究I:若已部分变质,则固体成分是Na2SO3和Na2SO4,BaCl2与Na2SO3和Na2SO4能发⽣复分解反应⽣成
BaSO3和BaSO4沉淀,其中Na2SO3能与盐反应产⽣SO2⽓体,BaSO4不能与盐酸反应,所以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氯化钡溶液,再加⼊⾜量稀盐酸,产⽣⽩⾊沉淀,加⼊稀盐酸后沉淀部分消失,⽣成⽓体,则亚硫酸钠已部分变质;评价:由实验探究I的分析可知,部分变质也会产⽣⽓泡,甲组⽅案不合理;
实验探究II:甲组实验: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氧化硫,C装置的质量发现⽐反应前增重6.4g,说明反应过程⽣成了6.4g的⼆氧化硫。设:⽣成6.4g的⼆氧化硫需亚硫酸钠的质量为x,Na2SO3 +H2SO4(浓)=Na2SO4+ SO2↑+H2O126 64x 6.4gx=12.6g
溶液中Na2SO3的质量分数= ×100%=10%;
解释:反应后的装置中充满了⽣成的⼆氧化硫,若没有进⾏第4步操作,⽣成的⼆氧化硫没有全部吸收,测得的⼆氧化硫质量偏⼩,测得亚硫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实际的偏⼩;⼄组实验:①BaCl2与
Na2SO4能发⽣复分解反应⽣成BaSO4沉淀,加⼊氯化钡溶液过量的⽬的是使溶液中Na2SO4全部转化成沉淀;②第三步操作要洗涤沉淀的原因是沉淀表⾯溶液中含有NaCl、BaCl2,烘⼲时⼀并析出造成沉淀质量偏⼤;反思:通过上述实验可知,亚硫酸钠在空⽓中易氧化变质,保存亚硫酸钠时,应密村保存防⽌氧化。
【分析】1、猜想1是没有变质,成分是Na2SO3;猜想2完全变质,成分是Na2SO4;还可能有的猜想3是部分变质:成分是Na2SO3和Na2SO4;2、对于查阅资料的运⽤,抓住关键硫酸钡离⼦和亚硫酸钡离⼦的区别和相同点,利⽤盐酸和氯化钡来检验3、解题的关键是氢氧化钠增重的质量为⼆氧化硫的质量,再利⽤化学⽅程式计算出亚硫酸钠的质量,再来计算其质量分数。
26.【答案】(1)解:设:葡萄糖酸锌化学式中氢原⼦右下⾓的数字为x,根据葡萄糖酸锌化学式,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质量:12×12+x+16×14+65=455,x=22;
(2)解:⼉童1kg体重每⽇需要0.5mg锌,体重为20kg的⼉童每⽇需要锌=0.5mg× =10mg;其中⼀半由⼝服液提供,则每⽇需要通过该⼝服液补充锌5mg;根据标签可知,每⽀⼝服液含锌为5mg,所以该⼉童⼀天还需服⽤该⼝服液1⽀。【解析】【分析】(1)根据相对分⼦质量的定义计算出氢原⼦的个数;(2)审清题意,20kg⼉童⼀半所需锌的量为多少。27.【答案】解:设:6g⾷⽤碱样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为x。Na2CO3+ CaCl2= CaCO3↓+ 2NaCl106 100x 5.0g
该⾷⽤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 ×100%= 88.3%。答:该⾷⽤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88.3%。
【解析】【分析】得到滤渣的质量为碳酸钙的质量,再根据它的质量利⽤化学⽅程式进⾏计算可以求得碳酸钠的质量,再来计算样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