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合计30分)
1 “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的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发展的( )。A.遗传决定论B.环境决定论C.辐合决定论D.进化论
2 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是( )。A.陶冶B.锻炼C.榜样D.说服
3 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A.抽象思维B.概括思维C.形象思维D.逻辑思维
4 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B.维持班级秩序C.形成良好的班风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5 国家课程的管理权属于( )。A.国务院B.地方教育机关C.人民代表大会D.中央级教育机关
6 某教师上一堂诗歌欣赏课,学生要求逐字解释,老师就请学生一一解释并加以探讨。但又有学生提出不同看法,并以参考书为依据。老师激发学生讨论,科代表说:“不同的版本是会有不一致的解释,有分歧是允许的。”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教学互动方式的( )。A.单向性B.双向性C.多向性D.成员性
7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前运算阶段处于( )。A.0~2岁B.2~7岁C.7~11岁D.11~15岁
8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A.年龄影响力B.性别影响力C.个性影响力D.学术影响力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想最早出自( )。A.《论语》B.《学记》C.《四书集注》D.《孟子》
10 西方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的是18世纪的德国人( )。A.维纳B.席勒C.洛克D.乔金斯
11 教学策略的特点有( )。A.指向性、操作性、灵活性B.学科性、操作性、灵活性C.教育性、科学性、操作性D.指向性、操作性、科学性
12 现在体育界在国际比赛中得了金牌,奖励一直追溯到运动员的启蒙教练,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模糊性B.滞后性C.连续性D.隐蔽性
13 “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 )。A.社会本位B.个人本位C.教育无目的论D.教育目的兼顾论
14 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 )。A.各层次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差异B.设计有效的活动形式C.按英语课程标准选取教学重点D.如何讲清楚教材中的各项语言要点
15
教学设计应该包含对操作流程的设计,这是教学设计的( )。A.系统性原则B.程序性原则C.顺序性原则D.过程性原则
二、简答题(共8题,合计40分)
16 简述美育实施的原则。
17 简述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方法。
18 简述班级管理的原则。
19 简述实验法的实施步骤。
20 小学语文课程第三学段(5-6年级)识字与写字目标
21 简述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22 简述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23 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共4题,合计80分)
24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太阳暖烘烘的。鸭妈妈卧在草堆里,等她的孩子出世。
一只只小鸭子都从蛋壳里钻出来了,就剩下一个特别大的蛋。过了好几天,这个蛋才慢慢裂开,钻出一只又大又丑的鸭子。他的毛灰灰的,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大家都叫他“丑小鸭”。
丑小鸭来到世界上,除了鸭妈妈,谁都欺负他。哥哥、姐姐咬他,公鸡啄他,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他。丑小鸭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篱笆,离开了家。
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丑小鸭来到湖边的芦苇里,悄悄地过日子。一天傍晚,一群天鹅从空中飞过。丑小鸭望着洁白美丽的天鹅,又惊奇又羡慕。
天越来越冷,湖面结了厚厚的冰。丑小鸭趴在冰上冻僵了。幸亏一位农夫看见了,把他带回家。
一天,丑小鸭出来散步,看见丁香开花了,知道春天来了。他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问题:
(1)简要分析本篇课文的主要内容。(2)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3)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谈谈教学思路。
25 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总是默默无言,老师为他写道:“在老师的眼里,你是一个聪明文静的孩子,每一次作业,你总是那么认真,每一节课上,你总是那么专心,什么时候,能让老师听到你甜美的声音?”亲切的语言像漫漫春风,不仅让老师并口学生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而且将学生的兴趣吸引到学习过程和良好的心理体验之中。
问题:
请你分析一下这位老师评价的成功之处。
26 一位教师在教学《两条小溪的对话》时,老师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有一位学生问:“老师,我能不用书中的原话吗?”老师和蔼地问:“为什么呢?”
“因为书中的原话太长,我背不下来,如果拿着书表演,又不太好。”学生说出了原因。“你的意见很好,用自己的话来表演吧。”老师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学生的头。果然,这个学生表演得非常出色。问题:
请评价一下这位老师的做法。
27 阅读《论语》十则,回答问题。
(其一)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其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其三)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其四)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其五)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其六)子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其七)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其八)曾子日:“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其九)子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其十)子贡问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问题:
(1)简要概括上述十则材料的主题。
(2)以六年级的学生为教学对象,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3)依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
参考答案
1.B
解析: B【解析】“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的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这句话反映了儿童发展的环境决定论。
2.A解析: A
3.D
解析: 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
4.A
解析: 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实施教学活动。
5.D
解析: D
6.B
解析: 双向性在课堂上主要表现为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等师生对话形式。多向性与双向性互动不同的是,互动过程中除了师生之间有相互作用之外,学生之间也有相互作用和信息的双向流通。
7.B
解析: 皮亚杰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特征,把儿童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
8.C
解析: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响力上。
9.A
解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
10.B解析:11.A解析:12.B
解析: B【解析】教师劳动价值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效的。教师劳动的价值,要在学生进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之后才能最终得到体现。而一旦体现出来,教师及其劳动已成为过去,常常被人淡忘。
13.B
解析: B【解析】B、“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反映了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个人本位。
14.D
解析: 【答案】D
【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在进行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考虑的问题”。【名师详解】略
15.B解析:
16.
解析: (1)艺术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美育内容要求是健康的、积极的,表现内容的艺术形象要求生动、鲜明,有感染力、说服力,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2)内在美与外在美相统一。内在美是事物蕴含的内在思想和精神的美,外在美是事物外部形式的美。外在美受内在美制约,内在美通过外在美得以表现。美育须使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让学生对美的事物有完整的感受。(3)情绪体验和逻辑思维相结合。对美的感受既有情感的成分,也有认识的成分。应该让学生在掌握了审美知识的基础上去正确地感受美,才能充分发挥美育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作用。
(4)感受艺术与学习艺术相结合。让学生感受艺术的美是美育的任务之一,在小学阶段,也应让学生初步地学习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既要让学生感受歌曲和绘画中的美,也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唱歌和画画。美育是教育,须完整地实施美育,以实现美育的目的。
17.
解析: (1)利用直观因素创设教学情境;(2)利用活动因素创设教学情境;(3)利用认知因素创设教学情境;(4)利用语言因素创设教学情境;(5)利用虚拟因素创设教学情境。
18.
解析: 班级管理的原则主要有:
(1)方向性原则。即班级管理规章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用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2)全面管理原则。即班级管理必须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自主参与原则。即班级管理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班级成员参与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
(4)教管结合原则。即要把班级的教育工作和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辩证地统一起来。班级管理者对学生就要坚持正面引导,耐心教育,又要凭借必要的规章制度要求学生,约束其行为,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
(5)全员激励原则。即要激励全班每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智力、体力等各方面的潜能,实现个体目标和班级总目标。
(6)平行管理原则。即管理者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地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影响去影响集体,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以收到更好的管理效果。
19.
解析: (1)明确实验目标,做好实验假设。(2)选择实验的被试和实验方式。
(3)设计自变量、因变量,以及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4)选择实验因素的测量工具。(5)进行初测。
(6)实施加入实验因子的实验操作。(7)进行后测。
(8)分析数据,撰写报告。
20.
解析:
课外活动有自己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自愿参与;(2)自主活动;(3)形式多样;(4)内容开放。
21.
解析: 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具有积极作用的:
(1)教育可以再生产劳动力。通过教育,可以使人掌握一定的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
(2)教育可以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可以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被更多的人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3)教育可以促进产生技术更新。通过对科学创造的生命载体——人的培养,以及教育过程中的创新,促进生产技术的更新,以此对生产力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解析: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有赖于教学,促进迁移的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精选教材内容。要想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大量有用的经验,教学内容就必须精选。精选的标准就是必须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即对其他领域有潜在的迁移意义的标准。
(2)合理组织材料。精选的教材只有通过合理的编排才能充分发挥其迁移的效能,否则迁移效果小,甚至阻碍迁移的产生。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合理编排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得以体现、实施的,教学程序是使有效的教材发挥功效的最直接的环节。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结合实际学科的教学来教授有关的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对所学内容的掌握,而且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迁移的意识,从根本上促进迁移的产生。(5)防止负迁移的发生。在教学中,负迁移会对学习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掌握知识教授的速度和难易度,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每次迁移均应使学生感到需要一定的努力,但又能够完成。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使有效迁移顺利进行。
23.
解析: 小学班级管理的四个基本环节: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总结。
24.
解析: (1)《丑小鸭》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只丑小鸭自从生下来就被人看不起,被迫离家出走,最后竟意外地发现自己不是丑小鸭,而是一只美丽的白天鹅的故事。刻画了一个面对艰难曲折的历程仍然一心一意追求美好理想的形象。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出现的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解课文内容,发展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对丑小鸭的遭遇产生同情心的同时,要正确认识自己。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理解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②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发展学生思维。
③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从它的成长过程中领悟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发展变化的,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追求美好理想。
(3)小学低年级学生好动爱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表现欲强,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生动活泼、形象新颖、色彩鲜艳的刺激物最容易成为他们注意的对象。但他们虽然聪明活泼,却缺乏认真思考的习惯,读起书来往往流于形式,缺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趣味性和直观性,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为切入点,在读中感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实现学生的情感与课文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25.
解析: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情况的反馈,更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源泉之一。本案例中的教师通过亲切和充满期待的语言赢得了学生的信任和青睐。这种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要真挚而诚恳。真诚的情感是打动一切的源泉。学生幼小的心灵重视期盼与成人真挚诚恳的沟通,希望自己得到对方的认可。尤其是教师,一句真挚的评语会让学生获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本案例中,该教师用亲切的对话性语言,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进行诚恳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老师所关注,因而产生被尊重的感觉。
(2)评价要注重以鼓励肯定为主,发挥激励功能。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善于基于学生的闪光点进行积极引导,发挥学生的长处、克服自身的不足。从学生的闪光点出发,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再适时对学生提出期待,帮助他们认识到需要提高的地方,在表扬中引导学生,提高学生对自己优缺点的认识,并获得改进的动力。
(3)评价要富有辩证性。新课改强调教师的评价要多元,以积极引导为主,但绝对不是放弃批评,而是要正确选择批评的时机和用语,注意批评方式。在本案例中,教师通过提出期待的方式“批评”学生上课不积极发言,这充分地尊重了学生,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同时指明了改进的方向。因此才是有效的“批评”。
总之,要想在教学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必须在亲切诚恳的氛围中运用针对性的评价。
26.
解析: 这位教师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来说,案例中教师的做法体现了良好的师生关系。这位教师具备新型的师生观,善于发扬教育民主,愿意倾听学生意见,尊重和鼓励学生的不同想法,这种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案例中这位教师能够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课堂表演,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平等和亲切,从而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课堂表演成功呈现。
其次,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说,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出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师在遇到学生不同意见的时候,仍然非常和蔼,并且还“高兴地抚摸了一下孩子的头”,充分体现了这位教师对学生的爱,对工作的爱。
最后,从新课改的角度来讲,这位教师的做法体现了新课改提倡的教育教学理念。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并且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更关注人而不是学科知识。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课前对角色扮演的预设而限制学生的行为,而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教学,体现了以学生的需求引导教学的理念。
27.
解析: (1)第一则和第二则是为人处世。第三则是学习方法。第四则是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第五则、第六则、第七则是学习态度。第八则、第九则、第十则是修身做人。(2)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积累文言文词语,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3)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导语: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