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及统一性 2、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 2.2 幼小衔接工作单向脱节 2。3幼小衔接工作的突击性 2。4幼小衔接工作小学化倾向严重 2.5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的误区 3、幼小衔接工作策略 3。1 加强衔接工作的全面性 3。2 幼小衔接的双相衔接
3。3 转变教师观念,坚持教育持久性和循序渐进 3.4 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到三方统一
浅谈幼小衔接工作存在问题及应对策略
1
【摘 要】本文尝试从幼儿园工作的视角,试析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孩子一生的学习和生活可以产生积极的影响,否则衔接不当会对幼儿造成生理和心理的不良影响.这是一项需要三方合作统一的长期而持久的工作,作好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使幼小顺利过渡。
【关键词】幼小衔接 存在问题 策略
现在幼儿园和家长都非常关注孩子怎样才能顺利的进入小学,幼儿园也对幼小衔接的工作尤为重视。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于后续的学习产生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学龄前阶段的启蒙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对于人的终身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两者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以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研究幼小衔接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虽然国家制定了各种章程出台了各项法令,明确的指出幼儿园对于有效衔接工作的各项指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幼小衔接的形式却不容乐观。
1、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及统一性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幼儿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若处理不好,会影响儿童以后的身心发展.由于生活习惯上的改变,以及课目的繁多,使许多小孩子在进入小学后出现自理能力差、疲劳、厌学、等现象。很多孩子在进入小学以后,有些生活不能自理,上课时尿裤子不敢和老师说;没有时间观念,上课迟到;经常忘东忘西,带学具、家庭作业本;上课时不举手随便回答、接话;不知道谦让和关心别人;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无法融入集体等等.因此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和家长对于幼儿是否能顺利进入小学来说,都显得尤为重要。
幼小衔接是要让幼儿既自然过渡升入小学,适应小学生活,又不要孩子在幼小衔接中失去快乐的童年的生活.可在实际工作中幼小衔接形式却不是很乐观,对于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小学和家长没有达成统一见解,合作也就无从谈起,甚至面对幼儿的不适应现象相互推卸责任。很多家长认为,孩子是否能顺利进入小学是幼儿园和小学的事情,并未能意识到孩子家园工作对于幼儿进入小学阶段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而小学老师在孩子刚进入小学对于孩子种种不适应,都归结为幼儿园老师没教好,因为小学的侧重点是对于孩子知识技能的掌握等.而幼儿园则认为家长不配合,由于大多是独身子女,家长过于溺爱孩子,使得孩子依赖性太强,什么都包办代替不注重培养和配合幼儿园工作。由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差异较大,三方并未达成统一见解,使得很多幼小衔接的工作都是趋于形式上,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幼小衔接工作是一项既有连续性的要求也有阶段性的要求的工作。连续性要求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有效地连接与过渡,幼儿园教育要为小学教育做准备。阶段性要求教育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使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途径等都符合儿童健康发展的需要。而是否能做好幼小衔接工作需要三方的统一.
2
2、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
幼小衔接是一项全面素质教育,包括德、智、体、美、劳五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往往在实际工作中,大多都忽视对于幼儿德、体、美、劳的教育,目前的幼小衔接工作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
近年来,幼儿园对幼儿智力因素极为重视。特别是对数学和语文的知识衔接,忽略对幼儿学习兴趣、主动性、积极性、创造力以及学习习惯、生活技能和品德方面的培养。现在中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幼儿在进入小学时时,上学经常迟到;没有基本的安全意识,把纽扣、塑料等放进嘴里;物品随意丢放、忘东忘西;一出校门吵着闹着让家长买这买那,不买就哭闹、踢打;乱扔垃圾、随地吐痰;不会自己穿衣服、不愿意走路,不喜欢运动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且大多数幼儿的意志力较差并且由于父母、爷爷奶奶的溺爱。有些在幼儿园已经学会了自己吃饭,穿脱衣服,整理玩具的幼儿,回到家又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小皇帝”、“小公主”。并且现在的住房大多是高楼,户少。大多家长不愿意方孩子单独在楼下玩,孩子在家的时候只能看看电视,打打游戏,或是做练习题,没什么锻炼的机会,也很少同龄孩子接触,缺乏社会交往能力。
2.2 幼小衔接工作单向脱节
现在大多幼儿园都积极的开展幼小衔接工作,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要求、方法、目标、作息时间等方面逐渐一步一步向小学靠拢.但是小学很少考虑一年级初入学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每个幼儿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个别差异,重要的是每个幼儿园的教学内容虽然一样,但是每个幼儿园在模式上和要求上的偏向性却有所不同。很多小学教师对于一年级刚入学的幼儿出现的各种问题,常说的一句话是:“幼儿园老师是怎么教的.\"实际只是为幼儿园参观小学准备一些试听课和带幼儿参观一次小学环境,却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了解过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到底衔接了哪些内容,培养孩子哪些方面的技能与知识.只要出现问题,都归结于幼儿园老师没教好,家长没管好.没有真正意义上了解幼儿入学后情绪产生的波动,以及对初进小学的不适应从何而来。也未曾真正了解过幼儿在幼儿园时期的生活以及作息安排的改变。幼儿在幼儿园时期每日一日活动,有户外游戏时间、上课时间、午睡时间、区角游戏时间、还有适时的看动画片、听音乐跳舞的自由活动时间,教学内容丰富,教具新颖富有童趣.而在小学,只有上课下课,最多是每节课件休息10至15分钟.对于一年级学生,初进小学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出现的问题,小学老师不知道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幼儿的能力有强弱之分,一些能力较强的幼儿能很快的适应小学的生活,但能力较弱的幼儿,如果小学老师不加以了解,忽视孩子的不同,幼儿很容易产生厌学等不良情绪。
2.3幼小衔接工作的突击性
幼小衔接是一项长远的工作,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进入小学都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许多幼儿园在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都有一个误区,认为那是到大班才开展的工作,甚至很多幼儿园到了大班下学期才开始实施。幼儿在小班、中班时候,忽视对幼儿习惯的培养,只注重家长的意见,偏重于幼儿的吃、穿、冷、暖。忽略幼儿品德、卫生、倾听、表达能力、
3
劳动能力、独立意识等方面的培养.在幼儿进入小学后,许多一年级的学生不会自己系鞋带,整理书包、不会听课、不会翻书、不回握笔、经常迟到,厌学情绪严重,忽视了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规律.家长们从开始对孩子没要求,一时间变成了诸多要求,认为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在上,到了大班或进入小学,拼命给孩子报各种特长班、学习班,成果不佳,就打骂孩子,却很少从大班时期愿意常常陪孩子看一本书,一起阅读,听孩子说故事,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办代替。早晨上学来不及,就帮孩子穿衣服、系鞋带,结果孩子进入小学后,生活自理能力差。从开始对孩子的嘘寒问暖,进入小学后每天问的是作业布置的哪些,书背好没有,无法适应小学生活.
2。4幼小衔接工作小学化倾向严重
许多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要求,将小学的内容提前的教授给幼儿,形成“小学化”倾向严重的教学误区。许多民办幼儿园在幼儿上中班的时候就开始教授幼儿写拼音、认汉字、做数学加减法。要求幼儿上课要坐端正、不许乱动、不能做小动作、练习写字常常坐满超过半小时以上.但很多幼儿园老师未曾真正了解过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并且对于各门课的教授方法和书写格式等全然不知,就以自身认为的教学方法提前教授,使得幼儿进入小学后必须从头再改.在一个民办的幼儿的暑假困难班中,中班升大班的幼儿,每天回家有做不完的作业,在和家人聚会出去吃饭等菜的空档,都在不停的写数学题。发现后,尽然是一道数学算式,老师让抄14面之多。教师的说法是为了让孩子练字和加强记忆力。这样的提前教授和强加给孩子的知识,使得孩子提前厌学,对知识产生恐惧而不是兴趣.许多幼儿园不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教学教具单一,缺少教具演示、缺少图案色彩、缺少生动的游戏等,由于教学内容背离幼儿的年龄特点,小班每节课时间15分钟、中班20分钟、大班25分钟,前后浮动时间不得超过5分钟。这是幼儿时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以及注意力而设定的富有科学的教学实践,也是最有效的,提前的增加课时量和超纲的教学内容,幼儿不能或不甚理解,使孩子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还有不少幼儿园有许多硬性要求的行为规范、学习上的许多规则,小学化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社会要求背道而驰,不符合新世纪育人的需要,对幼儿形成负面影响.
某知名论坛上,有网友发帖说“读幼儿园的孩子被作业雷焦了”,贴出了一道幼儿园大班的作业题:“调皮猴买了苹果、梨、桃和橘子。苹果+桃+梨=15元,桃+苹果+橘子=18元,梨+苹果+橘子=16元,橘子+桃+梨=17元。你能判断出这些水果每只分别是多少钱吗?请填上正确的价格。”(2010年03月26日 《钱江晚报》 洪信良)这样超常的教育,阻碍了幼儿应有的发展。每个年龄都有这个阶段的任务,需要循序渐进,要有一个过度,不能在幼儿没到小学的时候提前大量教授小学的知识,这样会起反效果。
2.5 幼小衔接工作中家长的误区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终身教师.孩子像一棵大树,老师是树上的叶子,家长是树干,叶子常换但是树干始终都伴随着大树的成长。幼小衔接在很大程度上要有家长的参与才能很好地完成。但由于许多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偏差和不当,有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家长只是负责孩子的饮食和健康,孩子学不好都是学校没有教好。则部分家长只重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幼儿的全面发展以及对终身的影响。现在每个年轻人大多都很忙,许多
4
都是由爷爷奶奶们接送和陪伴成长。“隔代教育”的溺爱现象容易造成孩子不良心理和坏习惯。溺爱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爱!爱得过度就会发生质变!据不完全统计,许多人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饮食习惯以及交往能力,都是由幼儿时期开始逐渐形成。不及时的加以引导和纠正,光是给孩子储备大量的学习知识,又缺乏良好的习惯培养,会造成孩子缺乏认真、畏难情绪严重、厌恶学习、身体状况底下,是的有效衔接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3、幼小衔接工作策略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教育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3。1 加强衔接工作的全面性
有人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于孩子一天做多少,也不在孩子于一天做多好,关键在于孩子能够坚持多少天。积少才能成多,坚持才有结果。”
幼儿园要从小班起,循序渐进的做好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更好的开展幼小衔接工作。从孩子每日的卫生、饮食、合理的安排时间、身体素质的加强锻炼、安全意识的培养等方面,对幼儿展开全面性的引导和要求.
中班要加强良好的品德习惯培养,在幼小衔接工作中会让幼儿一生受益。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学会尊重他人、能与他人分享、学会宽容、有一颗感恩的心的品德习惯。
大班要加强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开展幼小衔接工作的重点。培养幼儿善于思考、耐心倾听、有自信心、认真观察的习惯,引导幼儿观察与思考相结合;培养幼儿坐、立姿势,握笔姿势,让孩子用心听、并适时的给予孩子提问,培养孩子的注意力;通过一个事物让幼儿经过认真观察,提出问题,多想多问,锻炼幼儿的想象力,通过想象力引起兴趣,引起兴趣后引导幼儿思考,有引导性的解答,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于发散思维,渐渐的养成积极思维的习惯;耐心引导和鼓励幼儿认真、耐心、细心的完成每一件事,事情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过程中观察幼儿是否认真负责的去完成,能静下心有益于更好的参与到学习生活.
小学要注重孩子德、智、体、美、劳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发现孩子的长处。不是只有学习才是第一位,要注重全面发展的培养,让孩子对生活抱有理想,愿意交流与他人分享,热爱生活、热爱运动、对艺术有热情,教会孩子掌握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并运用自己的时间去完成知识技能。不要只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孩子其他各项的突出表现。因为不是每个孩子都是科学家、教育家,也可能成为艺术家、发明家等等。要多看到孩子除了学习外好的一面,加以引导,是的孩子能全面发展,进入社会大家庭。
3。2 幼小衔接的双相衔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应确立近、远期两个教育目标,近期目标是帮助儿童顺利过渡进入小学.带幼儿参观小学校园,熟悉小学环境,看一年级学生是怎样上课,怎样坐.请小学老师
5
来幼儿园为幼儿试上展示课,让幼儿进一步了解小学的教学模式。远期目标是为儿童一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近期目标确立的幼儿园的衔接任务是:为儿童终生的发展奠定最初的素质基础,培养儿童健康的体质、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用科学的方法启迪和开发儿童的智力,培养独立创新意识、主动积极的求知欲等。 小学适当的安排一年级教师来幼儿园听课,了解幼儿园真正的一日活动和教学安排,从分了解幼儿园保教的市级情况,以及日常常规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而不是凭个人教育经验想象、摸索代班。合理的安排各学科进度,降低教学初期的教学难度与要求。适当的降低作业的难度,给低年级学生上课时要增加趣味性正确的应用评价杠杆,转变教学理念,事实给予学生中肯的评价,鼓励学生,不要只注重“智”的教育,更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更好的做到双相衔接,使幼儿更快的适应小学生活。
3。3 转变教师观念,坚持教育持久性和循序渐进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幼小衔接工作取得成功的保证,而提高教师的素质的关键则在于转变就有观念,提高教师对衔接意义的认识,加深广大教师对儿童过渡期特点的理解,幼儿教师要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等书籍,注重培养孩子各种良好习惯,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孩子上小学提前做好心里准备,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自我服务能力、注意力、社交能力、受挫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小学教师要认真的学习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等文件,从而使广大教师能够自觉地研究过渡期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特点及需要,有计划,由针对性的开展衔接工作。
3.4 重视家长工作,努力做到三方统一
幼小衔接不只是幼儿园以及小学的事情,通过家长会让家长了解幼小衔接的工作情况,以及纠正一些家长对小学片面的看法,宣传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以取得家长的配合。要求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生活、心理、学习物质的准备,培养幼儿思维能力、科学常识、生活自理能力、20以内加减法、会认识简单的汉字、责任意识的培养。学会真正爱孩子,不迁就:让孩子懂得应该和不应该;不纵容:教孩子学会辨别对与错;不代替:做一个“有心的家长”。父母要以身作则注意言传身教,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做孩子的榜样,因为幼儿时期,儿童的模仿能力强,看到好的举动,无形中就会模仿,反之也一样.一个家长的人生经验、身心修养、平时的为人处世,都在无形中影响着孩子,也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水准,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孩子长大以后少走弯路,所以,父母要多给孩子正面的形象。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对于外界是全方位吸收的,看到什么学什么.所以其实,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自我教育,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平时注意及时观察孩子在家的各方面表现情况,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也将孩子在园的一些情况和家长做及时的沟通,帮助幼儿共同实现幼小衔接的顺利过渡。
幼小衔接的工作存在的问题不是一两天可以完成的,需要三方联合起来努力,相互联系、相互配合,认识到问题的存在,一起去解决,让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才能让幼儿顺利的适应小学的生活。
6
参考文献
1、丁名夫。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湖北师范学校硕士毕业论文,2010.05。 2、吴立岗。 基础教育要从习惯抓起.现代基础教育研究。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2.12. 3、孟倩。幼小品德教育衔接研究。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2。05。 4、欧阳睿智。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66种方法.海潮出版社,2008。6。 5、《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旅游出版社,2012。11. 6、《加强和促进小学教育与幼儿园教育衔接工作通知》,文件,2012.07.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