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经典的党在我的心中讲话稿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xx年5月,我到泸定县参加八一爱民学校竣工授牌仪式,有幸一睹泸定桥的风采。桥下,大渡河湍急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峡间倾泻而下,怒吼着撞向河底参差竖立的险石,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我手抚冰冷的铁索,体味“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意,感受红军将士们无与伦比的勇敢。

  80多年的时空逆转,让我恍惚,又让我震撼。我眼前仿佛又呈现出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战斗场面:在全团数十名司号员集合吹响的冲锋号声中,22名勇士手持冲锋枪,背插马刀,腰缠手榴弹,冒着枪林弹雨,沿着铁索奋勇冲向敌人……

  大渡河,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海拔7千多米的贡嘎雪山和海拔3千多米的二郎山隔河对峙,大渡河在奇峰险山切出的深谷中冲出,犹如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自古无法泅渡,是川康要道的咽喉和天堑。

  泸定桥有300多年的历史,桥全长103.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连环组成,两端固定在两岸桥台落井里。桥西有康熙题写的“泸定桥”石碑,桥东有《御制泸定桥碑记》,书有“事无大小贵于利民,功无难易贵于经久”等碑文。

  在艰苦卓绝的长征途中,泸定桥是红军北上的必经之路,也是红军的生死攸关之地,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了极其光荣的一页。时间回溯到1935年5月2日的凌晨,红一军团二师四团的指战员们,沿着蜿蜒崎岖的羊肠小路向铁索桥奔袭。到了傍晚,部队离泸定桥还有60公里。

  那是一个万分艰难的夜晚,大雨中四周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左边是高入云霄、刀劈一般的悬崖绝壁,右边是深达数丈、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有不慎就会跌下深渊、粉身碎骨。英雄的红军经过一夜体力透支几乎到极限的急行军,终于爬上了海子山,赶到了泸定桥。

  那一刻,河谷上孤零零的13根铁索空悬,寒光闪闪,让人望而生畏。万丈深渊之间,仅凭几根铁索就想突击到河对面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红军做到了。

  为防备红军夺桥,桥面铁索上铺的木板已被敌人拆去一半,对岸桥头堡架设有敌军的机枪阵地。“泸定桥真是个险要所在,就连我们这些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见关守关的人都不禁要倒吸一口凉气。” 红四团政委杨成武这样回忆。

  对于红军来讲,这是不进则退的背水一战,没有选择。团长王开湘向干部们交代任务,指定一营二连担任突击队。这是红军著名的英雄连队,连长廖大珠任突击队长,参加突击队的共有22名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他们之中绝大多数人没有活到胜利。

  1935年5月的最后一天,毛泽东走上了泸定铁索桥。走到桥中央,毛泽东抚着冰冷的铁索说:“应该在这里立一块碑。”

  1981年7月,曾出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的布热津斯基曾携全家,沿着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跋涉。当这位西方政治家走到大渡河口的悬崖边时,他被这条湍急的河流和两岸险峻的崖壁惊了,他对长征这一世界军事史上的壮举给予了积极评价。

  人世间除了红军还有什么人能够空悬在万丈深渊中顺着那些摇晃的铁索发起冲击?如果当年红军没有拿下铁索桥,突不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的命运将会怎样?中国革命的历史将会如何呢?与其说这是一场战斗,不如说是两军意志和勇气的较量。

  对岸的敌人平生从未见过这样的战士,也从未见过这样舍生忘死的场面。当年那些青年人选择当红军不是为了一个饭碗,而是为了理想信念,为了改天换地,为了建立一个新世界。

  枪声远去,硝烟散尽,只有奔腾的河水在诉说着当年那场激烈的战斗,用无声的语言告诉我们昨天发生的故事。现在,泸定桥作为历史文物,作为传奇写进了诗章,载入了中国革命的史册。红军用生命和鲜血书写的英雄史诗,每一个字都闪烁着震撼灵魂的光辉,闪耀着理想信念和精神的巨大力量。

  一个没有精神的人,是心灵荒芜的人;一个没有精神的民族,是前程暗淡的民族。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人们价值观如何转变,铁索桥上红军那伟大的牺牲精神,是我们后人永恒的财富。这是可以前赴后继、勇往直前,不断续写新的历史篇章,并创造人间奇迹的精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