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六 文化与文化变迁
教学重点:文化及文化变迁的定义。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内容:文化的内涵与特性、文化的要素、文化的结构与功能、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表现、文化变迁的种类。
问题与思考:1、详细解释文化特质、文化丛、文化模式、文化圈、文化区、文化层、文化传播、文化涵化、文化复兴运动、文化同化、文化融合、文化萎缩、文化创新等概念的涵义。
2、试析文化模式、文化类型和文明类型的异同。
3、试论文化传播在文化变迁中所起的作用。
4、试评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理论依据。
5、试运用文化变迁的理论谈谈文化创性的意义。
第七章文化变迁与涵化
一、文化变迁
1、传播是一个选择的过程
2、传播是互相的、双向进行的
3、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决定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与密切程度
4、相似文化的群体容易相互适应和借用量大
5、重新解释
6、变迁的主要原因
7、文化系统的变迁
二、涵化
1、文化系统
2、接触情况
3、文化间的连接关系
4、涵化过程 A、 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即传播)B、D、 融合和同化 E、 隔离或孤立 F、 反应运动
三、文化变迁的研究方法
1、历史复原法
文化的结合 C、替代
2、剖面分析法
3、研究——再研究法
4、变迁的纵向研究法或称持续观察法
四、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
五、黔东南苗族社会文化变迁实例
第二章 文化的性质
目录:
• 文化概念
• 文化的特征
• 在实地研究文化
• 文化与调适
• 文化、社会与个人
• 文化评价
详细:
1. 文化的概念
文化不是可观察的行为,而是共享的理想、价值和信念,人们用它们来解释经验,生成行为,而且文化也反映在人们的行为之中。(这是一个明确区分现实行为和构成行为原因的抽象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的定义)
2. 文化的特征
* 文化是共享的
文化是一套共享的理想、价值和行为准则。
社会是,不仅为生存而相互依赖,而且也分享共同文化的人群。
可是,虽然一切是共享的,可是一切都不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具有她或他正好同样形式的文化。另外还存在进一步的差异,比如男女差异。文化需要做的就是,通过说明这些差异并指明人们应该对这些差异怎么做来对这些差异赋予意义。同时文化也需要指明,具有这些差异的人们应该相互怎样适应。由于各种文化这样做的方式不同,所以不同文化的社会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
社会性别继续定义性别区分而不是先前的”自然”性别,后者在经过多年发展之后已经区分不大。
年龄的差别与其说是与年龄相关,还不如说它与经由某种规定的生命仪式相关。
亚文化分享某些共同的准则,同时行使自己独特行为准则。
* 文化是习得的
而不是生物学遗传的
经过濡化,人们学会在社会上恰如其分的满足自己生物的需要。需要区分下面两个的差异:自然需要本身 和 习得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每种文化以自己的方式决定前者如何得到满足,从而形成后者。
* 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所有人类的行为都源自符号的使用
* 文化是整合的
文化中的一个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部分. 虽然一定程度的和谐在任何合适的发挥功能的文化中都是必须的, 但是不应该假定完全的和谐是必须的. 没有两个个体有相同的濡化方式, 这样就总是存在某种变化的潜力. 对文化来讲, 如果各个部分是合理粘合的, 它就会充分合理的运行.
3. 在实地研究文化
研究文化, 为了避免严重失真, 需要小心谨慎. 应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搜集数据.
- 考察人们自己对他们共享规则的理解
- 人们相信他们遵守这些规则的程度
- 考虑可直接观察到的行为
4. 文化与调试
人类越来越多的依赖文化提供的调适而不是生物进化提供的调适. 人们并不直接的对给定的环境做出反应, 他们怎样感知环境, 他们就怎样对它做出反应. 不同的人群感知的方式可能完全不相同.
调适也有相对性. 在一种环境内中是适应的, 在另一种中可能完全不适应. 或者短期适应, 长期不适应.
* 文化的功能
成功的处理基本的问题; 为生活所必需的物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分配提供保证; 为生物的延续提供保证; 使新成员濡化; 维持秩序; 必须能够变化以适应改变了的条件.
* 文化与变迁
变迁的发生是对诸如环境危机, 外敌如侵或在文化内行为和价值观的改变等事件的反应. 可能引起意料不到的而且经常是灾难性的后果.
5. 文化, 社会与个人
如果社会要存在下去, 它必须成功的使其成员的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要求相平衡.
当社会需要占优势时, 人们就体验到过分的压力. 继而导致精神病, 反社会的行为增加. 如果得不到纠正, 将导致文化的崩溃. 当个人需要占优势的时候, 也会出现问题
6. 文化评价
根据文化自身的条件考察文化, 中止对其他民族习俗的判断: 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变迁,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任何一个民族都在发展变化,体现民族特征的文化特点也随之变化。文化变迁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因而引起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改变。人类学家们认为文化的变迁是一切文化的永存现象,人类文明的恒久因素,文化的均衡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社会变迁指社会各方面现象的变化,更确切地说指社会制度的结构或功能发生的改变。而文化变迁总是与他相伴随的,所以有的人类学家用“社会文化变迁”。
从人类学诞生以来,各个学派都讲社会文化变迁。
早期进化学派用文化进化理论来说明文化发展的普遍性,认为人类文化普遍地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发展进化,形成一个发展顺序。涉及的主要是历史上的文化变迁,当然重建人类的过去也是为了了解现在的情况,但他们不大重视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以及正在发生的文化变迁过程。
传播学派侧重于进化论所忽视的文化的地理、空间和地方性变异,着重研究文化的横向散布,认为文化的变迁过程就是传播过程,文化主要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迁。但是,他们忽视人类创造文化的能力,对文化变迁的过程或传播时间顺序的解释就缺乏说服力。
功能学派虽着重于社会文化的功能、结构的研究,讲文化现象的变化着重讲它的功能的变化、消失与替代,但也注意研究在调查中所发现的文化变迁。拉德克利夫—布朗论述了文化接触产生的相互作用,认为研究文化变迁的过程,共时性研究优于历时性研究,但同时也必须进行历时性研究,才能发现文化变迁的规律。马林诺夫斯基写了《文化变迁的动力》,对文化变迁作了具体的论述。
美国历史学家博厄斯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认为这种特殊性—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这既考虑到独立发明,也考虑到传播的作用。他们强调传播,也反对极端传播论。早在1920年博厄斯便指出美国学者开始对文化变迁的动态现象感兴趣,1932年在《人类学研究的目的》一文中说,“人类学必须研究文化现象的相互依赖,必须通过对现存社会的研究取得资料”,“我们不仅要知道现存社会的动力,还要知道它们如何变成这样”,他认为应研究不同文化接触所产生的影响。研究文化的涵化,只研究文化分布不研究社会文化变迁则不完全,“总之,我们试图开展的方法建立在现时可以观察得到的社会动态变化的研究上。他强调要作详尽的描述性的民族学调查,虽因其忽视理论的倾向而受到批评,但细致的调查可以使研究者从中观察到文化变迁的过程。
赫斯科维茨等从30 年代开始便把文化变迁作为专门的研究课题。美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印第安人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赫斯科维茨说文化的变迁的研究起源于美国历史学派。与此同时,英国人类学家着重研究殖民地土著居民与白人文化接触所引起的变迁。二次大战以后,第三世界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问题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促使人类学家更多地研究文化变迁。直到目前,文化变迁研究仍然是研究的热门课题。
巴尼特(H.G.Barnett)的《创新:文化变迁的基础》1953年被认为是研究文化变迁的基本著作。他得出了创新是所有文化变迁的基础的结论,指出“创新应被界定为任何在
实质上不同于固有形式的新思想、新行为和新事物。严格说来,每一个创新是一种或一群观念;但有些创新仅存于心理组织中,而有些则有明显的和有形表现形式。”。创新包括进化、发明和发现、传播或借用。
进化、发明、发现、传播或借用,是文化变迁的过程或途径。进化是社会内部发展引起的,如生产技术由低级发展到高级,社会组织由简单发展到复杂。文化的进化自然地引起文化变迁,进化的过程就是变迁的过程。发现是使某些已存在的过去不为人所了解的事物变得为人所知。发明是对先前的材料、条件进行新的综合,从而产生出一种新的东西。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无意识的、偶然的,如古人发现用火烧陶土可使之坚硬从而发明制陶;有些发现和发明是有意识的革新,如纺纱机、蒸汽机的发明。当社会接受了发现和发明并有规律地加以运用时就引起文化变迁,比如欧洲工业革命、当代的科技革命。发现和发明可以在—个社会内部产生,也可以在外部产生而被—个社会所接受。传播是文化变迁过程的重要内容,创新的普遍形式。早期进化论者不仅强调发明和发现。也指出了传播的作用,摩尔根说“所有的重大发明和发现都会自行向四方传播”,泰勒也讲“文化的传播法则”。马林诺夫斯基认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是由于独立进化,不同文化接触产生的文化变迁则由于传播。他甚至把借用看作与其他的文化创新形式一样具有创造性。
传播和借用有几个特点:
1.传播是一选择的过程 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被接受或抗拒,视其对接受—方的效用和适应性而异。传播的速度各不相同,A.M.罗杰斯等认为,对某一特定的创新所采用的速度,决定于创新在接受一方文化中的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可鉴性。即新的文化特质与旧特质相比的优越程度,与现存的价值观念、经验和需要的适应程度,被 理解和应用的难易程度,能够进行试验的范围大小,其结果的可 见程度等。
2、 传播是互相的、双向进行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相接触,文化的传播一般是相互的、双向进行的,他们选择地互相采纳对方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
3、 文化传播的范围或借用的程度决定于两个民族之间接触的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
4.相似文化的群体容易相互适应和借用量大具有相似文化的群体,由于有相似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比较容易互相适应,文化的互相借用数量大。
5. 重新解释(Reinterpretation) 指接受的一方对新引进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在形式、功能和意义上的改变,以适应自己的需要。
6.变迁的主要原因 人类学家们对于哪一个领域更易于引起变迁的问题有不同的说法,一说技术先于意识形态;一说意识形态更为根本;米德等则认为越早学到的东西越难改变。第二种观点以L.A.怀特为代表,认为在整个文化系统中,技术系统引起社会系统的变化。而技术社会系统又引起意识形态系统的变化。这个看法符合生产力是生产中最活跃的因素的唯物主义观点。
7、文化系统的变迁 文化系统中其一部分的变迁,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巴尼特称为连锁反应效应。因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文化的一个部分发生变迁,必然引起整体中互相关联的部分的反应,最先改变的起着决定性的制约作用。
涵化
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个主要内容。涵化是文化变迁理论中的概念,美国人类学家称之为acculturation。英国及受其影响的亚、非、大洋洲的人类学家使用文化接触(culture
contact)一词,与涵化概念相当。对acculturation一词有人主张译为“文化移入”或“文化触动”。“文化接触”一词明白易懂,却又未能表达由于接触外文化而产生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相类似这一含义。
什么是涵化? 赫斯科维茨在《涵化——文化接触的研究》(1938)一书中,重申了他和R.雷德菲尔德及R.林顿在《涵化研究备忘录》(1936)中对涵化所下的定义:“由个别分子所组成而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发生持续的文化接触,导致一方或双方原有文化模式的变化现象。”这一定义也引起一些人提出疑问,但它毕竟将文化接触与文化变迁的其它形式区分出来了。也就是说,涵化指不同民族接触引起原有文化的变迁,涵化研究是研究不同民族的接触而产生的文化变迁过程及其结果的。最早使用“涵化”一词的是美国民族学局首任局长鲍威尔(J.W.Powell),他在l880 年写的《印第安语言研究导论》中谈到在百万文明人的压倒之势的情况下涵化的力量造成土著文化巨大的变迁。在美国,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民族学的词汇中已经可以看到“涵化”一词在德国,本世纪初已有人使用“涵化”这个词。
有些人类学家在20年代末30年代初便致力于涵化研究。最早的研究成果都在1932年出版。一是比尔斯(L.Beals)的《马约文化中的土著遗存》,着重讨论文化接触的问题;二是特恩窝尔德(R,Thurnwald)的《涵化的心理学》,第一次提出涵化心理学问题并对其概念和过程作了系统的分析;三是米德的《印第安部落的变迁中的文化》,描述一个北美印第安部落安特勒人与白人的文化接触从开始到最终的结果。
关于涵化定义,l954年的备忘录对涵化所下的定义宽一些,简洁一些,认为涵化“是由两个或多个自立的文化系统相连接而发生的文化变迁”,“一个自立的文化系统就是人类学文献上一般所说的‘一个文化’。”自立( autonomous)的系统指的是完全的、在结构上独立的系统,不是其他某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或须有赖于另一个大系统而生存。它不需要
其他系统而能延续自己的功能。备忘录明确地把涵化看作传播的结果,因而着重描述传播的结果而不是传播本身,更多地直接说明文化特质的整合问题。
比(R.L.Bee)在《模式与过程》一书中提出,涵化的定义有几个特点:第一,涵化是文化变迁的一种,当两个自立的文化相遇时发生的变迁。第二,涵化是有别于传播过程、创新、发明、发现的一种变迁过程。凡是发生涵化情况的都发生传播,文化特质和思想通过传播的各种渠道被传递到接受文化的一方,产生影响,发生涵化。但传播只是涵化过程的一个方面或一步。创新或新思想的出现,是不同于涵化的一个过程。第三,涵化概念涵化和传播是密切相关的。但是涵化和传播又不是一回事,应该把这两个概念区分清楚。一个文化不经过任何涵化过程,也可以从另一个文化那里借用其文化特质。赫斯科维茨将传播看作已经成功的文化传递,涵化则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传递。
1954年备忘录总结了研究涵化必须研究互相区别而又互相联系的方面:文化系统;接触情况;文化间的连接关系;由系统的连接产生的文化过程。
1.文化系统
在文化接触中各个文化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单位而存在,有赖于某些因素,即保持界限机制、内部结构的灵活性和自我完善机制。保持界限机制在一些封闭的社会执行很严格。内部结构的灵活性,指文化系统内各种社会组织在功能上的相互联系,以至个人间的关系,其灵活或严格的程度如何。自我完善机制,是指一个社会总是包括有冲突的力量和凝聚力量。它的平衡力有助于社会的自我完善。一般说来,具有较多的保持界限机制、严格的内部结构和有自我改善机制的文化系统,在涵化中变化最小;而那些很少 保持界限、内部结构灵活、缺乏有效的自我改善机制的文化系统,在涵化中最易变化。
2、接触情况
涵化的变化可能是直接的文化传递的结果,也可能由非文化的原因所引起,后者之中最重要的是生态和人口的制约,这些因此产生着影响。
3、文化间的连接关系
文化间的连接说明不同文化接触时发生什么事情。接触事实上发生在文化之间,而是在互相建立联系的集团之间和个人之间。这些联系有两个方面,第一是结构的,或者称为文化间作用系统,这是建立在文化(宗教的、商业的、军事的)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是成对的、相互的关系。第二是成对关系的元素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可能仅仅限于两个系统的一些成员之间;或者以不同的方式传播、影响着大批的人。确切地说是人而不是文化进行互相接触,但没有—个人或群体能够向别个群体的成员显示出他们的文化的整体,也没有一个文化系统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体能够全面地处于涵化状态之中。
4.涵化过程
任何一个自立的文化系统本身都处在持续变迁的过程之中。接触所引起的变迁并不是从静态到动态,而是从—种变化到另—种变化,因接触的刺激使变迁比原有的内部力量加快。对文化系 统内部产生的变化和接触刺激变化之间的区别,应进行比较分析。
根据1954年备忘备录和R.E.比的《模式和过程》以及其他研究者如斯派塞(E.H.Spicer)等的论述,认为涵化过程可包括下述几个方面。通过涵化的过程,新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丛使被整合到接受一方文化系统之中。
涵化的过程
1.文化之间的文化特质的传递(即传播)
这种传递可以小至一个钢斧和皮毛的交换,也可以大至整个教信仰的传播。接受文化一方的成员可以选择接受或是拒绝。结果一般都是接受了一些特质而拒绝了另一些特质。那些被传递的特质在被传递过程中,经历了文化间作用系统中接受—方的估价和转换,这些估价和转换与接受一方文化的价值系统有密切关系。根据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决定取舍。
2、文化的结合
涵化不是被动的吸收,而是一个文化接受的过程。特别是在没有压力时,涵化在本质上是创造性的。一个文化系统可能自愿或被抛弃一些原有的特质,又由于传入新的特质而得到补偿。在这一过程中除了产生许多变化之外,还有创造的过程,这就是本文化系统中的特质与外来的特质相结合,或者说新的文化特质加入原有的体系中。文化变迁的重新解释,也就是说明这个问题。
3.替代
结合是新元素取代了先前存在的东西。但实际上是新的文化特质经若干世代一一地替代接受一方旧的文化特质,而不是一下子由新的代替了旧的。
4.融合和同化
融合是指两个不同文化系统的特质融合在一个模式中,成为不同于原来的两个文化的
第三种文化系统。先前的两个系统已不存在;但可以从这个新的系统看到它源于前两个系统。这个新系统既是一个整合系统,也是一个新的社会文化体。这种情况出现在两个系统同在一个区城内,融合以后,原有的两个系统便消失。如果两个文化系统的地域不是相连而是分隔的,融合在一个新的文化系统又没有基本的地域,则原有的任何一方的文化载体在理论上说仍然可以继续存在。同化是文化接触后一个群体的原有文化完全被另—种文化所代替。同化是进步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文化系统接触时,比较落后的文化自然地吸收先进文体的文化持质和文化丛体,以至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而这一群体既已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文化特征,结果也就变成了另一个民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实际上就是自然同化。强制同化是利用暴力、特权等强制手段迫使别的民族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成为它的一部分,这是一种民族压迫的形式。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往往采取强制同化政策。
5、隔离或孤立 (Compartmentalization or Isolation)
这是一种非整合的模式。外来的文化强加给接受者,后者并不情愿接受,因而只是表面上接受了,作为自己文化的一部分,而当外力撤退,那种被迫接受的新特质也随之而去。这种现象在殖民情况下是常见的。
6、反应运动 在一个民族侵略、统治另一个民族的情况下,前者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强加于后者,当压力还未达到压倒之势时,反涵化的活动就会产生。被统治者试图恢复自己的生活方式、某些传统文化和仪式,人类学家称之为“复兴运动”。
影响文化变迁的原因
促使文化变迁的原因,—是内部的,由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二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如迁徙、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制度的改变等而引起。
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对此作出反应时,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被这一民族的有足够数量的人们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以后,就可以认为文化已发生了变迁。
文化变迁的借用具有选择性。人们并不是完全接受他们面前的所有东西,对接受一方来说能用的、适应性较强的、有意义的内容更容易被接受,否则可能会被拒斥。由于其相对优越性、适应性、复杂性、可行性和成果的可见性,某些创新可能会比其他创新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否则可能即使不完全阻止、也会延缓人们对创新的接受。
一些人对于创新比其他人可能更迅速一些。在同一群体中,创新者对外部世界有很强烈的探索欲、喜欢冒险、具有理解新的技术知识的能力;能够得到一定的创新所需资源;早期采纳者注往是群体中受人尊敬的人。他们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bby1] ,受过较好的教育,比较创新者能够从创新中获取更大既得利益。
借用是否能够实现及其可能的范围也取决于民族或族群之间的关系,即彼此之间的接触持续时间和密切程度。不断直接接触者借用更容易发生,而且,借用往往是双向的,有选择的互相接纳对方的特质和丛体。
人们也发现,变迁具有连续性。文化整合较好的系统更难于发生借用。但那些文化整合程度已经受到动摇的系统则容易发生借用。文化系统中某一部分的变迁往往会引起其他部分的相应变迁。怀特认为,意识形态的变迁源于社会变迁;社会变迁则是由技术进步导致的。技术变迁会引起一系列的连续变迁;生态条件的变化也可能会引起文化变迁。
文化变迁的动力
博厄斯提出应研究文化变迁的动力条件,认为“现存社会的动力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各种文化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文化和自然环境之间的互相关系;另一方面是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他在强调每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特殊性时,认为这一方面取决于社会的内部发展,另一方面取决于外部的影响,但在谈社会动力时却不讲社会内部发展的动力。1954年的涵化备忘录提出,“可以把对价值系统的选择的适应、整合和分化的过程、发展次序的世代、决定因素和个人因素的作用看作涵化变迁的动力。”有些人类学家把变迁过程当作动力,有的把变迁的原因当作动力,或者只注意外部的影响,而忽视社会内部的发展。
功能学派把功能、结构看作社会文化系统的核心。社会是一个整体系统,由各个相关部分组成,它们有自己的功能,作用于整体,一处失调可由其它部分得到调整,因而无论社会文化怎样变迁,社会最终总是趋于均衡、稳定状态。前述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社区内部所引起的文化变迁由于独立进化,这也只是说明社会内部发生文化变迁的原因而没有涉及独立进化的动力问题。
早期进化论者将进化论用于社会文化各个领域,认为文化和社会的进化导致文化和社会的复杂化和进步。摩尔根提出生存技术的革新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家族、政治和财产制度与之并进。但总的说来。进化论者主张进化是渐变的,没有质的飞跃,不了解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现代进化论者则强调技术、经济、人口、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决定因素。
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社会发展的动力,认为生产方式是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马克思指出了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起决定的作用。而物质生产本身,又包含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对矛盾和另外一对矛盾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都是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矛盾运动是社
会发展、变迁的动力。恩格斯强调在社会发展中各种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合力的作用,但更强调的是经济条件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
社会发展的合力是—个动力系统,这一动力系统有纵向的运动和横向运动。动力系统的纵向运动使人类社会内部的发展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更替;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使社会内部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内部各要素之间也相互作用。动力系统的横向运动推动着纵向运动,横向运动所引起的社会文化变化汇入纵向运动所引起的变化之中。研究社会文化变迁,要研究社会内部的变化即纵向的变化,这是各种合力形成的动力系统的纵向运动所促成的。文化接触或涵化接受来自外部的影响,文化系统互相接触,文化作用网互相连接,对外来文化特质的选择和适应,整合和分化,群体之间的涵化,这些都是横向运动的动力。由于各种合力的情况不同,所引起的文化变迁和文化接触的结果也各不相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