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第8课语文导学案

第8课语文导学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8* 论教养

教养是什么?教养是表现在行为方式中的道德修养状况。是社会影响、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个人修养的结果,尤指在家庭中从小养成的行为的道德标准。“教养”很具体,因为它总是体现在言谈举止的细节中;“教养”也很深刻,因为它折射出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乃至对社会和自然的态度。

1.掌握文章的中心论点。

2.学习文章的论证思路和论证方法。

3.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学习做个有教养的人。

一、新课导入

俄罗斯的20世纪,被称为利哈乔夫的世纪。利哈乔夫被誉为“俄罗斯知识分子的良心”“俄罗斯民族的良心”,被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称为是“唯一没有污点的人”。20世纪的俄罗斯风云变幻,许多权柄在握、不可一世的人物,来去匆匆,成了时代的过客,唯独德米特里·利哈乔夫的名字屹立不倒。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位“良心”作家的一篇文章——《论教养》。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积累生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恪守( ) 箴言( ) 自吹自擂( ) ...允诺( ) 妨碍( ) 矫揉造作( ) ...愚蠢( ) 尴尬( ) 絮絮叨叨( ) ...积淀( ) 谚语( ) 大发雷霆(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贸然: 彬彬有礼: 涵养:

恪守: 矫揉造作: 附庸风雅: 箴言: 絮絮叨叨: 疲惫不堪: 随机应变: 2.作者链接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906-1999),苏联学者,政治家、作家、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他生于圣彼得堡,目睹了十月革命。17岁时进入大学学习人类学与语言学。1938年,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1946年至1953年,在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1971年,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院士。1986年,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苏联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文化大师,他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他的祖国,成为20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一)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二)深层探究

1.文章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2.文章谈论“教养”,为什么要谈“风度”?二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3.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四、拓展延伸

查阅资料,说说利哈乔夫还有哪些代表作。

【交流】《俄罗斯思考》:书中开列了一张俄历史上的“不朽者名单”,罗列所谓各界精英一百多人。但在列举国家领导人时,他列出了包括伊凡雷帝在内的许多沙皇的名字,却只字不提改变了20世纪俄罗斯整个历史面貌的列宁;他把国内战争中白卫军将领科尔尼洛夫、高尔察克称为著名军事统帅,对卫国战争中叱咤风云的斯大林、朱可夫则不屑一提;在列举著名作家时,他不提革命民主主义者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甚至不提契诃夫,却列入列斯科夫、别雷这样的二流作家。

《论俄罗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不同意一般意义上对知识分子下的定义,即受过高等教育、有学问的人不一定是知识分子。利哈乔夫在书中说:“知识分子应是内心世界自由的人,他们按照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看法生活,按照自己的道德信念生活。在我看来,那些行动和对事物的评价受制于他人,受制于制度或党的要求的人,不是知识分子,因为他们放弃了思想上的独立性(因而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精神生活),扼杀了自身按照完全不受客观环境、党派偏见、政治目的影响的独立信念行事的可能性。因此,具有严格党性的人不是知识分子,他不过是一个专门从事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人。根据我的生活体验,只有那些在信仰上不受约束,不受来自经济、政党、国家的压力左右、不屈从于意识形态义务的人,才算是知识分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