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走进大自然》的教案范文_模板

《走进大自然》的教案范文_模板

来源:筏尚旅游网
《走进大自然》的教案范文_模板

《走进大自然》的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正确书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课文,背诵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反复诵读,展开想象来理解课文,体验情感。

2、展开讨论,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进行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向往大自然的愿望、融入大自然的心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引入

1、先板书“大自然”,指名学生读。引导学生交流自己对大自然的了解。

2、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大自然中神奇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的花草树木,调皮可爱的鸟兽虫鱼……给学生以整体感知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3、师:看过之后,你最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4、师: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多么令人神往,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吧!

5、完成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诗,做到不多字,不少字,正确流利。

2、出示文中的生词,先指名认读,后开火车读。

3。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给予评价。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读完课文后,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觉。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3、引导学生抓住自己观点的支撑点,即文中语言文字的品位与理解。

(1)、第一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怎样走进大自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在走进自然的过程中,孩子们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摸到什么?闻到什么?……体会他们欢快愉悦的心情。抓住“追着……追着……追着……”进行品位,体会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急迫而热切心情。

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孩子们走进自然的欢快、愉悦、急迫、热切的心情。

(2)、第二小节讲的是孩子们投身于自然。引导学生抓住“扣醒山石”、“访问花瓣”、“网住斑斓的秋天”等词语体会在孩子们眼中,山石、花瓣、秋天都是具有生命的,是他们的朋友,他们对这些大自然中的朋友充满了向往与追求。

进行感情朗读。

(3)、第三小节讲的是孩子们融入自然。在前两小节的感情基础上直接引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深切的爱。

4、回顾全文,美读中品位,达到背诵。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3个新词语。

2、学习运用关联词“不但……而且……”,了解与之用法相似的关联词“不但……还……”“不仅……而且……”等。

3、能正确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意思,能找出重点词句。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可以选择一段背诵,有各自的感受。

5、了解赵州桥是世界闻名的石拱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它的设计和建造是建桥史上一个创举。

*6、结合绍兴的“桥文化”,激发对具有浓厚江南风情的石桥的探究兴趣,培养孩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赵州桥相关资料(校园网资源库)

绍兴石桥资料(绍兴网)

赵州桥简图一人一张

教学设计流程:

一、师生对话,激发兴趣

我国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古代建筑,同学们知道哪些?老师知道哪些?比比谁说得多。

(长城、故宫、布达拉宫……)

赵州桥也是我国著名古代建筑(写课题),它是怎样一座桥呢?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根据注音读通课文

2、自学生字,要求能读会字

3、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画出来

4、想想如果请你说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你打算说哪一句?

三、组织交流,字词点拔

1、听写生字→发现错误→将自己出错的字正确书写在黑板上→教师指导→读记→酬情抄写

2、交流不理解的词,教师巧作点拔,让学生相互帮助解决问题。

3、你准备了哪一句话介绍赵州桥?为什么?

——由“重点句”导入“重点词”

4、学习单元提示,初步了解“重点词”的概念。

四、再读课文,找重点词

1、逐段读,逐段找;充分读,细心找,说出理由,意见不强求一致,同学们听后想一想,选你认为最恰当的一个画出来。

2、统计画下的词,支持率最高的词由教师书写到黑板上。

世界闻名 创举 美观 宝贵

五、精选练习,巩固字词

1、练写生字,自己选择词语抄写数遍。

2、选择一个自然段熟读成诵。

3、收集赵州桥的相关资料,预备交流。

六、研读课文,自由感悟

1、分发简图,说明要求

各自学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填写。

建造年代:

设计师:

建筑特色:

设计亮点:

历史意义:

你的评价:

2、用视频投影仪展示研读成果。一边展示,一边请学生自己上台讲解,交流。

3、有关赵州桥的多媒体资源展示,学生收集的资料交流。

六、综合实践

播放绍兴桥文化相关资源,选绍兴的一座桥,制作图文并茂的卡片以备展示。

七、听写词语,选择造句

八、再读课文,背诵片断

九、交流卡片,展示评优

十、作业指导,完成习题

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

十一、质疑:初读课文时不理解的词,现在仍不懂的,请提出来。

9《赵州桥》教学设计之四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l 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 朗 便 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

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六、.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2《亲人》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教学目标:

1. 认识8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医院,医生,护士,消息”等词语。

2. 有感情朗读课文。

3. 抓住描写阮恒鲜血时表情,动作的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心。

教学重难点:

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树立正确的友情观。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 激趣导入。

出示图,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有一天,几发炮弹落在一所孤儿院里。有一名小姑娘伤势严重,她正处在生死尤关的境地。此时却发生了令人十分感动的一幕。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18课《她是我的朋友》。

二, 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指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阅读、分析课文第一段。

故事是怎样发生的?读第2-4节,进一步了解事情的起因。(一个小姑娘在炮弹中受了重伤,输血抢救迫在眉睫。这就是事情的起因.)

四,读第二段,学着提问,边读边思考:

阮恒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为那位受伤的小姑娘献血的?献血前,他有哪些动作和表情?这些动作和表情反映了什么复杂的心情?

1.读第5自然段:

“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

想一想,再解答:当女医生问孩子们谁愿意献血的时候,出现了“一阵沉默”。“一阵沉默”表明了什么?

(表明了几个没有受伤的孩子都在思考,是献还是不献,拿不定主意。)

就在大家“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阮恒举手的时候为什么“颤抖”?为什么把手“放下去”又“举起来”?这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了什么内心活动?(阮恒的小手举起来“颤抖”,说明他愿意献血,但由于情绪激动、紧张,小手不由地抖动起来。一“举”一“放”又一“举”,反映他先愿意献;因为紧张、害怕,又不愿意献了;接着想到为了朋友,还是要献的。说明内心献与不献的思想斗争很激烈。)

2.终于有个孩子愿意为小女孩输血了,他就是阮恒,输血前,他害怕过、犹豫过,但是仍然数他最勇敢,只有他愿意为小女孩献血。在输血过程中,他又是怎么想的?请同学们分小组学习,一组讨论一个重点句,先提问题,再想答案。等会儿,每组一个同学在班上汇报。

3、重点 句2

(1) .课件2

过了一会儿,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疼吗?阮恒?”医生问道。阮恒摇摇头。

(2)哪个小组汇报一下,刚才你们提了什么问题?找到什么答案?

(问题:阮恒为什么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发抖?为什么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啜泣、捂)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所以他突然啜泣一下,而且全身发抖;他想掩饰自己的害怕,所以迅速用一只手捂住脸。)

(板:害怕、掩饰)

(3)小结。血就从阮恒的身上抽出来了,此时,他心里越来越害怕,越来越痛苦,但是为了救那个小女孩,他却在掩饰自己的这种害怕和痛苦,多么可爱可敬的小男孩啊!

重点句3

(1) 出示.课件3

但过了一会儿,他又开始呜咽,并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医生又问是不是针

剌疼了他,他又摇了摇了头。

(2)哪个小组来说一说?

(问题:阮恒过了一会儿,为什么又哭了?为什么又再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呜咽、掩盖)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越来越害怕,越痛苦,所以又哭了。他不想影响给小女孩输血,所以又一次试图用手掩盖他的痛苦。)

(板:更害怕、又掩饰)

重点句4

(1)出示.课件4

接着,他那不时的啜泣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他眼睛紧闭着,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想竭力制止抽泣。

(问题:他那不时的啜泣为什么变成持续不断的低声哭泣?为什么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

(答案要点:阮恒心里更害怕,更痛苦,所以总是不停地哭,但是他仍然在想救小女孩,所以竭力制止抽泣,掩饰自己的害怕。)

(板:非常害怕、竭力掩饰)

小结:从这两个自然段的描写不难看出,阮恒在献血的过程中,内心是非常激动的。从平静到紧张,再从紧张到痛苦,失望。但这种紧张、痛苦和失望不肯表露出来,同时,又没法掩盖、制止。

4.这两段描写用了不少描写“哭”的词:“啜泣”、“哭泣”、“抽泣”、“呜咽”,想一想,它们的意思各是什么?为什么用表示不同的哭的词?

(“啜泣”和“抽泣”是抽抽搭搭地哭;“哭泣”和“呜咽”是低声哭。后两个较前两个哭得厉害些。哭的情形不一样,要表现得准确就要选择最准确的词语,还可以避免用词重复单调。)

5.阮恒在献血时这样紧张、痛苦,是因为针刺痛了吗?读一读第11自然段,看看能不能打破这个疑问。

“医生用轻柔的声音安慰他。”阮恒“立刻停止了哭泣,好像刚才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一样。”这里,没有说明医生安慰他的内容,能不能猜测出医生安慰阮恒的话是什么?假如你是医生,怎样用轻柔的声音安慰小男孩?试试看。写一写。

(医生会告诉小男孩:“阮恒。输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更不会有生命危险,只会用你的一小部分血,救活你的伙伴。你放心好了,勇敢的孩子!”)

6.写阮恒献血时感情的激动和变化,集中在第8~11四个自然段。从开始平静得“一动不动、一句话不说”到“痛苦”到“持续不断的哭泣”,最后,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

一样”。生动地表现出阮恒复杂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注意表现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一)阅读第三段。

1.提问,思考并议论解答:

事后,医生对周围的人说,“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他是以为自己就要死了”的想法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

(是在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一阵沉默之后,阮恒的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的时候就产生了。之后,阮恒献血过程中“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颤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脸”,一直到“用牙咬着自己的小拳头,竭力制止抽泣”为止,这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始终在困扰威胁着他。也就是在课文第9、10两个自然段所描写的情节之中。)

2.由此可见,阮恒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的痛苦,不是因为针刺痛了他,而是以为自己怎样了?

(以为自己就要死了。)

阮恒献血时“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尽管他很痛苦,为什么还坚持让医生抽自己的血呢?

(“他想准会让他把所有的血都给那个小姑娘,好让她活下来。”)

阮恒为什么以为自己就要死了,可是还愿意这样做呢?

(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她是我的朋友”。)

3..总结:

小男孩阮恒以为献了血,自己就会死的,可是为了救活自己的好朋友,还是愿意这样做的。尽管献血过程中,由于思想斗争的激烈而感到很痛苦。这种行为是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什么高尚的品格,可贵的精神呢?让我们议一议。

(感受中应肯定高尚的品格是无私奉献,可贵的精神是舍己救人。)

同学们,这篇课文我们学完了,然而阮恒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相信一定会深深地印在同学们的心中,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大家都能够互相帮助。

1.这个故事可以什么为题?课文为什么用阮恒的话作为题目?你从阮恒的这句话想到了什么?

2.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谈什么才是真正的朋友。(在困难时能够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3. 请同学们选择一件你和朋友之间发生的感人的事情,讲给同学们听。

附:板书

18、她是我的朋友

神情 动作 内心活动

举 放 举 犹豫

啜泣 捂 害怕 掩饰

呜咽 掩盖 更害怕 又掩饰

哭泣 咬 非常害怕 竭力掩饰

三年级语文下册:《她是我的朋友》教学设计由范文先生网教案频道https://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