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魏晋姓氏人名论略

魏晋姓氏人名论略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3卷第3期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Vo1_3 NO.3 2013年5月 JOURNAL OF SOUTHERN VOCATIONAL EDUCATON May.2013 魏晋姓氏人名论略 张淑一,张昕莹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魏晋姓氏称谓和人名取义都带有浓厚的时代特色,姓氏称谓中的单称姓、官职+姓氏、郡望十姓名、姓氏 +尊称等形式,人名中的体现门阀观念、玄虚色彩、佛道信仰和儒家思想等取义,都是该时代文化背景和思想观念的反 映。姓氏称谓 ̄mA-.g取义表面问题虽小,但其所反映的内容却很丰富,以小见大,有利于我们对魏晋历史的观察更清 晰、更深入。 关键词:魏晋;姓氏;人名 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73X(2013)03—0071-05 姓氏人名是人类社会的独有的文化现象,是 氏称谓形式有: 人类为了正常有序地交往,通过语言文字信息, (一)单称姓的形式。这是当时男子较为常 为不同血缘人群和个体所设定的专有标志符号。 见的一种称谓形式,多用于声名显赫、举其姓即 姓氏人名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但又不仅仅是 可知其名的人物。如三国魏颍川郡赵俨、辛毗、 作为名号而存在,而是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思 陈群、杜袭四人并相知名,时人号之“辛陈杜 想观念、礼法风俗都有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以自 赵” ;西晋贾谧、郭彰同在贾后朝炙手可热, 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从一个侧面反映该时代的风 世人称为“贾郭” " ;西晋杨骏、杨珧、杨济三 貌。魏晋时期的姓氏人名就带有这样的特色。 人贵盛一时,权倾天下,时人号之“三杨” ; 西晋陆机、陆云兄弟为江南士人之杰出代表,时 一、魏晋姓氏称谓特色 人称为“二陆”团 ;张载、张协、张亢兄弟与二 中国古代自战国时期姓氏合流以后,无论男 陆齐名,时人号日“三张”嘲 M;东晋袁宏、伏滔 女,其姓氏称谓都以“姓+名”为最基本的表现 并以才学知名,且同在桓温府中,府中呼为“袁 方式,魏晋时期也不例外,如曹操、刘备、孙 伏”[2]2398o单称姓的称谓形式与魏晋时期品题人物 权、贾南风、谢道韫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都 的风气有关,在当时,评论人物才能秉性、气度 是以“姓+名”的形式呈现。但是除了“姓+ 风神是一种风尚,品题人物固然可以举其全部姓 名”的基本形式之外,魏晋时期还有一些带有时 名,但在一些特定场合,对于某些著名人物仅举 代特色的特殊姓氏称谓形式。当时男子的特殊姓 其姓,更可显示其声名不凡。不过,单称姓虽然 收稿日期:2012—12—20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中国古代姓氏制度研究”(081—02) 作者简介:张淑一(1971~),女,黑龙江双城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先秦史、中国 古代文化史;张昕莹(1982一),女,广东广州人,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化史。 72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第3卷 是作为人物声名卓越的表现而存在,却并不是一 种完整的称谓形式,且只能存在于某些特定的语 境之下,因为在多数场合,单称姓因无法区分其 他同姓者,而不能用作个人的标志。 (二)“官职+姓氏”的形式。“官职+姓 氏”的称谓形式历代皆有,但在畸重人物等级的 魏晋时期尤为多见。如汉末王芬任冀州刺史,因 称“冀州刺史王芬”“ ;韩馥任冀州牧,因称 “冀州牧韩馥” ;袁绍任勃海太守,因称“勃 海太守袁绍”… ;袁术任后将军,因称“后将军 袁术”n ;鲍信任济北相,因称“济北相鲍信”n 等。在这类称谓形式当中,官职与姓氏的位置还 可以前后互换,变为“姓氏+官职”的形式。如 曹操领兖州牧,因称“曹兖州” p虬;孙权为讨虏 将军,因称“孙将军” ;三国吴顾邵封豫章太 守,因称“顾豫章”“” ,张承为奋威将军,因称 “张奋威””” 。东晋丁潭为琅邪王郎中令,因称 “丁郎中” 等。有时,一个人曾先后担任不 同的官职,因此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姓氏+ 官职”称谓,如刘备先封豫州牧,因称“刘豫 州”[11915)后封左将军,又称“刘左将军” 加;西 晋王承先为骠骑参军,因称“王参军” ,后为 东海太守,又称“王东海”口 等。姓氏随时与 不同的官职相结合,从根本上讲,是中国古代 “官本”思想一一即以是否为官、为官大小为尺 度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的体现。 (三)“郡望+姓名”的形式。魏晋时期,一 些家族由于累世居于某郡,高官厚禄,数代不 衰,从而积累了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社会威望,成 为一郡瞩目的门阀大姓,因而在个人的姓名之前 冠以家族居地,以此将同一姓氏中的豪门与寒 门、士族与庶族区分开来,就成为区别贵贱、维 护阀阅特权的标志。魏晋史书中“郡望+姓名” 的称谓形式不胜枚举,如桥玄为梁国睢阳人,因 称“梁国桥玄” ;何颐为南阳襄乡人,因称 “南阳何颐”“ ;袁涣为陈郡扶乐人,因称“陈 郡袁涣” ;华歆为平原高唐人,因称“平原 华歆”n 等。门阀大姓不仅为世人所仰慕,还是 国家官吏的主要来源,魏晋以来的“九品官人” 制度就是以家族地望和仕宦资历作为铨选官吏的 第一要素,因而“郡望+姓名”有时也会与“官 职+姓名”的形式相结合,成为“官职+郡望+ 姓名”的形式,如三国魏许允为高阳人,曾任中 领军,因称“中领军高阳许允”川川;梁宽为安定 人,曾任黄门侍郎,因称“黄门侍郎安定梁宽” ;刘景宗为广陵人,曾任山阳太守,因称“山 阳太守广陵刘景宗” 捧∞,舒燮为陈留人,曾任重 安长,因称“重安长陈留舒燮”[111210。官职、郡 望、姓名三结合,使人物的郡望、官职一目了 然,对以家世门第作为选拔官吏依据的九品官人 制度来说,是进一步的配合。 (四)“姓氏+尊称”的形式。魏晋时期对于 拥有一定官位的人,往往尊称其为“府君”、“使 君”、“令君”等,因此“姓氏+尊称”也成为一 种常见的称谓形式。“府君”之称来源于郡守, 《后汉书・张湛传》章怀太子注云:“郡守所居日 府,府者尊高之称”,后来泛指郡守、刺史和州牧 等所有州郡长官。如王匡任河内郡太守,人称 “王府君”[11659;张邈任陈留郡太守,人称“张府 君” ;孔侃任义兴郡太守,人称“孔府君” [2]1578;邓岳为西阳郡太守,人称“邓府君” ; 杜恕为幽州刺史,人称“杜府君”[21127I。在当时, 司隶校尉也可称为“府君”,《世说新语・言语》 载孔融谓李膺为“李府君”即为一例,余嘉锡释 日:“今元礼(李膺)为司隶校尉,亦有此称者, 盖司隶比二千石,有府舍,故得通称之也”[3]67。 “使君”与“府君”的区分并不严格,也是对州 郡长官的尊称,如陶侃为武昌太守,人称“陶使 君” ” ;诸葛瑾任南郡太守,人称“诸葛使君” Ⅲ ∞之类。“令君”原本是魏晋官场对尚书令的敬 称,如苟或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人称 “荀令君”[211150,后来扩展至对位居枢要的大臣皆 可使用的称谓,如韩恒迁营丘太守,政化大行, 人称“韩令君” ;王堕为苻健宰相,著匪躬之 称,人称“王令君” B鹋。等。 魏晋男子的特殊姓氏称谓形式多种多样,相 第3期 张淑一,张昕莹:魏晋姓氏人名论略 73 对来说,女子因极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其特殊 称谓就只有表明其为何人的“身份+姓氏”一种 形式,只不过其中的姓氏又分为父姓和夫姓。其 中称父姓者为大多数,如曹操卞后祖母,称“祖 母周” ” ,石勒之母,称“勒母王” 们,甄俨 之妻,称“俨世妇刘”””酡,两名反叛妇女,称 “女贼郑、姜” 加等。有时为了语气的完整,姓 下面还缀一“氏”字,呈“某氏”的形式,但基 本意义不变,如“羊耽妻辛氏”睇 鹏,“愍怀太子 妃王氏”伫 “,“符坚妾张氏”闭 ,“何无忌母刘 氏”闭 之类。在女子的这种称谓形式当中,“身 份”和“姓氏”是可以互换位置的,成为“姓氏 +身份”的形式,如“(曹操)丁夫人” , “(曹丕)甄皇后” ” ,“(晋元帝)石婕好” [211725,“(愍怀太子通)谢淑妃” ”枷之类。魏晋女 子特殊称谓偶尔也有称夫姓的,但数量不多,目 前仅见三国吴孙权长女孙鲁班许配全琮,称“全 公主”或“全主” ” ,次女孙鲁育许配朱据,称 “朱主”[1112oo;晋成恭杜皇后母裴氏寿考,称“杜 姥” 三例。女子称父姓体现的是代表血缘关 系的父权的传统影响,称夫姓体现的是代表婚姻 关系的夫权的加强,从魏晋女子称父姓与称夫姓 的悬殊数量对比来看,当时的父权还是较夫权强 大,夫权的上升是唐宋以后才出现的变化。不过 女子无论是称父姓还是称夫姓,都不能脱离身份 标记,无身份标记的女子单称姓,也因无法区分 其他同姓者而无实际意义。 二、魏晋人名取义特色 与魏晋时期有特色的姓氏称谓相类似,魏晋 人名取义也是特定历史阶段思想观念的反映。其 人名取义的特色主要反映在: (一)体现门阀观念。魏晋时期门阀观念甚嚣 尘上,享受了非凡政治经济特权的世家大族无疑希 望子孙继世传家,即使寒门庶族,亦期盼后代光大 家声,因此这一时期的人名中就多含有延续家业的 寓意。比如魏晋时人很喜欢用“绍”字命名,孙策 子名“孙绍”[111112,张飞子名“张绍” ,缪袭孙 名“缪绍”[11620,晋明帝名“司马绍”[21158,不胜枚 举。“绍”,《说文》:“继也”,以“绍”命名的取义 就是期望子孙绍继家业,弘扬家风。以三国著名人 物“袁绍”为例,袁绍“汝南汝阳人也。高祖父 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 天下” 船。袁绍字“本初”,古人名、字相应, “本初”即是对“绍”字延续家业含义的最好解 释。再以嵇绍为例,嵇绍伯父嵇喜“历太仆、宗 正”,父嵇康“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211369,嵇 绍字“延祖”,也有明显的继世传家意味。除了 “绍”字,魏晋时人还喜欢用“曼”、“延”、 “缵”、“续”、“承”等与“绍”意义相近的字命 名,从其名与字的对应上也能看出继承祖业、延续 家声的取义。如羊曼,字祖延 抛;韩延之,字显 宗… ;邵续,字嗣祖嘲m ;张承,字公先Ⅲ研;阎 缵,字续伯 等。此外,当时人还喜欢直接用 “延祖”、“承祖”、“兴宗”等字命名,如刘延祖 口 、时延祖圆 、杨承祖口 、慕容兴宗口 等,这 些名字更是明白地体现了门阀观念下各家族都希望 子孙继祖承宗的蕴意。 (二)体现玄虚色彩。玄学是魏晋社会主要 哲学思潮,谈玄论道为当时士人阶层的流行风 气。玄学宣扬任性达生,崇尚淳深渊默,追求虚 寂的人生旨趣和宁静的精神境界,因此体现遐冥 玄邈、冲虚澹泊的“玄”、“冲”、“邈”、“遐”、 “谧”、“澹”、“默”等字就被广泛用于当时人的 名字。如西晋司隶校尉名傅玄口 ,东晋冠军将军 名谢玄 咖,桓温子名桓玄 踮;三国吴郎中名盛 7中【 “鲫,西晋太傅名郑冲 ,姚兴给事黄门侍郎 名尹冲 ;魏管宁子名管邈 p印,西晋驸马都尉 名杨邈 ,东晋吴兴太守名谢邈闭 ;晋清河王 名司马遐口 ,王祥后名王遐 帅,东晋吏部尚书名 刘遐口 ”。;晋武陵王名司马澹胆 ,东晋谢安孙名 谢澹 ,王敦姊夫名郑澹口瑚 ;三国魏尚书名丁 谧 跎,晋贾充孙名贾谧 ” ,慕容垂博士名董谧 [2]3087;西晋武部将军名彭默口 m,建威将军名刁默 [21105,东晋沛国内史名周默 ∞等等。在玄学思潮 推动下,有时一家人的名字都带玄虚色彩,如三 74 南方职业教育学刊 第3卷 国魏王昶为侄子和儿子取名、字,就皆带有深沉 浑朴的“玄”意,其为一个侄子取名“默”,字 “处静”;为另一个侄子取名“沉”,字处道;为 一个儿子取名“浑”,字玄冲;为另一个儿子取名 “深”,字道冲 。以带有玄虚色彩的字命名, 充分显现了玄风环境下魏晋士人的情怀底蕴。 (三)表现佛道信仰。东汉末年,道教兴 起,道教宣扬长生不死,追求得道成仙,魏晋时 期很多门阀士族都是信奉道教的世家,因此体现 道教信仰的“道”、“真”诸字就经常出现在当时 人的名字中。“道”取义养性修道,以“道”命名 者如晋简文帝子司马道子 ∞、司马道生口 ,晋陵 太守殷道叔 ,振武将军刘道规等口 ;“真”取 义存本修真,以“真”命名者如魏大司马曹真 [H28o,魏上党方士王真 ,西晋安乡公刘真之类 。除“道”、“真”外,“之”字也是体现当时人 道教信仰的常用字,陈寅恪先生《天师道与滨海 地域之关系》一文专门谈到魏晋时人名字中的 “之”字是“从其信仰以命名也”[5]9o以“之” 字为名最突出的是晋王羲之家族,王羲之及其子 王玄之 、王凝之 ∞、王徽之 m、王操之 [2121o4、王献之口 ,孙王桢之口 m、王静之 ,三 代七人皆名“之”。而佛教在两汉之际人华以后, 影响范围逐步扩大,至于魏晋,已经在士大夫阶 层中形成思潮,由此具有佛教意味的字,也开始 在人名用字中出现,其中较常见的是“昙”、 “法”、“佛”、“僧”等字,如晋河问王名司马昙 之皿 ∞ ,王蕴女名王法慧 跎,高密王子名司马法 莲 “”,姚泓子名姚佛念唪弘叭 ,谢尚长女名谢僧要 [31993,次女名谢僧韶 ,桓玄同党名羊僧寿 嘶等 即是其例。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因为佛教真正受 到社会上下的普遍认同,还是在魏晋以后的南北 朝时期,因而其在人名中广泛出现也是在南北朝 时代,魏晋时期的以佛教用字命名,还属于初始 化阶段。 (四)体现儒家思想。魏晋时期紧随两汉盛 世,自汉武帝以来一家独大的儒家思想虽然在东 汉末年受到了打击,但作为一种传统,仍强烈地 影响着魏晋时人的思想观念,儒家思想所倡导的 人伦道德观念在魏晋人名中也有十分明显的取 义。如仁义礼智信观念,体现在魏晋人名中的就 有曹仁 、李义 、侯礼 、冉智 粥、李信 皿”瑚等;再如温良恭俭让观念,体现在人名中亦 有桓温唪 胡、刘良 盯、张恭川 如、张俭川“ 、任让 口” 等;又如贤德忠孝悌观念,体现在人名中亦 有刘宝贤口 、庞德 、张忠口 、侯孝明口” 配、张 悌 ” 等。除此之外,像儒家宣扬的“文质彬 彬,然后君子”嘲 的“彬”,体现在魏晋人名中 的也有庾彬 口 、刘彬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嘲跎的“恕”,体现在人名中的例证也有杜恕 [2]1271、辛恕口 ;“友直,友谅,友多闻”嘲。 的 “谅”,体现在人名中的例证有程谅 、崔谅 挪 等;“修己以敬”嘲弛 的“修”、“敬”,体现在人名 中的例证亦有杨修n 、王修 、郭敬 研、杨孜 敬口 之类。而且由于当时儒道佛三种信仰的并 存,体现儒家思想的用字可能与体现佛、道思想 的用字出现在同一个人名中,呈现一种交错杂糅 的状态,如前引谢尚次女谢僧韶,“僧”自然为佛 教用字,“韶”,《说文》:“虞舜乐也”,《论语・八 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乃是 儒家最为推崇的教化之音,因而“僧韶”实为儒 佛结合的名字;又如东晋江夏太守名桓道恭 , “道”为道家用字无疑,“恭”是儒家思想的体 现,因而“道恭”是杂用儒道的名字。当时人也 承认这种杂糅,所谓“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 言”,甚至还成为当时人名取义的一种风气 。 综上,魏晋姓氏称谓和人名取义都带有浓厚 的时代特色,是该时代文化背景与思想观念的一 面反光镜。姓氏称谓和人名取义表面问题虽小, 但其所反映的内容却很丰富,以小见大,有利于 我们对魏晋历史的观察更清晰、更深入。 参考文献: 【l】(晋)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北京:中华书局,2007 第3期 张淑一,张昕莹:魏晋姓氏人名论略 75 [4】范宁.博物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0 【5】陈寅恪.陈寅恪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 【6】(清)刘宝楠.论语正义【c]//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6 [责任编辑:卢颐】 On Appellation of Surname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ZHANG Shu-yi,ZHANG Xin-ying (History College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eity,Guangzhou 510631,China) Abstract:There are profound characteristics ofthe ages in he appelltation and meaning ofnames in Wei&Jin Dynasties.The powerful family idea,mysterious features,the beliefs in Buddhism and Daoism and Confucianism in the appellation system,which includes fmilay names,position plus family name,native place name plus family name,family name plus respectful form of address nd apeople’S/lames,all reflect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hte houghtts ofthe ages.Alhough the tsubject ofthe appellation and meaning of names may be unimportant,through it we can still see very importnta and plentiful thing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Wei nd aJin Dynasties coherently nd ahoroughlty. Key words:Wei&Jin Dynasties;Surname;appell ̄ion 蛤给蛤哈 纷 蛉 吩纷 纷 呤 吩 吩 纷纷哈 哈 盘 (上接第5页) [3】罗伯特・M・奥尼尔.学术自由:过去、现在与9・11之 育:社会、政治、经济的挑战.施晓光,蒋凯,等译.青岛:中 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77.78. 后[c】//【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等.21世纪的美国高等教 【责任编辑:陈松洲】 The Freedom and Restrictions of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y MA Feng—qi,CHEN Jian-mei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igher Education,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 515063,China) Abstract:University Teachers’freedom of teaching is a part of heitr academic freedom.The legitimacy of he ftreedom of teaching in het Universiy its based on he ttwo points as following:Firstly,the teaching activities in the University are to heIp students to explore and master he advatnced knowledge;secondl ̄the educadonal activiy is a professitonal activiy,whitch needs some professional autonomy.Generally speaking,the freedom ofteaching mainly consists ofthe ight fto choosing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hodts and the way of students assessment conditionally and the rihtg to discipline sudentts within certain limits. Compared with academic freedom,the freedom of teaching is more limited and these restrictions come mainly from two aspect: First,the social nature of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and the teachers’social identity;second,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ucational activities. Key words:freedom ofteaching;academic reedom;restrictifons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