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学年论文
论文题目:《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
学生姓名: 学 号: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汉语言文学1201 指导教师:
完成日期: 2016年 5月 2 日
《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内容摘要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共5本21折5楔子,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当时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
《西厢记》中剧作家王实甫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在“情与礼”矛盾挣扎中人性觉醒的美好形象。崔莺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俏小姐,却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产生了对爱情的诉求。当崔莺莺遇到风流俊雅的张君瑞,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但是由于崔夫人的赖婚,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君瑞,口里却说叫张君瑞 “下次休是这般”。张君瑞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账赖简,把张君瑞教训了一顿。她责怪红娘,怒斥张君瑞,则充分体现了崔莺莺的矫情与做作。但当崔莺莺意识到爱情的甜蜜以及闭锁深闺的忧闷以后,她勇于冲出了封建的藩篱,热情的奔向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
【关键词】崔莺莺 情与礼 矛盾 人性
- 1 -
目录
序 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情与礼” ................................. 2
(一)崔莺莺的“礼”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崔莺莺的出身 .................................... 2 2、崔莺莺的教育 .................................... 2 (二)崔莺莺的“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情窦初开的少女 .................................. 3 2、陷入爱情的莺莺 .................................. 3 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态度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崔莺莺的爱情至上原则 ......................... 4 (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恐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莺莺“人性”的觉醒 .................................. 5 结 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 7 -
- 2 -
序言
《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惊叹,(《录鬼簿》)王伯良曰:“实甫《西厢记》,千古绝技;微词奥旨,未易窥测。”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的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
《西厢记》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君瑞、红娘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表现了“永老无别离,万古长玩聚,愿谱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绅士显赫,她“针指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熏染。但是在爱情上的她,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识爱情滋味。与张君瑞相爱,却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但她内心对爱的强烈渴望逐步战胜传统的禁锢和内心的樊笼。这样,王实甫笔下一个既有传统的约束,又有内在的激情,敢于反抗封建的相国的千金的形象就深深的进入了读者的视野。
①
①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5,第一页。
- 1 -
一、崔莺莺的“情与礼”
(一)崔莺莺的“礼”
《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崔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崔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宋元南戏和话本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流传下来。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崔莺莺也具有了反抗性;故事以崔张私奔团圆结局。但是董解元的《西厢》对于爱情的描写比较粗糙,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只有经过王实甫的创造,才“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儒,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
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既与《会真记》以及《西厢记诸宫调》里的崔莺莺不同,也不同于元杂剧中许许多多追求夫荣妻贵的闺秀。她虽然生长在封建礼教之下并且深受其影响,但是遇到爱情的她在其中矛盾、挣扎、徘徊过,但最终的她敢于冲出礼教的藩篱。虽然爱情之路坎坷艰辛、困难重重,但是在她的心中仍然把“情”放在第一位,至于功名利禄,是非荣辱,统统可以不管。在崔莺莺的身上反映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体现了人性的复苏和觉醒,寄托了人民群众对于美满幸福的爱情生活的美好愿望,并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1、 崔莺莺的出身
崔莺莺,崔相国之女,母亲郑氏。才貌出众,品德双佳。精丝绣女工,擅琴棋书画。是封建社会的高墙大院之内一位如花似玉,感情丰富的相国小姐。她出身高贵,从小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的闺阁小姐,封建礼教泯灭了她的人性,使她“养在深闺人未识”。
(1) 黑暗的封建社会,压抑着崔莺莺的人性。崔莺莺出身于社会达官贵人豪门望族之
家。她已故的父亲是当朝位高权重的守护神。她的母亲也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是封建礼教的捍卫者。她母亲本身十分疼爱自己的女儿,希望女儿生活幸福美满。因此将崔莺莺指婚给她的侄儿,乃郑尚书之长子郑恒为妻。她从封建礼教的角度出发,按照封建礼教来规范女儿言行,调教女儿的习性,希望将女儿培养成循规蹈矩的封建礼教的典范,实际上她是在不断的损害者女儿的真正幸福,压抑着女儿的人性。出生在这样一个封建势力强大,封建礼教浓郁的家庭,崔莺莺的人性早已被践踏。失去了自我。 (2)《西厢记》的开篇伊始就写到“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忧愁万种,无语怨东风②”。寥寥几句,指出了崔莺莺生活的特定环境。尤其是“门掩重关萧寺中”是崔莺莺所处的令人窒息的生活环境。闭锁深闺后院,阻碍了崔莺莺人性的发展。崔府的深宅后院,与世隔绝。崔夫人常年将崔莺莺闭锁在深闺后院,不踏出崔府大门半步。崔莺莺好似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防止她做出离经叛道的行为,为她设定了一个真空的世界。殊不知,过度的压抑会引起激烈的反弹。对于崔莺莺来说她的青春期时,遇到了使她情窦初开的张君瑞,从而唤起了他心中激烈的火焰。
(3)崔莺莺所处的时代,是较为开放的元朝。入主中国的蒙古族封建礼教的统治相对宽松,道德禁忌比较淡薄。为以后崔莺莺与张君瑞的爱情埋下了伏笔。再后来,崔张的
②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5,第二页。
- 2 -
爱情上,崔莺莺一直处于主动的地位。对于自由爱情的追求,她大胆而热烈,比酸不拉几的张君瑞有种多了。 2、崔莺莺所受的教育
崔莺莺是封建社会达官贵人家的小姐。为了加强对崔莺莺施行封建礼教的灌输,崔夫人专门聘请了封建礼教的卫道士,一位思想迂腐意识守旧性情固执的老夫子担任崔莺莺的私塾老师。这位道貌岸然的老学究,每天从清晨天亮到黄昏日落,津津乐道不厌其烦的向崔莹莹讲述“四书五经”,讲解封建伦理道德,传授妇女遵循的“三从四德”,宣扬妇女应接受“七出”责罚的封建礼教,企图将崔莺莺培养成封建礼教的典范。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崔莺莺她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统治较为宽松的元朝,禁忌较为薄弱,但是她的母亲确实封建统治的卫道者,所以崔莺莺从小在“四书五经”、“三从四德”以及“七出”的熏陶下成长。因而,她的性格中有着封建社会固有的保守与顽固,但是同时又闪现着反抗与不羁。崔莺莺所处的时代造就了她性格中的矛盾性。她期待爱情的同时又有一种怯懦的心里。
(二)崔莺莺的爱情
1、情窦初开的少女
③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在“寂寞僧房人不到,满街苔衬落红花”的死一般的环境中,一个英俊、潇洒、多情的男子闯进了少女的生活中。这就使得这位灵魂深处早就燃烧着青春烈火的大家闺秀的内心泛起了涟漪。而且,从红娘口中,我们可以侧面看出崔莺莺历来
④
是不守闺箴“向日莺莺潜出闺房,夫人窥之,立召莺莺于庭下”她既然敢于“不告而出
⑤
闺门”,那么初见张君瑞时她的反应虽然“双脸小红”可仍“旦回顾觑未下”。按照封建
⑥
礼教的规定,唯女子者,“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是崔莺莺对张生一步一回头,把箴规抛之于脑后。通过这一细微的却引人瞩目的举动,作者让观众看到她性格发展的走向。在明末,金圣叹改编《西厢记》,便删了崔莺莺的这一动作,改为让她主动提出:“红娘,我看母亲去。”还加上平注云“写双文见客即走入者,此千金闺女自然之常理。”金圣叹的做法,不管是否恰当,却充分说明了他认识到了这一动作的关键性作用。
崔莺莺见到张君瑞之后,虽然害羞,但仍然克制不住内心的悸动,一步一回头。充分可以看出一个闺阁少女对于一个男子的动心;以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对于心上人的念念不忘,但是,她不得不走,因为她是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姐。 2、陷入爱情的莺莺
崔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于红娘的顾忌,但是又因为她出生在封建统治较为宽松的元朝。因此,她的性情显得热情又冷静,聪明而涉狡黠。例如崔莺莺看见红娘送来的张君瑞的“简帖儿”,勃然变色,“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
⑦⑧
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
③④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5,第九页。 同上,第三十页。 ⑤
同上,第九页。 ⑥
同上,第三十页。 ⑦
同上,第一百三十五页。
- 3 -
要红娘传言责备张君瑞,“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确实私约张君瑞相会的情诗。等到张君瑞到后花园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的把张君瑞数落一番。这种种表现,把张君瑞弄得七颠八倒,连红娘也昏头转向。当观众看到崔莺莺“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君瑞,背地里愁眉泪眼”,看到她有时一本正经,有时狡黠多端,有时有扭捏尴尬时,都会哑然失笑。在作品中,王实甫让崔莺莺的形象具有两种不同的内心节奏,展示出她对爱情的追求,既是急急切切,又是忐忐忑忑。内心节奏的不协调,是导致她的行为举止引人发笑的喜剧因素。
崔莺莺此时就是陷入爱情的少女,她对红娘顾忌怀疑,对待张君瑞反复无常,对待爱情小心翼翼,徘徊挣扎。就像是张爱玲在《色戒》中的女主角王佳芝对待爱情的态度一样,王佳芝本来是与同学计划色诱并且暗杀汉奸特务头子易先生,但是在于易先生的相处中却产生了爱情。在刺杀易先生将要的手之时,王佳芝在个人爱情与国家大义的面前,经过内心的五味杂陈与徘徊不定后,最终走向了爱情,却也走向了毁灭。就在易先生为王佳芝买钻戒的时候,王佳芝深受感动并且改变初衷。即使是飞蛾扑火般,但她仍旧走向了爱情。古往今来,女子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过重重的矛盾与挣扎。在爱情与家国之间彷徨不定,有的选择后者,成全了忠孝。但是自古以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剩下的爱情会成为永远的伤疤。选择前者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例如梁祝二人最终化蝶而飞;牛郎与织女也只能每年在七夕的时候鹊桥相会。但是即使如此,崔莺莺在挣扎彷徨过后,心中仍然充满着不肯定因素时,还是选择了爱情,遵循了自己内心的渴望。
⑨
二、崔莺莺对待爱情的态度
(一)崔莺莺的爱情至上原则
崔莺莺对爱情的追求是纯洁的没有一丝杂质,她不追求功名利禄,只希望能与张君瑞长相厮守。她把爱情至于名利之上。当张君瑞被迫上京考试,她悔恨的是“蜗角虚名,蝇头小利,拆鸳鸯两下里”;长亭送别时时,叮嘱张君瑞“得官不得官,即便回来。但是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崔莺莺就是这样以大无畏的精神与封建礼教,与封建家族的势力作斗争。她的人生因为爱情,因为为了追求爱情而不断的觉醒、复苏。最后,她不仅收获了美好的爱情,而且获得了人生的完满。
11⑩
(二)崔莺莺对爱情的恐慌
⑧⑨
同上,第一百三十五页。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5,第一百三十六页。 ⑩
同上,第一百九十二页。 11
同上,第一百九十二。
- 4 -
强烈追求爱情只是崔莺莺性格的一个方面,崔莺莺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加上对红娘的顾忌,因此她的性格显得热情而又冷静,聪明而又狡黠。当她看见红娘送来张君瑞的“简帖儿”,勃然变色,“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还声称要拿简帖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她装腔作势要红娘传言责备张君瑞,“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其实传去的确实私约张君瑞相会的情诗。等到张君瑞到后花园赴约,她又忽然变卦,正儿八经的把张君瑞数落一番。她不想让别人包括红娘在内的人知道她对于张君瑞的喜欢之情,因为这不符合封建礼教,会让别人传出闲言闲语。她的内心非常的矛盾,并且不敢让别人知晓。处于内心的挣扎矛盾之中。 当张君瑞上京赶考时,崔莺莺给张君瑞最郑重的叮嘱是:“此一行得不得官,即便回来”她担心的是张君瑞不像她那样爱的专一,所以一再提醒他“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在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12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崔莺莺对于爱情是没有杂质的。她希望她的爱人只爱她一个人。所以在张君瑞上京赶考的时候,一再的叮咛 。害怕张君瑞上京赶考没有消息,害怕张君瑞考不中就不回来,更害怕张君瑞高中之后另娶他人。
三、莺莺“人性”的觉醒
戴不凡在《论崔莺莺》一书中写到:他(王实甫)是在写一位背着封建家长追求幸福的人物,这个人物的特点在于她永远不被老夫人,但也永远不去正面顶撞一下老夫人,她坚决要做在当时世俗观念教条是“非法”的事,但她总是在利用‘合法’的条件去达到奋斗目标。崔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千金小姐,而且早已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许给了郑恒。在这么一种情况之下居然和一个落寞书生眉目传情,陷墙酬韵,这对于当时的封建社会来说,不但是“非法”的,简直是惊世骇俗的。她也深知自己的叛逆行为一旦被老夫人发觉,其结局如何,可想而知;对于“治家严肃,有冰霜之操”的老夫人来说,怎能容忍亲生女儿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做出如此“伤风败俗”的行为来呢?崔莺莺深知在通往爱情的道路上存在着许多坎坷,但她不愿像当时社会千千万万的女子一样,成为封建婚姻的牺牲品。崔莺莺性格的典型意义,不只是封建社会里追求合理幸福生活的人,更在于她是采用了自己特有的行动逻辑在追求这种生活。老夫人的“赖婚”使崔莺莺领悟到和张君瑞走“明媒正娶”的光明大道是行不通的。只有把恋情转到地下,当一切木已成舟,她的愿望也就实现了。崔莺莺表面上顺从着自己的母亲,但是暗中却在为着自己的爱情所努力着。崔莺莺不是自己母亲手上的木偶,她有自己的思想,有着自己的情感,有着自己的想法。当她体会到爱情的甜蜜之时,只会激起她对于深闺生活的反抗。所以在面临爱情的时候会有些许的挣扎,但最终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勇敢的走向了自己的爱情。 崔莺莺最初“人性”的萌动便是与张君瑞的爱情,崔莺莺虽然长期受到封建礼教的禁锢,但是她人性中追求美好自由生活的愿望并没有因此而泯灭,她对于张生的爱情足可以说明这一点。在尚未遇到张君瑞之前,崔莺莺谨遵“四书五经”等传统古籍对于女性的束缚,将爱情的种子深埋在心底,这种爱的需求促使崔莺莺遇到爱的火种便可产生燎原之势。而普救寺相遇便成为了那星星之火。崔夫人与女儿带亡夫灵柩回博陵安葬之时,恰巧遇到了
12
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5,第一百九十三页。
- 5 -
落魄书生张君瑞。于崔莺莺来说,久居深闺,未见过如此风流倜傥的男子,心中的爱情之火瞬间点燃,并且经久不息。而且,普救寺原属于佛门清静之地,与此同时崔相国的灵柩也在于此。但是,此时的崔莺莺已经不顾封建礼教的禁锢,不管自己还身带丧亲热孝的束缚,便大胆的向张君瑞表达自己的钦慕之情。“临去秋波那一转”是崔莺莺在向张君瑞表投去的对爱情的渴望,是她对美好生活的大胆追求,再此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性格中的勇敢与奔放,这正是其人性萌动的彰显。
其次便是崔莺莺追求爱情的过程中的人性苏醒。崔莺莺在普救寺与张君瑞相遇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陷入爱河,从而使其大胆的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以身相许,与张君瑞私定终身,这里充分显示了人性复苏的一个起点。
崔莺莺的爱情之路,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她执着,不悔。她有着对于爱情的坚定信仰并且义无反顾。在追求爱情的道路上,她不仅要和自己的父母、和封建礼教作斗争还要和自己的内心作斗争。一个人最难战胜的还是自己。崔莺莺凭借自己的勇气对爱的执着,最终与心爱的人终成眷属。崔莺莺的爱情之路经过了三个回合的斗争。在这些斗争中,我们不难看出崔莺莺身上的闪光点。首先,便是兵围普救寺,崔夫人为了保全自己和女儿,准许了崔张二人的婚事,但是张君瑞搬来救兵,击退孙飞虎时,崔夫人以张君瑞“止留下四海一空囊”的为由,生生割断了这份姻缘。然而,崔莺莺并没有放弃张君瑞,她始终承认这门婚事,始终坚定的与张君瑞站在一起。这是崔莺莺与封建礼教抗争的第一回合。其次,崔莺莺为了维系自己与张君瑞的此段姻缘,让红娘为她穿针引线,送去书简,约来张君瑞。担当张君瑞如约而来时,处于少女的矜持与羞涩,她又否认了自己给张君瑞送的书简,还把张君瑞训了一顿。这样的行为,一方面表现了她所受封建礼教的禁锢,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由于封建礼教的制约是崔莺莺出现了如此矛盾的行为。这样的矛盾中隐藏着崔莺莺与封建礼教的第二次斗争。最后,便是崔莺莺的赖简使张君瑞因情而病。但是,痛心的确实崔莺莺。“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崔莺莺辗转难眠、日思夜想的牵挂着张君瑞。这是她人性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这也是情与礼的斗争,最终崔莺莺的爱情战胜了一切。用自己的一腔热情化解了两人之间的矛盾,与张君瑞私定终生。此为最终回合。崔莺莺的为爱而争,讲故事一步一步推向了高潮,引人入胜。崔莺莺追爱的过程,证实其人性的闪光点。
- 6 -
结语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成功塑造了一个鲜明的女性形象,即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禁锢,大胆追求自身幸福的爱情使者。她虽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闺阁小姐,但是在她追求爱情的坎坷道路上,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人性的苏醒,最终用人性战胜了礼制,赢得自己的爱情,成为千余年来,广大青年男女追求爱情幸福的楷模。
金圣叹对崔莺莺的性格特征做过这样的描述:“无双,天下之至尊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有情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灵慧女子也;双文,天下之至矜尚女子也。”这句话贴切的概括了崔莺莺的人物形象,她有情、聪颖、灵慧、有勇气。崔莺莺这般才情为爱执着的女子是世间少有的。
崔莺莺生在封建礼教宽松的元朝,但是她的母亲确实封建礼教的捍卫者,所以崔莺莺从小就是养在深闺人未识,而且从小便在“四书五经”、“三从四德”以及“七出”的熏陶下成长。所以她热情又冷静,聪明而狡黠,矫情而做作。在豆蔻年华之时,便对爱情生出了强烈的好奇与渴望。在初次遇到张君瑞的时候,便是一步一回头,小脸簇红。在陷入爱情以后,对红娘有所顾忌和怀疑;对张君瑞反复无常,折腾的张君瑞病的不起;对待爱情更加的小心翼翼、挣扎徘徊、试探不已。崔莺莺逐渐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以及闭锁深闺不识人的忧闷痛苦。崔莺莺不想让自己的青春在禁锢中流逝,所以在陷入爱情以后,崔莺莺就是封建礼教的反抗者,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反抗自己的母亲。最终崔莺莺的爱情得到了胜利。
- 7 -
参考文献
[1]《西厢记》.王实甫.[M].人民文学出版社. [2]《录鬼簿》.钟嗣成. [M]
[3] 《莺莺传》.唐.元稹. [M].人民文学出版社. [4]《西厢记诸宫调》.金元时期.董解元. [M].人民文学出版社. [5]《金圣叹批本西厢记》.卷十一之一“惊艳”.上海古籍出版社. [6]《论崔莺莺》.戴不凡. [M].1963年.上海文艺出版社. [7]《人性的觉醒》.董亭.2013年第十期.安徽文学.
- 8 -
西安财经学院本科学年论文指导教师评审表
学生姓名 二级学院 论文题目 屈丹 文学院 王实甫《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 班 级 1201 专业 学 号 1203060106 汉语言文学 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教务处制表
- 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