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发展县域经济 推动贵州城镇化建设

发展县域经济 推动贵州城镇化建设

来源:筏尚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中共贵州省量觉校学报2006.1【总101期) 思想理论双月刊 发展县域经济推动贵州城镇化建设 ●刘新昌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贵州 贵阳550025) 摘要: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的快慢,又反 的发挥。 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科学分析当前贵州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县域经济中。 认为推动其琦越式发展。对促进本省的城镇化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层次三类产业各占该层生产总值的 中国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构文…章编号号:: 1009--5381 2006)01-( -0050--02 :。 。 ,l二:。 =。 ==. :_二、_.茎二二 排序格局。而第二层次各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滞后于全省平均 水平两个层次;第三层次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太大。产业结构 很不协调;第四层次农业比重过半,工业比重仅占l1.1%。 4.多数县财政收入过少,缺乏自我发展的财力。以2002年 数据为例.在78个县中,仅有l2个县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亿 元以上,万山特区财政收入最少,仅有823万元。各县财政收入 增长缓慢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的矛盾十分突出,贫困山区县的 财政收支缺口有逐年扩大的趋势。财政赤字严重削弱了县域作 为社会公共物品基本提供者的能力,许多县无力改善社会公共 设施并提供良好的教育及卫生等社会服务,带来了一系列的社 l 一I 45. 万I 2R亿 I i仁 I 5B%.74 l 会矛盾。财政拮据,乡、村债务包袱沉重,促进经济发展难。县级 l搬州l ¨.29万 I l1.49亿 I 5806万 l 2527 l 财政基本上是个吃饭财政,几乎没有资金支持经济建设。乡镇 和村级由于多年积累已是债台高筑。财政杠杆作用难以发挥, 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弱化。 5.多数县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化程度低。县域经济内第一 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的县有26个,占县总数 的33.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大于工业增加值的县有60个,占 县总数的76.9%。同时,县域经济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 重不足1O%的县有18个,占县总数的23.1%.超过半数县的工 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在2O%以下。充分表明全省多数县、 市工业化程度过低。 =、县域经济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 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直接推动着城镇化进程;城镇化进程 的快慢。又反过来影响着县域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有利于 农村工业的产业集聚,有利于服务业的成长,有利于促进农村 劳动力的转移。 当前贯州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三农”问题,而“三农”问题 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和收入问题。现阶段贵州省城镇化的水平较 低,提高贯州城镇化水平是解决贵州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建 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和途径。 小城镇是城乡经济的结合部和交汇点,因而也是统筹城乡经济 杜会发展的重要环节。应当看到。发展县域经济,小城镇这个层 次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培育城乡统一的 商品和要素市场,整合城乡各种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小城镇有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小城镇发展,是新阶段发展县域经济 的重要支撑。 作者简介:刘新昌(198o_一),男,山东临沂人.贵州大学管理学院研宛生。研宛方向:政府经济学。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生苎童 查墨 塑兰塑丝竺:!!璺! !塑! 城镇化是加快县域二、三产业发展的有效载体。推进城镇 化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 加快县域经济产业升级。作为欠发达地区。面对全省=、三产业 发展从分散到集聚、工业化与信息化交织在一起的新形势,发 思趟理论毅月刊 指导、分步推进的原则,以城关镇和中心集镇为重点,壮大一批 经济强县。提升一批中等发展水平县。帮扶一批经济欠发达县。 突破以建制镇为单元的局限性,按照经济与社会发展趋势进行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重点发展县城和有区位优势、交通优势、 增强城镇的聚集效应 展县域经济必然要坚持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推进,充分发挥城 资源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重点中心镇。促进农村人口、生产要素向强镇集聚,努力使城镇 镇化与工业化的互动效应,增强城镇在资源、人才、技术、产业、 和辐射效应。打造县 商品和信息的集聚功能和带动作用,从而以城镇为平台。推动 真正成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平台。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城品牌形象。一方面要不断完善贵州省的城镇体系。迅速发展 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加快发展,促进县域经济不断壮大。 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间的差异,主要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壮大贵州省现有的中小城市,以带动小城镇发展;另一方面还 选择人口规模较大、经济实 水平的差距。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下。欠发达地区及其 要不断增加贵州省中小城市数量。县域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进程相对滞后,人 力较强的小城镇,积极创造条件,使其向小城市方向发展,逐步 口居住相对分散。二、三产业就业门路少,县域居民特别是农民 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作为欠发达地区,贵州省必须在迅速壮 大县域经济同时。加快城镇化进程,努力推动全省经济跨越式 发展,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 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 据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化水平呈正 相关,城镇化水平越高的省份,农民收入水平越高,城镇化水平 越低的省份,其农民收入水平越低。从城乡居民收入看,贵州省 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2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1721.55元,城乡收入比为4.2:1,城乡差距颇大。加快欠发达地 区县域城镇化进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在吸纳农村人口、扩 大二、三产业就业门路的功能;同时,还能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 辐射,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共进的发展格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2004年全 省农民人均纯收入1721.5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8%。贵 州省贫困地区的差距更大,离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目 标还相差很远。这就要求贵州省县域经济必须保持更快的增长 速度,只有超常规、跨越式发展,才能如期实现小康目标。 三、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思路探索 县域经济的发展有赖于多维变量的相互交织共同作用,是 一个涉及到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 改善、扶贫、扫盲、县属企业改制、市场环境建设、政府职能转变 以及思想观念解放等的经济社会问题。如何加快贵州省县域经 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思路人手: 1.全面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市场化、工业化、农业产业化。 跳出自我封闭的圈子,立足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依 托市场竞争导向来确立未来的前瞻性竞争战略,使县域经济立 于市场经济的潮头。工业是目前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动 力。不过我们现在强调的是新型工业化,即坚持以信息化带动 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 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 业化路子。县域新型工业化,根本点在于普及信息化设置、积极 发展信息产业,讲求环境保护和清洁生产。农业产业化,就是要 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市场、小农户”的矛盾,促进农业集约 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效益。目前迫切要作的工作是充分发挥 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龙头”企业在创造市场、推广技术、培训 农民、转移劳动力、提供信息、打造农产品品牌等方面的作用, 引导它们做大做强,并通过建立多样化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 农户走上市场化,引导农业走向工业化。完善‘公司+农户”的专业 生产化模式。 2.城镇化是目前推动县城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小城镇是 贵州省城镇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只有城镇化的发 展,乡镇企业集聚度提高,工业效益才能充分发挥;县城工业园 区的建设和完善,既拓展城镇化。又推动新型工业化。坚持分类 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梯度网络式发展模式。加快完善贵 州省城镇体系。 3.彻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目前贵州省存在城乡二元 结构及户籍身份、土地制度、收入分配、公共财政、社会保障等 多方面的矛盾。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是目前本省县域社会经济发 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也是阻碍县域经济高快增长的社会痼 疾。既是历史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问才能根 本解决的问题。目前迫切要做的而且必须是切实有效的工作有 两个:一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 障体系。让农民和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社会权利和社会福利, 这是在精神上消除城乡差别的根本要求,也是“国民待遇”的基 本体现。然而,目前要真正作到这些是非常困难的。也是不现实 的。如果按照目前“城保”标准来搞“农保”,将全部中央财政用 上也不够。比较可行的是各县域政府能否尝试建立一种与集体 经济组织和土地收益制度相联系的有别于“城保”和“农保”的 特色县域社会保障体系,真正能够让农民感受到社会进步和政 府努力给予他们的生存关怀。二是大力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从根本上消除城乡差别。城镇化的发展。直接推动新型工业化、 农业产业化和非农化。减少农民数量。促进农业工业化和专业 化生产,普及现代科技和现代文明,全面提高农民生活条件和 素质,使他们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文明市民、公民,从根本上消 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 4.发挥比较优势。加快山区贫因县经济发展。让科技进山。 贵州省的山区贫困县自然条件比较恶劣,区位条件差,经济基 础相对薄弱。与发达地区相比,发展县域经济的难度大、困难 多。但是,山区贫困县可以发挥在资源、劳动力、生态、政策条件 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增加对山区的 科技投入,吸引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到山区创业发展。依靠科技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由小生产转化为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生 产,优化配置农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 富,保障山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要准确把握县 情,坚持扬长避短,科学筹划,善谋实干,因地制宜把比较优势 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能有力地推动促进县域经济的 发展。 5.授之与渔,着力培育发展内力和后劲。多年来,省委、省 政府十分重视对经济落后县(市)的扶持工作,采取财政转移支 付和对口帮扶制度,通过各种有效形式,逐步在各区域问建立 起互动的市场联动机制。今后,扶持的侧重面应从“授之以鱼” 转到“授之以渔”、从“输血”转到“造血”、从简单的财力、物力、 人力扶持转到内涵丰富的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的直接建设。只 有这样,才能帮助落后地区切实走上良性循环的多赢轨道,最 终实现县城经济乃至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全面发展。 责任编辑邓卫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