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 高二 教科书版本及章节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 苏教版《唐诗宋词》 单元(或主题)名称 1. 单元(或主题)教学设计说明 《唐诗宋词》边塞诗 《唐诗宋词》篇目众多,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我们选择一些篇目来教学。根据诗歌内容的类别,我们将三首边塞诗《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组合在一起,进行单元教学。这三篇是高适、岑参、杨炯的代表作品,我们打算挑选课本中的《从军行》(其一)来重点赏析,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运用“寓情于景”、“虚实结合”的手法达到的表达效果。再次选择《燕歌行》来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是怎样运用典故来表达思想感情的。接着课下我们给学生再另外提供3首精心挑选出来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边塞诗,希望通过批量的阅读,让学生从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两个方面对边塞诗的整体风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 单元(或主题)学习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常用的意象和典故,体会边塞诗几类常见的思想感情。 (2)分析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3) 归纳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分析意象、把握感情。 教学难点: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3. 单元(或主题)整体教学思路(教学结构图) (介绍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的思路,包括课时安排、教与学活动规划,以结构图等形式整体呈现单元内的课时安排及课时之间的关联。) 课时安排:4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概念理解 三、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 四、边塞诗常见情感内容 五、边塞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及表达效果 六、边塞诗语言特点 七、边塞诗意境(氛围)特点 八、赏析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九、精讲篇目 十、边塞诗题目巩固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 课题 边塞诗《燕歌行》 新授课 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 课型 习题/试卷讲评课□ 学科实践活动课□ 其他□ 1.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整合了《唐诗宋词》教材中的有关边塞诗的3篇作品,分别是杨炯、高适、岑参的代表作品《从军行》《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这三篇是在了解边塞诗特点的基础上,引领学生通过文本解读情感内涵,体会边塞诗的复杂情感以及独特的艺术风格。其中,《燕歌行》不仅是高适的“第一大篇”(近人赵熙评语),而且是整个唐代边塞诗中的杰作,千古传诵,诗人写的是边塞战争,但重点不在于,而是同情广大兵士,讽刺和愤恨不恤兵士的将军。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第一段八句写出师,第二段八句写战败,第三段八句写被围,第四段四句写死斗。诗人在激烈的战争进程中,描写了士兵们复杂变化的内心活动,凄恻动人,深化了主题。在全诗中处处隐伏着鲜明的对比。教学中要除了要分析诗的内容和手法外,还要带领学生领悟作者的情感。 2. 学习者分析 高二学生已具备了学习古典诗词的能力,初中也接触过边塞诗,因此对边塞诗的作者及特点并不陌生,为学生进一步系统掌握边塞诗的相关知识及提升边塞诗的鉴赏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对于用一定的方法来鉴赏分析诗歌还不熟练。所以这节课将指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法、诵读法、分析法、对比法来鉴赏诗歌。 3. 学习目标确定 (1) 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理解诗歌内涵,分析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3)抓着重点诗句,学习对比、借景烘托的手法。 (4)根据本诗,归纳边塞诗的特点。 4. 学习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分析诗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2)抓着重点诗句,学习对比、借景烘托的手法。 5. 学习评价设计 边塞诗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 环节一:(根据课堂教与学的程序安排) 教师活动1 知识积累,知人论世。 学生活动1 1. 了解边塞诗及代表人物,举例说明。 2. 了解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 3. 了解文体知识。 活动意图说明: 了解各种基础知识,为学生学习诗歌、理解诗歌打下基础。 环节二: 教师活动2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学生活动2 学生研读文本,分出层次并概括。 第一层八句写出师,着力烘托气氛; 第二层八句写战败,揭示其原因; 第三层八句写被围,刻画相思之苦; 第四层四句写死斗,突出壮志豪情。 活动意图说明 整体感知文本,知道文章层次,对诗歌内容有大致上的、浅层次的认识,为深入研究作准备。 环节三: 教的活动3 品评诗歌,深入鉴赏。 根据文本分析唐军失败的原因。 活动意图说明 学的活动3 自主——合作 找出相关语句并解释,再通过合作交流补充 学生活动 通过一个核心问题贯穿全诗,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同时能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提升理解能力。 7.板书设计(板书完整呈现教与学活动的过程,最好能呈现建构知识结构与思维发展的路径与关键点。使用PPT应注意呈现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 奉命出师。 战斗失利 两地相思 怀念李广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边塞诗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自有卢龙塞⑦,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马跑得很快。②卢龙塞: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5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⑴前两句描写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全诗表达什么情感? ⑵试从色彩、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一下本诗所表现出来的诗情画意。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诉衷情 南宋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①。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②,身老沧州③。 【注释】①梁州:今陕西南郑一带。 ②天山:在境内,汉唐时为西北边陲。心在天山,即犹有万里从军之志。这里代指抗金前线。③沧洲:水边。陆游晚年退居山阴湖边的三山村。 (1)上阕“尘暗旧貂裘”句的诗眼是什么?请作分析说明。“关河梦断何处”中的“梦”是一个怎样的梦? (2)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的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 9. 特色学习资源分析、技术手段应用说明(结合教学特色和实际撰写) 导学案、电脑、 投影 10. 教学反思与改进 《燕歌行》这首诗作为边塞诗的代表作,艺术成就非常高。但对高中生来说,这首诗本身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学生看到诗意不好理解并且又长,本身就有畏难情绪。因此对于这样一篇文章,我一直认为讲容易,讲好是比较难的。现在课讲完了,我总结如下。 首先说一下优点: 第一、 目标明确,步骤清晰,逻辑鲜明,并且目标均实现了。 第二、教学环节的设计比较连贯,课堂步骤也显得流畅和自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失误。 第三,学生大致能跟着我的节拍来活动,虽然主动站起来的人不多,但整体上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比较充分。一问一答、一唱一和,均显得和谐共融。 第四、 如何完整、透彻的解决这首诗是在这次上课之前一直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上课前就印发材料让学生读熟,课上又多次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这样学生对文意就容易理解了,分析起来学生也好接受。 第五、 用一个大问题(唐军失败的原因)串起全文,条理比较清晰。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毕竟学生是活的,有缺憾才有提升的空间。我自认为缺憾有如下几处: 第一, 讲课语速有些快,有些问题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如几首边塞诗的背诵就该让学生回忆一下,而不是老师直接说出来;在讲解环境对战败的烘托作用时也该给学生留点思考的时间。 第二, 虽然课堂的重点放在品读课文上,虽然计划了齐读、重读、男生读、女生读等灵活的形式,但在投入分析的时候又忘掉了。“读”显得单调了。 第三, 四十五分钟的课堂,总有一些教态、表情、眼神不太合适,与学生的眼神交流有点少,粉笔字更需要好好练一练。 相信认真坚持下去,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