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市以来,我国的农产品市场呈现出日益开放的趋势,农产品竞争也逐步由国内市场扩展到了国外市场,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放在农业发展的第一位。从农产品的产量看,河南省无疑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粮食总产量已经连续多年占全国总产量的10%。但通过查看历年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从入世到2012年,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长年无法突破百分之二。即使从2012年至今,河南省农产品出口总额呈增长的态势,其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从2%增长到近4%,但与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例如:广东省、山东省。无论在农产品出口总量还是在全国所占的份额都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种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河南省农产品在出口过程当中,遭受过农药残留标准、安全卫生标准、包装等苛刻的绿色壁垒的限制。绿色贸易壁垒使得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面临诸多难题。河南省面对绿色壁垒该如何做?目前为止,鲜有学者对我国部分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问题进行分析,绿色贸易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就更少,从而增加了本文研究的必要性。
本文以国际贸易保护理论为基础,结合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受绿色贸易壁垒影响的数据,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加以研究。首先,在理论分析方面,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特点及作用机制加以总结。其次,结合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现状,分析河南省农产品受到绿色壁垒影响的各种原因。然后,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的内外部影响。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产生的影响,如果是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绿色消费,那么就是合理的,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只能说明自身存在不足;但如果是打着保护居住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幌子,只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应该予以谴责和抵制的。最后,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推动河南省农产品对外出口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河南省;绿色贸易壁垒;农产品出口
Abstract
With China's accession to the WTO of the World Organization, the marke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pen and the competition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gradually expanded to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ur country will also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the primary posi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Henan Province is a big agricultural province in China. Henan's total grain output has accounted for 1/10 of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country for many years in a row, making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food security across the country and can be compared to a granary in the country. However, according to reports, from 2001 to 2012, the proportion of Henan's agricultural exports has been less than 2% of the national total. In recent years, the share of Henan's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s risen sharply, but there is a big gap between Guangdong and Shandong in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is contrast has caused us to think deeply. Henan Province, in the course of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uffered from the harsh green barriers such as pesticide residue standards and packaging. Green trade barriers have caused many problems facing agricultural exports in Henan Province. What should Henan do in the face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Previous studies rarely studied the green barriers encountered by export trade in Henan Province, and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s on the export trade in Henan Province was even less. This is also the need of this study.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 and the data of agricultural exports affected by green trade barriers in Henan Province, this article uses qualitative analysis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to study. First, in the related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the forms,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are studied and summarized.Secondly, combined with the status quo of Henan agricultural exports, analyze the various reasons that Henan Province agricultural products are affected by green barriers.Then, from two aspects of theory and demonstr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act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on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 It is argued that the impact of green barriers on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 should be viewed dialectically. If the aim is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green consumption, the green barriers are reasonable and the green barriers can only
1
explain their own deficiencies. But if it is the pretext of protecting the living environment and human health, it only protects domestic agricultural products ,it should be condemned and boycotted.Finally,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e macro and micro perspectives are proposed to promote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Henan Province.
Keywords Henan Province;green trade barriers;agricultural exports
2
目 录
摘 要 ............................................................. I Abstract ........................................................... 1 目 录 ............................................................. 3
第1章 绪论 .................................................... 5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 5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 6
1.2.1国外研究 ............................................. 6 1.2.2国内研究 ............................................. 7 1.2.3文献评述 ............................................. 8 1.3研究思路 ................................................... 5 第2章相关理论阐述 ................................................ 10
2.1相关概念 .................................................. 10
2.1.1概念界定 ............................................ 10 2.1.2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表现形式 .......................... 10 2.1.3绿色贸易壁垒的新特征 ................................ 11 2.2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 11
2.2.1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 .......................... 11 2.2.2绿色贸易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 .......................... 12
第3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 14
3.1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 14
3.1.1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 15 3.1.2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 16 3.2.3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主体 ................................ 16 3.2遭受绿色贸易壁垒情况说明 .................................. 17
3.2.1日本 ................................................ 17 3.2.2韩国 ................................................ 14 3.2.3东盟 ................................................ 19
第4章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壁垒原因分析 .................... 22
4.1外因分析 .................................................. 22
4.1.1环保意识的增强 ...................................... 22 4.1.2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 22 4.1.3食品安全问题突出 .................................... 22
3
4.1.4存在一些苛刻的安全卫生标准 .......................... 23 4.2遭遇绿色壁垒的内部原因 .................................... 23
4.2.1市场主体构成不合理 .................................. 23 4.2.2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 24 4.2.3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出口加工层次低 .................. 24 4.2.4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种类少,质量不高 .................... 25 4.3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成功案例 ........................ 26
4.3.1案例回顾 ............................................ 26 4.3.2借鉴意义 ............................................ 26
第5章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 27
5.1理论分析 .................................................. 26
5.1.1短期消极影响 ........................................ 23 5.1.2中长期积极影响 ...................................... 24 5.2实证分析 .................................................. 26
5.2.1引力模型的介绍与拓展 ................................ 26 5.2.2变量的介绍 .......................................... 27 5.2.3变量的来源 .......................................... 22 5.2.4回归分析 ............................................ 28
第6章 对策建议 ................................................... 36
6.1宏观政策 .................................................. 32 6.2微观政策 .................................................. 33 参考文献 .......................................................... 40 致 谢 ............................................................ 42
4
第1章 绪论
1.1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贸易自由化程度日益趋高,加剧了各国的贸易竞争,使得贸易保护主义思潮涌现。部分国家尤其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安全健康为由,制定严格的技术标准,限制外国产品的进口,效果最显著的是绿色贸易壁垒,而后绿色贸易壁垒频繁被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国家滥用。
中国是农产品的生产、输出大国,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使得农产品在出口时受挫。入世以后,我国农产品在出口过程中遭遇的传统关税壁垒减少,各国在市场准入、关税等方面对逐步放松了限制。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为保护国内的市场及产业,定并试图加高绿色贸易壁垒门槛,对进口的农产品采取严格的限制措施,不利于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
河南省地处中部,是传统的农业大省,粮食产出量居于我国十三大粮食主产区的首位,给国家粮食安全带来重要贡献,是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领头军,但其农产品出口量在全国来说并不大。虽然近年来,农产品出口总额呈上升的态势,其在全国所占的份额从百分之二突破到近百分之四,但我国农产品出口大省广东有百分之十几的差距。大多数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加之不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由于国外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和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重视加强,使得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受到巨大的障碍。
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以往的研究几乎都是从单一的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为出发点,有失偏颇。很多研究贸易壁垒的文章都是很宽泛地去分析其表现形式及其影响,本文通过对现状和问题的具体研究,阐述产生影响的的具体作用机制,挖掘河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潜力,有助于明确阻碍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因素,升现有政策措施的效率,推动产业的升级、农民的增收;借助于国际农产品市场的需求,推动河南省农业实现集约化、标准化,实现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易受到非传统壁垒的影响。绿色贸易壁垒使河南省乃至全国各地区农产品对外贸易面临严峻挑战。近年,国际贸易保护呈现出新特征,河南省的农产品出口也因此面临一些新问题,特别是其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分析作用机制、提出应对政策。在推动农产品对外贸易,推进河南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减弱非传统壁垒给河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带来的负效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5
1.2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国外研究
(1)学者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内涵的研究
“绿色贸易壁垒”是我国创造的新词语,国外文献不存在“绿色贸易壁垒”一词,国外对此也不存在专业性的概念界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外国学者们就已经着手对绿色贸易壁垒进行分析。在早前的外文文献中曾提及”与环境相关的贸易壁垒”这一类似的说法。Anderson在一九九三年《贸易的绿色化》这本著作中第一次提到”绿色贸易保护”这一概念。
其中以 J•巴格蒂(1991)为首的学者,充分的肯定了这一给传统壁垒的正向拉动作用。赞同向他国商品实施限制。他们认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以及贸易自由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各国政府在考虑对外贸易对本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正向拉动作用的同时,可能忽视了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等方面的负面效应,这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对本国生态环境的破坏。Daniel C. Esty and Damien Geradin(1998)认为环境壁垒的设置一方面环境壁垒促进了对动植物生命和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阻碍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廉价成本进行的生态倾销。
而以 John(2000)为首的其他人,对绿色贸易壁垒持否定的态度。他们则认为绿色贸易壁垒与其他形式的贸易壁垒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一方面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各个国家之间会因为利益的冲突,引起不必要的贸易争端,另一方面出口企业为了满足以发达国家为代表的进口企业的高标准、严要求,增加了生产成本,引起商品价格的提高,从而对本国的进出口状况以及社会福利大小带来消极的影响。
(2)学者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实施原因的研究
Polonsky,M. J.(1993)主张: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为了满足消费需求,追求利益最大化,企业越来越注重环保,绿色产品是大势所趋,各国的政府也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环境的考量。Alan Sykes (1995)认为:“由于各国在法律和标准上存在的差异,遵守关贸总协定的规则,一定意义上有利于克服国家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Azim Essaji(2008)则认为贸易摩擦之所以会发生,一方面是因为环境对出口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是由于不同国家技术标准存在差异。
(3)学者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实证分析的研究
Helpman(1996)在出口的商品具有差异化、产品替代率不变、规模报酬不断增加的假设下,借助引力模型这一实证分析工具研究了不同产业的贸易问题。结果表明在这两个条件下,相比其他分析工具,该模型能直观地说明面临的经
6
济问题。2000年,OECD通过对美国和英国等国家的公司进行调查发现:大规模的企业不易受到非传统壁垒的影响,而中小规模企业截然相反。A.Rae和T. Josling(2003)通过均衡模型,得出了具有价格优势的出口国,其出口会由于进口国家制定的严格标准受到抑制的结论。Moenius(2004)充分肯定了引力模型的最大作用。可通过清单法引入解释量,引用引力模型得出:在商品和服务贸易中,进口国所存在的限制性壁垒会恶化两国的贸易关系。
1.2.2国内研究
(1)学者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内涵的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夏友富发表的题为“论国际贸易发展与环境标志制度的关系”的文章是我国进行绿色贸易壁垒研究的开端,他们最早涉及到了各国在对外贸易中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吴玉萍于一九九五年第一次提及绿色贸易壁垒这一定义,认为绿色贸易壁垒在实质上是以保护环境为名进行的生态管理限制。
一些研究者对绿色壁垒持消极的观点。王戬(2000)提出,绿色贸易壁垒是一些国家打着改善动植物及人类的生存环境的旗号,制定一些较高的、几乎无法达到的要求抵制外国产品的进入,稳定国内市场,破坏了市场秩序,是非传统型壁垒的新体现。廖华(2002)主张,绿色壁垒是保护主义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形式,进口国为保护国内产品或行业免受国外冲击,对进口采取的限制性措施。在本质上是借助政府采取的行政手段。李佳琳(2010)从法律的视角说明绿色贸易壁垒的非合法性特征,论述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关联性法律制度,并以花生出口为例,深入阐述了中国相关法律缺陷。
还有一些学者对其持辩证的观点。夏友富等(2002)认为,其实质是为了保护资源、人类健康等采用的干预贸易的行为。他们将绿色壁垒界定为中性的,而不是完全肯定或否定的,并把它分为两种:正常型和非正常型。正常型是真正意义上,为维护本地脆弱生态,在合理的范围类采取的限制性措施,而后者指借保护生态环境为名,实现自己在某种或某些利益上的贸易保护。刘辉煌(2006)、安敬敬(2013)、李欣容(2014)等人认为看待绿色壁垒应该不偏不倚,不能全盘否定或肯定,它是协调贸易及环境的调节器,不能因片面而忽视其积极影响。
(2)学者关于绿色贸易壁垒作用的研究
杭铮(2003)从进出口产业、企业层面阐述了它产生的影响。他提出,发达国家应该采取适当的措施,防止过犹不及。合理利用绿色贸易壁垒对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人类生命健康,调节经贸利益均有重要意义,而技术壁垒的滥用会引发贸易战。董银果(2014)从标准差异的视角,辅之以引力模型,研究
7
了技术标准差异对中国对外出口产生的作用机制。
(3)学者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实证分析
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步转向实证分析,开始应用经济学分析工具来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新特征、预警机制及法律制度,绿色贸易壁垒产生的影响等。赵春明,陈昊(2011)借助开放模型得出即使技术不占优势的国家设立绿色壁垒,也能够增进本国福利的结论,从而提出中国也要建立合理的技术限制手段来积极应对技术壁垒。朱江梅(2012)通过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博弈论原理深入分析了绿色贸易壁垒出现和不断加强的原因,提出它的出现不仅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也是各国政府之间的一场博弈,因为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和科技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刘延华(2014)通过运用广义矩阵估计方法评估其与技术创新的相关性,得出技术性贸易壁垒倒逼企业的技术创新。韩灵梅(2015)以美欧法为例,探讨我国的林产品受美国、欧盟的绿色壁垒的影响程度。
(4)学者关于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
余佶(2003)对它产生影响的关注点集中在农产品出口领域。它诚然利弊共存,但在食品安全领域具有积极意义。赵波(2007)认为,想要打破壁垒的束缚,还是需要强化自身,树立环保意识,生产绿色、生态、有机产品,针对农产品各项指标,我国应该独立的创设一套质量认证体系。刘鹏飞、李海燕(2010),王咏梅(2011),宋晓光(2013),谭忠听(2015)分别对我国出口的主要农产品蜂蜜、大蒜、茶叶、蔬菜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绿色贸易壁垒的措施。
1.2.3文献评述
通过阅读文献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的切面探讨绿色贸易壁垒和农产品出口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为本文写作提供了必要的支撑。学者们所做的影响分析,逐步从简单归纳介绍向规范的实证分析转变。通过借助局部均衡和一般性均衡的工具、运用国际贸易学和政治经济学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分析影响。观察发现大多数学者的研究停留在一个宽泛层面,简单分析其含义、形式和影响。对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机制没有进行过多的说明,而且对单一地区的影响研究也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国际贸易保护理论为基础,依据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具体情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分析它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带来的效应。并基于分析结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提出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措施建议。
8
1.3研究思路
研究思路如下图所示: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 研究背景和意义 国内外相关文件综述 绿色贸易壁垒的概述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现状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理论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绿色贸易壁垒视域下对促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宏 观 层面 微观 层 面 9
第2章 相关理论阐述
2.1相关概念
2.1.1概念界定
通过综合上述国内和国外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绿色贸易壁垒是环境壁垒的表现形式。它表示贸易进口国以保护本国的生态环境为由,限制其他国家产品进入、保护本国市场,通过设立严格的环保指标和产品包装体系,设立复杂的法律法规,颁布繁琐的检测、审批程序,设置各种形式的贸易准入规则。例如,在食品行业欧盟有类似的“生态标签”制度,日本实施了《包装物回收条例》,美国颁布了《联邦有毒物质法》等。
2.1.2绿色贸易壁垒的具体表现形式
(1)绿色技术标准。技术的创新、进步是绿色贸易壁垒存在的必要基础。发达国家不论在经济发展情况还是在科学技术水平上都领先我国,为了保护其国内市场不受冲击,往往会设立严苛的科学技术指标和环境保护规范,影响国外产品的出口。
(2)环境附加税。由于进口国进口的商品可能会存在污染本国环境的可能,进口国对此设置了环境附加税,也可以说这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制裁。国外主要涉及环境服务税、生态补偿税、污染物排放税、污染产品税等。
(3)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即政府部门或者检测机构根据对应的环境标志颁发的图像标志,将检测结果贴牌、印刷到其包装上,用来表明商品的质量和性能是符合相关规定的,且达到相关的环保标志、健康标准、能够资源再利用等等。但是类似的标志获取程序较为复杂,认证的环节极其繁琐,发达国家也往往借助该手段达到限制进口、保护国内市场的目的。
(4)绿色包装制度。该制度设立的初衷是减少垃圾的产生、污染物的排放、该包装可以二次使用且易分解,有助于减轻环境负担。虽然可以促进生态保护,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绿色贸易壁垒,增加了出口成本并阻碍了产品出口。 (5)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它是一种通过对进口产品的安全性进行检验确保供给的健康、安全。这本无可厚非,但发达国家为主的进口国一般会在此基础上大做文章,尤其在食品、药品领域采用苛刻的检测,从而抑制发展中国家出口。河南省的茶叶、食用菌、水果等农产品深受西方发达国家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的影响。
10
国别 德国 加拿大 日本 美国 葡萄牙 印度 欧盟 韩国 克罗地亚 中国
表2.1部分国家与地区绿色环境标志
制定年份 绿色环境标志名称
1977年 1988年 1989年 1989年 1991年 1991年 1992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蓝色天使标志 环境选择方案 生态标志制度 绿色标签制度 生态产品 生态标志制度 欧盟联盟制度 生态标章制度 环境友好制度 环境标志制度
数据来源:Sohu环保频道环保课堂
2.1.3绿色贸易壁垒的新特征
(1)广泛性。近年来,其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不再仅仅包括一些初级产品,也逐步地向其他行业和产业拓展。各国设立的壁垒涵盖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阶段。据河南省商务厅的报告可以看出,出口的农产品所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范围不断扩大,跨越了产品的所处的整个生命周期。其中,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品质规格,包装要求,检验手段和技术法规。
(2)时效性。绿色贸易壁垒存在一定的时效性,其有效期往往具有一定的时限性,在一段时间内有效果,但长期则难以发挥作用。例如,出口企业因为商品不符合进口国家设定的绿色标准,势必会努力更新生产模式提高技术指标, 长期来看,出口国商品与该技术指标的差距逐渐缩小,原有的贸易壁垒就很难发挥门槛作用。
(3)隐蔽性。从积极的方面看,绿色贸易壁垒的执行符合人们对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但发达国家的严苛程度很大程度上不利于贸易的自由化。由于发展中国家研究水平、经济实力等相对落后,本国设定的产品标准与发达国家之间不对称,极大制约了出口。
2.2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2.2.1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机制
在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下,只有满足规定的绿色条件标准的商品才能进口,数量控制机制由此形成。如下图所示,线D表示进口国的产品需求曲线,线S表示进口国的产品供求曲线。在没有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为P1,产品的国内供给量为OQ1,国内的需求量为OQ2,OQ2大于OQ1,这部分差额由进口提供,进口产品数量为Q1Q2。设置绿色贸易壁垒后,短期内,由于出口
11
国的部分产品难以达到进口国的绿色标准而被拒之门外,那么进口国的国内供给总量(本国的供给量与进口产品的供给量之和)将减少。在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供给减少导致价格上升,从而需求量减少。假定价格上涨至P2,进口国国内供给数量增加至OQ3,进口国国内的需求量减少至OQ4,差额部分Q3Q4即为进口产品的数量,出口国的出口数量由Q1Q2减少为Q3Q4,这就形成了数量控制机制。
图2.1绿色贸易壁垒的数量控制
2.2.2绿色贸易壁垒的价格控制机制
如下图所示,横轴表示出口国出口的产品数量,纵轴表示产品的价格。AC为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假定产品的国际市场价格为P0。在进口国未设置绿色贸易壁垒之前,出口国的出口产品数量为Q0,获得的利润为L。进口国家设置了绿色贸易壁垒之后,出口国就必须以发达国家设置的标准去调整自身的生产水平,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这会提高出口产品的生产成本,这样AC便会上移至AC'。如果企业想保持Q0的出口量,并且获得正常利润,必须把价格提高到P。出口产品价格提高会使产品的竞争力降低,从而降低出口量,以上便是绿色贸易壁垒价格机制的作用过程。
12
从动态角度来看,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环保观念的增强,绿色贸易壁垒会处于变化发展之中,原有的绿色贸易壁垒会被跨越,新的绿色贸易壁垒又会出现,呈现出数量控制与价格控制的相互转化,循环往复的作用机制。
13
第3章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3.1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现状
据海关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66.47亿美元,年均出口13.29亿美元,年均增长17.5%,与“十一五”期间的年均出口4.79亿美元相比,增长率177.45%。河南省通过提高质量安全水平、设立农产品出口专项基地、对出口企业进行政策支持等一系列措施,推动全省农产品出口。河南食品农产品出口成功突破200亿元人民币,折合为31.2亿美元,为全省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贡献重要力量,增长23.0%,占比河南省贸易总额4.5%。2017年前11个月,河南省进出口总值672.1亿美元,同比增长6.2%。其中,出口393.2亿美元,增长5.8%; 进口278.9亿美元,增长6.7%。与此同时,河南省农产品贸易总额36.6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其中出口额19.4亿美元,增长10.3%;进口额17.2亿美元,增长12.7%。贸易逆差2.2亿美元。
表3.1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额占我国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
年份
河南省农产品年出口总额
(单位:亿美元)
我国农产品出口总额(单位:亿美元)
所占比重
2001年 2.05 159.8 1.28% 2002年 1.85 180.2 1.03% 2003年 3.35 212.4 1.58% 2004年 3.55 230.9 1.54% 2005年 4.1 271.8 1.51% 2006年 3.75 310.3 1.21% 2007年 3.3 366.2 0.90% 2008年 4.5 402.2 1.12% 2009年 5.07 392.1 1.29% 2010年 7.92 488.8 1.62% 2011年 10.75 601.3 1.79% 2012年 10.1 625.0 1.62% 2013年 13.84 671.0 2.06% 2014年 20.93 713.4 2.93% 2015年 24.3 706.8 3.44% 2016年 31.2 729.9 2.71%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和河南省统计年鉴数据整理
14
表3.2各省市2017年1-7月农产品出口同比变化 2017年1-7月农产品出口2016年1-7月农产品出
地区 同期比%
额(单位:万美元) 口额(单位:万美元)
北京 68235.4 51051.1 33.7 天津 45875.8 57056.3 -19.6 河北 83236.5 83141.1 0.1 山西 4901.8 5037 -2.7 内蒙古 45683.2 45634.5 0.1 辽宁 267482 252009 6.1 吉林 72766.6 64875.9 12.2 黑龙江 50254.4 44873.2 12 上海 106556.5 104074.5 2.4 江苏 214167 201188.5 6.5 浙江 278380.4 274888.5 1.3 安徽 67645.7 63183 7.1 福建 483874 513013.8 -5.7 江西 32391.2 35078.1 -7.7 山东 962724.1 892186.2 7.9 河南 107647.1 116561.4 -7.6 湖北 105394.2 100700.6 4.7 湖南 58264.7 52822.4 10.3 广东 488294.5 500996.1 -2.5 广西 102666.6 97459.7 5.3 海南 31110.1 29413.1 5.8 重庆 36869.5 30524.7 20.8 四川 38006.3 31307.4 21.4 贵州 29712 30084.3 -1.2 云南 200171.1 200004.4 0.1 西藏 2985.7 3224.3 -7.4 陕西 29227.8 32152.4 -9.1 甘肃 15830.1 21107.3 -25 青海 1320.8 693.7 90.4 宁夏 8030.3 7782.4 3.2 新疆 47767.1 42117.8 13.4 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对外贸易司
3.1.1农产品出口的产品结构
一方面,随着“一县一品”的持续推进,出口种类持续增多。包括鲜香菇、水果及果汁、肉类、调味品、蜂蜜蜂蜡,还有新增的面筋制品 增长势头良好。蔬菜、畜产品和水果居出口额前三位。2017年,蔬菜出口比去年增加1.1倍,其中蘑菇占70.2%,大蒜占16.9%;畜产品出额比上年增长0.2%,其中生猪产品
15
有27.8%,家禽有23.9%; 蔬菜、肉类出口势头良好,水果出口额比上年下降了4.1%,其中苹果占88%。
另一方面,农产品出口结构优化。目前,我国初级农产品的出口增长率比加工型农产品的出口增长率低,后者比重上升,前者的比重下降。一大批具有高附加值、高收益的品种,例如:羽毛(绒)制品,熟食制品等纷纷打入国际市场。
3.1.2农产品出口的市场结构
据中国农业部对中国农产品进出口州别情况的统计来看,2016 年主要农产品出口大洲分别为亚洲(763.40亿美元)、欧洲(228.99亿美元)、北美洲(166.5亿美元)、非洲(95.70亿美元)、南美洲(87.16亿美元)、大洋洲(27.75 亿美元)。中国农产品出口大洲分布情况表明了农产品的出口大洲趋势。因此,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基本上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个大洲。
近几年,河南农产品出口也逐渐扩大,在传统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并向新兴农产品市场拓展。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又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日本等市场。对美国、欧盟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对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快速增长。东盟、中国香港、美国、欧盟和日本是前五大出口市场。从 2016 年情况来看,河南省出口到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农产品分别达到 18.79 亿美元、4.27 亿美元和3.28 亿美元,所占比重分别为 60.25%、13.7%和 10.51%,三大洲占河南省农产品总出口额的比重达到了 84.46%,而新拓展的市场所占比重之和尚不足20%。而三大洲都是绿色贸易壁垒比较盛行的地方,由此看来,河南省农产品还需向非洲、大洋洲等洲际国家开拓市场,加快农产品出口。
3.2.3农产品出口的市场主体
出口企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市场特征。目前,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市场主体主要有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和其他企业。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变化相对稳定,而民营企业变化相对较大,整体上迅速上升,外商投资企业的农产品出口额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截止2017年末,河南省有农产品出口实绩的企业446家,其中,出口额100万~1000万美元的企业112家,出口额占全省出口总额的25.4%;1000万~5000万美元的企业45家,占56.5%;5000万~1亿美元的企业4家,占10.2%
16
3.2受绿色贸易壁垒情况说明
3.2.1日本
由于地形限制,日本国内农产品供给无法满足国民需求,只能依靠进口。数据显示,进口量占总需求的五分之三。我国与日本的距离较近,使得中日两国贸易频繁,河南省盛产香菇、果蔬,日本自然而然与河南省的农产品交易频繁。随着交易量的扩大,日本的贸易逆差大幅增加,为扭转逆差、保护国内市场、加之日本国内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贸易壁垒不断更新升级,其中日本最为典型的是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日本在《肯定列表制度》中对进口农产品的化学物质含量做了严格要求,规定所进口的农产品,各种化学物质的含量不能超过0.01ppm。对于不能达到该标准的农产品将不予进口,这对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产生了很大影响。据调查发现,日本对农产品的这一规定主要是针对其进口的农产品。具体表现为,对于国内生产的农产品,在做检查时,针对化学物质含量的抽查率不足1%,而从海外进口的的农产品,大部分都要做该检查,具有很高的抽查率。这使得日本对农产品所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严重的不公平性。其次,日本采用的绿色贸易壁垒并不合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日方关于农产品的各化学药物含量不能超过0.01ppm的标准没有通过试验来验证;二、日本对这一标准采用“一律规定”不具有科学性,因为农产品品种不同,其可以附带的化学物质标准会有所不同,同一品种的产品,在不同的时间点,对于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也会有所不同。
为满足《肯定列表制度》的相关规定,降低产品的农药含量,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花费了大量资金对其出口农产品的生产技术进行升级,同时请检查机构对农产品的农药含量做鉴证,并经常出现对整批出口农产品进行检验的情况。导致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剧增。在产品未出口前做农药含量检验,将增加产品检验时间,阻碍农产品正常通关,从而引起我省农产品出口贸易成本的增加。另外,通关时间的延长使得农产品出口企业面临着集装箱滞留的风险,这又会增加出口产品的滞箱费和仓储费。据调查发现,自日本对农产品进口的绿色贸易壁垒实施以来,我省农产品的农药含量的检测项目增加了几十倍,检测费用剧增。
日本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河南省的农产品出口量严重下降。2008年,受“三鹿奶粉三聚氰胺超标事件”和天洋食品“毒饺子事件”的影响,日本作为河南省香菇出口的主要市场,对香菇的需求积聚下降。同年,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我国的农业经济也呈现出紧缩状态,农产品价格暴跌。据报道,在日本
17
启用《肯定列表制度》之后,河南省出口到日本的食用菌被查出有10多个农药含量超标案例。由此可以推出,香菇的出口情况也不容乐观。由于食用菌和香菇等农产品的超标案例较多,日本对其使用命令检查手段。命令检查是指对违规比较严重的产品实行100%的检查制度,即对进口产品进行强制性检验,检验费用由出口国负担,若产品不能通过检测,将无法办理通关,这严重加大了我省农产品出口的成本,给我省的农产品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2007年至2016年,日本向WTO申报TBT和SPS总数目持续增长,对河南省乃至全国农产品出口将是不小的挑战。
表3.3日本向WTO申报TBT和SPS总数量 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2007
年 2008年 2016年
40 47 29 29 31 27 29 70 49 62 数据来源: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网
3.2.2韩国
我国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又由于我国与韩国毗邻,具有区位优势,使得我国成为韩国主要农产品进口伙伴。近年来,由于农产品安全问题的爆发,各国越来越重视农产品安全,开始对本国进口的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韩国作为农产品的主要进口国,为了保障国民安全,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绿色贸易壁垒体系,并对进口农产品的品质做了严格规定,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产品出口到韩国的贸易量。国立农产品质量研究院是韩国最大的农产品检验机构,具有完善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结果具有很强的权威性。
韩国对农产品实施的绿色贸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绿色标签与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对于进口的农产品,要标识生产商、联系方式及来源地,同时还需要记录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化肥使用量,方便顾客查询认证。二、农产品抽查与通关前的税额审查制度。为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韩国对进口的农产品在海关方面制定了许多标准,目的是为了拖延进口农产品的过关时间。经调查发现,由于我国的农产品物美价廉,为保护本国农业发展,韩方对我国的农产品全面实行绿色贸易壁垒制度。自2000年至2014年,韩国多我国农产品通报的TBT-SPS数就高达621次,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
根据韩国相关机构统计,从2010年至201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因达不到韩国进口标准而受阻次数总计1627次。仅2014年前九个月就高达467次。2009-2014年,我国农产品对韩国的出口被扣留了3402批次。近几年,韩国对河南省的农产品出口实施的绿色贸易壁垒事件也颇多。
18
表3.4 2005年—2015年韩国对河南省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具体时间
韩国从中国个别企业产品中检测出禽流感病原体,对河南省相关农产
2005年
品采取了临时进口禁止措施。
韩国对中国10种菌类实施“先检验,后通关”,致使河南省香菇出口韩
2007年 国受阻。 2009年
韩国NVRQS发布畜产品加工标准和成分规格的补充草案,涉及牛奶、奶制品、肉、肉制品等。
中国和韩国泡菜风波,即韩国媒体宣扬中国泡菜铅含量超标,引起韩国消费者极度恐慌。此后官方发布通告,鉴于9种原产地为中国的泡
2011年
菜检测出寄生虫卵,存在安全问题,对所有河南省出口韩国的泡菜实施禁售和召回处理。
韩国将违反原产地标识法规行为的罚金上限由3千万韩元提高至3亿韩元。韩国食品医药品安全厅公布《食品标准与规范的修正案草案》。
2013年 该草案规定:将胡萝卜、大蒜和韭菜的铅含量均下调至0. 1mg/kg以下,
镉含量分别下调至0.1mg/kg以下、0.1mg/kg以下和0.5mg/kg以下;将含有玉米成分的食品内烟曲霉毒素标准含量下调至1mg/kg以下。 通报《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控制法案》以加强农产品和水产品质量控
2015年 制,其中对目标产品或区域安全检查制度进行修改,在地理标志、关
键点控制等方面均作出调整。
表3.5 韩国向WTO申报TBT和SPS总数量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 2016年14 13 12 5 13 5 5 5 22 数据来源: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网
3.2.3东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东盟各国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的国家对我国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进一步扩大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为了实现共同发展,东盟各国与我国签订了许多自由贸易协议,建立了很多自由贸易区,大大降低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关税成本。1995年我国农产品出口到东盟各国的关税为15%,而现阶段,农产品出口关税不足8%,税率降低了约50%。从表面上看,关税的降低促进了河南省的农产品的出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东盟各国对农产品采取的绿色贸易壁垒从另一方面阻碍着河南省农产品贸易的增长。据我国官方统计,由于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出口到东盟的农产品贸易额减少了61.5亿美元,出口成本增加8.68亿美元。
从2010年至2016年,6年间东盟公布的技术形贸易壁垒通报数为321。分
19
析发现,东盟各国向WTO通报的TBT数量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领域,这使得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遭受了巨大损失。泰国,作为东盟的成员国,与我国在农产品方面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近年来,由于泰国关于农产品进口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实施,使得中泰两国农产品的贸易量剧减。泰国对农产品的贸易壁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产品包装、相关法律法规、农产品检验检疫、农产品认证等。例如2005年国际上对部分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的Q标准做了规定,泰国政府为此针对农产品制定了新的检测标准,对农产品的农药含量做了相关规定;2008年泰国政府提出了“农产品价格担保计划”和“坚强计划”,并于2009年将农业项目中国外持股比例从100%调整到49%,降低了51%;2013年东盟颁布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法规》对食品保质期的标识方式做了严格规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额。
新加坡作为东盟经济最为发达的国家,国内人口密度较大,受国土面积较小的影响,新加坡国内能用于农业的土地资源非常有限,仅为国土面积的1%,这严重限制了新加坡农业的发展,导致新加坡的蔬菜及粮食都需要从海外进口。与此同时,新加坡对于大多数贸易采用的是零关税,具有非常宽松的贸易政策,为了保障国内的食品安全,新加坡政府对农业产品实行了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并颁布了《食品销售条例》与《食品销售法令》等法律法规。《食品销售条例》对进口产品的标签、农药含量、食品添加剂,农产品农药检测等方面做了严格规定;《食品销售法令》对进口产品的原产地做了相关要求。 马来西亚与我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发展较好,且一直以来都是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但马来西亚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及为了保护本国的的农业发展,对进口的农产品实施了绿色贸易壁垒,主要对农产品的进口的认证制度、产品标签、检验检疫等做了严格规定。如1983年颁布的《食品法令》及1985年颁布的《食品法规》,这两项法律法规对食品卫生和食品标准做了相关规定。2009年,马来西亚对已有的法律法规做出了修改,并出台了《食品卫生法规》,针对产品包装和农产品标签制定了严格标准。2014年,马来西亚再次对产品包装和产品标签做了规定并颁布了《食品进口法规》。该法规指出,出口方由于产品质量不达标准而被抽样检测的费用由出口方担负。这一规定加大了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的贸易成本,给河南省的农产品贸易带来较大阻碍。
表3.6 东盟十国向WTO申报TBT和SPS总数量
年份 泰国 菲律宾 印尼 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缅甸文莱 老挝 柬埔寨2007 37 27 6 2 1 0 0 0 0 0 2008 17 32 3 1 3 4 14 0 0 0 2009 31 32 7 3 8 12 0 0 0 0 2010 45 32 3 2 1 11 0 0 0 0
20
2011 9 28 3 4 2012 16 21 30 8 2013 30 32 11 7 2014 10 40 33 9 2015 8 31 14 2 2016 11 28 9 0 5
3 1 19 7 2 8 0 1 0 13 0 1 0 26 0 0 1 22 0 0 0 7 0 0 0 6 0 0 0 0 0 0 0 0 0
数据来源:中国WTO/TBT-SPS通报咨询网
21
第4章 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遭受绿色贸易
壁垒原因分析
4.1外因分析
4.1.1环保意识的增强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寂静的春天》、《人类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21世纪议程》等报告的问世,标志着绿色文明的到来,在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的目标开始由过去不可持续转向为可持续,环保意识增强,提倡转型和绿色文明发展方式。
这样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体现了资源循环、环境自净的核心理念,制度安排和自我约束是背后重要原因。这些报告引起了全世界对环境的强烈关注,进一步推动了环保事业和组织的前进。
环境问题逐渐被各国关注,具体体现在自发或是不自发的参与到环保组织和联合环保公约,一些关于环境的法律法规也被相继推出来保护每个国家自身环境。然而各国借由保护人们的生命安全、居住环境等设置法规制度,限制他国商品、服务的进口,环境壁垒由此形成。
4.1.2 发达国家实行贸易保护主义,维护本国产品的竞争力
在WTO的作用下,全球经济实现了交易极大自由化,税收水平大幅度下降,降幅大到百分之三十。在WTO签订的一些公约与协议,最大程度上抑制了关税、非关税等传统贸易保护行为。在H一O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上,一个地区倾向于贸易出口要素丰富的商品。从中国的角度出发,我国对外出口的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商品占比过大。那么,一些农产品,初级工业产品等在市场上将具有比进口国同类产品更低的价格竞争力,从而占领进口国的市场并影响相应的产业。因此进口国家会从某些方面建立相应的贸易壁垒,碍于贸易公约和协定的限制约束,进口国以环境保护、公民健康等理由,拒绝进口他国相应商品与服务,设置了一些绿色贸易壁垒。
4.1.3食品安全问题突出,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2001年,英国发生疯牛病和口蹄疫。由于贸易出口,病毒的迅速传播导致许多欧盟国家的牛感染该病,造成巨大影响和严重损失。法国原油泄漏至大面积海域污染事件、08 年的“沙门氏菌”事件、12年美国多人感染沙门氏菌的事件等,导致进口国公民的安全、生命健康遭受损害,招致人们对于贸易的恐慌, 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无害性表示巨大担忧。基于种种现实,国际贸易安全事件
22
相继爆发后各个国家政府可能采取一些阻碍贸易的措施,加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对产品的绿色要求表现出空前的关注。使用“绿色产品”、倡导“绿色消费”成为流行的新趋势;美德、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民意调查均表明在选购商品是会考虑环境因素。
4.1.4存在一些苛刻的安全卫生标准
河南省农产品遭受到部分诸如美国、日本和欧盟所制定的苛刻的安全、卫生标准的限制,而这些安全、卫生标准的增加和变动就有随机性,导致河南省出口的农产品难以立即满足这些新的标准,抑制出口。更有甚者,遭到全面的禁运、退货。比如,美国针对向其进口肉产品的对象规定,商品须有规范的资格认证和外包证明。日本实行的“自我限制进口”是一项专门针对冷冻蔬菜出口的措施。诚然,该措施是在出口蔬菜中发现某类指标超标而采取的应对措施,但仅农残这一项就比国内标准高出了300倍,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 如此严苛的标准一时之间难以适应,河南省有些批次的农产品难以达标遭受全面禁运,河南省蔬菜出口呈现大幅下滑趋势。欧盟也存在一些严苛的标准。比如:茶叶的出口标准。信阳青峰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表示,仅在农残方面,我们就经历了470多个项目的检测。要想检测通过必须付出巨大的交易成本,这些严苛的标准还会根据市场行情持续的更新升级,指标要求更高。其他国家也在模仿,不断提高产品进口的门槛。
4.2遭遇绿色壁垒的内部原因
4.2.1农产品出口市场主体构成不合理,出口市场较集中
出口分布在这些制定严格标准的国家,而在这些国家又制定了很严格的检测标准,使得出口屡次受到限制。在短时间内,我们还不能分散出口区域,进退两难的境地。对外贸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就是检测标准。原因之一是,与众多多西方工业发展的悠久历史相比,工业在河南省发展时间晚,技术水平比其他省份落后,能够适应于农业生产环境中的生产技术不先进,又由于河南省人口基数大,粮食供给成难题,温饱问题难以解决,处于粮食供需不平衡的状况,发展开始时期过于关注粮食产量,规范度不高,很少关注质量。在农业产品生产加工中,工厂制作加工水平不高,家庭经营,生产效率不高,为了提高产量,农药的大规模使用甚至毒品的非法使用都会影响相关产业链生产的产品,以及不按照规定或者利润要求生产的各类产品。这些商人造成的严重质量问题,甚至危及人体健康。随着需求逐渐得到满足,人们开始慢慢注意数量和质量,但是进口国的进口量居低不上很大程度上是发达国家采取了标准非常严格的绿色壁垒措施。二是我国的相关技术无法满足发达进口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检测标
23
准,甚至有些我国根本没有配备合格的机器设备,产品检测结果无法得出;而有些则是因为检测程序复杂、成本高昂等因素,致使生产成本呈指数上升;还有些是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的不小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影响,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着重重考验。
4.2.2质量监控体系不完善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我国偏重于产品的生产,如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我国农产品长期处于缺货状态,国家侧重农产品产量,忽视了品质,而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没有得到重点培养, 这也是国内出现像 “毒奶粉”、 “瘦肉精”、“重金属中毒”等危害人体安全事件频发的原因,环境的破坏让我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危害是十分深远的。为了加入WTO、与世界经济接轨,我国采取多次修改制定质量法规和环保法规的措施,可是由于发展水平及配套技术仍需提高,以此达到国际水准。世界上,在376种农产品中的177种药剂含量设置了2440条残留指标。在河南省中,5种农产品如蔬菜、茶等的上百种含药量标准方面设置了高达291个农残标准。无论在涉及的产品范围、农药种类以及残留标准数方面都有较大差距,这就显示出质量监控体系和世界水平的差别,质监体系滞后程度巨大,因此多年来,欧盟长时间认为中国关于农药残留设置的监控体系并不完善,无法保障农产品质量,这些条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河南省乃至全国蔬菜等产品出口国外市场的活动。另一方面,河南省质监部门在专业水准限制。从而在加工、包装、销售等环节监管不力。
4.2.3.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出口加工层次低
关于国际贸易的绿色壁垒问题,其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技术性贸易壁垒。由于技术和财务成本的问题,不可能以非标准的方式控制农业生产源头中的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因此,出口农产品无法达到国际产品出口质量要求,给河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带来的阴影挥之不去。为了大幅度提高生产数量的目标,大规模大范围使用农药甚至违法化学药物,严重损害了农业产业链及相关产业链上生产的农业产品,以及那些未遵循法律规章制度规定或者仅仅满足巨大利益而生产的商家,由此带来的产品质量问题大大破坏了公民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国内对粮食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慢慢开始注重农产品的生产数量和产品质量,但是发达国家采取严要求、高标准的进口贸易绿色壁垒措施,对我国的进口活动产生极大的压制。我国的相关技术无法满足发达进口国家实行的农产品检测标准,甚至有些我国根本没有配备合格的机器设备,产品检测结果无法得出;而有些则是因为检测程序复杂、成本高昂等因素,致使生产成本呈指数上升;还有些是因为一些工作人员的不小心、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影响,
24
在这些条件的综合作用下,我国产品出口面临着重重考验。
4.2.4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种类少,质量不高
当前情况是虽然河南省的农产品有特色,种类丰富齐全,例如新郑大枣,中牟大蒜,开封菊花、原阳大米,信阳毛尖等种类十分丰富,但是能够满足出口要求的产品种类及数量是寥寥无几的,如肉类、蔬菜、果汁等产业化不高的经济作物和养殖产品是达到国际出口标准的;然而实际上如玉米、小麦、棉花等产量大、高产业化水平的农产品出口量非常少。可知,缺少深加工、人工成本高的农产品是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难所面对的主要限制因素,而不具有竞争力的农产品种类反而是那些产业化程度高的类别。
想要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难度很大,难度在于我省农产品质量不高并且河南省农产品生产方式仍然被限定为传统形式,这样的生产情况是难以适应标准化、工厂化、规范化的国际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正如国民十分怀疑某些中药材的原料安全性以及药材产品质量稳定性。国际农产品绿色贸易的高壁垒条件使得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违规事件往往成为农产品出口无法成功的硬伤。西方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进口实施的贸易壁垒量占我省面对贸易壁垒量的比例在95%以上。早在06年,《肯定列表制度》在日本面世后,日本进口河南省的蔬菜、肉类、果汁等多类农产品国际出口量严重跳水。与此同时,新的食品卫生法在欧盟于06年1月1日起正式产生法律效应。新的规定要求方面主要涉及:欧盟从第三国进口的和主要销售对象针对欧盟各成员国生产的肉类食品、水产品、奶制品及和占比较小的植物源性食品的官方管理和基本卫生在加工企业里的表现情况等,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严重受制于这些措施。
表3.2河南省主要农产品质量缺陷问题
农产品 质量缺陷问题 小麦 抗延阻力小,加工专用性不强:高筋不强,低筋不弱,品种混杂、均
一性差
玉米 专用性不强,多作为动物词料用,水分含量高,不利储存,品种混杂、
均一性差
棉花 异性纤维含量高,强度低,棉线长度短,品种混杂、不均一 大豆 出油率低(美国为,中国只有15%),品种混杂,专用性差 稻谷 抗碎性不强,整米率低,口感粗粗,食味品质差 蔬菜 农药残留含量高,形状、口感等方面的品质有缺陷 水果 形状千姿百态、不整齐,色味差,专用性木强,不利于储存,农药残
留含量高,上市时间比较集中
肉类 疫病多发,词养方式不合理,屠宰设备不清洁,词养过程使用抗素等资料来源:柯炳生主编,《加入世贸组织与提升农业竞争力》,中国农业出版:
25
4.3我国农产品突破绿色贸易壁垒成功案例
4.3.1案例回顾
欧盟进口我国的毛尖茶叶数量下降幅度明显,因为欧盟对我国毛尖茶叶设置更高标准的市场准入门槛,而在07年,来自贵州省的都匀毛尖茶就成功的打开了欧盟的市场。探究其成功的原因可以发现:当地适宜的气候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其产品具有天然、无污染的绿色品质。都匀市茶园由于地理环境质量上乘、病虫害少,农药未被大范围使用,即使欧盟对茶叶农药残留有严格的检验标准,大量建立的农药检测“绿色壁垒”,但其产品质量过硬,顺利通过了重重考核。在生产都匀毛尖茶叶的过程中,企业积极引进通过欧盟认准的科学先进的检疫科技,主动提升进口标准。所以都匀毛尖顺利闯过层层检验进入目的地。
4.3.2借鉴意义
第一,有关政府机构要加强交涉强度。身为茶叶出口大国,我国在技术方面拖了“大国”的后腿,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这一难题上必须投入百分百的监督管理力度,在茶产品出口贸易过程中,政府要积极主动发挥政府职责与功能,制定更符合科学合理要求的标准。
第二,加强农药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作为一种对化学药物极其敏感的植物茶,强调在种植过程中禁止不符合规程的化学药物,必须遵循相关高标准,精准把握好农药喷洒用量和安全间隔期;生物农药适合在茶叶生产中被广而告之,相比化学农药,生物农药的使用是不会破坏茶叶的质量。
第三,加强综合管理茶园的力度,高举“以防为主, 综合防治”的宣传牌。河南省的生产基地建设体制有待提升,未在运输、制作、施肥等方面实现完整统一的生产经营路径,规模优势不能发挥作用,使得外部性缺位,所以对河南省来说,在种植、施肥、采摘、运输、加工等环节必须加强机械化生产、提高生产加工的效率,这是管理茶叶贸易的必不可少的内容。
第四,加强出口企业品牌意识的树立。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农产品品牌重要性的认识,积极的宣传以品牌建设农业的理念,完善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法律法规。
26
第5章 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
口产生影响的理论和实证分析
5.1理论分析
5.1.1短期消极影响
从短期来看,会产生不利效应,不利于外向型农产品在短期取得经济效益。 (1)潜在增加了出口所需的交易成本
某些国家肆无忌惮地实施过于严苛的限制,而带来交易成本的上升,主要包括:信息收集成本、技术升级成本、各种通关费用等。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我省对各国多种类的产品标准不了解、或者无法及时获取各国变更后的最新标准,再者,某些国家的标准较为隐晦、不透明,出口企业为了收集有效的信息,需要耗损大量的时间、物质成本。但如果在产品出口前不能满足进口国严格要求,将会面临全部退回的巨额损失;质量是产品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排除外因,我省农产品招致壁垒束缚,归根结底还是农产品的品质未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更多的是凭借价格优势开拓市场业务,存在很大的替代性,为此,出口企业加大设备、技术性等投入,再次增加了成本。在出口通关环节,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所有这些都加剧了出口压力。
(2)减少出口种类,降低了出口增速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奶制品、水产品还是蔬果、茶叶、蜂蜜等都无法免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我国有90%以上的农产品出口商受进口国家不同形式贸易壁垒的限制。而对于河南而言,其农产品出口贸易才刚刚起步,想要快速达到进口国日益严格的环保法规、技术标准、检疫制度等各方面的要求,短时间内显然是不可能完成的,只能出口某几种特定农产品,造成农产品出口增量降低甚至不再增长。各国日趋严格的检验检疫制度,使受阻的农产品品种不断增多,这种现象不仅在发达国家常见,在新兴的发展中国家也屡见不鲜。出口屡遭禁入、退货或索赔。同样的,对河南省农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进口国已从如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一类的老牌发达国家扩展到如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据统计,受国外技术型壁垒的影响,2017年造成河南省农产品的出口直接、间接损失约9亿美元。 (3)增加了出口企业面临的退回或销毁风险
出口商品在经过国内多重通关手续,完成通关后,在进口国同样要承受更高、更加繁琐的审核检验,这是进入国外市场前必须经历的一场考验。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推进,各国无论是在审核项数、产品的种类还是专业水准等各方
27
面都有了更加严格的约束。一般情况下,要进行两次不同规格的抽查检验。如果在首次检验中发现存在类似农药残留高于设定标准限值的情况,可以申请进行第二次检验,但首次的不合格,会导致同种产品的所有批次均进行复查。而且相比于第一次的抽查检验,第二次的抽查样本要比第一次增加至少一倍,一旦第二次仍不符合标准,会强制实施退回或者销毁行为。以日本为例,在二次抽查检验不符合标准后,将把所有同类产品进行复查,此类连锁反应的后果是一个企业的不合格行为会使同行业的全部出口企业招致退回甚至销毁的风险,极大增加了日后的出口难度。 (4)引发双边贸易摩擦
双边贸易摩擦的产生,根本原因在于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进口国和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的出口国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专业化水准方面存在巨大的落差。近年来,虽然我国一直在加强技术的研发和创新,政府也颁布了大量现实性政策鼓励创新和技术的突破,但短期内依旧无法企及发达国家的高度。一方由于无法满足进口国的高标准,而紧赶慢赶。另一方依旧不满现状,向政府间的国际组织提出建议,不断加高最低标准限值,要求所有国家,无管经济实力的强弱差异,全盘按照发达国家的水准设置贸易规则,限定最低标准。由于各国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发达国家为主体的进口国的这些强烈要求,引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不满,在严苛的市场准入规则下,产品经过二次抽查检验依旧不合格后,被强制撤回或销毁极大程度的加剧了出口贸易风险,造成巨额损失,由于壁垒严苛程度的差异引发贸易争端问题,加剧双边贸易摩擦事件的发生。
5.1.2中长期的积极影响
(1)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各国不断加高的绿色贸易壁垒,诚然会增加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外贸压力,稍有不甚就造成本企业乃至同类企业损失的连锁反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企业的创新潜能,倒逼全行业进行技术性革新,持续不断进步,河南省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出口企业为了能够实现产品的顺利出口,不断提升产品中的技术附加值,开始减少“粗制滥造”型产品的出口,趋向于精细化生产、加工、包装,借助技术手段实现各阶段的低污染甚至零污染,同时河南省政府给予政策支持,促使出口商强化自身深加工能力,延长产业链条,开发出更多的绿色、有机产品,倒逼出口商向纵深加工。
(2)促进产品安全体系的完善
出口企业在遭受出口碰壁后,势必会进行反思、经验总结。他们会认识到自身与同行业同方向出口企业的紧密联系,作为利益共同体,相互之间自发形
28
成监督,共同承担起维护出口产品安全的责任意识,对净化出口环境具有良性支撑机制。以往可能出现出口转内销,在本国以低价销售出口国外的问题产品,有关部门也在进行质量检测时,对出口产品采取严格的质量标准,而对销售大陆的产品质量监管相对较松的情形。如今,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曝光,国内消费者绿色消费观念日渐深入人心,维权意识的增强及国外对于进口产品审查程序的日趋严格,使得生产者无论是在内销还是出口两个方向上都要强化安全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标准,提升河南省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安全系数。
(3)优化出口市场布局
面对各国形式多样的绿色贸易壁垒,如果依托现有条件能够顺利打破标准限制,当然能够继续开展贸易合作,但局部地区乃至一国,由于设定的标准与河南省现行标准差距很大,对某些指标规定的最高限值依照现有的技术水平、生产方式难以突破,不得不放弃这些壁垒较高的市场,转而开拓那些壁垒较小,进入门槛低的区域。新市场的开拓有利于改善原有出口市场布局,由单一、集中化市场向多元、分散型市场结构转变,优化河南省出口市场布局,改善市场布局的同时相当于分散了出口风险。
(4)增强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性
生产出绿色食品、提升产品的精细化水平、调整市场布局、分散经营等是出口企业为打破绿色贸易壁垒限制所采取的一系列必要规避措施,这也有助于产品附加值含量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农业企业生产理念、经营理念的突破更新才是内化于企业自身,提升整体竞争力的内在驱动。出口环节经过的重重标准限值,倒逼企业向绿色、低碳、可持续等方向进行战略调整,在想方设法进行市场进入的同时,提升了对环保观念的认知水平,从而带动整个行业绿色品牌的树立,缓解农产品从生产到出口对环境产生的压力,增强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性。在环境保护方面产生正面效应。
(5)促进政府管理模式的更新
河南省与世界各地区进行的农产品贸易,直观上看属于贸易双方进行的经济行为,但追根究底可以发现二者在进出口标准的设立、门槛的高低等方面与其背后的政府出台的政策息息相关,这样看来交易的背后潜藏着政治性因素。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直观的短期损失直接由企业承担。但从贸易的可持续性考虑,河南省政府也必须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精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建立严格的质量检测体系、风险评估测量等,依据贸易环境,随时而变、顺势而为,及时更新管理模式。
29
5.2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2000-2015年河南省与日本、韩国、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及东盟十国之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进行实证分析,解释这十五个国家的绿色壁垒限制与河南省对各国间的农产品贸易流量影响力的相关系数。
5.2.1引力模型的介绍与拓展
(1)模型的介绍
本文选用的是引力模型,借此研究它在影响出口量的众多要素中的价值。通过苹果掉落这个偶然的事件发现”万有引力”,研究得出物质之间存在吸力,吸引力随着物质本身的上升而加强,随着物质的空间间距增加而减弱。 经济学家Tinbergen(1962)受到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的启发,提出了两国或者双边地区之间的没有流量可以类似于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加以解释。他借鉴双边地区的贸易额类比物质质量,参考与贸易对象的空间间隔顶替物质的空间间隔,得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额主要受到国家自身的实力及地理距离的影响。
随后, Poyhonen(1963)也参考了该方法去衡量双边贸易问题,他提出由于两国之间存在成本问题,随着与贸易对象的间隔增大,所需要的交易成本就增高,从而导致了国家或者地区的贸易流量变小。接着,Lineman(1966)在该模型中把人口作为解释变量,认为贸易规模的大小与人口的多少正相关。后续有学者加入人均收入指标,该模型数据的获取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使得研究者们依据自己的研究重点,在后续的模型拓展出差异性的指标,来研究这些指标的作用方面,并对未来的潜力给予评估。
贸易引力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表示在某一时期i与j的贸易流量,内生产总值,
和
分别表示进出口双方各自的国是除
与D要素之外的影响双
表示贸易双方的空间间隔,
边贸易流量的其他因素。学者在采用该模型时,可以根据所需选取不同的解释变量,以此分析各个因子,探讨问题要素之间的相关性。、、、、位常数项。绿色贸易壁垒的客观存在性,使得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这一影响因素,并把它引入到模型中作为虚拟变量。
(2)模型的拓展
本文以河南省出口到各国的农产品贸易金额为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分别为河南省 GDP, 美国、英国、德国、韩国、日本及东盟十国GDP,各国与河南省的空间间隔,河南省与各贸易对象15年间的汇率变化情况,以各国向WTO通报的 TBT和 SPS总量为依据衡量的壁垒强弱。最终模型方程:
30
5.2.2变量的介绍
(1)河南省及各国人均 GDP
GDP象征着一国整体经济实力,代表着目标国市场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变量表示进口国家需求能力的大小,数值越大代表消费者支付力越强,对外国商品的接受度越多,进口多,市场占比就高。因此将各国GDP及河南省GDP置入模型。
(2)河南省与各个贸易对象的空间间隔
空间间隔的大小与贸易双方的交易成本呈同方向变动。一般而言,空间间隔越大在贸易中所需要耗费的交通费用越多。故该变量对被解释变量产生一个类似于负面的影响,预期符号为“一”。
(3)河南省与各贸易对象的汇率变动
汇率作为主要因素,以美元计价的本币价值越高,海外市场中交易品价格越高,给商品贸易产生不利的效应,因此两国汇率的波动对双方贸易流量产生作用。
(4)各国绿色贸易壁垒
绿色贸易壁垒形式多样,随时随地而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而且它对河南省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随着对象间关税壁垒的减少,绿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力只增不减,各国SPS和 TBT数量是衡量绿色壁垒高低的重要指标,故而将它引入模型。
(5)虚拟变量
本文将金融危机作为虚拟变量。众所周知,危机的爆发给整个世界的经济予以重创,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必然受到波及,显然它的预期符号为“一”。
31
5.2.3变量的来源
河南省历年的GDP数据来自河南统计年鉴,贸易对象的GDP与汇率变动来源于世界银行的数据库,各国向 WTO申报的 TBT和 SPS数量来自中国 TO/ TBT- SPS通报咨询网,河南省对各国农产品出口额部分来源于河南省商务厅,部分依靠全国的占比估算得到,各国与河南省的空间间隔来源于 www. indo. com的距离计算器。样本为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东盟十国一共15国,以2000至2015为时间跨度,构造分析数据,共得到256组样本。
5.2.4回归分析
首先对变量采取化对数处理,因为对数可以弱化变量之间的异方差。其次,对ST进行+1处理,因为数据选取的时间跨度大,东盟国家对外贸易起步晚,部分国家在此期间存在ST等于零的情况,本文利用 Eviews7.2对河南省向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韩国及东盟15国的农产品出口数据,以2000至2015为时间跨度,对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之前进行 Hausman检验,此检验的前提是解释变量之间效应与时间、自身差异无关,分别使用不同分析比较哪个效果更合适,当P值>设定置信水平,采用固定效应,否则,采用随机效应,下表5.2、5.3即为得出的结果。
32
表5.2随机效应检验之一
Test cross‐section random effects
Test Summary Cross‐section random
Chi‐Sq. Statistic 0
Chi‐Sq. d.f. 5
Prob. 0.26
从表5.2 可以看出,我们没有足够的理由去证明原假设不成立,从而不能拒绝原假设。而表5.3 进一步展示了随机效应检验过程中的细节,分别列出了固定效应与随机效应的系数,和他们差分后的方差,还有原假设的伴随概率,表明我们不能拒绝原假设。
在进行回归前对数据还得进行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以及多重共线性检验,其中在进行单位根检验时根据检验的统计结果中的各统计量级其相伴概率可以看到,在相应的置信水平下本文选取的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因此可以继续做协整检验,本研究利用的是Pedroni检验进行的协整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5.4,可以看到前面是同质性备择的检验情况,结果中有各统计量分别加权和未加权的数值及相应的伴随P值,从 Panel v 和Panel rho统计量看来不能拒绝原假设:各变量不存在协整,但是从Panel PP统计量和ADF统计量两者看来可以拒绝原假设。再看看下半部分异质性备择检验,Group rho统计量及其伴随P值表明各
截面不存在协整,而其他两个统计量都十分显著,显示它们之间有异质性协整,因此我们可以继续做随机效应回归。
33
接下来引入Eviews对引力模型来做随机效应分析,如表5.5可得:首先,R2
及调整后的R2分别为0.90817、0.929798均大于0.9,说明该模型的拟合效果比较好。其次,LNGDPI、LNGDPJ、LNST、DIS 、DUM是显著的,可以有效地解释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线性关系。相对而言LNR显著性不明显,但通过观察其概率可以发现,如若我们把其置信水平由百分之五变为百分之十,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LNR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线性相关。
再看看回顾结果的经济学分析:
R的符号与预期的符号一致,为负。表明人民币的汇率相对于各个出口贸易对象而言越高,那么商品在目标市场的价格越高,出口总量会对称式减少,汇率与贸易的总体规模呈现出负向关系。
GDPI、 GDPJ的符号与假设的一样,非负。这也表明主体间的 GDP能够有效促进出口,而 GDP衡量的是一国或者某地区的经济实力,由表可得,河南
34
省的GDP平均上升1个百分点, 河南省与其他对象总量的自然对数也会增加1.38% ;而进口方 GDP同样表示着该对象经济发展实力,体现了该对象的市场潜力的大小,河南省各贸易对象的GDP平均上升1个百分点,双方的贸易总量的自然对数也是上升,虽然增长的幅度很低,但也是有一定的带动作用的。通过观察进口方GDP和出口方GDP对贸易总额的拉动的贡献率,可以得出农产品出口方的GDP对开展农产品贸易的促动作用更强。
DIS与预期的符号一致,为负。表明河南省与出口对象国之间空间间隔的大小与农产品出口贸易规模呈现负向相关关系。这也不难理解,由于空间间隔越大,所需耗损的交通费用越高,在存在同类替代性产品的情况下,进口商会优先选取距离较近的地区开展贸易合作,降低交易成本,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通过回归可以发现,LNDIS变动幅度明显大于被解释变量的变动幅度,故而在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交通运输方式日渐多元,该要素对贸易的开展所产生的影响力渐趋低弱,距离将会在往后的具体研究中被忽略。
DUM代表金融危机的发生,与预期的符号一致,为负。因为金融危机的爆发,对全球经济产生负面效应,供过于求,使得进口需求减弱,从而减少河南省对各国农产品的贸易量。这与回归所得结果是趋同的,且与上文提及的距离约束相比,该因素的影响力更强、更广。
ST作为绿色贸易壁垒的量化衡量指标,它等于各进口国SPS与TBT的加和。预期符号为负,但实际结果却截然相反,回归显示:ST的对数每上升1个百分点,被解释变量将上升约0.64个百分点,二者呈现出同向变化的趋势。即使ST的变幅高于所引起的被解释变量的变幅,但是他也算是制约或促进河南省农出口的影响因子,回归结果未能显现出二者很强的相关性,猜想原因:被解释变量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结果,除了本文中列举的因素还有类似于消费者消费理念、产品满意度等无法用数据指标衡量的主观性因素的影响。
实证得出,绿色贸易壁垒因素给河南省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带来正面效应,这与一些学者将这一解释指标作为虚拟指标得出的结果不太一样,如很多学者认为:它对农产品对外贸易冲击很大,使之增加了出口所需的潜在交易成本、减少出口种类、降低了出口增速、加了出口企业面临的退回或销毁风险、引发双边贸易摩擦等等。但从长期看,它在推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产品安全体系的完善、出口市场布局的调整、增强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性、促进河南省政府管理模式的更新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存在绿色贸易壁垒的情况下,倒逼河南省出口企业做出必要的战略调整,强化自身内部条件,提高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和整体应对壁垒的能力。虽然这种壁垒性限制在短期弊大于利,但在长期却发挥着反向的促进作用。
35
第6章 对策建议
基于前文分析,河南省农产品自身存在农产品出口种类少,质量系统不具体、出口市场主体构成不合理,出口市场较集中、技术水平落后,农产品层次低、监控系统不全面等问题,外部存在贸易保护主义、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一系列压力,它在中长期可能会对出口产生正面效应的,短期内会对存在负面效应。因此,结合本文的理论研究及实证分析结果,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视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6.1宏观政策
(1)深化农产品的出口产业链
一、研究关税措施变化,以适应外贸的发展。对河南省出口的优质、竞争力强的品种、进一步给予税收优惠;对于潜力型农产品,给予政策引领的同时,对一些出口商给予的便利性措施进行探索。
二、完善农产品出口的后续风险应对政策。防微杜渐,由于进口国市场过高的标准限制而被强制要求退回的农产品要建立进一步的风险分析和资金保障体系,激发新型农产品的出口动能。
三、建立健全供求资讯网络。它不仅为出口商提供了重要的出口信息,还能针对性的保证出口市场的衔接,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不利影响。
四、细化并拓宽培训环节。有关机构要对出口商品涉及的各个环节进行技能扶植,促进农产品从选种到流通步骤的专业性,增加各阶段的效率。
(2)优化农产品出口结构
从出口的产品结构来看,在出口过程中暴露出附加值低,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从出口的市场组成来看,特定区域高度依赖,存在不稳定因素。对此,既要优化商品结构,提升商品所关联的潜在价值,深化链条,发展出一批潜力型明星商品;又要优化市场结构,既要稳固既有市场,又要积极开拓新市场。
一、建立出口结构的灵活性、动态性调整机制。把控全球农产品需求信息,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合理匹配农产品贸易伙伴。不仅仅局限于某几个地区,不安于现状,结合差异性需求和绿色贸易壁垒的动态变化,整合农业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
二、减少初级农产品的比重。研究发现,加工后的农产品价值翻倍,部分发达国家对于农产品的深加工处理率能达到90%乃至更高水平,而河南省对农
36
产品的深加工处理率仅25%。因此,河南省应努力拓展深加工、减少粗制滥造、鼓励技术创新、拓宽生产链条,生产出具有更高可控利润的商品。
三、积极开拓新市场。针对河南省出口所在区域比较集中的现象,积极地鼓励和带动出口商接触有关世界范围的展博会、促进会、沟通论坛等,积极开拓新的目标区域,建立多样、分散的体系。
四、引导农产品企业做国际品牌资格认证。农产品企业应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法律保护,如注册商标。
(3)坚持发展品牌战略
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特色品牌,既是转变河南省农业增长方式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必要措施。实施明星产品成长计划,进行专业化生产,最终逐渐拓展规模。与此同时,利用农产品品牌创造经济效益,带动企业增加农业研发投入,注重节能环保,实现科学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升级。针对具体情况,建议如下:
一、大力推进名优、特优、新型、优质的农产品出口,继续推进“一县一品”战略,完善出口保护和推广体系,提高农产品品质,研发新型农特产。
二、推动出口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各省应加强对农产品的宣传,加强企业及个人对农业品牌的认知,增强公众的品牌意识,完善农产品出口的相关法律法规。
三、合理的进行整体规划。总的来说,各级部门要根据各地市区的实际,推行农产品品牌成长战略,首先支持优等农产品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影响力和带动作用。挖掘新型农产品的出口潜力。在各级,各地区的基础上,逐步的培育出包括市、区、县等在内的多层次明星品牌。
四、政企合作,实行多部门联动。如加强各检测部门与农业出口企业的联动。维护农业品牌,实现信息共享,共同促进外贸业务的进行。
五、为品牌的培育提供优越的条件。政府要指定主管部门,安排专门人员,落实责任,在进行年度工作评估的过程中,应纳入农产品品牌培育指标。河南省政府应充分利用WTO“绿箱”政策,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推广。
6.2微观政策
(1)推行并完善河南省农业生产标准化
生产标准化的推进不仅可以从初始环节确保安全,而且也是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必要举措。对此,河南省可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推行并健全河南省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系统,使其与国际接轨。在推行河南省现有的产业生产正式体系的基础上,以世界各国规范为参照,尤其是贸易对象国的规范,制定、推行、完善标准指标体系的全过程。如:农产品
37
的种植、生产、外包、出口的核查到等一系列环节的专业化系统,保证生产标准的适用性、专业性。
另一方面,促进河南省农业生产标准的全面贯彻执行。采用不同的方法,将农产品生产的各种标准和技术转化成便于理解的方式,实现多部门联动,如:河南省农业局与相关部门进行合作,开办农业培训班、聘请专业人士去田间指导、增设农业电视节目、送科技下乡等等。充分彰显河南省优秀地域及生产基地的引领、带头作用,从而真正建立起部门联动的运行机制。
(2)完善农业产品安全体系
最近几年,我国发生了很多食品安全事件,加剧了外贸隐患。虽然国家在全局上对出口农产品有标准性规范,但由于不同省份在经济、社会、自然等方面的特殊性,各区的依照指标有很大的出入。在此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应该依靠法律法规、行政监管等行政手段来加强对本省农产品品质的监督、管理。努力打破进口的限制,确保出口利益的共享。
一、广泛实施与国际契合的标准体系。各级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开展NOP,JAS等国际农产品标准认证工作。同时,引导企业广泛建立良好的农业操作规范,严格的生产经营规范,对企业进行HAPPC、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评判,建立从单一企业到全产业链的农产品安全监管的标准体系。
二、完善有关农业投入品的控制体系。增强对河南省农业投入品的督查,强化该省农产品出口的规范性。对于使用了禁用农药的农产品,严禁在市场上销售。
三、建立农产品管理体系。运用档案管理、网络技术等从生产到出口的各环节采取追溯管理。 相关部门在网络环境下,依托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监督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的全过程。
四、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增加农产品检测项目,对农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检查。同时完善农产品安全检测评估体系,发布全世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动向,提高应急处理水平,推进出口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应对机制,从而降低企业的风险。
五、鼓励多元化主体共同参与到农产品的安全管理及监督中,实现社会共治。对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员工进行质量、安全及标准化方面的指导培训,对参与到出口农产品生产及流通等重要环节的员工严格把关,规范操作,持证上岗。
六、着手河南省农产品安全示范区的筹建工作。 以“示范区”建设为出发点,力争在国内外市场上以最严格的标准为要求,真正为消费者提供优质农产品,从而确保消费者的“舌头安全”。借鉴南阳经验,2016年南阳市入选全国首个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极大的推动该市农业的发展。农产品出口同比
38
增长了21.2%,约为河南省的近三分之一,位居省辖市第一。 同时,对于已经建立示范区的地区,要突出区内特色。
(3)完善出口农产品的快速通关机制
自然灾害,基础设施建设,节假日等原因往往会造成出口通关不畅通,增加外贸风险。为此,有必要健全适应河南省省情的农产品通关机制,建立农产品出口的“绿色通道”。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争端的解决机制。由于农产品贸易争端会给贸易双方都带来隐形的风险,不论是进口方还是出口方都需要对其高度关注。建立并完善农产品纠纷机制,改善目前机制尚不完善的状况。
二、建立农产品出口的法律体系。河南省应通过峰会、投资促进会等方式,加强出口区域的经济合作,形成农业贸易和通关互利等框架协议,减少河南省与各出口贸易国之间在农产品贸易上的法律障碍,提高本省农产品出口的便利性。
三、完善农产品出口检测规则。各贸易国应建立统一的农产品检测规则并签订相关协议,实现各检疫机构之间的联通,为农产品出口建立良好的环境。
四、简化检查模式,提高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通关速度。优先处理鲜活、易腐烂农产品的检测通关。推动出口企业与海关等部门的合作。实现检验检疫与通关等部门的融合,例如:直接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检验。进一步优化通关流程,缩短时间,为农产品出口提供更强有力的保障。
39
参考文献
[1]Polonsky, M.J.Environmental Marketing: Strategies, Practice,Theory,and Research. The Haworth Press, 1993.
[2]Alan Sykes.Product Standards for Internationally Integrated Goods Markets[J].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5.
[3]Moenius.J. Information versus Product Adaptation: 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Trade,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4]Michael J,Frantic.International Trade,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Public Policy [J].The World Economy, 1997, vol(40):1080-127.
[5]Wilson,John S.The Post-settle Agenda of the WTO and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Issues for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J] .World Bank, Washing DC,1999. [6]Moenius.Information Versus Product Adaptation:the Role of Standards in Trade[J].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1999.
[7]John S. Wils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and Standards and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J].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2000.
[8]Samuelson,Paul.Where Ricardo and Mill Rebut and Confirm Arguments of Mainstream Economists upporting Globalization[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04.
[9] Essaji A.Technical regulations and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2008, 76(2): 166-176.
[10] Disdier A C,Fontagné L,Mimouni M.The impact of regulations on agricultural trade:evidence from the SPS andTBT agreements [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2008,90(2): 336-350.
[11] Anne Case.The impact of regulations on agricultural trade: evidence from the SPS and TBT agreements[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2008,90(2): 336-350.
[12]江三宝.环境保护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山东环境,1994,12:39~42. [13]夏有富.论环境标志制度与国际贸易发展[J].世界经济,1995,10:22. [14]吴玉萍.国际贸易中的绿色壁垒[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1:14~17.
[15] 赵苏.绿色贸易壁垒的成因分析及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03:34-37. [16] 卢授永,季鸿,殷程鹏.绿色贸易壁垒若干问题的探讨[J].重庆环境科学,2000,06:12.
[17]王金南,夏友富.绿色贸易壁垒与国际贸易[M].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3.
40
[18] 吴克烈.关于绿色壁垒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02,05:51-54. [19] 薛荣久.如何跨越绿色贸易壁垒[J].国际贸易问题,2002,12:20-23. [20]陈岩.日本进口中国农产品中的绿色壁垒[J].现代经济,2004(1):45. [21]朱京安.绿色壁垒发展走向初探[J].贸易与环境,2005:64.
[22]赵波.农产品出口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07(6):66. [23]李平绿色贸易壁垒在国际贸易领域的新发展[J].科技创新导报,2009,(09). [24]车愔.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市场研究[J].中国商贸,2010,(4).
[25]何学松.后危机时代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J].江苏商论,2012,2:89~90.
[26]杨柳,马洪彦.浅谈绿色贸易壁垒[J].商场现代化,2014,(7)
[27]韩宏.绿色贸易壁垒对河南省农产品出口的削弱及对策分析[J].辽宁大学学报,2014,11:103.
[28]卓晓宁,周海生.西方公共政策理论模型及方法论演进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0:68~72.
[29]阙爱民,刘岩,李晋.西峡香菇成我省最大出口农产品[N].河南日报,2012 ,(12) [30]李欣容.对于绿色壁垒的中性透视及其启示[J].中国商贸,2014(5):125. [31]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意见[Z].2015J-19. [32]张越.河南农产品出口战略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11) [33]宋玉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现状分析[J].农业经济,2016,(1)
[34]方壮志,周勇.我国蔬菜出口面临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及成因分析[J].对外贸实务,2016,(09):44-47.
[35]高申荣.基于农药残留的中国出口农产品生产方式转型研究[D].江南大学,2016.
41
致 谢
时光荏苒,转眼两年的硕士生活即将结束。本论文的完稿,离不开导师的指导和教诲、离不开同窗、师兄师姐及亲朋好友的关心和帮助,对此充满无尽感激。
首先,感谢我的恩师何传添教授。恩师和蔼可亲,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我以及同门特别关心。虽然恩师不常在南校区,但只要一个电话、一封邮件都会热情地回复我,还找来南校的师兄师姐,帮助我们及时的解决学术困惑。恩师希望我们优秀,我们更要以优秀来回报恩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严肃的敬业精神是我从恩师身上应该继承的一笔精神财富。
其次,感谢所有悉心教育我的老师。在这两年的时间里,我有幸聆听了国际商务、国际商法、商务统计与分析、跨文化沟通与谈判等老师的课程,他们的博学多才教授了我许多知识,他们温文儒雅教会了我为人处世之道 。
同时,感谢我的父母,你们的爱是我一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感谢母校,在这里的学习和生活是我一生珍贵的回忆。
最后,特别感谢各答辩老师在百忙之中参与本文的审阅工作,并恳请提出宝贵的意见和批评。老师对论文提出的批评指正,是我学术攀登的阶梯。“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此时此刻,面对即将要离开的学校,诸
多不舍之情是不能用言语表达的,我唯以今后出色的工作业绩回报母校的培养。
4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