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率制度及其形成机制的历史沿革
汇率作为外汇市场的重要指标,汇率的变化一直受到政治制度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历次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和历史背景以及对应的汇率走势的变化并分析了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引出新一轮的汇率改革,并对其整体趋势进行描述,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为以后的汇率研究奠定基础。
标签:汇率;外汇储备;改革
一、前言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外汇市场的风向标,对经济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对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进行整体评估,对汇率制度的缺陷及优势进行良好的分析,对回答其汇率相关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改革开放以后,人民币法定汇率制度与事实汇率出现了较大的偏离,在新汇率制度改革之后,面对人民币汇率较大压力,中国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压力,对汇率制度进行改革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关键点,其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从1949年1月18日中国人民银行首次公布人民币对外币的汇价开始,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环境的不断变化,人民币汇率以及其形成机制主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年1月到1955年2月,属于旧人民币汇率时代;第二阶段为1955年3月到1979年7月,分别经历了单一盯住美元和盯住一篮子货币两个时期;第三阶段从1979年8月到1993年12月的汇率双轨时期;第四阶段从1994年1月到2005年6月,这一阶段实习了人民币汇率并轨,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第五阶段为2005年7月21日至今,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开始处于一个不断升值的过程中,直到2015年11月30日中国加入SDR篮子。
二、旧人民币时期的汇率制度
1948年12月1日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发行人民币兑其他国家货币汇率,并发行兑美元汇率汇价为1美元兑换80元人民币,因为处于新中国成立时期,各地区物价差值较大,直到1950才统一汇价在人民币总行发布。在此期间,全国发生了多次的大幅度物价波动,未来尽快恢复和发展经济,我国开始市场估计进出口政策,人民币汇率换算方法为出口换汇成本加上10%左右的利润来决定,汇率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有着较大浮动的波动,直到1952年底,美元兑换人民币为26170元旧人民币。在这一时期,人民币汇率基本上是有市场供求决定的,并随着市场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断调整。
三、改革前人民币汇率制度
1955年3月,我国开始实施人民币币值改革,发行新的人民币,新旧人民币的兑换比例为1∶1000,同时人民币外汇牌价采用新的人民币进行折算,这一年我国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对物价进行管制,市场在调节商品供求关
系时受到严重限制,受此影响,人民币汇率无法准确地反映国内外货币的比价,也无法调节我国进出口贸易。1955年以后,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加之西方国家实行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固定汇率制度,这使我国外汇储备快速增加的同时,也稳定了人民币汇率,几乎形成了单一盯住美国汇率的政策,但是这导致我国汇率与市场严重脱节,不能良好的调节经济的作业,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汇率再次开始波动,我国不再单一盯住美元,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但是在一篮子货币中,美元的比例较大,我国并没有从本质上发生较大的变化。在这一时期内,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造成了人民币汇率长期低于换汇成本,因此出口部门受到了严重的亏损,进口部门出现盈利,同时,外汇扭曲造成了我国外汇储备不断下降,这对经济构成了严重的威胁,1979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的汇率改革。
四、双轨制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1979年,我国正式实施经济体制改革,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这种变化加强了市场机制在价格形成和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要求对人民币机制进行改革,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国务院在1981年1月1日,在保留官方汇率下,试行对人民币汇率的贸易内部结算汇率,这样,在我国形成了首次双轨制度。内部结算汇率主要面对出口部门,这推进了出口部门的经济发展,使出口增加,从而增加了我国外汇储备量,改变了1980年之前,外汇储备下降的状态。
但是,实行贸易内部结算汇率,这种双重汇率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的交易方式,因此,受到国内经济状况与国外压力,我国进行进一步的汇率制度改革。在1985年1月1日,我国取消了贸易内部结算汇率,此时官方汇率为1美元兑换2.8元人民币,并先后在深圳和商会等地设立外汇调剂中心,这推进了市场在外汇市场的作用,也体现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随着外汇调剂市场作用的逐渐增大,官方定价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力逐渐下降,外汇调剂市场逐渐占据市场比例高达80%。1991年4月,我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直到1994年,央行宣布取消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价,实行并轨将人民币兑换美元比例定为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
双轨制下的汇率制度,特别是外汇调剂市场,提高了我国的出口创汇能力,带动了出口企业的发展,对我国外汇资金的积累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双重汇率制度的并存,本身就是一种不公平贸易的体现,是对外汇市场的一种扭曲,受到了国际上的批评,同时,这种机制也暴露出我国在外汇市场的缺陷,在外汇市场的设置与发展中,政府与企业的寻租行为也比较严重,所以,对外汇市场面临再一次改革。
五、汇率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在1994年1月1日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改革,经过这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我国汇率制度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并设
定一定的浮动范围,有效控制人民币的稳定。此外,从199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还规定以1美元兑换8.72元人民币作为统一的人民币市场汇率牌价,该汇率水平比1993年年末的1美元兑换5.7元人民币贬值了30%以上,汇率的大幅度贬值,并没有引起市场的混乱,反而大大刺激了我国的对外贸易,使贸易从赤字转为盈余,外汇储备快速爬升。但这一汇率不仅没有引起市场的恐慌,还在之后的几年中逐渐升值了5%元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2%,并将其作为次日外汇交易中间价,控制外汇市场的稳定。在1996年12月1日,中国正式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第八条款,最终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的自由可兑换。在此期间,人民币汇率稳步爬升,直到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发生,我国的外汇市场受到严重的打击,同众多国家一样,我们陷入到贬值的危机。但是,为了避免众多国际陷入穷途困境,我国主动提出稳定汇率,并收窄浮动范围,1998年后,我国的汇率水平几乎维持在8.28元人民币,几乎成为了单一盯住美元的货币政策。
在这期间,我国一直都处于贸易盈余状态,尤其是对美国的贸易盈余,这使得我国的外汇储备急剧爬升。
巨大的外汇储备导致了国际对人民币的错误预期,加剧了热钱的涌入,我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内部经济失衡,适当调整人民币汇率水平和汇率形成机制成为了紧迫的任务,伴随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过去,经济的复苏,整个经济格局的变化,为了适应整个经济环境,我国开始新一轮的改革。
六、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制度
中国人民银行在2005年7月21日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改革,经过这次改革,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内容包括:一是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二是将当日人民币交易价格调整为1美元兑换8.11元人民币,升值幅度约为2%,并将其作为次日外汇交易中间价。三是每个交易日结束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当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每种货币对人民币汇率的收盘价,以当日收盘价作为下一交易日该种货币对人民币交易的中间价。四是每日银行间外汇市场波动幅度的范围为:美元货币对人民币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美元交易中间价上下千分之三的幅度内波动,非美元货币在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该货币中间价的一定幅度内波动。此次汇率改革真正的维持了市场对汇率的决定作用,使汇率一直在一个水平上小幅度的波动。
2008年9月,以雷曼兄弟的破产和房利美、房地美被美国政府接管为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升级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中国等国家面临着贬值的压力,但是中国承受住巨大压力,维持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稳定,为国内宏观经济稳定和国际金融稳定做出了贡献。在此期间,中国的汇率水平再次维持了几乎不变的状态。
2010年以后随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走出危机,全球经济逐渐复苏。2010年6月19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在2005年汇改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人
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均波动幅度在中间价上下5%管理浮动。此次“汇改”最显著的特征是人民币汇率的定价权开始由完全的货币当局掌控逐渐向市场化演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路径开始从渐进式升值走向渐进式的扩大波幅,汇率弹性逐渐增加,同时伴随着人民币跨境结算业务试点的推开,人民币快速迈向国际化。2015年11月30日,IMF执行董事会认定人民币为可自由使用货币。人民币将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一起构成SDR新货币篮子,美元、欧元、人民币、日元和英镑的权重分别是41.73%、30.93%、10.92%、8.33%和8.09%。至此,中国的汇率制度,达到了一个比较平稳的良好时期。
参考文献
[1] 毕吉耀等.人民币汇率历史、现状和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 张云,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J].上海金融,2009.
[3] 杨帆.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