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1.联系剧情,把握窦娥的性格,认识窦娥善良美好的灵魂。
2.认识元朝社会的黑暗与腐败。
3.感悟悲剧美,理解悲剧的教育作用。
教学重点:对“三桩誓愿”的理解
教学难点:1.“三桩誓愿”是浪漫主义手法
2.悲剧的教育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
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被毁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二、复述故事情节
指名复述,了解窦娥的冤情。 三、复习旧课
1.第三折是故事的高潮部分,这一折中共写了几个场景?
2.在古代人的意识里,被看做是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的命运的是最神圣的天地
是不容侵犯的,现在怎么却成了斥骂的对象了呢?窦娥为何埋怨天地?
3.面对邪恶势力,窦娥敢于反抗,可为什么屈招,甘心忍受这冤屈? 4.善良的性格还体现在什么样的情节安排上?
明确:诀别婆婆
鲁迅四次强调刘和珍“始终微笑着的和蔼”衬出反动政府的凶残。 窦娥越善良越显有价值,显冤屈之深。 善而蒙冤又忍冤,令人悲痛。(板书:悲)
人们不由不为三岁丧母,七岁离父做童养媳,二十岁即守寡三年,遵守礼法、苦度青春的弱女子一洒同情之泪。
四、学习新课
窦娥不想不明不白地死去,于是她发下三桩誓愿。
分角色朗读,一男生扮监斩官,一女生扮对白中窦娥,一女生读三桩誓愿。
其他同学思考:三桩誓愿是如何从时间、空间、地点及监斩官态度来写的。 讨论,逐一填表。 内容 时间 地点 监斩官态度 窦娥的期盼 雪溅白练 瞬间 法场 答应 观者知其冤情 达出了她的愤怒之情。(板书:愤)
窦娥还希望感动天地,惩治邪恶。被毁灭的过程,就是抗争的过程。
八、窦娥许下的三桩誓愿应验了吗?不,只应验了两桩。可现实生活中这反常的情况是不可能实现的。反常是能说明她冤,可这不是封建迷信吗?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可否联系已学过的文章来讨论。
讨论,明确:是迷信。从艺术上看,大胆想象、夸张,属浪漫主义手法,生活中不可能的让它在艺术舞台上实现。
《孔雀东南飞》中“化鸟”,《梁山伯与祝英台》中“化蝶”,都让苦难中的人们悲苦的心理得到一丝慰藉。
屠刀砍了窦娥,但砍不倒天理;邪恶毁灭了窦娥,但战胜不了正义。
九、窦娥勤劳、善良、孝顺、安分、刚烈,这样一个有价值的女性被毁灭的原因是什么?请男生齐读[一煞]。
讨论,明确:1.官吏桃杌太守(联系剧情:给告状者下跪,“但有告状的,便是衣食父母”,昏官后居然升官);2.流氓无赖张驴儿。
在元代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官吏昏庸无能,是非不分,流氓横行霸道,谋财害命。黑暗的社会滋生了他们,并纵容他们,他们相互勾结,构成了虐民的罗网。这张网下,人的生命没有什么保障,哪怕她是有价值的。因此,窦娥的冤狱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时代的悲剧。悲剧的时代产生时代的悲剧。
十、让我们给这位善良的女性献上一副挽联
贞洁敬孝,哀怨1雪飞六月 2争抗,3动地4
斟酌并填空:1.感天 2.刚烈 3.悲愤 4.旱亢三年
六月飞雪 一段时间 荒野 不信(呵斥) 上天见证其清白 亢旱三年 三年 山阳 怒喝 上天能惩治邪恶 能否颠倒 时间越来越长 范围越来越广 态度越来越强烈 斗争越来越明确 窦娥发三桩誓愿,是在鸣冤,让世人知道她被迫蒙冤、忍冤。(板书:鸣冤)并且表
十一、小结:读《窦娥冤》见到了腐败与昏庸,丑恶与无耻,感受了有价值的东西被毁灭时的悲愤,感受悲剧给我们心灵带来的震撼。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懂得欣赏悲剧美的人才能在精神上站立起来。
十二、作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