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物理知识点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一章 机械运动

1、时间的测量常用 钟表 ,实验室常用 停表 或 秒表 ;长度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的还有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 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1km= 103 m 1m= 103 mm 1mm= 103 μm 1μm = 103 nm 1m= 10 dm= 102 cm= 103 mm 4、刻度尺的使用之前三看 ① 零雇刻度线在哪里 ,是否磨损;②看清 量程 ,应选择 合适 的量程,被测长度不能 超过 量程,测量时要先 估计 被测物体的长度;③看清 分度值 。

5、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① 放:刻度尺要和被测物体的长度 平行 ;② 看:视线与刻度尺的刻度面 垂直; ③ 读: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必须且只能估读 一位 ; ④ 记:记录结果应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测量长度的准确度由 分度值 决定。【分度值是多少就准确到多少分度值不是越小越好,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 7、用皮卷尺测物体长度时如果用力拉皮卷尺,测量结果将 偏小 ;用钢卷尺是时,冬天测量结果 偏大 ,夏天测量结果 偏小 。

8、测量值 与 真实值 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错误不等于误差,错误是 人为原因 造成的,是可以消除的,而误差 不能 消除,只能尽量 减小 。

9、误差形成的原因 ① 估读 形成; ② 测量工具本身 制造不精良 ; ③ 温度 和 湿度 影响。 10、减小误差常用的方法是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

11、物理学上把物体 位置的变化 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 普遍 的现象, 一切 物体都在不停地做机械运动。

12、说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是以哪个物体做 标准 。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 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是 任

意 的,但一般不选被研究物体本身为参照物。

13、运动和静止是 相对 的,说某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只是一种 相对 静止。看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唯一

的标准就是看它相对于参照物的 位置 是否发生了变化。

14、平常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在通过相同路程比较运动的 时间 ;二是在运动相同的时间比较运动的

路程 。

1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 物体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16、速度的定义: 把路程与时间之比 叫做速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路程。

17、速度的计算公式:v=s/t 1 m/s= 3.6 km/h

18、速度的单位:国际主单位是 米每秒,符号是 m/s。在速度单位常用 千米每小时,符号是km/h。

19、匀速直线运动概念:物体 沿直线快慢不变 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是指在 任何相等的时间段 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而不是要某相等时间段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匀速直线运动 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20、在匀速直线运动中路程与时间成 正 比。速度的大小与路程和时间的大小 无 关,只与其比值有关。

21、平均速度:在变速度运动中常用平均速度来 粗略 地表示物体在某段路程或某段时间内的 平均快慢程度。

s总

V= 。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t 总22、测量平均速度:(1)、实验原理: V=S/t (2)、实验器材:尺、停表、小车、斜面 。(3)、斜面的坡度要较 小 ,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4)小车在斜面上作 变速 运动,上半段平均速度比下半段平均速度 小 。

第二章 声现象

1、能够发声的物体叫 发声体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物体的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就 停止 。 2、声音传播的条件是 需要介质 ; 真空 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 波 的形式传播。

3、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有 介质种类 和 温度 ;一般情况下,声音在 固体 中传播速度最快,在 气体 中传播速度最慢。

4、回声现象是声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 反射 而形成的。听到回声的条件是:回声至少比原声晚0.1s到达耳朵。利用回声测距公式:s=vt【s表示距离(米—m),v表示声速(米/秒—m/s),t表示时间(秒—s)】 5、声音的特性是指 音调 、 响度 和 音色 。

6、音调是指声音的 高低 ,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是 频率 。发声体在 1秒内振动的次数 叫频率,其单位是 赫兹 ,符号是 Hz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 高 。

7、弦乐器是靠 弦 振动发声,当材料和粗细相同时,弦越长,音调越 低 ;当材料和长度相同时,弦越粗,音调越 低 ;当弦的材料、长短和粗细相同时,弦绷得越紧音调越 高 。

8、管乐器是靠 空气柱 振动发声,振动的 空气柱 越 短 ,音调越高。向装水的瓶中吹气时,瓶内水越多,音调越 高 ;用木棒敲击瓶时,瓶内水越多,音调越 低 。

9、响度是指声音的 大小(或强弱) ,影响响度大小的因素是 振幅 和 耳朵距声源的距离 。响度的大小与音调的高低 没有 关系。

10、我们能区分各种乐器发出的声音,靠的是 音色 ,它是由 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 决定的。

11、噪声的划分:一是从物理理角度,是指发声体做 无规则 的振动发出的声音;二是从环保角度,凡是影响人

们正常 休息、工作、学习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都是噪声。

12、要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声音不能超过 90dB ;不影响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 70dB ;不影响休息

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 50dB 。

13、防治噪声方法:一是 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二是 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

三是 防止进入耳朵(在耳朵处减弱噪声) 。

14、声的利用:一是利用声传递 能量 ;二是利用声传递 信息 。

15、回声定位,打“B超”是利用声传递 信息 ,声呐是利用 回声定位 来工作的。清洗精密器械,粉碎结石

是利用声传递 能量 。

第三章 物态变化

1、温度是表示物体 冷热程度 的物理的物理量。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 液体的热胀冷缩 。 2、常见的温度计有 实验室用温度计 、 体温计 和 寒暑表 。

3、摄氏温度的规定:规定一个大气压下 冰水混合物 的温度为0℃, 沸水 的温度为100℃。

4、使用实验室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正确方法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完全浸没 在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 容器底和容器壁 ;(2)要稍等一会,待温度计的示数 稳定 后才能计数;(3)读数时,温度计的 玻璃泡 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里,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相平 。

5、体温计的量程是 35℃~ 42℃ ,分度值是 0.1℃ 。体温计 能 离开人体读数。体温计 使用之前 要用力 向下甩 ,使玻璃管中的水银柱退回到玻璃泡中。

6、物质通常存在的状态有 固 态、 液 态和 气 态。 7、物质从 固态 变成 液态 的过程叫熔化,熔化 吸 热。 8、物质从 液态 变成 固态 的过程叫凝固,凝固 放 热。

9、根据物质有无熔点可把固体分为 晶体 和 非晶体 。常见的晶体有 海波、萘、食盐、所有金属等 ,常见的非晶体有 玻璃、沥青、松香、石蜡等 。

10、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 温度达到熔点 ,二是 继续吸热 ; 晶体熔化的特点:一是 继续吸热 ,二是 温度不变 。

11、物质从 液态 变成 气态 的过程叫汽化。汽化有 蒸发 和 沸腾 两种方式,汽化 吸 热。 12、蒸发发生的部位是液体的 表面 ,发生的温度是 任何温度 。蒸发 吸 热,有 致冷 作用。 1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一是 温度的高低 ;二是 液体表面积的大小 ;三是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 14、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沸点 ,气压越高 沸点 越高。液体沸腾的部位是 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沸腾发

生的温度是在 一定温度 。

15、液体沸腾的条件:一是 温度大到沸点 ,二是 继续吸热 ;

液体沸腾的特点:一是 继续吸热 ,二 是 温度不变 。

16、物质从 气 态变成 液 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 放 热。物质的沸点越 高 ,其气体越 容易 液化。 17、常见的液化现象有 雾、露、“白烟”、白气 。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和 压缩体积 。 18、气体液化的好处是 体积 变小,便于 贮存 和 运输 。

19、物质从 固态直接 变成 气态 的过程叫升华。物质从 气态直接 变成 固态 的过程叫凝华。

升华 吸 热,凝华 放 热。

20、常见的升华现象有: 常见的凝华现象有:

衣柜里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变小; 北方秋、冬两季早晨出现的霜; 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防腐; 寒冷冬天树枝上出现的“雾凇”; 北方的冬天冰冻的衣服直接变干; 北方冬天室内窗玻璃上形成的冰花; 雪有时不见熔化消失了; 雪的形成; 灯泡里的钨丝用久了变细; 灯泡用久后内壁变成钨黑; 碘加热直接变成紫色气态碘。 停止加热的碘蒸气直接变成回态碘。

第四章 光现象

1、 能够发光的物体 叫光源。月亮 不是 光源。 2、看到物体的条件是,有 光线 进入眼睛。

3、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是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传播 。

4、影的形成、日食、月食、小孔成像都是 光沿直线传播 形成的自然现象。知道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5、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3×108 m/s= 3×105 km/s。光的传播 不 要介质,光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在 气体 中速度最快,在 固体 体中速度最慢。

6、光的反射定律是:一、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 二、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 两侧 ;三、反射角 等于 入射角。

7、入射角是 入射光 线与 法 线的夹角;反射角是 反射光 线与 法 线的夹角。当光线垂直入射镜面时,入射角等于 零 度,反射角等于 零 度。 8、光的反射现象中 光路 是可逆的。

9、光的反射分 镜面 反射和 漫 反射两种。两种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平常看到的大多数物体属于

漫 反射。

10、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是 正 立 等 大的 虚 像;(2)物和像距反射面的距离 相等 ;(3)物与像的连线与镜面 垂直 ;(4)物和像左右 相反 。

11、探究平面镜成像时不能用平面镜,而是用较薄的 玻璃板 来代替,其好处是既可以成像,又方便确定像的 位置 ;实验中两根蜡烛大小要 相同 ,这是为了比较物与像的 大小 ;实验要让玻璃板后面未点燃的蜡烛与玻璃板前面燃烧的蜡烛所成的像完全 重合 ,这是为了确定 像的位置 并比较 物与像的大小 。实验中要用 刻度尺 来比较物和像距反射面的距离。

12、在平面镜成像的位置用光屏 不能 接收到像,用眼睛 能 看到这个像。 13、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 反射 。水中的倒影是光的 反射 而形成的。

14、平面镜应用:一是可以 成像 ;二是可以 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潜望镜是 利用平面镜成像 原理工作的。 15、凸面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利用它主要是为了 扩大视野 ;凹面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

16、光从一种介质 斜射 入另一种介质时, 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的现象叫光的折射现象。光发生折射的部位是在 介质面处 。

17、光的折射规律:(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 同一平面 内;(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位于法线的 两侧 ;(3)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 偏向 法线,折射角 小于 入射角;反之当光从其它透明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偏离 法线,折射角 大于 入射角;(4)折射角总是随入射角的增大而 增大 ,减小而 减小 ;(5)当光线垂直射向介面时,折射角等于 零 度,入射角等于 零 度。 18、光在发生折射时,在介质面处同时还发生 反射 现象。水中的倒影看起来比岸上景物暗就是有一部分光线 折射 入水中。

19、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是 可逆 的。

20、水面上看水中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 虚 像,像的深度比实际物体的深度要 浅 ,是光线从 水中 进入 空气中 发生 折射 而形成的;在水中观看水面上的物体,看到的是物体的 虚 像,像的位置比实际物体的位置要 高 ,是光线从 空气 进入 水中 发生 折射 而形成的。

21、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 红、橙、黄、绿、蓝、靛、紫 的现象叫光的色散现象。这一现象说明白光是 复色 光。

22、色光的三原色是 红、绿、蓝 ,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得到 白 光。 23、颜料的三原色是 品红、黄、青 ,三原色等比例混合得到 黑 色。

24、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通过它的色光的颜色 决定的;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它反射色光的颜色 决定的。 25、白色物体能反射 各种 色光,黑色物体能吸收 各种 色光,能透过所有色光的物体是 无 色。 26、红外线位于 红 光之外,紫外线位于 紫 光之外,它们都是 不可见 光。

27、红外线的主要特征:一是 热 作用强,可用于加热物体;二是 穿透 作用强,用于红外遥感。 一切 物

体在辐射红外线,温度越的 高 的物体,辐射红外线能力越强, 红外线 夜视仪就是根据此特点来制造的。 28、紫外线的作用:一是可用于 杀菌 ;二是可帮人体合成 维生素D ;三是具有 荧光 效应,可鉴别古画和

钞票的真伪。

第五章 透镜及其应用

1、中间 厚 边缘 薄 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 薄 边缘 厚 的透镜是凹透镜; 2、透镜光心的特点是通过该点的光线的传播方向 不改变 。

3、凸透镜对光有 会聚 作用,这个作用是指通过凸透镜的折射光线偏 偏向 主光轴。平行于凸透镜主轴的光束通过凸透镜后其折射光线会于主轴上一点,这一点叫 焦点 ,该点到透镜中心的距离叫 焦距 。 4、要通过凸透镜得到平行光束,则光源应位于凸透镜的 焦点上 。

5、凹透镜对光有 发散 作用,这个作用是指通过凹透镜的折射光光线偏 偏离 主光轴。平行于其主轴的光束通过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的 反向延长 线会于主轴上一点,这一点是凹透镜的 焦点 。

6、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要把蜡烛、 凸透镜 、光屏依次放在同一水平 直线 上;点燃蜡烛后,要调整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高度,使 烛焰 、凸透镜、光屏的 中心 大致在同一 高度 ;当蜡烛固定在某一位置后,要沿透镜的 主光轴 移动光屏,直到屏上接收到最 最亮 、最 清晰 的像为止;如果没有光具座,另上还需要的主要器材有白纸和 刻度尺 。 物距u与焦距的关系 像的大、小 像的正、倒 像的虚、实 像距v与焦距的关系 u>2f u=2f 2f>u>f u=f u<f 放大 正立 缩小 等大 放大 倒立 倒立 倒立 实像 实像 实像 不 成 像 虚像 v>u 放大镜 f<v<2f v=2f v>2f 应用实例 照相机 投影仪(幻灯机) 8、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 焦点 处;成缩小实像和放大实像的分界点是 二倍焦距 处。

9、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小,像距越 大 ,像也越 大 ;物距越大,像距越 小 ,像也越 小 。当时凸透镜成实像时,像距小于物距时,成 缩小 的实像;像距大于物距时,成 放大 的实像。

10、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像,平面镜是光的 反射 成像,凸透镜是光的 折射 成像。

11、实象与虚象的区别:实像 能 用光屏承接,虚像 不能 用光屏承接。实像是由实际光线 会聚 而成像;

虚像是由 反射 光线或 折射 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像。实像都是 倒 立的;虚像都是 正 立的。实像和虚像都有放大、等大和缩小的。

12、实象和虚象 都能 用眼睛观察到。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像的移动速度 小于 物的移动速度;凸透镜成放大

实像时,像的移动速度 大于 物的移动速度。

13、凸透镜成实像时,透镜不动,若将物体放在像的位置,像一定在原来物的位置,因为光路 可逆 。

14、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镜头都是 凸透镜 镜,都是利用光的 折射 成像。

15、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利用物距 大于二倍焦距 时,成 倒 立、 缩小 的 实 像来工作的。底片到镜头

的距离是 像 距;当从拍全身到半身照时,相机离人应 近 一些,同时镜头 前伸 ,离底片 远 一些,像的大小将变 大 。

16、投影仪(幻灯机)的成像原理:利用物距 小于二倍焦距大于焦距 时,成 倒 立、 放大 的 实 像来

工作的。幻灯片到镜头的距离是 物 距,镜头到屏幕的距离是 像 距;当屏幕上的像太小看不清时,应使投影仪离屏幕 远 一些,同时镜头 后缩 ,离幻灯片 近 一些。放电影时,应将幻灯片 倒 放,但成的像相对于物体仍然是 倒 立的。

17、放大镜的成像原理是:利用物距 小于焦距 时,成 正 立、 放大 的 虚 像来工作的。物体在凸透镜

的焦距之内,离焦点越近,所成的像的大小越 大 。放大镜 能 成实像

18、眼球的结构相当于一部 照相 机,将外面的物体在 视网膜 上成 倒 立、 缩小 的 实 像。 17、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偏 厚 ,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强 ,将像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 ;矫正方法是配带合适的 凹 透镜。

19、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偏 薄 ,对光的会聚能力太 弱 ,将像成在视网膜的 后面 ;矫正方法是配带合适的 凸 透镜。

20、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 凸 透镜。其物镜相当于 投影仪 的镜头,将物体成 倒 立、 放大 的 实 像;其目镜相当于 放大镜 的镜头,成 正 立、 放大 的 虚 像。

21、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相当于 凸 透镜。其物镜相当于 照相机 的镜头,将物体成 倒 立、 缩小 的 实 像;其目镜相当于 放大镜 的镜头,将物体成 正 立、 放大 的 虚 像。有的大型望远镜的物镜是 凹 面镜。

22、从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里看到的都 虚 像。显微镜是成两次 成放大 的像来看清物体;望远镜是两次将视角 放大 来看清物体。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1、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 物质的多少 叫质量。

2、质量的国际主单位是 千克 , 符号是 kg 。比千克大的是 吨﹝t﹞;比千克小的有 克﹝g﹞和 毫克﹝mg﹞。1t= 1000 kg 1kg= 1000 g 1g= 1000 mg

3、质量的特点: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 形状、状态和位置 的改变而改变。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 特性 。 4、质量的测量的仪器是 秤 。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 天平 。 5、使用天平前就注意:

① 被测物体的质量不能超过其 称量 。

② 向盘中加减砝码时要用 镊子 ,不能用 手 接触砝码,不能把砝码弄湿、弄脏。 ③ 潮湿 的物体和 化学 药品不能直接放到天平的盘中。 6、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 放:天平要 水平 放置,把游码放在标尺 左端的零刻线处 。

② 调:调节横梁上的 平衡螺母 ,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 中线处 ﹝指针左右摆幅相同也可﹞,这时横梁平

衡﹝水平﹞。

③ 测:把被测物体放在 左 盘里,用 镊子 向 右 盘里加减砝码,砝码大小应由 大 到 小 ,并向右调节 游

码 在标尺上的位置,相当于向右盘中加 砝码 ,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7、在调节横梁平衡时,若指针偏右,应将平衡螺母向 左 调,反之向 右 调。在测量过程中绝 不能 再调平衡螺母。一个调平衡的天平移到另一个地方测量时,必须 重新 调平天平。 8、使测量结果产生偏差的情况:

①在调节天平平衡时,指针未指到分度盘中线处: 偏左测量结果 偏大 ,偏右测量结果 偏小 。 ②游码未置于标尺的零刻线处就调平衡螺母:测量结果 偏大 。 ③游码磨损:测量结果 偏大 。 ④游码生锈:测量结果 偏小 。

9、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 一定 的,即成 正 比,物质不同,其比值一般不同 。这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 同 特性 ,物理学中用 密度 来表示这种特性。

10、密度的定义:某种物质的 质量 与它的 体积 之比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 的某种物质的 质量 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11、密度的计算公式: ρ=m/V 。

12、密度的单位是 千克每立方米 ,符号是 kg/m3 ,常用单位还有 克每立方厘米 ,符号是 g/cm3 。 1g/cm3 = 103 kg/m3

13、铝的密度为2.7×103kg/m3。其物理意义为: 每1立方米铝的质量为2.7×103kg 。

14、影响密度大小的因素有:物质的 种类、状态、温度、气压 【气体密度受湿度和气压影响明显】。通常情况下

物质密度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 无 关。 15、一些密度的大小

16、体积换算关系:1m= 10dm 1dm= 1017、测固体﹝小石块﹞的密度

①实验原理: ρ=m/V 。

②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水、小石块、细线 。 ③实验表格﹝实验步骤﹞:

④使用量筒时应注意:看清其 量程 和 分度值 ;读数时视线要和凹液面的底部 相平﹝装水﹞。 ⑤若实验中先测石块的体积再测其质量,则测量结果偏 大 。 18、测液体﹝盐水﹞的密度

①实验器材: 天平、砝码、量筒、烧杯、盐水 。 ②实验表格﹝实验步骤﹞:

烧杯和盐水的质烧杯和剩余盐水量筒中盐水的质量量筒中盐水的体石块的密度 3量m1/g 的质量m2/g m/g 积V/ cm ρ/g·cm-3 ③若实验中先测空烧杯的质量,再测杯和盐水的总质量,则测量结果偏 大 。 ④实验中 不能 用天平直接测量筒或装有液体的量筒的质量。

cm3 1m3 = 103 cm3 1dm3 = 10-3 m3

1cm3 = 10-3 dm3 1cm3 = 10-6 m3 1L = 1 dm3 1mL = 1 cm3

3 3 33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