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风林
来源:《新教育·综合版》 2019年第11期
沈风林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重点开始从传统的“电脑技术操作”课程逐渐转换为学生信息素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传统模式的信息技术课堂已经难以满足新课改要求,在此基础上,信息技术教师开始探索“游戏化”教学方式。游戏化教学将理论与技术两个维度联系起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课程模式。学生通过有趣的游戏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自发、愉快地进行学习,逐渐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从而改善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氛围,提升课堂效率。
一、趣味性游戏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信息技术课程相对枯燥,延续“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策略。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游戏化设计,应当具有一定的趣味性与开放性。教师在进行活动设计时,应当紧密联系情感价值教学目标,在虚拟性信息技术工具的辅助下,跳出授课内容的局限,以竞赛的游戏形式改善枯燥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以积极的心态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
以“认识键盘”等键盘系列课程为例,学生大多害怕键盘输入的课程。此类课程注重“熟能生巧”的教学理念,键盘上26个英文字母的排列并无明显规律。对于专注力较弱,好奇心较强的小学生来讲,他们很难将精力长时间集中,难以完成独立练习的任务。为此,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以竞赛的形式让学生在枯燥无味的记忆中寻找乐趣,调动学生识记的主动性。针对键盘上字母以及几个特殊字符键的分布,设计了30个必须记忆的按键,这30个按键被切割成30张卡片,分别分配给30位学生,要求手拿卡片的学生按照键盘排布位置站成三排,分别扮演对应按键。剩下的学生作为游戏参与者与出题者,由某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汉字,参与游戏的学生需要凭借记忆找到对应按键的学生,限时30秒,超时或找错位置者即为失败。
通过高度紧张的竞赛模式,学生都保持了非常高的专注力,通过欢快的课堂互动游戏,充满趣味性地记忆键盘排列顺序。在这节课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反应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生活化情境创设,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生活化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教学策略,可以突破传统课堂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隔阂感。教师在游戏化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引起学生共鸣。在课堂伊始消除学生对相关信息技术操作的陌生感。学生将信息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开放性游戏设计可以突出课堂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以“编辑幻灯片”为例,教师可打散课本上的课程安排顺序,将幻灯片编辑的课程时间安排至某节日附近,如将该课程与中秋节班会活动联系在一起。课程开始前,教师首先放映有关中秋节的精美幻灯片,并向学生介绍“同学们,中秋节还有一周就要到了,班级将安排举办中秋节主题班会,要求同学们展示有关中秋节的资料。那么,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怎么通过幻灯片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通过联系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接着,教师要向学生展示幻灯片应用软件与基本操作方式,并让学生尝试运用该软件进行简单的幻灯片制作,让学生在操作中掌握相关技巧。最后,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合作形式,共同制作“中秋主题”幻灯片,并在主题班会上展示,要求学生边放映边演讲。
与生活或学校活动紧密联系的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创作幻灯片的积极性,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创新意识,奠定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创设科学、有趣的生活化情境,可以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育目的。
三、反馈性机制建构,实时跟踪课后情况
游戏化教学模式具备一定的趣味性与创新性,然而相对于传统课程,游戏化活动的增设将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短短40分钟的课堂,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充分消化吸收,此时教师应当在课后的任务设计中融入游戏化元素,构建科学、有效的反馈机制,帮助教师在课后实时跟踪学生的练习情况。有利于衔接课程,深化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训练。
譬如“美化文档”。课堂上学生仅能初识“美化文档”的操作技巧,却无法利用课堂时间进行充分的练习。课堂结束前,教师需要学生发布课后任务,要求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将课后完成的作品发布在班级论坛平台上。教师将在论坛上发布一个“美化文档”作品展示的帖子,每位学生都需要将自己的作品放在论坛下,学生都可以通过跟帖、投票等形式,对其他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而教师作为管理员,可以对发表的作品进行评分,学生作品的分数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获得对应头衔,不同等级的头衔与其累积分数相关。
在游戏化反馈性机制的激励下,将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后练习主动性与创作欲望。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对课程任务的掌握情况。通过正确、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良好的保持,有利于再学习。
小学信息技术游戏化教学手段丰富多样,教师在进行游戏化设计时,需要结合学生的情感态度、心理认知特征与实际需求,明确教学目标。在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工具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有利的游戏化教学条件,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学环境中,提高信息技术素养,提升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