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 孕彳 辅导 8 目标导向指导下学生英语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探索研究 @钟俊量 摘要:教学是一种行为活动。目标导向是在这种活动前,让学生明 确学习内容,清楚学习目标,课前做好充分的预习,以达到预期结果。教 学目标确定以后,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 望。新课程背景下的英语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 需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本, 学生发展为目的。针对 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较差的这些实际情况,以目标导向 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目标导向;预习习惯;习惯的培养;高中英语教学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以福建省武平二中的学生为对象。经调查武平二中的学生大多没有 养成英语课前预习的习惯。武平二中的学生是在武平一中先录取900名 左右的学生之后,剩下的1600名考生中录取700多名(全县初中毕业生 2500左右,为历年来初中毕业生最少的一届;另外,还有5O名左右的尖子 生被厦门一中、厦门双十中学以及龙岩一中等名校特招走),生源素质可想 而知。学生整体基础薄弱,尤其是英语学科,缺腿现象严重,有些学生在初 中七年级一接触英语,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甚至有畏惧感。调查中我们 发现,大多数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不明确老师下一节课要 讲的内容,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于什么, 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 花,没有预习目标、没有学习计划,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所以,针对福建省武平二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都较差 的实际情况,以目标导向为指导,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前预习是解决学生成绩差、课堂听不懂的最重要方法 在目标导向指导下,预习是解决学生成绩差、课堂听不懂的最重要 方法。 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 生在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 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怎样引导学生培养课前预习习惯,提高学生 学习的效率,是值得英语教师认真研究的一个课题。 庞维国认为,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ca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 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 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 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ca主的。 中学英语教学必须结合教学实践,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积极 地加以关注和研究。课前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平 时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课前预习习惯 的养成得以体现,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能起到最好的促进作用。 三、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探究 《新课程标准》倡导:预习是学习的个体一种独立的探索活动。学生 凭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法,自主探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增强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背景 下,预习不再是单纯为掌握知识和技能而设置的学习活动,而是为了让 每一个孩子发展得更好。 ,M =一ky+mg(2) 这两个方程描述周期相同的简渚振动,平衡位置分别为 方向的原 点和Y方向坐标Yo=mg/k的位置。考虑振动的初始条件,有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些名 句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情,如果事前做到心中有数,成功的机率 就会大大提高。对于学习这件事来说,要想做到心中有数,就要学会预 习。“授之一鱼,只供一餐;授之以渔,可享一生。”指导学生学会预习是 学法指导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 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 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 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学生是有自求得知能力的。” 以上所以都说明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预习方法, 使学生能合理地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地预习,才能取得良好的 预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师就要注重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让他们 具有终生学习的资本。而培养预习能力,是提高学生英语预习能力的最重 要、最有效的途径之一。预习能力是学生独立学习,获取新的语言知识,运 用语言知识的一种能力,也是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预习能力是积极学习 的核心,是学习掌握英语的极重要的手段。培养预习能力和在预习能力基 础上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可大大地促进英语学习,推动素质教育的实践, 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人在连续多年的毕业班教学工作以及今年高一教学中,积极进行 培养学生预习能力的探索和实践,养成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方面取得了 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将自己的做法总结如下: 重视在目标导向的指导下做好课前预习,建立预习模式,养成课前 预习习惯。让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课前 预习,能减少学生听课时的盲目性,使其思路清晰,思维活跃,上课时有 饥饿感,能把握教师讲课的重点,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兴趣不断提升, 自信心也在不断加强。在目标导向指导下,我一直尝试用以下方式来培 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1.课前预习教学目标材料。先把要学的内容细读一遍,把握该课的 主要内容。 2.自我“质疑”。在预习中,或多或少总会把“拦路虎”。要多问几个 为什么,自己借助字典、工具书或与同学讨论设法加以解决。实在解决 不了的,可在课堂上听教师授课后,加以解决。 3.成立学习互助小组。由组长组织,大家共同参与,提出问题。讨论 问题,往往在此过程中,问题也得以解决。同时不仅能交流合作,促进学 习,还能加深同学友谊,更自觉养成课前预习习惯。 4.预习效果检测评价以及反思。每一课都设计预习练习,学生在预 习后做这些练习,并上交让教师检查,下课后要将自己做错的题目,记在 预习本上,及时弥补知识缺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3年第4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周彩莺.目标导向教学设计的探索[J].浙江教育研究.2002(5) [3]徐炳人等.目标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 (作者单位:福建龙岩市武平县第二中学364300) 弹簧的弹性系数很小,与伸长量相比可忽略原长,弹簧的最大伸长量为: r——————=————一 △L= ^ = /V +( )n :由于真实情况下弹簧的弹性系数 ,= √告∽㈩= 【 一一√ ]c, 当小球位于悬挂点正下方时, (t)=0,Y=YO=mg/k与前面的结论 一不是无限的,半不能远远大于弹簧的原长,即弹簧原长不能忽略不计,受 力和加速度对于我来说过于复杂,远远超出了我解答能力的范围。 四讨论 致的。 注:在运动初期t< ( ̄tn-.J假设的运动方程并不严格成立),上 述关于 和Y的表达式可以近似写成 (t)=L和Y(t)=gt /2,这与自由 落体运动的公式是一致的,对于描述仞始期间的运动是合适的。 由上题所求的的轨迹方程: ( )= √ )= (1一cos√寺f)(4) 物体到达的最低点即是弹簧伸长的最长点。此时:Y=兰 (5) X:一 对于弹簧摆的单摆运动公式可以从公式(1)求得,但是方程(1)是一 个常微分方程组,具体求解超出我的知识范围。通过对相关参考资料的 阅读,了解到当talk取不同的值时,弹簧摆的运动有很大的不同,甚至会 出现混沌现象。当然回到本次研究的问题,结论显而易见,弹簧摆运动 的最低点一般不在悬挂点的正下方。 参考文献: [1]东南大学等七所工科院校编马文蔚改编.物理学.(第五版)上册.高 等教育出版社:20o6.379页 [2]彼特一纳得吉拉一哈涅克肯一瑞利/著李菘/译.200道物理学难 题——附提示与解答.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6页和127 (作者单位:河北乐亭第一中学063600) 即当球从右边放下时,球到达最低点的坐标为:(华,一 )。由-T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