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教学 中国市场2015年第l4期(总第829期) 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邵亚军 (沈阳工业大学 辽阳校区,辽宁 辽阳 1 11003) [摘要]文章阐明其研究成果与高校辅导员工作有高度契合,对辅导员工作具有重要启示,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开 创了新的视角:用积极的视角解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中 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加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视角;辅导员工作;启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4.126 积极心理学从积极的角度对人的特质进行评价、引 导,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和方法。在新的形势、新 的使命下,高校辅导员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转 变观念,激发学生内在潜力,培养积极人格和行为,更好 2积极心理学对辅导员工作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的发展不仅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 角,其提出的以人为本、通过对个体潜能的发掘以促进人 和社会和谐发展等观点,对新时期辅导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具有重要启示。 启示一:转变思维,树立积极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社会的积极方面,最本质的 特点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培养人积极的品质,塑造积极的 地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 1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兴起的心理学流派,是由宾 夕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 Seligman在1998年倡议提出 的,其主要内容是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以此来 获得良好生活。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 美德的科学。… 人生,这和辅导员的工作宗旨形成了很好的契合。辅导员 在日常工作中也应树立从积极出发的理念,用积极的教育 理念做好大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一方面提高 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针对性,做到运筹帷幄、未雨绸 缪,结合教育目标有的放矢,以实现工作的目的性和实效 性。另一方面从学生蕴藏着的积极人格品质出发,用开放 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名学生,进行积极教育。积极教 育是以个体外显和潜在的积极品质为出发点和归属点而实 施的教育,是一种对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新理念。 辅导 员应该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 些品质进行扩展和培育,进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激 情,引导学生对于尊严、品德、人生目的和生活意义的追 求,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启示二:转变角色,努力成为大学生的人生导师 与传统的心理学不同,积极心理学并不是研究人的心 理问题和心理疾病,而是坚持积极的价值取向,主张用更 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通过积极的情绪体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 品质,进而促进心理成长和人格完善,促进人和社会和谐 发展。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主题包括: (1)积极的体验,主要指积极的主观体验,如幸福 感、满足、希望、快乐等。重点研究的是主观幸福感,强 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地面对将 来。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取得成就的主要动机。 (2)积极的个人特质。积极心理学具体研究了24种 积极的个人特质,认为积极人格品质是人类赖以发展的核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明 确规定辅导员要扮演好“人生导师和知心朋友”的角色, 但由于各种原因,辅导员教育管理的职责很明显,而且经 常会陷人事务堆中不能自拔,淡化了对学生的思想引导、 心理咨询、学业规划、职业指导、能力提高等职能。积极 心理学致力于探索人类美好的生活以及获得美好生活的途 径与方法、激发人本身积极潜能等观点,为辅导员的角色 定位提供了理论支撑。面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的挑战和越来 越多的心理问题,“事务型”工作的角色已经远远不能满 心要素,培养这些积极特质的最好方法就是增强个体的积 极情绪体验。同时,提出自我决定理论是这个层面中的一 个重要研究领域,认为当自主、能力、关系三种先天需要 得到满足时,内在动机最有可能发生,人们会得到幸福 感,发挥潜能,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如果阻碍需要的满 足,就会引起消极的心理结果。 (3)积极的社会环境。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及 各种团体对于个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如家庭、学校、 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对人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提 出要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培养出有积极心 理品质的下一代。 足当代大学生的需求,辅导员在工作中必须始终融入先进 的教育理念,必须从“事务型”角色向“人生导师型” 转变,充分了解大学生的特点,研究他们的身心发展规 邵亚军: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工作 营销教学 律,从各个方面关注学生成长,这样才能真正凸显辅导员 变观念,把学生作为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的教 的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 育主题,注重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坚持贴近实际、贴 启示三:转变方法,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 近生活、贴近学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活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前提是每个人都蕴藏着积极人格品 中不断增强成功体验,积累成功正能量,形成积极情绪 质这一假设,研究的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通过挖掘 体验。同时,广泛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 个体的潜能来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每名学 处理好政治追求、学习生活、择业交友、困难补助等具 生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有自己的闪光点,让学生享受成功 体问题,满足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完善学生自我意识。 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可以激发学生取得更大的成绩。美 在坚持教育引导学生的同时还要尊重、理解、关心、帮 国前总统林肯说过: “关键的一句话有时会影响人的一 助他们,只有这样才能挖掘和培植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生。”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要坚持以表扬鼓励为主,要 实现培养人、塑造人的目标。 学会发现学生优点,善于赏识学生成绩,哪怕是小小的一 3.3加强大学生情感体验的环境建设,提高学生的认同 点进步,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赢得更多的赞赏与尊 感和归属感 重,从而使学生的知、情、意、行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产 积极心理学意识到积极团体和环境对于个人健康成长 生积极的心理体验,获得快乐成长。 的重要意义,认为积极的社会环境有助于发挥人性中的积 3 积极心理学在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极方面,良好的社会关系、文化氛围、家庭背景对人的发 展、品质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 积极心理学所坚持的积极的价值取向,不仅拓展了现 为,归属和爱是人发展的需要,每个人都需要被团体接 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还 纳,在团体中愉悦成长。因此,辅导员要优化学生学习生 为辅导员工作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活的环境,积极构建有利于培育和发展学生积极力量和积 3.1用积极的视角解读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拓展大学生 极品质的环境。这里的环境,指校园的文化环境、班级的 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风环境、寝室的生活环境,也指学生参与活动的团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重要工作。 学生的交际网络,包括在大学期间和学生相接触的各种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辅导员在心理健康工作中采用的是过 硬环境。 于偏重问题研究的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工作是对学 在具体工作中,辅导员首先应从自己做起,艺高为 生的障碍性排查、咨询和危机干预,关注学生的消极心 师,身正为范,将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学生可以效仿的榜 理,很少从事学生潜能开发、人格完善等积极心理力量的 样,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使班级打上自己的烙印,具有 开展。而积极心理学恰恰在这一视角下对辅导员的心理健 自己的性格和风范。其次应大力推进健康向上的班级文 康教育有一个全新的定位,即关注学生心理的内在积极力 化、宿舍文化,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这是大学生提高素 量,为学生的需求进行帮助和指导。就是要求辅导员从积 质和健康成长良好的文化环境,是班级精、气、神的物质 极心理学理论出发,在日常工作中开展积极教育,注重心 依托,更是大学生积极品质形成沃土。最后,辅导员要引 理疏导和人文关怀,发掘大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积极评 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一些学生团体、兴趣小组,采用和 价;引导学生人际交往,为自己创设和谐稳定的人际网 谐的群体兴趣小组和团体辅导的力量有目的的认识自我、 络,在交往中完善自我;开展大学生心理拓展训练,通过 探讨自我、接受自我、悦纳自我,促进学生个体健康 有组织、有计划、分阶段的班级活动,在提高班集体整体 成长。 素质的基础上,进行积极的心理锻炼,激发个体潜能,提 总之,积极心理学及其相关理论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了 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形成积极的人格、理念和 新的方法和理念,为辅导员工作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辅 行为。 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积极 3.2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管理中增强学生积极体 心理品质和情感体验,使其全面、和谐、自由发展,成为 验,培养学生积极品质 中国梦的构筑者和实践者。 积极心理学的本义就是从积极的维度出发,挖掘人 本身固有的或潜在的积极力量来促进自身发展。在教育 参考文献: 管理工作中,尽管我们一直坚持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 [1]SheldonKM,Laura K.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 体地位,但实际上依然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对学生进行 [J].Am Psycho,2001,56(3):56—67. [2]Ryan RM,Deci EL 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and the facilita- 的灌输、管教,学生亦步亦趋,忽视了其能动性、积极 tion of intrinsic motivation,social development,and well—being[J]. 性,忽视了其健康人格的塑造。这种教育方式缺乏情感 Am Psychol,2000,55(1):68—78. 体验,造成了知、情、意、行的割裂,不利于大学生全 [3]周炎根.浅谈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 面、自由、个性的发展。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该转 2011(4). 2015.4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