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来源:筏尚旅游网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①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论语•颜渊》)

②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论语•子路》)

③和因义起,同由利生。义者宜也,各适其宜,未有方体,故不同。然不同因乎义,而非执己

④之见,无伤于和。利者,人之所同欲也。民务于是,则有争心,故同而不和。此君子、小人之异也。

(清•刘宝楠《论语正义》)

21. 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原则:________ 22. 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 【答案】21. 中庸之道(或答“中庸思想”或“适中交往”)。

22.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②君子“和而不同”的境界明显高于小人。君子之“和”因义而起,“不同”是不执己之见,并以和谐为目的。小人之“同”,则着眼于物质利益,而利容易导致争心,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 【解析】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通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理解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意思是要忠言相告,引导他向善。如果他不听,就不要再说了,说多了只能自取其辱。不得中行而与之,意思是我找不到奉行中庸之道的人和他交往。前两则材料诠释了儒家关于人际交往必须遵循的中庸之道原则。 【2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弄懂材料的意思。本题要求概括说明第三则材料中“君子、小人之异”,并加以评价概括。材料三的意思是,和的原因由义引起,同时由于共同的利益而生出的和。追求义的人,觉得适宜,各适其宜,尚未在诸多方面(强求一致),所以不同之义也可以和。这样不同之和,而不是执己之见,没有伤及于和。注重利的人,觉得这是人所共同追求的,民众致力于

这些,那么有争论之心,所以同而不和。这是君子、小人的区别。由此可以总结出来“君子、小人之异”,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的境界和小人明显不同。君子之“和”因义而起,“不同”是意见和看法不同,但以和谐为目的。小人之“同”,以利为目的,表面“和”的背后其实是各怀心机。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阅读文言文,归纳概括能力。首先要阅读文言材料,读懂了文章或段落,大致明白材料的意思。然后仔细审题,明确题干概括的内容方向,然后再读原文,整体感知,确定答题区间,抓住相关语句理解,然后加以归纳,分点概括。 【标题】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Z20)2019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结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