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宋政权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这些措施首先着眼于( )
A.完善中央机构B.加强对武装的控制C.完善地方政权D.强化对边境的管理
解析:北宋是在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基础上建立的,为防止割据的出现,北宋统治者当然要加强对军队的控制。答案:B
2997年,宋廷岁收2 200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 000万缗,收支却亏1 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经济衰退B.起义频繁C.兵力不足D.吏治腐败
解析:由政府收入从“2 200万缗”上升到“11 000万缗”可排除A项;从题干材料来看,本题要求回答的侧重点在于造成“收支亏空”和“农民起义”的根源,由此对比B、C、D三项,可以判定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
3北宋初年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解析: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年,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制,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上述做法导致国家财政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答案:B
4庆历新政期间,范仲淹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他严格“恩荫”制,主要是( )
A.使科举制度更适合封建统治者的需要B.通过裁汰冗员而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C.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利用特权垄断官位D.依照政绩提拔官员以提高行政效率
解析:“恩荫”制是在科举之外的一种入仕途径,中高级文武官员的子弟、亲属及门客等享受此特权。严格这一制度,就是为了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答案:C
5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
解析:材料中的民谣说明范仲淹得到百姓的赞誉,原因是范仲淹主持庆历新政,针对腐败的官僚制度,整顿吏治,故选D项。答案:D
6王安石在《言事书》中提出了“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主张,这表明他解决财政问题主要立足于( )A.增加赋税以满足国家财政支出需要B.大力发展生产以增加国库财富C.对大地主、大官僚征收更多的赋税D.精简国家机构以减少财政开支答案:B
7有学者在评价王安石变法的某一措施时说:“不但把农民从沉重的乘人之危的高利贷负担中解脱出来,而且在他们偶遇资金短缺时,不必中断农作。”他评价的是 ( )A.青苗法C.保马法
B.均输法D.募役法
解析:实施青苗法,在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这样就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的剥削,也解决了农民的资金或种子的短缺问题。答案:A
8王安石在讲学时,曾经给学生出了一道问题:“异时尝多兵矣,而不以兵多故费财;今民之壮者多去而为兵,而租赋尽于粮饷,然亦不足于兵。此其故何也?”这反映王安石在教学中注重( )A.因材施教C.经世致用
B.军事教育D.理财为先
解析:王安石在讲学时依据国家现实情况,对比分析,探究原因,具有鲜明的经世致用的特点。故选C项。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C
9为营造“富者逸居而不虞寇劫,恃贫者相保以为存。贫者土著而有所周给,恃富者相保以为生”的社会氛围,王安石在变法中推行了( )A.青苗法
B.免税法
C.保甲法D.市易法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无论贫富,其生存都要依靠“相保”,由此可判断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
10熙宁五年(1072年)初,平民魏继忠上书,建议政府采取措施以保证“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王安石采纳了他的建议,实施了( )A.免役法C.青苗法
B.方田均税法D.市易法
解析:“商旅以通,黎民以遂,国用以足”,意思是保证商业运行的通畅,保障平民的生活,增加政府的收入。在变法中,王安石设置了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这样,打击了大商人对商业市场的操纵,稳定了市场秩序,也增加了政府收入。因此,D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D
11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募役法、市易法是争论的焦点,而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募役法又是焦点中的焦点”的主要原因是( )A.损害了大商人的利益
B.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C.不利于社会的稳定D.不能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募役法规定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应交纳一定财物由所在地政府雇人代役,官僚地主也不例外,这样便破坏了他们的免役特权,直接触犯了封建统治阶层的利益最,终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故选B项;市易法损害了商人的利益,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有利于政府增加财政收入,使社会稳定,C、D两项错误。答案:B
12王安石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规定“学问和品行最优者,可以不经科举考试直接出任官职”。这说明他( )A.看到了原先科举制的弊端
B.扼制私人办学的发展C.产生了否定科举制的思想D.认识到地方教育的重要性
解析:不经科举就可任官,这反映出王安石已认识到当时的科举制度不完全能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要适应选拔变法人才的需要,必须大胆改革。答案:A
13“熙宁之行青苗也,既有二分之息,提举司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派)之弊。”这段话反映出(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C.官吏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D.新法打击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题干材料中的“多散为功”“抑配之弊”是关键词,这说明官吏把推行青苗法作为敛财的手段。答案:B
14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言说:“臣之于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 )
A.王安石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B.王安石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C.王安石变法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D.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其反对王安石变法。答案:D
15对王安石变法的结局,某班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提出了以下观点,其中最接近客观事实的应是( )
A.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B.宋神宗去世是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源C.王安石性格的偏执与变法失败有联系D.变法结局说明其改革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解析:王安石变法要解决北宋中期面临的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社会矛盾是北宋中央集权制度本身造成的。作为封建士大夫的一员,王安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某些问题,但他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制度,这就决定了其变法的结局。因此,A、B、D三项的叙述错误。王安石的性格偏执,缺乏政治艺术,是导致其变法失败的重要因素。答案: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6题16分,第17题18分,第18题21分,共55分)16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8分)(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8分)
参考答案:(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市易法的主旨,是遇价贱增价买进,价贵则低价卖出。此价高低是与当时市价相比较而言,按市易法是“出入不失其平”,既不亏蚀本钱,也不谋求赢利。虽然市易务“售四方之货”,但并不觊觎交易利润,而是为了抑制兼并之家垄断物价、侵谋细民。所谓“必也官无可买,官无可卖”,即是经过市易法调控,商货通流、物价平稳,达到市易
务不用再买卖物货的理想境界。吕嘉问(王安石任用的市易务主管官员)把市易务办成“贱以买,贵以卖”的官营买卖机构,强迫客商把物货卖给市易务,这样,商户只能从市易务赊买物货,从而扩大赊贷额,提高市易本钱的发放率,市易务可获取更多的利息。
——魏天安《宋代市易法的经营模式》
(1)根据材料,概括市易法的目的与手段。(9分)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1)目的: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流通,抑制富商暴力掠夺。手段:设计主旨为按市价价低加价买进,价高降价卖出,但实际为贱买贵卖,强行买卖。
(2)积极作用: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一度促进了市场的稳定。 消极影响:增加了商人的负担;扰乱了市场经营买卖秩序;政府的不当干预恶化了政府形象。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承天太后萧绰(953—1009)是辽代历史上最负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大力推进社会改革。把原先隶属宫帐的奴隶户改编为部族,又把原来处于奴隶地位的旧部族经改编增置为平民性质的新部族;首开科举,虽仅取一人,却意义重大;实现蕃汉同律,同时剥夺契丹贵族和奴隶主的某些司法特权;参考宋朝制度,确立了官员考核办法;把穆宗朝以来胁迫为部曲的奴隶都改为向朝廷纳税的编户齐民。在位期间,两败宋军,为辽争取了岁币,也为两国争取了百年的和平,开创了辽国的盛世。
——摘编自程少文《辽史漫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辽承天太后改革的措施。(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辽承天太后改革的积极意义。(11分)
参考答案:(1)措施:重新编制部族;实行科举取士;推进法制汉化;整顿吏治;改革赋税。(2)意义:巩固了统治,增强了国力,使辽逐渐进入全盛时期;学习汉族先进文化,推进了辽的汉化进程;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融合;与北宋保持长时间的和平局面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