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摘 要】 21世纪是信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时代,我国教育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创新是人类长久立于天地之间的精神蛋白。课堂教学如何创新,如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广大教师探研的问题。 【关键词】 导入 创新 兴趣 游戏 操作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在这样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创新是社会的主旋律,是民族的希望,强国的动力,社会进步的力量源泉。江泽民同志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毋庸置疑,小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更新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的提高,而且关系到未来人才的品位素养。面对创新春潮涌动,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我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现谈三点做法和体会。 1 巧妙导入新课,引发创新兴趣
导入新课是授课的重要环节。俗话说得好:“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的导入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关系到这节课的成功失败。具有创新性的教育应该使课本活起来。在上课伊始,教师的组织教学可以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学习上来,这就要求教师在导入新课之前,应根据教材的编排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创设教学
情况,精心设计好开场白。开场白的语言很重要,要和教材的内容相符,要尽力让学生觉得好听、爱听、想听、乐听,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他们乐此不疲。争取在讲授新课之前以最快的速度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栓”住,帮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进入角色,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全过程中去,吸引学生学数学的兴趣。比如我在“认识钟表”引入新课的开场白:“一件物体有玻璃,上面刻有12个数字,声音从早到晚叫不停,走路的脚不休息,日常生活少了它,它是人的好帮手。”当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然后教师拿出一个礼物盒,请同学们听听从里面传出来的声音,猜猜是什么。听后,很快有学生说出是钟表。接着教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过的钟表介绍给大家。然后,教师用投影仪把事前准备好的课件动画“叮当”的各种钟表展示给同学们,同时传出叮当的响声和动作:“小朋友,你们好,请你们帮助我认一认几点钟了,好吗?”看到动画听到声音,同学们非常高兴。教师接着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来认识钟表,来帮助钟表解决问题。”同学们被叮当吸引住了,教学帷幕拉开了,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学习的兴趣高涨。这样的导入,不仅打破了教材的束缚,而且由于学生完全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让学生带着兴趣听,就能够使他们在整节课上精力旺盛,学习潜能得到了充分的挖掘,比照本宣科的讲解收效要明显得多。 2 创设游戏情趣,营造实践氛围
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渴望成功,从而使内心真正体验到成功快乐,更努力争取去成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创设竞争情境,鼓励学生主动思维,积极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得真知。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趣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游戏的竞赛活动有较大的兴趣,因为这些竞争性活动总是和愉快与体验联系在一起,课堂教学教师如穿插一些有关游戏竞赛活动,可以分散教学的难度,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例如我在教学元、角、分这个章节时,我一反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了现场的购物活动,让学生轮流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生意上的买卖交易。在活动之前我首先要人人准备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等面值人民币共5元,接着开展了购物竞赛游戏,在活动中提出具体要求:①每人购买的商品中必须有文具、食品、小玩具;②用所发的钱看谁买的东西多,买的东西好,买后进行评议。当购物活动完成以后,接着便进行集体讨论:让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买了什么东西,每样商品的价钱是多少?通过这种活动,学生不但认识了元、角、分,还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会进行运算,并且深深感受到教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把学生引向最近的发展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手、动脑、表现能力的机会,达到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
孩子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乐意在游戏活动中学到知识,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为了使学生易于接受数学知识,设计一些生动
有趣的数学游戏活动,把游戏当作载体,将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和教学内容多种元素融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玩中学,达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 动手操作探究,搭建创新舞台
以往,传统教学思路形成的呆板教学模式,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学生是教鞭下的“奴隶”,唯命是从,教师总是为学生设置一种认为最好的方法,课中启发,诱导,看似环环相扣,实则牵着学生一个个往套里钻,学生极易形成惰性,对学习失去兴趣,扼杀了创新精神。在我看来,一堂成功的课,不是看教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了多少,学会了多少;不是看学习的结果,而是看探究、实践、创新的过程,是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指点一条路子,给予一点启示,学生可循此去思考,学生学会“织网”和“捕鱼”的方法后,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捕捞到更多的知识之“鱼”。
数学知识的探索性随处可见,只要教师细心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所以,这些奥妙之处正好是运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培养创新思维的最佳处。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不要将教学过程变成机械式的呈现过程,或者干脆直接给出结论,这些都不符合创新要求。这时,最好的办法让学生准备好的两个完全相等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拿出来,以两人一组拼成我们过去学过的图形,让学生明白把未知知识转化为已知知识的
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就会想到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只要计算出所拼成的图形面积就能计算出三角形的面积。到此时,教师应把握好问题的重难点和问题的关键,让学生继续想,如果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它的长和宽分别是三角形的什么?如果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平行四边形后,那么它的底和高又分别是三角形的什么?学生再次动手操作,探究,得出结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是三角形的底,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高;如果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的话,底是长方形的长,高是长方形的宽。每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长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学生通过探研、观察、操作得出结果,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又使学生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我想通过这种练习,使学生加深了对各种知识的内在联系,思维的火花一经点燃,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聪明起来,创新意识就会在涌动、喷发,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综上所述,我认为,创新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落在泥土里,它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气候,需要科学的浇灌施肥和培
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根本,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主动探究精神,使孩子的头脑真正动起来,逐步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再是消极的听众,而是主动的探究者。
让我们的学生能驾一叶轻舟,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中自奋其力地航行,终有一天到达理想的彼岸。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