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教育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思 考 马兰青 , 李嘉 (1.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北京102206;2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3.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12206) 摘要:当前,创新成为时代主题,创新型人才成为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农业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困难,提 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思路:更新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育创新文化氛围。 关键词:高等农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文化 程度不够。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上, 科学发展、质量发展、内涵发展的新观念 学条件和教学设施落后于大型农业企业 一、农科专业创新型人才 和农业科研院所。在学生的实习实践过 程中,现代化的农业生产车间、场所不让 学生进,而校内又因资金缺乏建不起来, 实践实习只能“走马观花”“浅尝辄止”, 造成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脱节,直接影 响到人才培养质量。 培养的必要性 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 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 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人才是发展 还没有落到实处。素质教育理念还没有 全面树立和落实到学校的育人制度上, 还没有形成有效的素质教育发展机制。 从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关系来看,由于 青年学生在高考时报考高等农业院校的 志愿不强烈,多数传统农科专业学生都 是以服从志愿的方式调剂过来的,因此 现代农业的基础性力量,发展现代农业 离不开人才,.现代农业人才包括技术服 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我国发展现代 农业起步晚,水平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 三、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的举措 1.教育观念的更新 学生对于农科专业的认同感不强,专业 兴趣不高,学习愿望不强烈。 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 特别是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缺乏,成为发 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制约因素。高等农业 教育是农科人才培养的主体,为我国大 力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培养急需的科技创新人才和技术服 务人才,是其面临的重大主题。 2.人才培养模式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年来我国高 等农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社会 发展对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 更新教育观念是高等农业院校创新 发展模式的基础,也是推进创新型人才 培养的先导。首先,要进一步强化教学 工作的中心地位,将创新型人才培养作 的要求,而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多 方面问题。一是专业建设水平不高,专 为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来抓。这样在推 进教育教学改革中,就能够以此为抓手, 二、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 面临的主要问题 1.教育观念问题 业条件建设受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行 政化色彩强烈,农科专业大都是以传统 农业形态分类设置,对于学生的吸引力 全面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优 化育人的流程,丰富育人的渠道,充实创 新型人才培养的内涵。其次,要进一步 不高。因此,一些农业高校采取了“专 业改名”的措施来吸引生源。二是人才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积极推进创新型 人才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教育观念是指人们对于教育现象和 规律的认识与看法,主要是指教育与人 的身心发展关系以及教育与社会发展关 系的认识。教育观念具有层次性。高等 农业教育观念,是人们对高等农业教育 发展的总体认识,高等农业教育的功能 定位也就是指高等农业教育与社会发展 培养目标与创新型人才要求不适应,未 来的农业人才要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 和跨领域的工作能力,成为具有扎实的 知识基础、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创新能力 的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大多数农业院校 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单一专业性的种植、 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基础,个性化发展 更是新世纪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 一个重要趋势,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 和服务区域面向,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 性要求。最后,要根据院校的不同层次 定位,构建人才培养的特色。 I.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的关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教育 观念同样受到社会观念的影响。从我国 养殖或者农业经济管理类人才,人才培 养知识基础不扎实,复合程度不高,对未 来社会和职业的适应性不强。 3.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的脱节问题 在培养模式改革上,坚持通识教育 与专业教育的协调。加强通识教育、强 化能力培养,是国内外一流大学本科生 目前经济发展来看,农业总体上处于弱 势地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作用和地 位与农业大国的需要不相适应,受重视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农业院校的办 教育的共识。我们要大力推进通识教 作者简介:马兰青(1971一),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北京农学院生物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植物次生代谢分子及代 谢工程; 李嘉(1976一),女,辽宁抚顺人,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市场营销。 -FEAC ̄'IER蠢_ “给力"的 亲子交流 打开语言 发展的灵动空间 石 晶 (湖南沙市天心区教育局第三幼儿园,湖南长沙410015) 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语言 幼儿发展语言的黄金年龄。如果错过这 经过四年,她说的话依然支离破碎,接近两 是一切智力发展的基础和一切知识的宝 一阶段,或者在这一阶段给幼儿以不恰 岁左右孩子说的“电报语”。相反,日本侵 库,因而对一切事物的理解都要从它开 当的示范或指导,那么很可能使幼儿出 华时期,在我国东北地区抓捕了许多的农 始,通过它并恢复到它那里去。”爱因斯 现语言障碍,或者形成不良的语言交往 民做劳工,其中有一名叫刘连仁的,逃进深 坦说:“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和他形成概 习惯。大家都知道“狼孩”的故事,印度 山老林中藏身,新中国成立多年后被人发 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 “狼孩”卡玛拉7岁回到人类社会,她虽 现并解救出深山时,由于多年不说话,已经 的。”语言在幼儿的认识和思维过程中 然具备人的生理解剖特点,但不会说话, 丧失了语言能力。但经过一个阶段的训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语言的发展是幼儿 只会像狼一样嚎叫。经过7年的教育, 练,他的语言能力逐渐得到恢复。 智力发展的表现,是鉴别其智力发展的 也只学会了45个词语。一位名叫基尼 通过平时的观察,幼儿在平时的语 重要标志。从小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 的美国女孩,从小被父母关在一间小屋 言表达中存在很多的问题,如词不达意、 能帮助幼儿感知事物,有意识地去注意 子里,13岁被人救出来时完全没有语言 说脏话、不能大方主动地交流等,这就需 环境,记忆所见所闻,产生丰富的想象。 能力,心理成熟程度只相当于一岁的幼 要老师和家长好好把握教育的契机,促 3~6岁是掌握语言的关键期,也是 儿。后来有专人对她进行辅导和训练, 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而家庭教育在 育,打牢学生的知识基础,增强学生的人 增强就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实践技 大学的标志和精华所在,是实现大学职 文底蕴。同时要大力推进学分制、三学期 能历来是社会和用人单位评价教学质量 能的动力源泉和精神力量。文化创新是 制、第二学科专业等制度的改革,为学生的 好坏的重要指标。农业高校要统筹协调 大学创新的引擎,大学的创新文化是大 全面素质培养和个陛学习成长创造条件。 校内、校外两种资源,大力加强实验和实 学文化创新的目标,也是建设创新型大 在课程体系改革上,坚持专业教学 践教学条件建设,建立“实践教学基地 学的重要基础和内涵。培养创新型人 与学科科研的协调。科研是学生创新能 一实验教学中心一课程实验室”协 才,不仅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力培养的“源”,教学是“流”。在课程体 调互补的本科教学实验和实践教学体 体系,而且要创造一种鼓励创新思维、塑 系改革上,坚持发挥学科的龙头功能,突 系。就校内而言,要整合资源,理顺机 造创新人格、陶冶创新情操的文化氛围。 出科研对于教学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坚 制,建立跨学科专业的实验教学示范中 创新文化氛围,要提倡自由包容的学术 持科研成果进课堂,结合现代农学学科 心,提高实验课教学的保障水平和运行 文化氛围。提倡包容的文化氛围,就是 发展基本趋势,扩大交叉型和前沿型课 效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高水平的 要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包容学生的个 程,力求达到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的同 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扩展农业实验基地 性、创造力和好奇心。创新型人才培养 步协调、前导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协 的保障功能。就校外实践基地而言,要 作为一项人才培养改革,需要制度的支 调、核心课程与辅助课程的比例协调。 选取具有示范效应的现代农业企业、农 持,需要包容的呵护。 在教学方法改革上,坚持教师教学 业科研单位,合作建立大学生创新实践 与学生学习的协调。教学方法是培养创 基地,形成校内校外合力育人的协同效 参考文献: 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培养创新人才的 应,提高大学生对于现代农业的认知程 [1]郑金洲.教育观念的世纪变革[J]. 思维方法、问题意识和批判精神,尤其需 度。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要着眼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 要构建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 于农学学科实践性强、季节性强的特点, (9):64. 教学方法。要大力推进启发式教学、研究 科学规划、周密安排,保证实践课程进 [2]钟秉林.中国大学改革与创新人才 式学习和合作式学习,推动教学方法改革。 度。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深入开展大 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力提高学生参 社.2008:62. 农学学科的实践性非常强,要求学 与程度和课题完成效果,从而使大学生 生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这种动手 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良好的训练。 能力是农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 4.创新文化氛围的培育 组成部分,是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发展, 大学文化是大学的灵魂和血脉,是 堡触怖 c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