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来源:筏尚旅游网


论玉与中国传统文化

南京博物院一行,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它的玉器馆。虽然没有瓷器馆近乎于挑剔的精细,没有漆器馆的大方艳丽,它却仿佛一直笼罩在一层淡淡的青霭中,以一种温润的氛围,静静地等待。

南博的玉器馆,依着时间的顺序,从苍莽的远古到距离不远的近现代,从礼器、饰品、器皿到摆设,不同的玉石各具形态,或朴拙或精巧,裹挟着时间赠予的特殊色泽,令人有一种不舍的流连。

玉器一开始出现在中国历史之中,必定伴随着财富与权力的争夺。作为当时稀有的矿石,它一度是祭祀礼器的不二之选。《说文》里面说到玉,有很惊鸿的一笔:“玉,石之美者。”说到底,玉也只是石头而已,但是这一个美字,却让它具有了倾倒众生的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美”这个字又过于含混,到底是什么打动了我们?颜色?形状?质地?真正爱玉的人却是说不出来个所以然的。就像对于自己的爱人一般,我们总是说不上来是什么让我们把他们爱得死去活来。

在玉石众多的爱慕者当中,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对玉石产生了的影响应该是无可替代的。孔子曰:“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廉而不刿,义也;垂而如坠,礼也;扣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贯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不贵者,道也。”

历代诸子百家以儒家学说诠释玉并赋予“德”的内涵,于是,玉有十一德、九德、五德之说广泛传播,并被全社会所接受,成为我国玉器久盛不衰的精神支柱。这种寓德于玉,以玉比德的 观念把玉和德结为一体;同时,又将玉与君子结缘,物质、社会、精神三合一

的独特玉意识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思想建树,成为中国玉文化的丰富思想和精神内涵。中国玉文化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范围之广泛,影响之深远,是许多其他文化难以比拟的。中国玉文化的辉煌不亚于伟大的长城和秦代兵马俑的奇迹。玉文化的成就远远超过了丝绸文化、茶文化、瓷文化和酒文化。玉文化包含着伟大的民族精神,有“宁为玉碎”的爱国民族气节;“化为玉帛”的团结友爱风尚;“润泽以温”的无私奉献品德;“瑜不掩瑕”的清正廉洁气魄;“锐廉不挠”的开拓进取精神。

作为中古国代另一个思想流派,道教的用玉思想则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玉的崇拜和信仰,敬畏之心多于赏玩的姿态。

信仰之一是认为玉是自然界的精华,有生命,可以生长,具有多种超自然的秉性。如晋干宝《搜神记》说杨伯雍在终南山种下一豆石子,数年后玉子生石上,后又在玉田中得白璧五双。晋朝道教代表人物葛洪甚至说“玉脂芝,生于有玉之山,常居悬危之处。玉膏流出,万年以上,则凝而成芝,有似鸟兽之形,色无常彩,率多似山玄水苍玉也,亦鲜明如水精”(《抱朴子内篇仙药》)。古人对玉的属性认识不清,多做出一些迷信的解释,而道教思想对世俗迷信有极强的吸附性,常常把玉的神秘属性和由此附会出的种种仙话传说杂蹂起来构成道教本体的一部分,故对玉情有独钟,非常重视。

信仰之二是玉能通灵,可以飞升。如旧题汉郭宪《洞冥记》记载“神女留玉钗以赠(汉武)帝,帝以赐赵婕妤,”后“发匣,有白燕飞。”晋王嘉《拾遗记》载秦始皇时“以淳漆各点两玉虎一眼睛,旬日则失之,不知所在”。南梁著名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甚至认为玉不但自己能飞升,而且可以使人飞升。葛洪也说“以玄虫血渍玉为水而服之,故能乘烟上下也”。这些道教代表人物把玉看成是能使人羽化登仙的灵药,其神异自然不同一般。

信仰之三是认为玉为阳物之精,生服之延年益寿,“服金者寿如金,服玉者寿如玉”;

死以为葬能使灵魂不散,尸体不腐,促进阴阳的转化。我国古代食玉的记载很早,诗人屈原《九章涉江》中说“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大概是最早的记录。

儒家爱玉以德,道家爱玉以仙灵。古来的文学家们则随意了不少,作为他们心目中的可爱之物,少不了对他们进行一番描摹嗟叹。

古代诗文中有很多地方用玉形容品格高尚的人,把玉作为君子的象征,作为立朝为官、为人处世的标准。如《涛经•大雅,卷阿》中称赞贤土“如圭如璋,令闻令望。”即贤士像玉圭、玉璋一样品行美好,光耀千古。《三国志•蜀志•谯周传》:“周长子熙、熙子秀”裴松之注引《晋阳秋》:“身寄虎吻,危同朝露;而能抗节玉立,誓不降辱。”用“玉立”来比喻周、熙、秀祖孙三代的操守坚贞。《北齐书•元景安传》:“大丈夫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又《南史•王僧达传》:“大丈夫宁当玉碎,安可以没没求活!”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的浓缩和概括。另外,还有用“玉界尺”来比喻正直而温和的人,如《新五代史•唐六臣传•赵光逢》:“光在唐以文行知名,时人称其方直温润,谓之玉界尺。”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玉壶、冰心,在人情交往中,表示主人如玉—般的高洁情怀。此外,象征高尚纯洁词语还有:冰壶玉衔、冰壶玉尺、精金良玉、金玉其质、守身如玉、松贞玉刚等。用玉来象征满腹经纶之才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如《论语•子罕》:“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曰:‘沽之哉!我待贾者也。’”圣人孔子自比美玉“待贾”而沽。《楚辞•怀沙》中有“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这里的“瑾’“瑜”即是屈原对自己经邦纬世之才的代称。《世说新语》中王戎赞山涛为“璞玉浑金”。人们还常用玉笋来比喻才士众多,如《新唐书•李宗闵传》:“典贡举所以取多名士,若唐冲、薛庠、袁都等,也谓之玉笋。”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红楼梦》却对玉石有一套不同于俗流的观念。

通读《红楼梦》,联系到中国传统玉文化理论。我们可清楚地看到,书中“通灵宝玉”的诞生和最终的结局是对封建社会中玉是天地主宰和天地之精学说的无情嘲讽和否定。

书中的“通灵宝玉”原是娲皇炼制而成,可谓是是天地之精华,但虽经锻炼,而无力补天,继被僧道刻上神奇印记,使之堕落凡胎,遂由小儿衔之而带入红尘。说明玉并非像历代统治阶级宣染的玉是天地之主宰。

宣扬“人玉一体”。书中大凡讲到宝玉的地方,似乎都可理解为贾宝玉本人。而若干关于贾宝玉的情节,又似乎是在讲那块“通灵”的历史。这直接了当地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那一套玉石理论实际就是宣扬统治阶级本身。

“通灵”的经历和顽石历劫,不仅象征贾宝玉的思想性格和反抗历程,并且还映照着贾府的盛衰,意味着封建统治的中落。

“借玉非今”。作者自云曾经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也。这一个“借”字,证明那“通灵”并非作者杜撰,而是世上原本有之,不过权且借来一用罢了。但书中借来的“通灵”却和传统的玉理论大不相同了。玉历来被誉为能辟邪除祟,永保吉祥之物,而书中的“通灵”却喻示着覆灭和消亡;作者描写贾宝玉衔玉而诞生,显然是违反客观规律的,进一步说明“通灵”所预示的覆灭又是由于违反客观规律所至。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谶纬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

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褒也好,贬也罢,玉石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无可替代的。作为礼仪之邦,文明古国,中国的文化是远不同于西方海洋文明的具象审美观的。西方人认为人的身体是一种无上的美,中国人则认为衣不蔽体是野蛮人的象征,反之,中国人则认为蔽体的衣裳服饰才是美的本源,“文”的本意便是纹饰的意思。

在这个意义上,西方人炽热地追求着仅因稀少而价值连城的钻石,中国人却从未抛弃对玉石的钟爱。玉不是稀有的矿物,也不会用克拉等单位来进行估价。钻石在镶嵌之前是不能佩戴的,玉石则不然,玉便是玉,无论成色是否上佳,她一直都是纯粹的自己。我们可以把她做成配饰,发簪,戒指,让她居留在我们身体的某一部分,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她,真如她会生长一般。

玉石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但是她又似乎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性格的。温吞,谦逊,沉默,持重却不乏风雅。她伴随着华夏文明一路至今,满身都是时间的沁色,让每个华夏儿女的血液中,或多或少地流淌着她的清越之声。

玉石之爱,普天之下,吾谁与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