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5分)
1、(本题3分)卷面书写。 2、(本题8分)看拼音写词语。
Zhǒng zhàng qī liáng jīng huáng jiàn wēi zhī zhù ( ) ( ) ( ) ( ) bō nóng lǐng yù xī shuài zì kuì fú rú ( ) ( ) ( ) ( ) (本题18分)选择题。
3.(本题1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苦刑(xín) B僻静(pì) C蝎子(xiē) D纬度(wěi) ....4.(本题1分)下列词语中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衷思 B寂寞 C 诸候 D司空见贯 5.(本题2分)下列习俗与寓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过年的时候吃鱼——年年有余
B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除陈布新,把晦气统统扫出门 C建筑上雕刻蝙蝠——遍地有福 D过生日时吃面条——消灾辟邪
6.(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尽管这游戏已经过时,但有些年轻人还是乐此不疲。 ....B.赵亮真是别有用心,办的手抄报内容和形式都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
C. 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们不应该怨天尤人,更不应该妄自菲薄。 ....D.中华民族在任何内忧外患、艰难险阻面前,都表现出了众志成城、共克时艰的英雄气概。 ....7.(本题2分)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能否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经过车辆尾号限行措施的实施,使上海的交通状况改观了很多。 C.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学习并讨论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D.老师耐心的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8.(本题2分)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松鼠像粒子弹似的从里头蹿了出来,跳到了大柜顶上。 B.白桦四周徜徉着姗姗来迟的朝霞。 C.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 D.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9.(本题2分)一位同学用一句话对中国四大名著进行了概括:“军师救我,妹妹救我,哥哥救我,悟空救我。”根据这句话,下列选项中的书名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 《水浒传》 B.《水浒传》 《三国演义》 《红楼梦》 《西游记》 C.《水浒传》 《红楼梦》 《三国演义》 《西游记》 D.《三国演义》 《红楼梦》 《水浒传》 《西游记》
10.(本题2分)周日的早上,陈刚去图书馆看书,等他走进阅览室时,发现里面已经来了不少读者。最能表达此时陈刚心中的感慨的一项是( )
A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B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C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 D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 11.(本题2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的春节》是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来写的。
B.《两小儿辩日》中的两小儿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才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C.“妈,妈,要到什么时候才……”这句话应该读出不高兴的语气。 D.《寒食》《十五夜望月》写了我国传统的寒食节、中秋节的习俗。 12.(本题2分)下列语句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读教科书,在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当然是必需的。 ②这是求知的阶梯,也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段路程。 ③你才能真正懂得读书,学会读书。 ④所谓读书,不只是读教科书。
⑤但是,只有超越了读教科书阶段,把读书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上的需求。 A④①②⑤③ B③④⑤①② C①④②③⑤ D③①②⑤④ (本题6分,每空0.5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13.诗歌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丰富的内容让我们常常驻足。诗绘景,韩翃在《寒食》中这样描写长安城的春景:,。诗摹物,郑燮在《竹石》中这样描述:,立根原在破岩中。诗言志,李贺在《马诗》中表达这样的志向:,。(2.5分)
14.苟利于民,;苟周于事,。(1分)
15.文言文《学弈》中弈秋的两徒弟在学下棋时,态度是截然不同的:一个人的态度是:“其一人,;”另一个人的态度:“一人虽听之,,。”(2分)
16.王建在《十五夜望月》中,委婉地表达了思念之情:“今夜月明人尽望,。”(0.5分)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30分)
阅读文言文《拔树凿井》,完成17-20小题
(一)拔树凿井(9分)
伊犁①城中无井,皆出汲②水于河。一佐领③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今城中多老树。苟④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皆得泉。
【注释】①伊犁:今新疆境内。②汲:打水。③佐领:清朝官名,掌管户口、兵役、诉讼等。④苟:如果。
17.下列句子中“故”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西出阳关无故人 B.低头思故乡 ..C.依然如故 D.故草木不生 ..
18.根据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你认为下面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伊犁城的位置在沙漠当中。
B.伊犁城中无井是因为地下缺水,根本打不出水来。 C.佐领聪明智慧,带人们在沙漠中探出了水井, D.伊犁城中的人开始的时候只知道到城外的河中打水。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
20.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2分
阅读说理文《“舌尖”上的争议》,完成21-23小题。
(二)“舌尖”上的争议(7分)
①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开播,最终变成了一场全民狂欢。所谓树大招风,与第一季几乎是一边倒的赞美相比,第二季争议颇多。最大的争议有两个。一是食物与故事之间的关联性。不少观众批评该片在一味用痕迹明显的故事 大肆煽情的同时,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主题:食物。一些食物被指做法错误,一些食物匆匆登场又匆匆离场,令人直呼“看都没看饱”。第二个较为隐晦,不少观察者和评论者认为该片一味追求对各种菜系的“全面”、“公
正”呈现,其实已演变成了一种国家主义的教育,背离了其作为美食节目的初衷。其实无论哪种争议,最终都可归结为一个命题:在“好看”的前提下,电视节目应当在多大程度上发挥教化的功能。
②这个命题并不新鲜,它几乎伴随着中国电视发展的全部历史。早在第一季中,“舌尖”便已流露出与上世纪80年代的“文人电视”十分相似的气质:唯美的画面、华丽的解说词、借物咏志的手法,并最终落脚于知识分子的家国意识。在多数人将看电视首要地视为娱乐的背景下,这种气质显得有点不合时宜,甚至矫情。当解说词把“去买菜”这么一个简单明了的动作,说成是“去市场上挑选新鲜时令食材”时,很多观众就崩溃了。而这种表达方式,在上世纪80年代被认为是改造日常生活,将日常生活美学化的重要手段。虽然有些浮夸,但对快节奏的、粗鄙的现代生活,未尝不是一种矫正。
③很多人说第二季不如第一季,因为它变“复杂”了,创作者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这话说得对。任何事情都有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一个节目从默默无闻到名满天下,也需要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权力的介入、资本的力量、观众的干预,以及创作者微妙的心态。就像一个无人问津的 穷小子突然中了巨奖,身边一定会冒出许多莫名其妙的亲戚朋友簇拥着他一样。因此,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
④尽管第二季还没有播完,且已经播出的几集水准并不完全一致,但我本人总体上还是对这一类型的纪录片持欢迎的态度。“舌尖”的成功,意味着在电视文化领域,几乎消失殆尽的文人气质的强势回归,尽管这一过程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商业、娱乐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博弈。毕竟,它在梳理一项民族文化传统的同时,源源不断地提供着建设性的力量。如果你是家长,你更希望自己的孩子看美轮美奂的益智片,还是那个名叫“喜羊羊与灰太狼”的卡通片呢?答案不言自明。
⑤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21. 《“舌尖”上的争议》是一篇说理文章,请摘抄文中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 (2分)
22. 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2分) ① ②
23. 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3分)
阅读短文《选择》,完成24-28小题。
(三)选 择(14分)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人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它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当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挨到星期天 ,又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他们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一是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二是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他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所有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围。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向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的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衫上的褶皱,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将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如灯的父爱,在他有限的视力里放射出了无限神圣的亮光。
⑨当天,他就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 24.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寝食难安: 老泪纵横:
25.仔细阅读短文完成填空。(4分)
⑴第④自然段中“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的根本原因是。 ⑵第⑨自然段中“他已做好最坏的打算”中“最坏的打算”是指。 ⑶第⑥自然段中画“”的句子属于对人物的描写,表现了父亲 的心理。
26.从全文看,父亲做了两次“选择”,请说说父亲的“选择”是什么。(4分) ⑴ ⑵
27.用“﹏﹏”在第⑧自然段中画出一个最能表现他听了父亲的话深受感动的句子。(1分) 28.结合短文,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3分)
⑴他到处求职都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形象问题”是说他形象不佳,长得不好看。( )
⑵“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烧起来”是因为父亲住进老年公寓不但不责怪他,还疼爱他,让他感到非常自责和内疚。( ) ⑶这篇短文主要赞扬父爱的伟大无私。( )
第三部分 习作与表达(35分)
29.幸福就是肚子“咕咕”叫时,吃到妈妈做的香喷喷的饭;幸福是生病时,额头上爸爸那双温暖的大手;幸福是干渴难忍时,喝到爷爷泡的一杯清心的凉茶;幸福是考试成绩不好时,老师一句鼓励的暖暖的话……
请以“这就是幸福”为题,写一篇习作。注意把事件写具体,能以细节打动读者,以真情实感赢得读者的共鸣。不少于45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答案与解析
1、(本题3分)卷面书写。(重点看习作部分) 2、(本题8分)看拼音写词语。 肿胀凄凉惊惶见微知著 拨弄领域蟋蟀自愧弗如 (本题18分)选择题 3.A 4.B 5.D 6.B 7.C 8.B 9.D 10.C 11.D 12.A
(本题6分,每空0.5分)按课文内容填空。
1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咬定青山不放松,何当金络脑,快走踏金秋。 14.不必法古不必循旧
15.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16.不知秋思落谁家
第二部分 阅读与理解(30分)
(一)拔树凿井(9分)
17.D 18.D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3分
现如今城中多有老树,如果它们下面没有水,树怎么能存活? 20.请谈谈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2分
①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因果的。②遇到事情要善于动脑筋。(意思相近即可)
(二)“舌尖”上的争议(7分)
21. 《“舌尖”上的争议》是一篇说理文章,请摘抄文中表达中心观点的句子。 (2分) 在时下浓重的商业主义氛围中,“舌尖”透露出的十分稀薄的文人气质,我们应当珍惜。 22. 阅读①②段,说说“舌尖”第二季的“教化功能”主要表现为哪两点? (2分) ①进行国家主义(家国意识)的教育;(1分) ②矫正快节奏、粗鄙的现代生活。(1分)
23. 第③段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得出了怎样的结论?请作简要分析。(3分)
得出的结论是:渴望“舌尖”在中国的电视经济与电视文化领域保持纯粹几乎是一个悖论。(1分)以无人
问津的穷小子比喻默默无闻的“舌尖”节目,以中了巨奖的富小子比喻名满天下的“舌尖”节目,(1分)富小子身边一定簇拥许多亲戚朋友,成功后的“舌尖”必定面对很多随之而来的东西,无法保持纯粹。(1分)
(三)短文阅读《选择》答案。
24.寝食难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文中指他因担心父亲,焦急到了极点。
老泪纵横:形容年纪大的人伤心哭泣的样子。文中指父亲想到儿子的眼睛而季度悲伤。 25.⑴怕妻子因此大吵大闹,与自己离婚。
⑵与妻子离婚
⑶神态渴望被儿子关爱
26.⑴为了让儿子过得安宁而选择去住老年公寓。 ⑵要为儿子捐献角膜。
27.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向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的抱在一起...... 28.⑴( × )⑵( √ )⑶( √ )
第三部分 习作与表达(35分)
29.习作与表达
A等(32—35):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具体,层次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清洁。
B等(28—32):切题,思想健康,中心明确,内容比较具体,层次较清楚,语句通顺,标点使用比较正确,错别字少,卷面整洁。
C等(21—28):基本切题,思想健康,中心基本明确,内容欠具体,层次不够清楚,语句基本通顺,标点使用大体正确,错别字多。
D等(21分以下):不合题意,中心不明确,内容很不具体,层次不清,语句不通,标点错误和错别字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