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来源:筏尚旅游网


论知识经济时代

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武汉布朗德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人力资源与战略咨询项目总监 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On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By Zeng Qingxue

2

摘 要

创新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惟有创新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管理创新更是中国企业发展中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中国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都不重视管理创新。目前,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人类即将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这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又给中国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要求。本文试图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力求探索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和有效途径。

全文由五个部分组成。导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说明了研究的范围和方法,并概括了文章的结构和基本内容。第一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主要论述了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分类,管理创新的背景和原则,并介绍和分析了一个新的管理创新的理论,即管理九段论。第二章重点论述了知识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特征,并分析了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和企业形态方面的影响。第三章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知识管理,着重分析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主要特征及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并就中国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最后一章是文章的重点。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在知识经济时代我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最后三节分别对最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要求的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即中国企业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

[关键词]: 管 理 创 新 中 国 企 业

知 识 经 济 知 识 管 理

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Abstract

Innovation is man’s eternal theme, only innovation can make mor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a much more important problem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enterprise,but China enterprise has not put much attention to management innovation ever before. Now,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level has a long distance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in world. Human being will step into Knowledge Economy Era in a short time, which will bring China enterprise with great opportunities and more challenges. Hence, China enterprise must proc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do its best to heighte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so as to associate with the need of Knowledge Economy Era to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he dissertation has an attempt to search after the theories and effective ways of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through theory and practice analysis.

The dissertation consists five parts. In the introductory part, the objective, the significance, the scope and the methods of the research are outlined, and presents the dissertation’s framework and primary contents. Chapter on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classification, background, and principles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resents and analyzes a new theory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which is the theory of management nine phases. Chapter two discusses with emphasis on related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Economy, and makes some analysis on influences of

4

Knowledge Economy to enterprise’s production and form of exiting. Chapter three mainly discusses the main tune of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in Knowledge Economy Era, which is knowledge management. It makes stress on analysis of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strategy patterns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put forward some advice to China enterprise’s implement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last chap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one in the dissertation. At first, it makes analysis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Then, it makes careful analysis on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China enterprise’s 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puts forward some advice to how to progress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China enterprise. The third, the fourth, and the fifth section of this chapter discuss separately ideal innovation, theory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innovation of China enterprise, which can mostly embody the need for management innovation Knowledge Economy era to China enterprise.

[Key Words]: Management Innovation, China Enterprise

Knowledge Economy, Knowledge Management

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目 录

摘 要 ········································································ 3 ABSTRACT ······································································· 4 导 论 ········································································· 7 第一章 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 11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管理创新的含义与分类 ······································································11 企业管理创新的背景 ········································································· 17 管理创新的原则与主体 ····································································· 22 管理九段论与企业管理创新 ······························································ 25

第二章 知识经济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 31

第一节 知识的含义与知识的演进 ·································································· 32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 37

第三节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 43

第三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 ······················ 54

第一节 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管理革命 ··························································· 54 第二节 知识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 58 第三节 知识管理实施的战略模式 ·································································· 62

第四章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 66

第一节 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66 第二节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对策 ······················································· 75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的观念创新 ············································· 79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创新 ············································· 81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 91

结 语 ····································································· 95 主要参考文献 ································································· 96 后 记 ······································································ 98

6

导 论

一、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创新是现代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活力之源,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增长的基本驱动力。在现代国际竞争中,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也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泉源。

当今世界,在数字化信息革命和日益翻新的科技推动下,正在由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转型。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即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资本,决定了“对创新精神的爱护和激励”。江泽民主席在中国科学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会开会期间,会见部分院士时强调: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不断产业化(人民日报,1998.6.2)。江泽民主席又在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指出:要迎接知识经济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民日报,1998.11.25)。

人类将逐渐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给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企业管理也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知识成为企业生产的主要要素,企业的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侧重点、管理范围,乃至管理方法都将要求有新的变化。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次重大的管理变革,它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最成功的管理模式。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复杂多变、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同时,中国即将加入WTO,这既给中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机会,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资料显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我国的企业管理也确实存在着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国外先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特别是在我国的国有企业里,缺乏管理和不重视管理依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不创新就会面临着死亡。

要创新就必须有前瞻性的理论作为指导,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探索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与方法,以形成指导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理论框架;促进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加强管理创新的意识,并通过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从而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管理水平的差距,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要求,使中国企业能

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在加入WTO后的经济全球一体化的竞争环境中健康发展。 二、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对企业管理创新来说,要研究的内容非常多,比如管理创新的界定与分类、管理创新的原则与方法等,企业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创新、管理的组织创新、企业的职能管理创新(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的制度创新等等都是要研究的内容。对知识经济这一新的经济形态来说,研究的东西也非常多,比如知识经济的由来与发展、概念与特征、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等等。本文不可能对上述各个方面都进行详细的研究,而且也没有必要。

鉴于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特殊性,笔者对企业管理创新主要方面的理解,以及笔者平时的研究方向与兴趣,本文对研究的范围做出如下界定:在研究企业管理创新的原理上,仅对管理创新的概念与分类,原则与创新主体及创新的背景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引入一个新的管理创新的理论——管理九段论。在对知识经济的把握上,仅对知识经济的相关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并就知识经济对企业在生产与企业形态方面(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的影响进行论述。同时,文章对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旋律,即知识管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在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内容的研究上,着重在最能体现企业管理创新特征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方法创新和组织创新进行研究。

本文主要采用了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文章的前三章主要采用了理论研究的方法,文章的最后一章采用理论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三、 文章的创新之处

文章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第一、比较全面地对管理创新进行了分类,对所有分类应用图示进行了科学的归纳,运用3Cs法详细分析了企业管理创新的背景;

第二、引入并发展了一个管理创新理论——企业管理九段论,并对该理论在指导企业管理创新和评价企业管理水平方面的应用进行了论述;

第三、文章很多地方都应用了图表,使论证更加清晰、论据充分,说服力强,文章中需要进一步解释的地方都采用了脚注;

第四、每次在介绍和分析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管理理论之前,都对相应的管理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比如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战略理论;

第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论述,对中国企业管理和管理创新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论述,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措施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

8

四、 文章的结构安排与主要内容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图0-1所示:

第一章:企业 管理创新的基分类、 本概念、 原则与理论 第三章:知识 经济时代的管 理变革——知 识管理

知 识 经 济 时 代 中国 企业 的 管理 创新 第二章:知识与知识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及对企业的影响 第四章:中国企业管理与管理创新的现状及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 图0-1 文章的结构图 文章的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原理。第一节论述了管理创新的概念和分类;第二节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背景、动因。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外部竞争压力、客户需求与环境变化(3Cs)的巨大挑战,以及企业内部科层化和官僚化导致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困扰;第三节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和主体进行了论述;最后一节发展了一个新的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企业管理九段论。

本文研究的内容是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因此必须明确知识与知识经济的相关概念和特征。本文第二章首先阐述了有关知识的概念与特征,并引用德鲁克的《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应论述说明了知识的演进与知识经济学的产生;然后阐述了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征;最后着重论述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带来的影响,从而促成了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和企业形态的多样化。重点分析了三个最新的生产方式——柔性制造、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及富有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两个新企业形态——网络化企业和虚拟企业。

第三章主要研究了知识经济时代一次重要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第一节主要论证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次重要的企业管理革命。通

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过概括阐述历史上的几次产业革命和管理革命,指出正是产业革命与管理革命促成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知识管理;第二节论述了知识管理的概念与特征;最后一节重点分析了企业知识管理的四个战略模式,即集成模式、协作模式、事务模式和专家模式,并就中国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战略提出了对策性建议。

最后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主要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内容。第一节和第二节应用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相关的调查数据,分别分析了我国企业管理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就中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了对策;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五节分别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其中,管理的理论创新中概括阐述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人本管理理论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等,并论述了如何运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和推进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管理组织创新一节中主要介绍和分析了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新的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并就中国企业如何运用这一理论进行管理的组织创新,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10

第一章 企业管理创新概述

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更加激烈的竞争。“不创新,就要面对死亡”。因此,企业只有进行管理创新,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要求。本章将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管理创新的原则与管理创新的主体进行初步分析和论述,并介绍和论述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创新的新理论,即管理九段论。

第一节 管理创新的含义与分类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的内涵,管理创新亦如此。要探索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理论及有效途径,必须首先对管理创新有正确的把握。本节将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管理创新的界定

“创新”一词最早是由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的。他认为,经济均衡是

暂时的,以创新出现的知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经济增长是一个创新、扩散、再创新的动态过程。当经济处于平衡时,意味着企业的利润已近枯竭,这将迫使企业家去寻求新的创新。因此,‚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破坏‛①。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有关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系统。因此,“创新”就是指生产体系中引入“新的组合”。这种新的组合包括五种:①引进新的产品;②引用新技术;③开辟新市场;④使用新材料;⑤实现新的组织等。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企业在管理哲学、管理理论和方法、管理组织以及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活动。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是指一种更有效的新的管理方式或方法。管理创新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经济史中企业产权结构的每一次变迁,都相应伴随着企业管理方式的革命。最具代表性的一次管理创新是现代股份公司兴起后,出现的所谓‘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分离’,这种分离导致管理等级制度成为现代工商企业的一个显著特征。管理创新的主要目标是试图设计一套规则和服从程序以降低交易费用,因为随着现代大量生产的兴起,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程序导致生产过程中交换次数的指数倍增,大量的资金耗费到了交易费用上。‛ 虽然这一管理创新的概念有其独到之处,但笔者认为尚有待讨论之处。首先,管理创新并不是组织创新在企业经营层次上的辐射,而恰好相反,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

1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组织创新只不过是管理创新的一部分。其次,把管理创新仅仅看作是一种管理方式或方法的引入,有失偏颇。因为管理思想的更新,管理组织的变革都可有效地配置资源,都可称为管理创新。还有,把管理创新的主要目的看作是降低交易费用,也不贴切。因为管理创新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收益。 有学者认为:‚管理创新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这种范式既可以是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以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全过程管理,也可以是具体资源整合及目标制定等方面的细节管理‛。同时认为:‚这样一个概念至少包括下列五种情况:①提出一种新的经营思路并加以有效实施;②创设一个新组织机构并使之有效运转;③提出一个新的管理方式、方法;④设计一种新的管理模式;⑤进行一项制度创新。‛

这一概念的界定,总体上来说比较科学,但笔者以为仍有待商榷之处。首先,定义中所指的要达到企业目标和责任的提法太笼统,因为企业目标和责任是判断管理是否创新的重要标准。如果企业目标和责任定得不合理(如太低),管理者即使使用一种新的管理范式达到企业的目标和责任,我们又怎能据此判定这一新的管理范式就是管理创新?其次,仅指出是“全过程管理”也不贴切,这样给人的印象好像是“一个新的有效整合资源的全过程管理”就是管理创新。其实,管理创新应是一个动态的具有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目前的管理可以看成是前人管理创新的结果,同时,又是我们进一步进行管理创新的基础和桥梁。 还有学者认为:‚企业管理创新是指企业家用新思想、新技术、新方法对企业管理系统(或企业战略、组织、技术、文化管理的某一个方面)的方略组合进行重新设计和选择,实施与评价,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的过程。‛

这一概念基本上是科学的、全面的,但是,也存在着可探讨之处。如对管理制度的重新设计、选择,实施与评价,促进了企业管理系统的综合效能不断提高,算不算管理创新?当然算。制度创新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也有个投入与产出效率的问题,因而制度创新过程中也有个管理的问题:制度创新离不开管理的配合,离不开组织结构适应性的调整和变更,而这就是管理创新;另一方面,管理创新本身又有助于制度创新目标的实现,因为管理创新的目标与制度创新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提高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所以,制度创新是管理创新的重要内涵,或者说管理创新就是在企业中建立和形成更加科学、合理和更加先进的制度体系①。 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认为,管理创新是指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

制度是源于制度经济学中概念,‚制度‛就是一系列的‚游戏规则‛。制度分为非正式的(如道德、风俗)、正式的(如政策、纪律)和实施规则三种,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创新就是某种新的制度的建立,比如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建立新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12

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有人认为,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和整合),以促进企业管理系统综合效益的不断提高,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效益的具有动态反馈机制的全过程管理。管理创新的目的在于通过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获得尽可能多的产出综合效益。管理创新的重点在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的创新、管理的组织创新。总而言之,管理创新是“五全管理”:全员性、全方位、全动态反馈、全过程、全效益。具体地讲:

①全员性。管理创新需要逐步形成以企业家为核心,企业员工为基础的创新群体,让企业中的所有员工都参加到企业的管理创新中来。企业家进行企业管理系统总体创新方案设计,部门经理进行企业管理子系统(或管理的某一方面)创新方案设计,企业员工开展五小活动(小发明、小改造、小改革、小建设、小窍门)。

②全方位。企业管理创新是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创新活动。企业的最高战略管理部门要进行管理创新:引入新的管理理论、树立新的管理观念等;企业的各职能管理部门也要进行管理创新:市场营销创新、财务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等等。

③全动态反馈。一次管理创新的结束并不意味着管理创新的终止,它既是前次创新成果的积淀,又是下一次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创新是动态过程。并且,目前的管理创新成果反映出前次管理创新到达什么程度,为下次管理创新指明方向,更有利于下次管理创新,这说明创新过程又具有反馈机制。

④全过程。企业管理创新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例如,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体现在企业的管理哲学,对企业环境分析和成功机会的把握,基于知己知彼对企业目标和战略的选择,以及实施与评价等各个阶段。

⑤全效益。企业管理创新是追求全面效益的活动,它一方面表现为不断产出有特色的成果,企业的经济效益稳步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企业的整体形象、企业家形象、员工精神状态、企业主产品(服务)形象的提高,企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好等等。另外,全面效益还表现在企业的生态效益好,即企业的产品(服务)有利于自然界生态的平衡。

二、管理创新的分类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不同的类型。比如按照创新的速度,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渐进式的管理创新和突变式的管理创新两种;按照管理创新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管理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等等。

(一)按照管理创新的速度,我们把管理创新分为渐进式管理创新和突

1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变式管理创新。 渐进式管理创新如图1-1所示,它说明企业的管理创新是从无数的小创新开始的,当大量的小创新不断地改善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并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产生导致质变的大创新。这种创新具有渐进性、模仿性,创新的周期一般较短,而创新的效果却不错。如长虹电子集团,自1985年引进彩电生产线之后,先后自行设计制造了16条现代化彩电生产线,年年高起点,狠抓科学管理,推行创新的制衡机制,内部制度建设一年一个新台阶,一跃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生产基地。长虹抓管理,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就属于这种管理创新。

维持现状 维持现状 时间 时间

图1-1 渐进式管理创新 图1-2 突变式管理创新

打破现状

打破现状 创新结果 创新结果

突变式管理创新如图1-2所示,它说明企业管理首先在前次管理创新的基础上运行,经过一段时间,创新的条件成熟后或企业运行到无法再适应新情况,于是打破现状,实现管理创新的质的飞跃。我们后文将要介绍的企业流程再造就属于突变式的管理创新。这种创新具有突变性,创新的周期相对较短,而创新的效果相对较好。创新的实现通常由专业管理人员、企业家来实现。邯钢于1990年上半年连续5个月亏损,亏损额达到1,580万元。邯钢人意识到: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要想再依靠旧体制、旧办法来走出困境,已经不可能。面对将被市场淘汰的严峻形势,邯钢人实施管理创新,于1991年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管理模式,从此扭亏为盈,踏上了兴旺之路。由此可见,邯钢的管理创新属于突变型管理创新。

(二)按照管理创新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与方法创新、管理组织创新和管理制度创新。

1、管理观念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企业管理观念创新就是企业为了取得整体优化效益,打破陈规陋习,克服旧有思想束缚,树立全新的管理观念。管理观念的创新体现在利用新的管理哲学思想来指导企业的管理活动。观念创新直接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它深刻地影响着企

14

业的行为和效益,是企业管理创新的灵魂。

2、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管理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是指企业引进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来指导企业的管理实践。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必须是在企业观念创新,即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哲学思想的引导下进行。本文后面的章节中会详细介绍管理理论的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最新流行的管理理论。

3、管理组织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保障。管理的组织创新是指企业的组织结构的调整和变化。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是呈长条矩形,从最上面的决策层到最下的操作层有许多层次。这样的层次结构,机构重叠,效率不高,且容易产生官僚主义。决策层与操作层不能直接互通信息,不能互相学习,不利于建立“整体互助思考模式”,不能使企业协调地高效运转。企业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则是通过减少管理层次,压缩职能机构,裁减人员而建立起来的一种紧凑的富有弹性的新型团队组织,它具有敏捷、灵活、迅速、高效等特点。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是一种静态构架下的动态组织结构,其最大的特色就是等级型组织和机动的计划小组并存,具有不同知识的人分散在结构复杂的企业组织中,通过网络凝缩时间与空间,相互作用,加速知识的全方位转移,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因此,企业组织创新,就是不断使组织扁平化和网络化。学习型组织能有效地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有关内容将在后文作论述。

4、管理制度创新。上文在阐述管理创新的含义时,曾论及制度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涵。这里所指的“制度”的含义与前面所讲到的制度有一定的差别,前文中所讲的制度是制度经济学意义上的制度,即一种“游戏规则”(rules),而这里所讲的制度,仅指企业的管理体制(system)。因此,这里的管理制度创新就是指企业的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主要指的是企业产权结构调整和产权关系的变化。这里的产权关系涉及企业资产的控制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等,也就是企业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安排①。从历史上看,企业制度经历了从单个业主制(Entrepreneur)到合伙制(Partnership)再到公司制(Company或Corporation)三次大的创新过程。我国企业现阶段的制度创新就是建立和完善以公司制为代表的现代企业制度。 渐进式管理创新 ①创新的速度 突变式管理创新 生产管理创新 观念创新 营销管理创新 有关制度及‚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的问题请参见张军的《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和相关的制度经济学的书籍。 创新的内容 理论与方法创新 15 组织创新 财务管理创新 人力资源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图1-3 企业管理创新的分类

(三)按照管理创新的对象,我们又可以把管理创新分为一般管理创新、企业职能管理创新和战略管理创新。一般管理创新就是指上文所讲到的管理观念、管理理论与方法、管理组织和管理制度的创新。企业职能管理创新又可分为营销管理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生产管理创新、财务管理创新、技术管理创新和信息管理创新等等。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在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和新的理论,因此,企业管理创新要求在职能管理方面也要进行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管理创新,它是根据企业经营的哲学和宗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和内部能力状况,制定企业新的发展战略与规划并付之实施。

企业管理创新的分类可以用图1-3表示。

此外,从企业整个创新活动来分,企业创新又分为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类。管理创新是创新活动的综合体现。技术创新的实现需要管理创新活动的支持,但技术创新本身则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一定实践工作经验的人员对产品新工艺、新的加工方法、新的结构、功能的科学发现和生产实践。管理创新以技术创新为基础,它所主要涉及的不是生产经营活动中“硬件”而是生产经营活动的“软件”。管理创新的主体是管理决策人员,它研究的是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中的问题,它也是以实践为基础,但不是生产实践,而是管理实践。技术创新要求创新者在掌握“硬件”基础上的“灵感”,管理创新要求管理决策者在管理实践中的“艺术性”和

16

“灵气”。只要肯钻研,技术创新对每个工程技术人员来说机遇是相等的,只是机遇的大小不同而已。但管理创新却不是每个兢兢业业的管理者都具有的天赋,它更多地需要管理者的胆识和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洞察力。更多地强调管理者在创新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强调观念创新对创新活动的影响。本文的下一章我们还要着重分析产业技术变革与管理变革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企业管理创新的背景

企业作为现代化工业社会的标准生产形式,已经存在发展了两个世纪了。但是长期以来,古典微观经济学一直把企业看作一个生产的“黑箱”。直到1937年,英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教授《厂商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s”)一文的发表,才打开了这个“黑箱”,真正开始研究企业。 企业作为微观经济主体,它是整个社会经济系统的子系统,它有自己的系统结构和功能,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发展。因此,今天的企业与两个世纪以前的企业相比,早已是天壤之别。但有一点是永远不会改变的,那就是,企业必须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优势,才能生存和发展。

市 Customer 场 Competition 科层化 企业 Change 环 图1-4 企业面临的挑战

对于今天公司的管理者来说,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来自外部的和来自企业内部的。外部的挑战表现为下面三个方面:顾客(Customer)、竞争(Competition)和变化(Change),统一称为3Cs。来自企业内部阻力,主要是科层化的组织和官僚主义作风,见图1-4(上页)。

一、 来自顾客的挑战

1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顾客就是上帝的说法由来已久,但顾客真正成为上帝却是最近20年的事,这主要是由于商品的丰富导致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形成所谓的顾客主权。从30年代直到70年代的中期,美国的消费品一直供不应求。在二次大战之后的30年里,需求之旺更是给了厂商极大的发展机会,以至有人说,就算是“梦之田”,只要你造得出,就会有人买。而现在,绝大多数的消费品市场(尤其是在发达国家)都已成熟,电视机、电冰箱、录像机甚至计算机,几乎都已经普及,不少这样的产业已经进入“满足产品更新换代”的状态。顾客需求饱和,自然就更挑剔,更有讨价还价的资本。 回想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的巨大变化,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而且速度更为惊人。变革之初,中国人刚从文革的磨难中走出来,面对刚刚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家电产品,根本顾不上选择,只求拥有。一时间,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过时产品的小黑白电视机、单声道收录机、单开门冰箱等等,全都成了紧俏的商品,需要凭票购买。也正是在这样旺盛的市场需求推动下,各地纷纷引进电视、冰箱、洗衣机生产线,以致在1985年时全国的家电品牌有数百个之多。然而,仅仅10年之后,随着家电产品在中国城市的普及,市场日趋饱和,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一波又一波的价格大战、质量大战席卷市场,原来风光一时的企业纷纷落马,烽烟叠起的市场上如今只剩下为数不多的幸存者(如长虹、海尔、康佳等)的激烈厮杀。今年的中国消费者,就像他们曾经羡慕的外国百姓一样,有许多产品可以选择,每一个品牌都有上百种不同规格供你选择,有众多不同性能和档次的产品竞相争夺顾客的青睐。

除了有琳琅满目的各式商品可供选择外,现在消费者的选择还得益于信息的灵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总有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情信息,向消费者展示许许多多新奇商品的性能、优点。有各种各样的购物指南及市场调查评估机构,竞相向消费者介绍他们对各个品牌的商品性能价格评比结果。不仅如此,今天的消费者还可以通过互联网络查询各个知名厂商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详细资料。尤其是,近年来飞速发展的网上商场和网上购物更为消费者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的购买渠道和手段。现在的消费者早已不满足于“货比三家”,而是可以足不出户就在自己的计算机上跨国界地进行全球采购,何止“货比十家”,甚至“货比百家、千家”。 另外,在知识经济社会,消费将发生以下三方面的变化:一是消费的功能将发生变化。消费者对生产过程的介入增多,逐渐成为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生产与消费逐渐吻合,消费成了主动创造的行为,生产者将完全根据顾客的需求来决定产品的质量、样式和规格。二是消费需求无限扩大,人们的消费将不受购买力的限制,需求的范围无限增大。三是消费者的需求将日益趋向“个性化”,每个消费者在所需求产品的质量和款式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厂商不可能向所有的顾客都提供单一

18

样式的商品,厂商向顾客提供的也应该是一种“个性化”的商品,这对企业原有的生产和组织结构以及经营观念都将是巨大的挑战。

消费者对厂商所提供的供应商品和服务的性能、款式、价格、售后服务、付款方式、信贷优惠等方面会非常挑剔,在与厂商的谈判中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精明。面对这样的对手和上帝,企业除了尽一切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还能有什么选择呢?

二、 来自竞争的挑战

除了要面对顾客的挑剔,企业还必须应对同行之间的激烈竞争。竞争从来就是市场的法则,但今天的竞争与以往相比,更为激烈和残酷,现在的竞争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竞争的范围空前扩大。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和技术进步节奏加快,企业不仅要与本国本地区的企业竞争,更要同全世界的企业竞争;不仅要同老对手竞争,还要同不断出现的新企业竞争,还要应对跨行业渗透扩张的竞争。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今天的世界日益变小,经济的一体化浪潮促进许多国家结成地区性的经济联盟,如欧洲、北美、东南亚和南美,人员、资本、技术等要素在这些区域内已经可以逐渐自由流动;而全球性的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全球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即将加入WTO,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会有很大的提高,在我国企业可自由进入国际市场的同时,也面临着外国企业在海外和中国市场的直接挑战。 以往的企业往往局限在一个或几个行业,而现在,许多企业都进行多角化经营,事业部制的企业集团已经是企业的主要形式,企业更像一个财团,跨行业经营是必要的经营方式。任何一个有良好前景的行业,只要一出现,就会有许多企业介入,资本不再是瓶颈,每天有超过2万亿美元的游资在寻找投资机会;就算在国内,这种情况也屡见不鲜。许多著名厂家都在不断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比如海尔,就从原来制造电冰箱、冰柜而扩展到生产空调、洗衣机、彩电等几乎所有家用电器,近来又进入了电脑市场。

第二、竞争手段越来越多。传统的竞争手段主要集中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价格两个方面,现在竞争的焦点往往出乎预料,产品款式、广告、售后服务、信贷支持甚至品牌的文化象征都成为吸引消费者的手段。 在许多新兴行业中,新技术带来了全新的竞争手段,当年IBM公司通过公布IBM个人计算机的技术标准和总线结构,使全世界计算机制造商可以自由仿制而使自己成为世界标准,一举击败竞争对手王安和苹果就是一个成功范例;网景公司的免费下载和微软的捆绑销售也是新竞争手段的典型。

第三、竞争规则频频改写。竞争规则是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逐步确立

1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起来并被市场参与者认同的,但是现代市场中层出不穷的新技术和随之而来的新型竞争手段已经使许多旧规则失去作用,特别是那些掌握着崭新技术的小公司,一进入市场就带来全新的竞争规则。1998年开始的美国司法部诉讼微软公司违反“联邦反垄断法”一案,就突出表明:旧有的竞争规则在新市场形势下捉襟见肘。

第四、竞争结果空前残酷。现代市场竞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结果残酷,不管多大规模的企业,一旦在重大经营决策上出现失误,结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很少有机会缓过劲来卷土重来。

知识经济社会的竞争是一种非常激烈、超强的竞争,因此企业必须树立不断创新的观念,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创造出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在超强的市场竞争中才能取得持续不断的胜利。

三、 来自变化的挑战

纵观世界历史上几次大的产业革命,都会发现技术进步在改变生产方式的同时,无一例外地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电的发明,汽车的发明,电报、电话、电视的发明,直至计算机的发明,无不深刻地改变了整个社会的形态。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络的大规模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工业生产上,导致了工业机器人和CAD、CAM技术的广泛使用,不仅有效地节省了劳动投入,也极大地提高了产品质量,而且使新产品的开发周期大大缩短,这一变化使得跟不上形势的企业很快就被竞争对手淘汰出局。为了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各国企业都把开发研制新产品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像SONY、松下等企业,每天都有几十种新产品研制出来,有的企业干脆做到可以根据客户的要求随时进行定单生产,而交货速度和价格比以前进行批量生产时毫不逊色。

除了在产品方面的变化外,企业在服务上的创新也是层出不穷。金融机构为企业融资而推出的不断花样翻新的金融工具就是典型。当然变化不是单纯的,前面我们介绍到顾客和竞争的时候,也谈到了许多变化。 变化对企业最大的挑战,是来自思想观念的挑战。昔日的辉煌往往成为企业变革最沉重的包袱,这是有无数沉痛教训的。德国曾经一度是照相机大国,60年代以前,几乎所有的高档照相机都产自西德,但由于不愿放弃在精密机械相机上的成功,当日本照相机机厂家纷纷推出电子单反30mm照相机时,依旧墨守成规,最终失掉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以至专业摄影记者手中原本清一色的徕卡、禄来(六十年代以前的德国照相机品牌),几乎都变成了理光、尼康和佳能,老百姓手里,则更是日本袖珍傻瓜相机的领地。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如杜邦抱守尼龙抵制树脂、日本人不愿放弃投入大量资源研制的模拟式高清晰度电视„„结果是无一例外,抱

20

残守缺者最终失败。

当然,来自变化的挑战还有很多,诸如宏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环境等的变化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我们可以把上文所讲的三个方面的挑战统称为来自于企业外部环境的挑战。企业环境变化的挑战又可分为两个大的方面,即企业中观环境和企业宏观环境。企业中观环境又叫企业的行业环境,或者说是企业的市场环境。上文所讲的来自于顾客和竞争的挑战属于企业中观环境的内容,而变化则属于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中观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用波特的行业五种竞争力量模型(行业内现有竞争者、潜在加入者、替代品生产者、买方和卖方的侃价能力等五种竞争力量)①。对于宏观环境的分析,我们可以采用PEST分析模型,即从P(Political, 政治法律环境)、E(Economic, 经济环境)、S(Social, 社会文化环境)和T(Technologic, 技术环境)等四个方面来分析。

四、 来自企业内部科层化的挑战

在企业内部,最大的挑战在于企业结构的逐渐科层化。一个刚刚创立的企业总是充满活力的。随着企业经营走上正轨,企业中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关系逐步稳定,管理者的权利开始相对固定,人们的日常工作变成例行公事,企业就在每个人的惰性之中,不知不觉地变成一个官僚机构,这就是企业的科层化。科层化是一切组织的必然趋势,企业也是概莫能免。科层化的危害在于企业失去变革的勇气和创新的活力,使企业的规模变成巨大的包袱,管理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增加,对外界变化和顾客要求无动于衷。企业一旦陷入科层化,只有两种选择——变革或死亡。 有句格言:‚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同样,企业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固有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形成特有的政策、制度、组织结构和稳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这就是公司自己的特色“文化”。在以后的发展中,企业就会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我行我素,缺乏变革和创新的动力,这就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惯性”。著名的INTEL公司前任总裁安德鲁·格鲁夫有一句明言,就是‚任何高速发展的企业都孕育着一颗毁灭自身的种子,任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一个个的战略死亡之谷,我们只有每次都跨越战略死亡之谷,才能获得更快速的发展‛。

安德鲁·格鲁夫还说:‚我们已经进入了十倍速时代,成功和失败都将以十倍速的节奏发生‛。未来的社会,‚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次是一个笃信‚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达尔文主义者,也

参见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陈小悦译,1997。

2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①称未来社会将是‚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社会。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变革与创新,才能适应这个充满着激烈竞争,而又瞬息万变的社会,做一个“适者”,而不遭“淘汰”。

第三节 管理创新的原则与主体

原则即人们在过去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对客观事物相对正确的认识和看法,它将对人们未来的实践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管理创新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它亦有其特定遵循的原则。上两节主要分析了有关企业管理创新的概念、分类及创新的背景,这一节中将重点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和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进行一定的分析和论述。

一、企业管理创新的原则

管理创新的原则是指产生管理创新创意的行为准则,是管理创新的基准和出发点。笔者认为,管理创新的原则可用一个大写的英文单词“ECONOMICS”来概括,具体含义现分述如下: 首先,管理创新的原则是“经济学”原则。“ECONOMICS”英文意思就是“经济学”。而经济学是一门关于选择的科学,是研究如何对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从而达到良好的综合效益的目的。这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①管理创新的经济性反映在资源配置的机会成本上,即管理者选择一种资源配置方式是以放弃另一种资源配置方式为代价而取得的。②管理创新的经济性反映在管理方式方法选择上的成本比较,因为在众多进行资源配置的方式方法中,其所费成本不同,故如何选择就有个经济性问题。③管理创新是对资源有效整合的动态过程,故选择不同的资源供给和配比,就有成本的大小,这是经济性的另一种表现。因此,把“经济学”原则作为管理创新的原则,符合管理创新的本质。

然后我们可以把“ECONOMICS”看成一系列英文单词的缩写,即:“有效性(Efficient)、可控性(Controllable)、开放性(Open)、新颖性(New)、突出性(Outstanding)、群众性(Mass)、综合性(Integrative)、创造性(Creative)和系统性(System)”。这样又可有以下原则:

1. 有效性原则。管理创新就必须富有效率,无效率的资源整合就达不到提高企业综合效能的目的,就称不上是管理创新。

2.可控性原则。一方面,管理创新应在决策层的控制和指挥之下,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另一方面,管理创新要具有可操作性,这样才能更方便地付诸实践,达到预定的合理目标。否则,再好的创意也只

参见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0月出版的《世纪联盟——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微软和英特尔》。

22

能停留在设想或空想的阶段。

3. 开放性原则。管理创新不是一个封闭的管理过程,管理者要善于运用先进科学的管理理论和方法,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结合具体情况适时进行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推广与创新,以促进企业的振兴与发展。

4.新颖性原则。管理创新的魅力就在于其新颖性,没有新颖性,管理就只能是一种重复性的工作。当然,这里的新颖可以是一种新的管理范式的创造性运用;可以是提出一种新的管理思路、方法,也可是创设一种新的组织机构或制度并使之有效运作等。

5. 突出性原则。管理创新是一种系统性的活动,涉及的面比较宽广,如果一开始就全面铺开,期望立即取得很多新成果,恐怕管理创新活动就没有重点,没有主攻方向,就会造成精力分散,只能停留在设想阶段,虽有些创意而不会成为创新活动。管理创新范围的广泛性,决定了只有集中精力,因时、因地制宜,解决主要矛盾,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 群众性原则。现代管理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管理创新活动是理性的,也是感性的,管理实践是管理创新的唯一源泉,因此,作为管理实践主体的广大群众的参与是十分必要的。一个企业活力的大小,经营成果的好坏,其重要一环就在于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另外,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相比,群众参与更重要,因为管理组织要求有相对的稳定性,而每一微小的变化,常常涉及到组织中不同地位人们的根本利益问题,管理创新中人为的阻力常大于技术创新中人为的阻力,自下而上的群众性合理化建议与自上而下的行政指挥相结合,在减少人为阻力,保证管理创新方案的顺利执行具有一定的优势。

7. 综合性原则。创新活动的展开或创新意向的获得可以通过各种学科知识的交叉综合得到。从管理创新历史过程来看,有两种值得重视的创新方式:一是用新的科学技术,新的学科知识来研究分析现实管理问题。即从一种新的角度研究问题就可以得到不同于以往的看法、启示,这便是一种创新的灵感。二是沿用以往的科学知识、方法、手段综合起来,系统地看待管理问题,得到不同于以往的思路、看法、启示。

8. 创造性原则。管理是一种动态活动,对每一个具体的管理对象没有一种唯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可以参考,那么欲达到既定的组织目标和责任,就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没有创造性,就无从谈起管理创新。

9. 系统性原则。管理创新是系统工程,对于外部环境多变,内部因素众多,相互关系复杂的管理进行创新,没有系统的观点,不采用系统思考的方法是绝对行不通的。

当然,上面所述的这些管理创新原则彼此之间不是孤立,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灵活地运用和把握这些原则,对于指导企业的管理创新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

在分析了管理创新的含义与分类以及管理创新的原则后,我们还须明确企业创新主体问题。这个问题与企业家职能密切相关。古典经济学家一般把企业家看成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指挥者。

首先将企业家与创新联系在一起的还是熊彼特,他明确提出,企业家的职能就是创新,他将创新精神看作是企业家精神的集中表现,将其作为经理人员是否是企业家的根本标志。他认为经理人员只有从事创新活动时才能被称为企业家。创新的承担者(主体)只能是企业家。发明者不一定是创新者,只有企业家才会组织和有能力完成技术创新,而经济增长的根源正在于企业家的技术创新活动。现在有关企业家的论述一般都源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

同样,制度经济学家研究制度创新时也赋予企业家创新主体地位。首先是诺贝尔奖得主科斯在其经典论文《厂商的性质》(见前文)中,研究了为什么会有企业的问题,也论述了企业家在企业生产中的作用。他认为企业组织是市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其前提是一个权威(企业家)支配生产要素的成本要低于市场交易成本。而且企业家的指挥、组织能力的限制决定了企业的边界。诺斯(D.C.North)随后将科斯的经典理论应用于制度创新问题研究,认为‚企业家和他们的组织会对(可观察的)价格比率的变化直接做出反应,通过将资源用于新的获利机会或(在现有规则内变化无法实现时)间接地通过估计成本和收益以将资源用于改变规则或规则的实施。‛①从而,把企业家归为能预见到制度创新的潜在利益的决策者和首创人——“第一利益集团”中的一员。

无论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所谓的企业家,还是熊彼特、科斯和诺斯意义上的企业家,都是一般意义的企业家,并没有区分企业所有者和实际经营管理者。在现代企业中,尤其是现代股份公司中,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了,形成代表所有者利益的董事会和从事实际经营管理工作的经理阶层——职业企业家。职业企业家的产生不是由于个人财产或世袭,而是由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需具有专门经营管理才能的人专职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在这种所有权和经营分离的企业中,所谓企业家是创新主体就失去了具体指代对象。其实此时的企业家职能已经分解了,相应的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承担主体也随具体问题的差异而在董事会和经理阶层之间发生变化。据董事会和经理人员一般意义上的分工,我们可以说,有关企业制度创新、重大的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问题的决策侧重于由董事会制订,而一般的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决策则更多地成为职业企业家——经理阶层的职责。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程度的差异会影响创新职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第116页,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24

责在双方的分配。还应指出的是,在当今人本管理及全员参与的现代管理趋势下,每位员工都会对创新活动发挥作用,这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点我们在分析管理创新的群众性原则时已经讲到过。

但总的来说,笔者认为,真正管理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家。因为创新需要信心、需要勇气,只有企业家才具有敢于冒风险、敢于挑战的精神。管理创新更需要企业家的胆识和魅力,需要企业家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只有企业家才能审时度势,认真预测、分析和把握未来企业管理的潮流和发展的方向。另外,企业家还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整个过程中起着核心的作用,所以企业中的创新活动应该是企业家的职责,而企业家应是企业创新的主体。

为了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下面我们引入并发展一个管理创新的新理论——企业管理九段论。

第四节 管理九段论与企业管理创新

如何评价一个企业管理的水平?有没有一个通俗、科学的评价方法?有没有一个科学的理论去指导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在本节中,围绕上述几个问题,来探讨一个管理创新理论——管理九段论。

一、 管理九段论的内容

众所周知,围棋九段反映了围棋棋手的成长经历和达到的水平。我们可以借鉴围棋的做法,把企业的管理的水平也用“九段”来衡量。笔者根据何传启在《K管理:企业管理现代化》一书中所提到的企业管理九段理论(该书中所提到的管理九段为:经验管理、效率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柔性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管理、文化管理和战略管理)的理论解释及其分类,结合自己所学的企业管理知识(或者说何传启的管理九段论的提法给了我重大的启示),对该理论作了适当的修改和相当大的调整,提出了自己的管理九段论法。把处于前三段的经验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划为低段管理,处于中间三段的创新管理、柔性管理和资本管理划为中段管理,及处于后三段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划为高段管理。整个管理的九段用表1-1来加以说明。

表1-1 企业管理的九个阶段 管理九段 一段 二段 经验管理 成本管理 管理的特点与重点 经验是起步,依靠企业家的精神和能力,管理很不规范。 成本是优势、效率是基础、生产为中心。金字塔式组织结构,不断建立管理制度,进行成本控制。竞争武2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三段 四段 质量管理 创新管理 器是价格。 质量是根本。质量控制、全面质量管理、质量体系的认证。市场导向、顾客导向。竞争武器是质量。 创新是灵魂。强调企业全面创新,建立创新小组,R&D投入大,技术领先。树立标新立异的战略。竞争武器是创新。 柔性是法宝。柔性制造,快速反应,扁平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加强计算机控制,强调沟通合作。竞争武器是柔性。 资本运营是关键。企业重组,企业并购,资产剥离。企业多元化,进行企业流程再造。竞争武器是集团化和国际化。 知识是财富。知识共享,共同学习,团队协作,人本管理。强调知识资本地位,开发知识,积累知识。竞争武器是知识。 战略是统帅。战略制定、实施和评估,灵活运用各种战略。企业全球化、一体化。竞争武器是战略。 文化是价值。分析和塑造企业文化。企业经营的是企业文化。强调企业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影响。 五段 柔性管理 六段 资本管理 七段 八段 九段 知识管理 战略管理 文化管理 低段管理:

管理一段:经验管理。处在经验管理阶段的企业,企业管理还很不规范,这样的企业一般处于创业初期,创业者都非常有工作热情,彼此之间也都非常合作、非常信任,相互之间不存在大的利益和目标的冲突、容易协调,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创业成功。因此企业管理起来也非常容易,凭企业家或创业者的经验、热情和创业精神就可以把企业管理好。所以经验管理期的企业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凭感觉经营,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里算哪里。

管理二段:成本管理。当企业创业成功,企业进入守业阶段后,创业的激情就转为变得理智、冷静和稳重。经营者就会慢慢考虑到企业的赢利目标,考虑到企业的经营成本和生产与管理的效率。这时候的企业高效率和低成本是成功的基础。效率管理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逐步建立起职能化的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如人事部门、生产部门、销售部门、财务部门等等),简化工作的程序,推行生产和工作的标准化。企业进入发展阶段后,开始重视专业化的生产和经营,强调企业的成本优势,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企业采取的措施有:制定成本计划、设立成本中心、加强成本控制等。

管理三段:质量管理。新成立的企业都有某项新技术(比如自己研制或购买的专利技术),因此生产出来的产品一般都有广阔的市场。慢慢的

26

随着竞争者的加入(这是行业特有的演化规律),企业就必须开始重视生产的成本和效率,原有的凭技术优势取胜开始转化为依靠成本优势取胜,企业不断的扩大生产规模。随着行业进一步的演化,企业具有的技术优势几乎完全丧失,这时候企业便要开始重视产品的质量了,强调产品的技术含量和产品的性能价格比,依靠质量优势取胜。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发展的根本。质量管理的方法有:全面质量管理、质量认证体系(如ISO9000体系)等。我们国家现在很多企业都处在质量管理阶段。

中段管理:

管理四段:创新管理。任何一种产品和技术都有它的生命周期。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创业时的技术以及依靠此技术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市场上将不具有任何竞争力,迫使企业重视创新,走上创新管理阶段。依靠原有技术积累,把大量资金用在技术创新上,寻找市场新的突破口,并加强企业创新的管理,提高创新的效率。处在创新管理阶段企业的特征是,生产和经营多种产品,企业生产和经营的规模逐渐扩大,经营范围不断向其他行业延伸。处在创新管理阶段的企业,一般制定多元化的经营发展战略。 管理五段:柔性管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将走向柔性管理阶段。处在柔性管理阶段的企业一般制定一体化的经营发展战略。柔性管理是相对于企业刚性管理的一种新的管理方式,它是现代化企业的一种灵活的管理模式,它要求企业组织结构是扁平的和灵活的,企业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是市场导向的和快速变化的,信息沟通是畅通的和便捷的,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的发挥,企业能顺应市场的变化迅速反应和及时调整。柔性管理是人性化的管理,是增强企业灵活性、适应性、创造性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管理,它通过人性化的组织系统、优良的信息管理、快速的反应机制、灵活的生产体系、市场导向的开发与服务来实现这些目的。

柔性管理可以用表1-2表示:

表1-2 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管理的含义 柔性组织 注释 柔性组织是一种扁平的外部导向的灵活组织,强调信息沟通、网络化结构和快速反应,相对的传统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是刚性结构,等级森严,反应慢,沟通有限。 权变管理理论和系统管理理论是70年代以来流行的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认为,没有最佳的管理方法,企业应根据环境的变化选择适合的管理方法。系统管理理论认为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开放系统的特点和规律。 以权变管理和系统 管理理论为基础的 新管理模式 2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生产过程的 灵活管理方式 产品开发过程的 灵活管理方式 工作的灵活管理方式 完全市场导向的 灵活管理方式 柔性生产,敏捷制造,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虚拟生产,分布式生产等。 用户指导或参与的产品设计与开发,多样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产品。 弹性工作制,远程工作,在家上班等。 管理信息和情报,根据市场变化,快速反应和迅速调整。 管理六段:资本管理(运营)。企业经营管理的更高阶段便是资本运营。

在资本运营的前五个阶段,企业经营管理的都是单个或多个相关的产品,在资本管理阶段,企业管理的是企业的整个资本,或者说企业是经营“企业”的企业。因为,这个时候企业是一个大的集团,它其中包括很多小的企业。集团将通过资本运营,比如通过兼并、收购(又统称并购)、剥离等方式使企业资本价值最大化。集团在运营过程中,将购进那些与集团发展方向一致的企业,而卖出那些与集团经营方向不一致的企业,甚至将某些企业以一定的市场价格买进后,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与改造,然后再将其以更高的市场价格卖出去。因此,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已不再是简单的产品,而是生产经营的“企业”。这个阶段企业管理就叫资本管理。处在这个阶段的企业将逐步走向国际化,甚至全球化发展的道路。另外,由于企业在长期的经营发展中,在管理决策、工作程序、经营观念、组织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形成了一定的“定式”,组织内科层化和官僚化现象比较严重,因此,企业有必要进行整体性的创新和变革。于是,企业运用企业流程再造技术,像拆掉一部机器那样把企业完全拆开,然后再进行重新组合,并不企业改造为以流程运作为中心的企业,从而实现企业绩效的飞跃。

高段管理:

管理七段: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最大的特征就是以知识、智力,以人为中心,是对前面管理以生产、以物为中心的最大突破。关于知识管理我们在下一章还要详细论述,这里只简单指出它是企业管理的更高阶段。 管理八段:战略管理。对处于高段管理的企业来说,企业的赢利目标已不再是企业最重要的目标了,企业强调的是对整个行业、整个社会乃至整个世界的影响,强调的是在社会和世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对于处于战略管理阶段的企业来说,战略构成了企业的做重要要素,企业的发展已经能够基本上预测未来世界和环境的变化及走势,并对未来社会和环境的变化做出迅速的反应,企业已经成了这个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因此,战略管理就是指高瞻远瞩、未雨绸缪地规划企业未来,以战略决策及其实施管理统领全局。处在战略管理阶段的企业带给世界的已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或一种单纯的服务,而是一种经营管理的观念和哲学,或者说是一

28

种战略价值观。

管理九段:文化管理。文化管理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最高阶段,也是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对于处于文化管理阶段的企业来说,和战略管理阶段一样,企业生产和经营的已不是一种单纯的产品或服务了,企业创造、经营和管理的是一种“文化”,文化已成为企业中最重要的一种要素。企业在长期经营发展中形成的,或者塑造的企业文化,对整个社会甚至整个世界的文化都会产生深远影响。比如可口可乐、麦当劳就在全世界范围内创造了一种理念、一种文化(这并不说明他们已处于文化管理阶段)。我国的海尔也创造了一种经营管理的文化,并对我国的企业界的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管理九段的发展可以完整地用图1-5(下页)表示。

二、 管理九段论的应用

管理九段论的应用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企业管理的九段不仅代表企业管理从低段向高段的发展过程,而且还表示企业管理的九种成功模式。企业管理不仅可以循序渐进地从低段向高段发展,而且还可以跨过其中的一个或某几个阶段,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或者,企业也可单独地引入其中一种管理模式,比如创新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等等。所以,企业管理的九段就像围棋棋手九段一样不是一成不变,它因不同的企业和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而不同。

第二、企业管理九段不仅说明了企业管理发展的规律,而且还可以用来衡量和评价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当然,真正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要靠建立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光凭分析一个企业是处在成本管理、质量管理,还是处在知识管理、战略管理阶段还不行。也许有一天,企业的老总在一块儿后会经常谈起这样的话题:“贵公司的管理水平现在处在几段水平”。比如,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管理都还处在低段水平,很多企业都在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或者进行ISO9000体系的质量认证,只有极少部分企业可能走向了中段管理阶段。

经验 管理 低段管理 中段管理 高段管理 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创新管理柔性管理资本管理知识管理战略管理文化管理 生产经营 单一 产品 生产经营 多种 产品 以单产品为中心转为 以多产品为中心 转为 以资本为中心 29 资本运营经营“企业” 创造与经营知识 创造与经营一种战略理念或文化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图1-5 企业管理九段的发展

第三、虽然可以通过分析企业是处在质量管理、创新管理或文化管理阶段来衡量企业的管理水平,但这并不说明在企业处于低段管理阶段时,中段管理的创新管理、柔性管理和资本管理以及高段管理的知识管理、战略管理和文化管理就不重要。相反,创新、柔性、战略、文化以及人本管理对于处在任何管理阶段的企业都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战略与文化,对于任何企业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任何企业在发展中,都要不断制定和调整自己的战略,任何企业在发展中也都会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因此,企业管理阶段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企业管理阶段的划分只不过是说明了处于该阶段的企业管理的核心要素和管理的重点。

第四、虽然企业管理九段可以用来评价企业的管理水平,但是光看一个企业的管理是以某种要素为中心,比如质量管理、创新管理或文化管理,还不能得出这个企业就处在相应的管理阶段,比如三段、四段或九段。综合评价和考核一个企业的管理水平,还要形成一套科学、完整,而又令人信服的指标体系,管理九段仅仅是一个企业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第五、企业管理九段还表明,企业要提高管理的水平,实现从管理低段向管理高段的发展,必须进行管理创新。因此,企业管理九段对企业的管理的创新将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 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向管理高段发展

一个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可能是由于创业者抓住了某一个市场机会或者拥有某项先进的技术而取得成功。正如上文所说,这个时候企业的管理还处于经验管理阶段,创业者都非常有工作热情,彼此之间也都非常合作、非常信任,相互之间不存在大的利益和目标的冲突、容易协调,共同的目标就是要创业成功。因此企业管理起来也非常容易,凭企业家或创业

30

者的经验、热情和创业精神就可以把企业管理好。但是,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企业经营的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就会出现管理与发展不一致、不协调。这个时候,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树立新的管理观念和管理理念,建立新的管理规范和管理制度,引入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的管理的水平,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向高段发展,从而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速度。因此,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的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管理创新,使企业不断由管理低段向管理中段发展,并且由管理中段向管理高段发展,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的水平,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与企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速度相一致。

由于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我国先阶段的企业管理还普遍处于低段管理阶段,只有个别企业的管理到了中段管理的水平,这种状况很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企业管理的要求,特别是不适应当今知识经济社会下的挑战。因此,目前我国的企业更要进行管理创新,要慢慢脱离企业的低段管理水平,即经验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逐渐发展到中段管理阶段(并不是说低段管理就再不重要,相反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是处于任何管理阶段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即创新管理、柔性管理和资本管理。并且要树立高段管理的观念,逐步向高段管理发展。

综上所述,管理九段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模式,更为我们进行企业管理创新提供一个非常好的参照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就可以应用管理九段论来进行管理创新,使企业管理水平上升到管理七段的知识管理水平,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在对中国企业管理的要求。

第二章 知识经济及其对企业的影响

本章重点阐述知识与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征,并引用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的有关论述来说明知识的演进与知识经济学的产生,以及作为知识演进结果的管理知识的重要性。最后着重论述了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的影响,及其结果——促成了企业生产方式的改变与企业形态的多样化。

3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第一节 知识的含义与知识的演进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知识、数据与信息之间既有差别,又有联系。知识的概念及应用在知识的发展过程中有了很大的变化。知识经济学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本节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和分析。

一、 知识的概念、分类与特征

关于知识的概念,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知识指的是被进一步融入一般性表达的信息,知识的含义为:信息、数据、图像、想象、态度、价值观,以及其他社会象征性产物。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类迄今为止所创造的所有知识,其中科学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知识是最重要的部分。

笔者认为,知识的概念应该把握以下两点:

1、知识就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经验的总结和对事物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或者简单地说,知识就是一种经验。经验有两种,即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即行为主体对自己长期实践的总结,它源于行为主体在长期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对事物发展规律的追求与探索。间接经验,即他人对自然规律和实践的总结,它是各种用文字符号记载的知识。这种知识是我们全人类劳动的成果,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我们所学的书本知识就是一种间接经验。

2、知识与数据、信息之间既区别又有一定的联系。知识经济时代也是信息经济时代,各种数据和信息是铺天盖地,非常繁多,但是,知识并不等于数据或信息。数据(Data)是事物或现象发展和变化规律的一种原始记录,比如有一群人的身高为(cm):187、167、173、156、162等等,从中看不出特殊的含义;而信息是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数据,信息是有价值的、有特定意义的。比如通过上面的身高原始数据分析后,我们得出这群人的平均身高为172.23(cm),这是一个有用的信息,它让我们了解到这群人整体上都比较高。

知识与数据或信息都不同,知识强调人的属性: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对自然、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总结,是人们的正确经验。但人们对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经验总结,必须依据所记录的数据和一定的信息进行积累、加工和处理,从而得出规律性的结论,才能对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产生正确的认识。就这种意义而言,知识涵盖了数据和信息。比如,人们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得出,人的平均身高一般都在150-188(cm)之间,并且人的身高会受民族、种族、国家、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就是知

32

识,它让我们掌握了人的身高规律。

关于知识的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专家门把当代人类全部知识分为4类:①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at),是指关于事实和现象的知识;②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why),是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知识;③知道怎么做的知识(Know-how),是指对某些事物的技能和能力;④知道是谁的知识(Know-who),涉及谁知道和谁知道如何做某些事的信息,是指关于人力资源方面的知识。

著名的经济学家汪丁丁最近分类认为,除了可以见诸文字的知识以外,其它知识可以被分为三类:①物化于资本品的知识,随着资本品的折旧而消失,随着新的资本品的形成而更新;②蕴涵于劳动者的知识,随着劳动者的死亡而消失,通过教育和模仿部分地转移到下一代身上;③蕴涵于制度的知识,它不能存在于一个特定的组织起来的人群以外。这三类知识的共同特点是它们无法通过文字来进行交流,尤其是后两种知识不能脱离知识载体即知识拥有者而存在。 上述两种分类,笔者觉得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分类更加科学和合理,下文在有关知识管理的论述中还有进一步的说明。

说到知识的特征,笔者认为,知识一般具有以下本质特征:①不可替代性,在经济理论中,所有物品是可替代的,而每一种知识具有的独特性,知识之间难以替代②;不可逆性,人们一般掌握了某种知识,便不可逆转,不可被剥夺,某种知识一旦被传播,就不可收回;③非磨损性,知识在使用中本身不会被消耗,可重复使用;④不可分性,一条信息,不可能被分成几个部分;⑤可共享性,所有物质商品都有排他性,但一种知识不排除他人可以同样完整的使用和拥有;⑥不能简单相加,而是有乘数效应;⑦无限增殖性,知识在生产和传播过程中,有不断增强、丰富的可能性。

知识的上述特性决定了知识与一般的生产要素相比有本质的区别,这种区别表现为:在知识经济中,知识已不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而是经济增长的内在的核心的因素。当知识成为主要经济要素后,经济增长方式会发生根本变化,长期高速增长成为可能。

二、 知识的演进与知识经济学的产生

著名的美国经济学家、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他的《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论述了有关知识的演进阶段①,书中是这样论述的: ‚从1750年到1900年的150年里,资本主义和技术征服全球,创造了

演进一词为笔者根据理解所加,书中并没有提到,后文亦如此,演进说明了知识及知识应用的不同发展阶段。

3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世界文明。资本主义和技术创新都不是新事物;很久以来在西方和东方,这两者都是常见的、反复出现的现象。与众不同的是它们的传播速度以及它们跨文化、阶级和地理而遍及全球的范围。正是这一点,如此的速度和范围,使资本主义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转化为一种‘制度’,并使技术进步转化为‘工业革命’。

‚这种转变是因为知识含义的彻底改变而引起的。在西方和东方,知识一直都被看作是用于存在的。几乎一夜之间,它就开始用于实干了。它....成了一种资源和有用之物。知识一直是一种个人利益。几乎在一夜之间,.......它变成了一种公共利益。

‚在第一阶段的100年里,知识被用于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从而..........产生了工业革命。但是,它也产生了如马克思所称谓的‘异化’和新的阶....

级和阶级斗争,以及伴随而来的共产主义运动。开始于1880年左右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高潮的第二阶段里,知识在其新赋予的含义下开始用于工作。这开创了生产力革命,在75年里使无产者转化为享有上层阶.......级工资收入的中产阶级一员。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运动因而让位于生产力革命。最后阶段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这就是....管理革命。知识正在迅速成为唯一的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靠了边。....

称我们的社会为‘知识社会’可能为时过早(而且肯定太放肆)。至今我们只有知识经济。但是我们的社会一定是‘后资本主义社会’。‛

上文的引用中有很多是关于社会、政治和阶级的论述,这不是本文所研究的范围(后文中的引用也一样),但它确实讲述了知识演进的三个阶段:知识被用于工具、生产过程和产品,由此产生了工业革命;知识被用于工作,由此开创了生产力革命;知识被用于知识本身,由此出现了管理革命。由此看来作为知识演进的结果,管理知识将是人类最重要的知识。 在德鲁克的工业革命的论述中,主要讲述了有关资本主义社会和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分析,并提到了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在生产力革命的论述中,提到了一个著名的人物,那就是管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并具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强调了“将知识应用与工作,迅速提高了生产力”。他说道,‚达尔文,马克思和弗洛伊德常被称颂为‘现代世界创始人’的三位一体。……泰勒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是件小事,而严重的事情是只有极少数的人认识到,是将知...识应用于工作引发了过去100年生产力的迅速提高,从而创造了发达经济国家。‛

德鲁克更加详细地论述了知识演进的第三阶段,即管理革命阶段。‚250年前开始的知识含义的变化,改变了社会和经济。正规的知识被视为关键

34

的个人资源和关键的经济资源。知识是今天唯一有意义的资源。传统的‘生.............

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没有消失。但它们已成为次要的了。只要有知识,就能得到它们,而且能轻易地得到。在这一含义下,知识是一种效用,是获得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手段。

‚上述这些发展,不管是否值得想望,都是对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做出的反应:知识正在被用于知识。这是知识转变的第三阶段,或许也是最后的阶段。提供知识以找出应用知识创造效益的最优方法,事实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但是,知识正在被系统地、有目的地用来界定需要什么新知识,它是否可行,以及知识产生效益必须做什么。换句话说,知识正在被用于系统创新。‛

所有这些都说明了知识在演进过程中越来越显得重要,越来越被重视,而且越来越在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还论述了知识经济学的产生。

‚我们至今还不十分理解,知识是如何作为经济资源起作用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经历以形成一种理论并检验它。至今我们只能说,我们需要这种理论。我们需要一种使知识成为财富创造过程中心的经济理论。只有这种理论能解释目前的经济。只有它能解释经济增长。只有它能解释创新。……。

‚至今,还没有知识领域的亚当〃斯密或大卫〃李嘉图的任何迹象。但对知识的经济行为的第一批报告已开始出现。

‚这些报告清楚地说明,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并不以现有的经济理论所假定的方式运行。因此,我们知道,新的经济理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理论,将完全不同于任何现有的经济理论,无论是凯恩斯主义还是新古典主义。

‚经济学家的基本假定之一是,‘完全竞争’既是资源分配模式,也是经济收益分配模式。不完全竞争是‘现实世界’中常见的。但是它被假定为经济受外部干预,即垄断、专利保护、政府管制的结果。但在知识经济......中,不完全竞争似乎是经济本身固有的。……。 .................

‚经济学家的另一基本假定是,经济取决于消费或投资。凯恩斯主义拥护者和新凯恩斯主义拥护者提出经济依赖于消费;古典主义拥护者和新古典主义拥护者提出经济依赖于投资。在知识经济中,两者似乎都不控制...............经济。没有丝毫证据说明,经济中的消费增加导致知识的更多产出。也没...

有丝毫证据说明,经济中的投资增加导致知识的更多产出。……。

‚同样与传统经济理论不一致的是,不同种类的知识缺少共同的名称。不同地块的出产不一样,但它们的价格由这些不同之处,即产出的数量来

3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决定。说到新知识有三种……。总之,现在(至少至今)不能用数量来表..................示知识。当然我们可以估计生产和销售知识的成本是多少,但是我们说不....

出生产多少(实际上甚至说不出‘知识收益’是什么意思)。然而,如果没有用数量关系表示经济活动的模式,就没有经济理论。没有经济理论,就不可能做出合理的选择(而合理选择正是经济学所要完成的全部事情)。‛

随后在“知识生产力”一节中又提到‚知识没有跌价。所有发达国家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上花的钱差不多是其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知识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成功方面,总之在社会经济运行方面越来越是决定性的。‛知识要成为生产力,管理要发挥重要的作用,‚使知识富有成效.......是一种管理的责任。它不能由政府来承担。但它也不能由市场力量来承担。........

它需要系统地、有组织地把知识应用于知识。‛

接着,德鲁克提到了“把知识应用于知识”管理应遵守的规则:

‚第一条规则理所当然是为了产生效果,知识的目标必须定得高。步子可小一点而后逐渐加快。目标必须雄心勃勃。知识只有当被应用而产生影响时,否则是决没有生产力的。 ……

‚其次,使知识有生产力,需要知识完全集中。它必须高度集中。知识方面的努力,不管是个人的还是集体的,都需要设立目标和进行组织。它不是‘天才的闪现’,而是实干。

‚使知识有生产力,还需要系统地利用变化的机会。这些机会必须与知识工作者和知识集体的能力和实力相适应。

‚使知识有生产力,最终还需要管理时间。知识的高生产力产生于一个长期酝酿阶段的结束之时。可是,知识生产力还需要短期的细水长流般的效果。因此它需要要求一切管理中最难达到的成就:是长期和短期保持平衡。‛

对于上面所有德鲁克先生关于知识的演进与知识经济学的论述,就我现在所学的知识来说还不能加以评论,但至少我们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第一、知识将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越来越重要,而且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未来的社会将是知识的社会。在未来,决定一个人在社会中地位将不再是拥有金钱或资本的多少,而将是拥有知识的多少,“知识家”将取代“资本家”的地位。

第二、知识经济学将对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形成极为有力的挑战。未来的经济学将用知识代替资本或货币来进行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富

36

裕程度,GNP(国民生产总值)将被GNK(国民知识总值)所替代。 最后、在所有知识中,管理知识是最重要的,而且知识要转化为生产力,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并负有重大的责任。在西方大国,产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主义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让位于经理式的资本主义①。

第二节 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至今,已出现了很多种关于知识经济的提法,有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一种智力经济,有认为知识经济就等同于信息经济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它与传统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相比又有哪些特征。下面将重点分析和论述有关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征,并简要说明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一、知识经济的概念与特征

近几年,“知识经济”一词频繁出现于报端。似乎“知识经济”是一个新提出的新概念、新名词,其实不然。早在1959年,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就从对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的分析中预言了“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主体,后来又提出了“知识社会”的概念。

1962年,弗里茨·马克鲁普在《美国知识的生产与分配》一书中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并将其分为教育、研究与发展、电讯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五个部分,还以此作为衡量美国知识存量与增量变化的依据。

70年代初,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在《两个时代之间——美国在电子技术时代的任务》一文中提出,我们面临一个“电子技术时代”。1993年,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又提出“后工业社会”。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1980年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出了“超工业社会”、“后工业经济”,认为出现了一种不同于工业经济社会的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知识经济”的说法。这一年,未来学家托夫勒在《力量的转移》一书中写道,‚知识的变化是引起大规模力量转移的原因或部分原因。当代经济方面最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创造财富的新体系的崛起,这种体系不再是以肌肉(体力)为基础,而是以头脑(脑力)为基础。‛

196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明确提出“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6年12月30日的美国《商业周刊》发表一组文章,提出“知识经济”一词。

关于产业资本主义和金融资本演变为经理式的资本主义过程中,管理发挥的作用详见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3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1997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又采用了联合国研究机构以前提出的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说法。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1998年版《发展的知识(Knowledge for development)》。电子技术时代、后工业社会,或工业经济、超工业社会、信息经济、高技术社会、知识经济、智力经济、新经济、发展的知识的名词,尽管提法不同,实际上讲的是一个意思,即强调知识的经济作用。后来渐渐的统一为“知识经济”,这一提法事实上已取得了各国的共识。

尽管人们把未来社会的经济称之为知识经济,但在学术界也有主张称之为信息经济更为确切。当然也有的称为数字经济、网络经济、比特经济(由于信息单位是比特,由此而称为比特经济)以及智力经济和智能经济、非物质经济、后工业经济等。笔者认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这两个提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互换使用。所谓信息经济,是以现代信息技术等高技术为基础,信息产业起主导作用,基于信息、知识、智力的一种新型经济。如果说在工业经济中,钢铁、汽车、石油化工、能源、交通运输等传统产业部门扮演重要角色,那么,在信息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则是芯片、集成电路、电脑的硬件和软件、光纤和卫星通信、信息网络与信息服务、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环境保护等新兴产业部门。同时,科技、教育、文化等部门通过产业化变得越来越重要。从信息经济的上述概念可以看出,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有人把软件产业的兴起作为知识经济来临的标志,正是从软件这个特殊的信息产品来说明其知识含量之多和知识致富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软件是兼具产品和著作两种特征的智力劳动成果,它既是信息产品,又是知识产品。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知识经济的定义本身就是把知识和信息相提并论的。实际上知识是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信息经过提炼才成为知识。显然,没有信息,就谈不上什么知识。信息经济是一种基于知识的经济。从信息技术的发展看,由于它具有数字化和网络化的特点,所以把信息经济称为数字经济或网络经济是合乎逻辑的。从信息内容的层次看,由于信息升华而成为知识,知识激活而成为智力,所以把信息经济称为知识经济或智能经济,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关于知识经济的概念有多种表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知识经济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这种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有的学者提出,知识经济是指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著名学者吴季松博士在《知识经济》一书中,认为,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区别于以前的,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经济的新型经济,它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产业支柱,以智力资源为首要依

38

托,因此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应当说,对知识经济概念虽然表述不同,但对知识经济的实质基本上都作了准确的说明。简而言之,笔者认为,所谓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现代技术核心,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信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基础,具有高附加价值的高科技产业群是知识经济的核心,具有高素质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处理信息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关键。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知识经济的实质主要表现为: (一)、知识经济在资源配置上是以智力资源、无形资产为第一要素,对自然资源通过知识和智力进行科学、合理、综合和集约的配置。所以,在知识经济中,对智力资源,即人才和知识的占有就显得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比工业经济中对稀缺自然资源,如土地、石油等的占有更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识经济在生产中以高技术产业为支柱。高技术主要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空间科学技术、海洋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技术(又称软科学技术);

(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分配和消费的基础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的生产和消费,一般说来应以高技术产品和通过信息产生的新知识为主。与过去利用传统技术、依靠稀缺自然资源创造物质财富不同,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的开发利用,人们可以凭借知识和智力提高生产和创造的能力,因而可以从富有自然资源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四)、知识经济是宇宙中最复杂的结构功能所主导的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依靠的是人类最复杂的功能——人的智慧,也可以说是创新。高技术是使人的智慧实际化,方法是使人的智慧哲学化,信息技术是传播人的智慧的最佳手段。

(五)、知识经济以高技术创新和科学方法创新为主要内容。一般情况下,知识经济发展的速度将受到系统内创新数量和科学新方法数量的影响,并且受到从技术创新到科学方法,再以新方法反作用到创新的因果循环速度的影响。

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形态有很大不同。有人认为,知识经济的繁荣不是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依赖于知识和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发达的、成为未来经济主流的信息产业之上的,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主张敏捷制造和个性化商品的规模生产,它是能够按照用户需要进行有效生产和服务的经济。所以,知识经济是个性化的经济,是更能体现价值规律的经济。

3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与劳力经济、资源经济形态相比较,知识经济形态具有以下特征: (一)、知识经济是一种信息化经济。知识经济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充分发展的产物,是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在信息社会,信息技术在全社会广泛渗透和使用,信息技术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道德等等的影响是全面、全方位的。信息和知识成为重要的资源和财富,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对信息与知识的生产、传播、使用能力上的差距。经济的发展日益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可分,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信息流、伴随着信息的获取、加工、传输、储存以及使用,使整个经济信息化、数字化。

(二)、知识经济是一种网络化经济。网络化是知识经济的一个主要特征。当代,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的普及发展已经开始对人类传统的社会经济活动产生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化建设正在使传统资本经济转变为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它强烈地影响着国际贸易环境,并迅速地改变着传统的经贸方式和整个经济面貌。

IDE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贸易额将由1997年的20亿美元增至2000年的1,860亿美元。网络对国际金融业的冲击也是巨大的。据世界各中央银行的调查,现在国际资本流量每日超过1万亿美元,金融现货、期货、期权和外汇交易等合约每日平均交易额超过1.23亿美元,如此巨量的交易额如果没有计算机和通讯网络,是难以想象的。网络化经济是一种以信息为核心战略资源,以合作为刚性生产条件,以广义网络——计算机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等为存在基础,以计算机、通信、教育等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三)、知识经济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经济。由于高技术的应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向高级化,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加速了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进程。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知识产品,具有投入少产出多、资源可重复使用和复制的特点,其产业规模的扩展程度完全取决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必将使经济系统在产品、服务、效率、企业形象、生产、流通、交易等概念及操作方面都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四)、知识经济是一种“轻型经济”。由于知识在产品中的含量增大,产品的附加值成倍提高。人们将这种以知识投入带来优化的经济称之为“轻型经济”。因此,知识经济的“轻”就在于知识是存储在人的脑袋中、或者写在书中、存储在计算机里,完全不需要传统的卡车、火车和轮船来运输。

(五)、知识经济是一种“管理”经济。在上文论述知识的演进和知识经济学时,我们曾得出过结论,作为知识演进结果的管理将是一类最重要的知识。在知识经济中,管理将发挥重要的作用,而且它对知识生产力发

40

挥有重要的责任。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管理对经济发展越来越重要了。西方国家一些大公司为尽快获得、掌握和保存最有价值的知识,专门设立了一批新式高级经理职务,即知识主管和智力资本主管。这些人给公司提供的不仅仅是数据,而是经过提炼和创造的智力资本。

(六)、知识经济是一种创新经济。知识经济是以创新的速度、方向决定成败的经济,它改变了过去那种以资源、资本的总量和增量决定的模式,以创新优势来弥补资源和资本上的劣势。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加强创新,就可以在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一个企业竞争力的大小,在知识经济时代取决于他创新能力的强弱。一个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失去存在的根基。在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日益缩短的知识经济时代,惟有全面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等,以及将这些创新互相结合,并形成一种持续创新机制,使得技术与经济、教育、文化有机结合,综合协调,一体化发展,才能赢得和保持竞争优势。

(七)、知识经济是一种智力支撑型经济。知识经济是一种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在知识经济中,智力、知识、信息等无形资产的投入起决定作用。应用知识提供智力、添加创意成了知识经济的核心问题。财富和权力的再分配取决于应用的信息、知识和智力。智力是凝聚于特别人才,并表现在技术之上的创造能力和拓展能力,其主要形态是特定知识及其开发和运用。智力既是个人的特殊财富,又是企业应用的一种资本。智力资源的多寡,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的高低决定着企业面向未来的竞争优势。因此,知识经济实质是依靠智力支撑的经济。

(八)、知识经济是知识产业化的经济。知识经济在其发展过程中,随着知识经济化、经济知识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知识经济一体化的知识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现象是人类文化、经济生活全方位进步的结果,是在新技术革命的背景下,知识物化的结果。知识产业化突出的表现为知识产业群的兴起,它以文化、智力、知识、人才、信息、科技、创意构成新型产业的最基本经济要素。

(九)、知识经济是以电子和信息革命为推动力的经济。随着半导体技术、信息传输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数据压缩技术以及语音识别技术、虚拟技术等等的出现和迅速发展而出现数字化、网络化、细化的大趋势,再一次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方式,工人离开车间,通过信息操作机器生产,出现车间无人化。

(十)、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所依赖的真正的生产资料不再是以资金、设备和原材料为主,而是以知识为主。运用知识指导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进而开发新的资源。知识经济产生于多种自然资源近乎耗竭,环境危

4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机日益加剧的时代,它把科学与技术融为一体,反映了人类对自然与人类社会科学的全面的认识。

二、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广泛的,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投资模式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过去许多重要的新技术都是辅助于有形资本的,如公路化导致了大规模对相关设备的投资,刺激了经济的增长。汽车的创新和大规模消费刺激了石油开发、钢铁生产等,也相应刺激了经济增长。而信息和通讯技术是知识经济的命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国家未来的重要投资领域,信息技术将成为企业投资的重点,这又将导致对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大规模投资。

(二)、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随着工业经济不断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建设,第一、第二产业在国家经济中比重将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知识产业将呈现蓬勃发展。近几年来,中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制造业尤其是纺织业等传统产业的结构失业在不断上升,而信息产业的需求则不断上升。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速这种产业结构转移的速度。

(三)、数字经济的不断增长

所谓数字经济是指通过因特网进行商业活动的经济,包括电子购物、贸易、定货和电子产品的网上消费。这一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数字技术和宽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而降低了网上交易、消费的成本。数字经济不仅拓宽了许多新的产品购买范围,如通过亚马逊网上书店(http://www.amazon.com)进行电子购书,既缩短了购书时间,又降低了购书成本。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使用户与制造商进行信息和知识的沟通、对话,以使产品包含更多的用户需求知识,使用户参与产品的开发、设计过程,从而使产品更贴近用户的需要。

(四)、产业结构的改变

工业经济取代农业经济的结果,使得各种经济形态中,工业经济所占比重不断增加,但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在原有产业中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0%~40%左右,服务业的比重在不断增加。

蒂加和申汉教授等人开发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方法,以描述知识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他们把产业分为制造产品的部门,即传统的制造业、农业等部门;与产品相关的部门,如销售部门、运输部门等;与知识和个人相关的服务部门,如教育、医疗保健、娱乐、社会服务等。根据这种新的分类法,蒂加和申汉教授对澳大利亚自1966~1993年的就业状况进行了分

42

析,惊奇地发现就业模式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从1966年产品制造业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46%下降到1994年的28%,而知识与人相关的服务业的就业人数从1991年到25%上升到1994年的42%,与产品相关的服务业的就业状况基本没有变。

(五)、知识经济是一个更具有不确定性的经济

世界市场的一体化,任何一个地区的不确定性都会影响到另一个看似遥远的地区,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俄罗斯便是一个说明。再者,技术更新换代的加快,导致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使市场处在不确定性之中。在高技术领域,许多公司,如微软这样大的公司,也总是处在危机氛围之中。

(六)、知识经济在一些国家已显现出一种低通脹、高就业的经济态势 美国经济已多年处在高增长、低通脹的状态之下,这与美国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发展知识经济的努力是分不开的。这种状态是否是知识经济的一个特征还有待观察。但美国学术界已明确认为,计算机产业的价格下调,是其经济低通脹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节 知识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企业的生产、财务、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和战略决策;企业的文化、制度、组织乃至企业的环境、企业的形态等等。由于篇幅,本文不可能对方方面面都进行研究。根据笔者研究的方向和兴趣,本节仅就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和企业形态方面的影响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 知识经济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社会,由于更多的企业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企业在组织产品生产的过程中,其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革,传统的生产方式受到冲击和挑战,各种新的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下个世纪将产生哪些生产方式和方法虽然很难预测,但从一些先进的现代化企业中已开始创新并运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中,可以看到这种变化。

众所周知,当代企业的生产,普遍推崇大批量生产或者大规模生产。所谓大批量生产,是指单一产品或少品种产品级高重复性制造,又称为“底特律式自动化”。这种生产模式是近现代企业发展中一种重要的具有主导性的生产模式。

大批量或规模生产的特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其生产特征,是现代机器生产时代,少品种大批量生产,严格按节拍生产,利用规模效应获取效益;②其管理特征,是泰罗(Taylor)的科学管理及现代科学管理,军事化组织形式,铁的纪律和塔式多层次领导;③其市场特征,是以

4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市场需求为中心的卖方市场,历经了四个市场营销活动阶段,开始按市场需求定单生产;④其技术特征,是以机械化电气化流水线技术和生产自动化为主、高重复性产品的高效刚性机械自动化生产制造技术。60年代以后向数控方向发展,比如柔性制造系统(FMS)、柔性制造单元(FMU)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由于大量生产模式发展到今天,其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无力更有效地调动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作为企业,在人、设备、软件三方面缺乏柔性,所以其对市场需求变化的适应力差,大量生产模式已经不可能继续作为企业生产的主导模式了,其生产模式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为了改变大量生产模式,各国生产企业创造了一系列的小批量生产模式,以取代大量市场模式的主导地位。为实现生产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必须首先树立一种新的生产观点。大量生产时代的商品竞争,依赖于物质产品的制造附加商品的价值。而当今和可以预见的未来,商品价值的附加经常采取物质硬件、服务和信息三种因素的可变组合方式。在这里,把“制造”和“生产”看成实际上的同义词。“产品”和“硬件”也看成实际上的同义词。服务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附加价值,信息是重要的资源,因而它是物质产品(硬件)和服务使用的“原材料”和实现产品与服务价值附加的一种有力手段。

因此,今天和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商品是物质产品、服务和信息的可变综合。它同大量生产时代的竞争显著的标志之一是模糊了产品、服务和信息界限的高附加值的商品,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制造(物质)产品。这种变化或标志就意味着产品设计要集成到制造过程中。同时,这种制造除传统意义上的生产制造外,还把采购、仓库管理、市场开发、运输装卸、财务会计、售后服务、法律事务和顾客关系等包容进来。相反,上述每项活动也要求把其他活动部分或全部地结合起来,形成新时代的上述各项活动的新特征。这种生产制造过程显著地区别于以生产为中心的大量生产和竞争时代的生产制造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主要出现了柔性制造、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等先进的生产方式。下面分别作简要的介绍。

(一)、柔性制造(Flexible Manufacturing, FM)

柔性制造是为了变革大量生产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生产方式。企业柔性的本质是对不可预测变化因素迅速重构的能力,以适应当代和未来的市场环境。同时,它也意味着在不造成风险和不造成大的风险的前提下,对企业运行其环境的变革能力。

柔性制造有三层含义:①人、制造机器设备与仪器以及软件三方面的柔性的综合;②从市场研究与规划、设计与开发到制造生产、市场营销各个制造过程环节综合可变性;③企业从组织管理到技术系统和支撑环境适

44

应市场需求变化快速重构能力。

美国的制造企业战略研究者指出,企业的柔性主要构成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集成方法学子系统。为了适应企业柔性要求将各组成部分联起来的集成区已进化成系统的构造和重构。为此要发展集成技术。集成技术即集成方法学的目标是使处于快速多变的环境中的制造系统在建立和进化过程中保持以下不变的特征:柔性、可改进性等。换言之,在重构的集成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是随市场变化而变化的。②智能传感器子系统。它是一种能进行信号滤波、可进行信号处理、具有一定智能化识别能力的传感检测器系统,它是快速反应的要求。③模块化可重构的过程硬件子系统。它是为适应特定工艺技术要求、可不断重组和改进模块化硬件子系统。④软件原型的开发及其生产率子系统。一个复杂的软件系统,其设计、测试和实施是一种难于预测的,其开发时间、花费的成本和提供用户配置的结果如何,都只能在完成任务后才可知。为此,要求相应的工具和方法来简化软件原型的开发,使系统设计人员能够快速将设计概念转化成为有效、可扩展的操作模型。原型工具可以表述设计,故能尽早发现问题,并及时评价和改进其有效性。

(二)、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 LP) 目 标 排除一切浪费精 益 生 产 追求尽善尽美 全畅 产面准通品质 时的开量制供 发管生应并 理产链行(与 工销 程售)网 团队组织和人力资源管理 资源贫乏 年功序列制 命运共同体 终身雇佣制 岛国环境 TQM/TQC JITCE 家庭观念、集体主义、忠诚意识 4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图2-1 精益生产的目标、管理体系和形成背景

精益生产,也称精良生产,是50年代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创造的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但这种生产方式被称之为精益生产,并广为人知却是在90年代以后的事情。精益生产方式是指运用多种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以社会需求为依据,以充分发挥人的作用为根本,有效配置和合理使用企业资源,最大限度地为企业谋取经济效益的一种新型生产方式。精益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是以整体最优化的观点,合理地配置和利用企业现有的生产要素,消除生产全过程中一切不产生附加价值的劳动和自然资源,追求“尽散尽美”,达到增强企业适应市场多元化要求的应变能力,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这种生产方式的特征是:以营销部门作为生产过程的起点,按订货合同组织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开发采用先进并行工程技术,确保产品质量、成本目标和用户要求,缩短产品开发周期;生产过程实现准时化生产,所有零件按半小时间隔准时直送总装配线;以人为中心,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实行多机床操作和多工序管理,提高生产效率;追求无废品、凝库存,降低产品成本;消除一切影响工作的“松弛点”,以最佳的工作环境和最佳的工作态度,从事最佳的工作,从而全面追求“尽善尽美”。

精益生产方式由五大管理体系组成。①产品开发过程管理体系。不断迅速地开发设计出高质量低成本的新产品投放市场是精益生产的特色之一,这主要是因为运用了独特的产品开发过程的管理方法。②生产计划与库存管理体系。精益生产的又一最大特色是其生产计划与库存管理模式——准时制生产(Just In Time,简称JIT)。③供应与营销管理体系。要真正实现准时制生产,必须与协作厂和零部件供应厂商、销售商和顾客等保持良好合作关系,建立顺利通畅的零部件供应链与产品的销售网。④质量管理体系。精益生产的质量管理贯穿于从设计到生产的全过程中,由所有生产人直接共同参与进行,采取全面质量管理的方法。⑤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在精益生产中,工作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组织的,每个工人都是“多面手”,他们会做小组内的所有工作,一旦某人缺勤,马上有人可以顶上。这种团队组织,增加了大家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三)、敏捷制造(Agile Production, AP)

敏捷制造是作为替代大量规模生产的一种新型制造模式,也是人们寻求一种新的制造战略,它是指“多品种、批量、具有敏捷性地制造生产。”其最基本的特征是:智能和快速。智能是指首先利用人的智力、知识、经

46

验和包括记忆在内的能力,同时也利用人工智能。快速是指对顾客驱动的市场的响应灵活而快捷。敏捷制造的具体原理是:以竞争能力和信誉度为依据,选择合作伙伴,组成动态公司;知识、记忆和信息是敏捷制造组织最重要的财富,把人与信息投入底层生产线;基于合作需要的伙伴间的信任、分工协作和为同一目标的全力努力,以增强企业整体的竞争能力;以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作为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评定标准和获取报酬的依据。

敏捷制造企业应该是一个可将一些可重编程、可重新组合、可不断变化的生产系统组合而成的、新的、信息密集的制造系统。其对任意的生产批量和不同品种产品的制造成本都是相同的。敏捷制造企业通过对技术、管理和生产人员三者之间的集成与协调来实现其敏捷性。其主要特征表现为:柔性生产技术与工艺、组织的柔性;快速制造生产;企业工作人员的渊博知识以及把社会优势集成进行管理决策。所以,敏捷制造企业是上述特征的综合表现,而不仅仅是柔性的利用。

敏捷制造企业是一个全集成的制造组织。信息在其制造、工程、市场运作、采购、财务、仓储、销售和研究等部门畅通地流动。各项工作的程序是同时并行,而不是顺序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制造过程和营销过程的开发同时进行。产品设计是从原材料制造到产品“退役”最终报废处理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代表都要参加的并行工程,而不仅仅是设计,或设计与制造结合。信息不仅在敏捷制造企业与用户间连续流动,而且还要在敏捷制造企业和其供应厂商间不断流动。可以说,敏捷制造将成为未来企业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也应是未来企业生产方式的最主要的发展趋势。

二、 知识经济对企业形态影响

知识经济对企业存在的形态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并非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还有相当多的是以高科技改造的传统产业。当代最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有:信息技术、能源技术、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知识经济时代新型的企业形态就是信息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下面就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化企业和虚拟企业作一定的介绍和论述。

(一)网络化企业与企业网络战略①

人类正步入网络经济时代,未来经济发展的一大特点就是网络化。当今世界,由于网络技术的进步,带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建立以及企业内部网的建立,使网络经济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互联网络正在人类文化的基础上构件全球的神经系统,这为

龚敏、曾庆学:《网络化:企业竞争的新策略》,《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00年6月13日。

4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企业带来了新的、有价值的机会,同时也使企业面临新的威胁,企业进入了依靠网络求生存、求发展的时代。

网络化企业是一种学习型组织,强调网络化企业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才能掌握优于其他企业、竞争者的技能和经验,才能在未来超强竞争的社会中取得快速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世界范围的网络经营革命。网络经营革命使企业必须网上求生存、求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内部通过计算机形成网络,从而实现企业的网络化。企业的网络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网络化首先表现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网的建立。由于产品和服务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这种复杂性赋予产品以更高的可靠性,它使产品能进行定制化生产,大多数产品不再仅有一个标准型号,而且呈现多样化。随着世界范围竞争加剧,产品要得以生存必须具有优秀的品质。当今生产产品需要多种不同的技能,如研究开发、机械设计、微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工厂管理、市场营销及各种专业技术。因此,就要求企业拥有一系列的能力,而这一系列的能力对单个企业来说是难以全部拥有的,这就需要有合作者。网络技术的应用为这种合作提供了方便,它可以将大量企业的核心能力通过互联网络连接起来,使各种能力优势互补,达到2+2=5的系统协同效果,使企业从中获得更大的收益,创造更多、更优秀、更复杂的产品与服务。

企业网实际上就是一种虚拟组织,它是企业间暂时的、动态的联盟,通过协议与合作的实现而存在。企业通过网上协议组成企业网,通过蓄积和共享资源,能够在需要抓住某个市场机会时快速组建一个虚拟企业,并且共同来开发和利用这个市场机会,实现企业的共同发展。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网很可能成为一种最主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2、企业网络化的实现关键在于企业内联网的建立。企业网络化应该建立两个神经系统:私人的、受到安全保护的内部网络(Intranet);与消费者、供应商和大众广泛连接的外部公共网络(Extranet)。

当Internet变得流行时,那么,建立企业Intranet的最简单办法就是利用Internet相同的技术框架和标准,依靠叫做“防火墙(Firewall)”的部件同公共互联网络隔开。职员可以进入网络,但未经授权的用户不能进入。“防火墙”一词描述的是从不安全网络进入安全网络时,必须经过的一台小计算机。来自公共互联网络的信息在进入企业内联网之前,必须经过“防火墙”的过滤,接受各种检验。

相对于Intranet,企业的Extranet同样具有重要的价值。如果说企业间互联网加强了企业间或者竞争者之间的合作,它是一种横向合作,那么Extranet的建立则加强了企业同企业消费者、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它是一种纵向合作。当然,由于企业间联网与Extranet都是企业的外部网络,他

48

们可以统称为企业的Extranet。因此,Extranet也可以是指企业同消费者、供应商,竞争者以及外部公众之间的一种联网,或者说是迈克尔·波特《竞争战略》一书中提到的五种行业竞争力量之间的联网。总之,Extranet是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在竞争压力下的合作。

3、并非所有企业或所有的信息系统都适合采用互联网络。虽然说互联网络好处很多,但并非所有企业或所有的信息系统都适合采用互联网络,实现企业的网络化。从企业的流程看,如人事管理,如果没有跨部门或传播的需要,并不需要互联网络。一般来说,以下几类企业较为适合发展网络系统:跨地区企业、跨国企业,这类企业一般具有地理位置分散,组织规模庞大的特征;组织分支机构众多,沟通十分频繁,并且沟通成本高;与互联网络相关的企业;服务为主的企业,可考虑采用互联网络为媒介;信息基础产业;业务活动与外界关系密切的企业等。

在考虑互联网络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它与企业内部目前信息系统架构、作业方式、企业模式的结合。企业要实现网络化,企业信息主管必须有一个全盘的设计目标。然后,企业网络的建立必须做到费用低、可伸缩、易于维护等。此外,建立互联网络还必须进行经济上的成本效益分析,包括建立网络费用、软件及开发费用、风险投资费用、人力资源使用费用等。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后,企业还必须进行以下技术准备:网络文件系统,用于管理各个计算机之间的文件共享;超文本制作语言工具,用于制作和管理超级链接信息;超文本传输协议服务器,用于发布超级链接信息;Web浏览器,用于获取超级链接信息;E-mail,用于人际信息交换,并作为流水线(workflow)和群件(groupware)的基础;便携式电子文档技术,用于Web方面和基于E-mail的合作创作系统;等等。企业网络化的实现必须围绕经营目标来设计,而不是围绕着技术来设计。

互联网络作为一种信息技术,它可以从信息管理的各个程序来武装起一个企业,使得企业在现代商战瞬息万变的战场上确保立于不败之地,使企业不受经济规模大小的制约,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交流、管理与利用。但是,对于企业来说,不应把互联网络看作高科技的神话,它能够为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重要的是能够认识它,了解它,使用它,制订企业的“网络战略”,站在战略的角度来迎接网上的挑战。

1、企业网络战略的制订首先在于企业经营观念的创新,树立崭新的网络经营观念。工业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企业通过竞争取胜,企业在积极主动生产产品,提供劳务来满足顾客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获得企业的发展。在网络经济时代,企业应该树立“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的观念,强调与竞争者的合作,与消费者、供应商的合作,目的只有一个,即共同研究、开发和生产出最优质的产品,实现共同的发展。

4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2、企业网络战略的制订,其核心在于重建企业战略价值流。价值流,在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一书中的价值链分析模型中,把它称为价值活动,它是企业实现某一特殊结果(即达到某一特定目的)的一连串活动,该活动将特定的结果送给特定类型的顾客或最终使用者。这里的“顾客”概念是广义的,它是指任何活动或工序的紧后(即紧接下来的)活动或工序的接受者。简言之,“顾客”就是被服务的对象。如企业生产部门是供应部门的顾客,消费者是销售部门的顾客等等。典型的企业价值流集合包括:赢得定单、完成定单、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软件应用、顾客交流、战略发展、市场营销、销售、售后服务等。

在企业所有的价值流中,总有一个或者几个价值流对企业的竞争力特别重要,我们将它称为战略价值流。战略价值流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种竞争力是竞争者能感觉到,但又不能加以模仿而拥有的竞争力。网络化企业应该动态适应环境和竞争需要,对战略价值流进行重建,从而使它在行业中永远最优秀,更具竞争优势。

3、企业网络战略的制订还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要确定网上宣传所针对的“观众”(即Identify the Audience),要确定观众的范围与喜好。企业信息的提供、信息的类型必须针对特定的顾客群,给予他们真正想要的信息,而不是一堆绚丽的图片。Homepage的版面设计、编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信息内容对观众是否真正有价值;其次,要满足顾客的信息需要,企业在国际互联网上的结点必须是正确的,清楚的,且易于联想的;再次,企业必须立即回应顾客的需求。网络企业对于顾客提出的问题一定要用最快的速度回答,并以最快的速度加以解决;最后,企业还要重视网络营销的效果,建立好的网络营销战略。

(二)虚拟企业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虚拟化和虚拟操作的诞生,将取代传统的办公室与经营模式,虚拟性将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新标志。随着虚拟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虚拟合作将成为企业新的运作方式,尤其是虚拟办公室的建立,会使办公的环境、办公的形式、办公的时间与效率发生过去不可想象的巨大变化。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络的盛行,虚拟化商业运作将成为普遍现象,利用虚拟经营方式,将成为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新选择,由此而来的虚拟商店、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等会不断推出,并将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革命性的作用。

虚拟技术是一种从计算机产业引申过来的新技术,虚拟是计算机术语中一个常用名词,它是指借用外部共同的信息网络及通道,提高信息数据的存储量和存储效率的一种方法。企业的虚拟性,是指一个企业看似拥有像传统企业一样的设备和运作,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拥有这些设备。也就是

50

说,企业可能只是一个空壳,它完全利用外部资源完成产品设计、生产,进行产品的市场营销、销售及会计核算等。

企业的虚拟行为或企业的虚拟操作有利于企业间的合作,即两个企业可以实行虚拟合作,特别是不在同一地理位置的企业,通过电子手段,借助于互联网络,可以进行虚拟经营,如同属于同一地或同一企业一样。如波音777客机的制造就是一个典型的虚拟合作的例子。所有的合作者通过在网络上使用同样的CAD软件,在世界范围内交换设计方案。运用这一软件,先对飞机的每一部件设计出模型,然后“组装”成一个三维飞机模型,接着对其进行大量的修改。设计者可以在虚拟世界中“步入”飞机,检测它的各个部分,提出修改意见。很多的设计都是由不同组织协作完成的,通过软件确保他们能够一起并行工作,直到几乎没有什么问题后,公司便会着手准备实物零部件组装。由此,大大降低了设计时间和设计成本。例如,波音公司吸收了世界上最优秀的能力。因为使用相同的CAD软件,波音公司得以非常自由地与来自美国、日本、欧洲的制造商和设计者接成了联盟。其中,某些参与者相互之间还是竞争对手。

企业的虚拟行为或虚拟操作,实际上是企业实施的一种虚拟策略。虚拟策略实质上就是一种借势的策略,其基本含义就是以各种方式借用外力,如购买、兼并、联合、委托、外包等,对企业分部的资源优势进行整合实现聚变,创造出超常的竞争优势。企业的虚拟策略具体表现在人员虚拟化、功能虚拟化和企业组织虚拟化。其中,人员虚拟化是一种借脑式的智力开发活动;功能虚拟化是一种局部虚拟化运作模式,也就是借用外部力量来改善和加强企业各部门的实力和功能;企业虚拟化即是企业间的一种暂时的战略联盟方式,既有不同优势的企业加盟公司,通过组建虚拟企业,将各项优势结合起来,以充分发挥集群作用,保证联盟目标的实现。

笔者认为,企业的虚拟策略的实施必须建立在自身实力的基础上,以实带“虚”,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因此,企业的虚拟化策略的实施首先要建立并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然后准确定位虚拟方向,发现、识别并选择好的“虚拟”对象。在此基础上,了解虚拟对象的真实需求,选择恰当的虚拟方式。最后还要重塑企业的文化基础,消除企业内部的抵触感。

企业虚拟策略运作的产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形式:

1、虚拟办公室。所谓虚拟办公室,是指同一企业的雇员可以置身于不同的地点,但通过电子手段的连接、协调,使他们如同在同一办公大厦内工作。虚拟办公室使那些新创立的企业在雇用关键人员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这些人员可以工作于不同的城市;销售人员只需要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个调制解调器就可以办公。例如,霍尔曼·米勒有限公司的子公司费利克斯设计有限公司在销售办公设备过程中,只需一个销售人员在办公室

5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里收集意见和处理汇票。过去,它需要花费6个星期的相互交流讨论才能制定出一项计划,这常常引起顾客不满。而现在,销售人员在顾客的办公室里就可以订出业务计划,直接与顾客进行交易。

“虚拟办公室”中的“虚拟”一词意味着技术的应用。虚拟办公室一般都配备多项技术,它们组合在一起,使人们能再造传统方式所提供的配套服务。专家们一致认为,知识经济的重心已从制造业转向服务和信息产业,职员们不再像早先那样必须集中在某个办公地点才能开展工作,这种转变是虚拟办公室数量不断增多的主要原因。

2、虚拟商店。“虚拟商店”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少接触的又一个新概念。随着互联网络及万维网(WWW,World Wide Web)的盛行,利用无国界、无区域界限的互联网络来销售商品和服务,成为买卖通路的新选择。从国际召开的一系列关于“如何利用互联网络制造商机”等讨论会的踊跃现象可见一斑。虚拟商店,又称为电子空间商店,它不需要店面、装潢、摆放货品、服务人员等。就经营特点而言,万维网的虚拟商店也属于一种无店铺的销售方式,其使用媒体为互联网络。目前,万维网上商店的销售方式多转为被动,类似于大众传播媒体的一点对多点的传播方式,因此,无法邮寄的广告或信函,可采取电子邮件方式以高度个人化的信息(如祝贺收信人之生日、或在信笺上指明收信人的姓名的一对一传播)来引起消费者的兴趣和爱好。

虚拟商店与传统的商店相比较,主要由以下几个大的特点:①成本低廉;②无存货商店;③全天无休的经营;④面对高收入、高学历的消费者;⑤无国界、无区域界限。

3、虚拟公司。虚拟公司也称为技术联盟公司,是一种崭新的经营组织形式。所谓虚拟公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经济实体之间,为了共同开发一种或几种新技术并最终把共同的新技术迅速推入市场形成的一种暂时的联盟形式。虚拟公司与一般公司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虚拟公司以技术联盟为核心,且组织结构比较松散。它是为了某种经济目的,而由一些独立的经济实体组织起来的临时性公司,这种临时性的公司没有固定的组织结构和组织层次,不具有实体形态,也无须进行法律登记和工商注册。它不是法律意义上的经济实体,不具有法人资格。

第二、经营上的灵活性。虚拟公司的形成是以自愿为原则,为了实现共同目标结成的联盟,这种虚拟公司在经营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第三、经营风险和收益的共享性。虚拟公司是由众多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在技术开发过程中的所有费用共同分担,技术开发所带来的收益共同分享。因此,技术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及技术应用风险也共同承担。

虚拟公司对于发展高技术有很多作用:可以减少研究与开发费用;可以做到技术和资金上的互补;可以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可以减少风险等。

52

虚拟公司不仅在技术的研究开发中具有重大的作用,而且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也具有很大的作用。在虚拟公司,一个企业能够利用其他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互相利用其高熟练的设计人员、复杂的软件开发和生产能力等。既节省时间,也节约了成本。

(三)对网络化企业和虚拟企业的简单评述

笔者认为,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化企业和虚拟企业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经营活动全球化,是无“国界”的企业;反应迅速,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具有很强的协作性;变化快、自我调整能力强;数字化、信息化,是受计算机控制的企业;自动化等等。虚拟企业强调企业的“短小精悍”,强调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后文有详细的介绍)。虚拟企业看起来虽然很小,现实中它甚至似乎真的不存在,但是它可以通过“虚拟”把企业做得很大。而这种“虚拟”其实质就是通过网络实现的无数个小企业的动态的战略联盟,它集中了这些企业各自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虚拟企业实质上也就是一种网络化企业。网络化企业和虚拟企业共同反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发展的趋势。

5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第三章 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革命

——知识管理

知识管理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是迎接新时代挑战的重要战略。当前,从全球来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正厉兵秣马准备向知识经济社会过渡,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知识已成为首要的资源,知识生产力已成为竞争和经济发展的关键。作为经济社会的基本细胞和经济主体,企业首先是知识型企业正处于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前沿,必须率先转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和模式,实施适应新时期要求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将是中国企业在知识经济时代进行管理创新的主要旋律。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就是在企业中逐渐实施知识管理的模式。本章将对知识管理的概念与特征,及中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一节 历史上的技术革命与管理革命

研究管理创新,有必要回顾管理理论的变革与发展,了解其发展规律。迄今为止,大约经历了三次管理革命。每一次管理革命都不是偶然或孤立发生的,而是建立在产业革命所提供的技术基础之上的,它是伴随着产业革命(技术革命)①发生而发生的,并随着产业革命的发展而发展。

一、历次产业革命的简单回顾

第一次产业革命兴起于18世纪末,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第一次

应该说产业革命是在技术革命基础上产生的,因为技术革命导致了新技术的产生,在新的技术基础上才会产生新的产业(行业)。

54

产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大规模应用为标志,主要集中于铁路、采矿、钢铁、机械和纺织等行业。当时的企业靠产量和规模来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地位,所以那个时代的管理方式,就是尽可能地扩大企业规模和尽可能让工人加班加点。

第二次产业革命是由电力的应用做催化剂,以内燃机、汽车、飞机、电话、电报、收音机和流水线的发明为主要成就。它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主要集中于汽车、航空、机械、发电、电器等行业。第二次产业革命的背景是,企业试图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利润。所以福特发明的生产流水线和泰罗的动作控制管理体制成为整个工业界的标准做法。

第三次产业革命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这场信息革命。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特征是计算机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大规模应用,实质是人类处理和传递信息方式的巨大进步。第三次产业革命波及面之广和深刻是前两次产业革命所难以望其项背的。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更主要的是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生产的工业化,标志着人类历史从原子的时代步入比特的时代。这次产业革命浪潮方兴未艾,其最终影响,目录我们还无法全面估计。信息革命的主要产物有:工业机器人、个人电脑、互联网络、通讯卫星、数字音响设备等等。

二、历史上的管理革命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由于人类刚开始掌握机械力量,生产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企业主要以扩大规模和产量来获取更大利润。管理者迫使工人加班加点地增加劳动投入,以提高产量,管理水平低下。

第一次管理革命是伴随第二次产业革命展开的。20世纪初,电气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使得生产的技术含量显著增加,劳动复杂程度上升,使得技术分工成为提高生产效率的迫切需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泰罗(Frederick·W·Taylor)倡导并引发了强调劳动分工原则和科学管理(Scientific Management)的第一次管理革命。这一管理思想很快就通过福特发明的流水线应用于汽车制造业中,并为其他制造业所效仿;但是真正使分工原则得到最大发挥的是艾尔弗雷德·P·斯隆提出的分权管理原则,组织机构采用事业部制。在这一阶段,以专业管理人员为主体的职业经理层出现了,企业管理从单纯的生产管理中分离出来,成为包括后者的庞大体系。其管理思想和方法影响深远,直到今天。 第二次管理革命的策源地是70年代日本。已经完全从战后的废墟中恢复过来的日本,本着虚心学习发达国家的一贯精神,将刚刚出现雏形的工业机器人大规模应用于汽车制造、机械、电子等产业中,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使这些产业的生产技术水平赶上甚至超过了欧美主要

5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工业国家,从而一下子从一个二流国家成为一流工业国。与大规模使用工业机器人同步,日本的工业界博采各国管理之所长,发展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例如,全面质量管理(TQC/M, Total Quality Control/Management),准时生产制(JIT, Just In Time),精益生产(LP, Lean Production)、零库存和生产零缺陷、无维修等。凭借这些管理技能,日本企业把技术优势转变为管理优势,使它的老师——欧美等国相形见绌。依靠优质优价的产品优势向欧美市场大举进攻,日本在80年代一直保持巨额外贸顺差,获得巨大利益。到1990年,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生产国、第一大电器生产国、第一大影视器材生产国。第二次管理革命的另一显著特点是企业文化理论与企业战略管理。企业文化理论和企业战略管理都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第二次管理革命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逐渐趋向成熟。

表3-1 产业革命与管理革命 产业革命 发生年代 主要技术 创新 产业分布 经营方式 市场竞争 方式 管理革命 发生年代 发源地 主要内容 第一次 18世纪末到19世纪中叶 第二次 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电力、内燃机、汽车、蒸汽机、火车、飞机、电话、电报、电轮船、纺织机 灯、收音机、流水线 铁路、采矿、机汽车制造、电器、航空械制造、纺织 业、电信、机械制造 粗放经营 产量、规模 第一次 19世纪末 到20世纪初 美国 劳动分工、 专业管理 分工、提高效率 价格优势、有效配置资源 第二次 20世纪60~70年代 日本 TQM、JIT、LP、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管理 第三次 20世纪70年代开始 微处理器、机器人、计算机、通讯卫星、互联网络 信息产业、机械、汽车、精密电子、商业 高效、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创新、灵活多样的服务 第三次 20世纪80年代 美国 BPR 资料来源:MBA核心课程编译组:《管理创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1月

巨大的成功容易使人陶醉于已往成就,而不思改革。当日本人大把赚钱的时候,美国和欧洲企业界刮起了变革之风,先是系统学习日本的管理经验,然后是大规模的重组和重构,近几年来借助于信息革命所带来的新技术优势,开始了一场新的管理革命——企业流程再造。

企业流程再造出现之前,尽管发生了三次产业革命和两次管理革命,但企业的基本管理思想却始终如一——从企业内部寻找高效率的突破口,

56

以提高现有经营过程的质量、降低其运营成本,保持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而企业流程再造,却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解决思路——以满足顾客要求为出发点,重新审视企业运作的过程,由以管理职能分工为基准变为以业务流程为基准,重新设计企业组织结构,以实现敏捷制造,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其实质是管理思想的革命(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第四章中还有详细的论述)。因此,企业再造是新的管理革命,我们把它称为第三次管理革命。

从表3-1我们可以看出,每次管理革命都基本上是建立在相应时期的技术革命基础之上。在钱德勒的《看得见的手》一书中有这样一个论点:‚现代工商企业是当经济活动量达到这样一个水平,即管理上的协调比市场上的协调更有效率和更有利可图时,才首先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①因此,管理是适应一定的技术和经济活动量的,技术越先进,经济活动越复杂,管理就越显得重要,管理发展也就越快。从上表我们还可以看出,每次产业革命或管理革命之间的时间间隔愈来愈缩短,技术和管理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四、 第四次管理革命——知识管理

人类在经历了历次技术革命后,步入了建立在以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以人才为主体,以智力为支柱、以高新技术为依托的经济。知识经济完全不同于人们所熟悉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而且这一经济形态出现之后将对在工业经济时代形成的价值观念、分配原则、教育制度、生活方式、政府政策、管理理论等一系列“游戏规则”提出挑战,甚至重构一套全新的“游戏规则”。在新的经济时代里,对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管理——知识管理,我们把它称为第四次管理革命。

知识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不同,知识作为第三种资源,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本和首要的财富。工业经济时代的管理是实现劳动、资本和自然物质资源的合理而高效的配置与运用、以达到用最少的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的投入取得最大限度的产出,以实现最大利润化的目标。因此,管理的重点是如何增加生产,加快流通和销售。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代替了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成为企业的最重要的资源,管理不再停留于对它们的合理而高效的配置和运用,而是对知识有效的识别、获取、开发、分解、使用、存储和共享,是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构建转化和共享的途径,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管理的重点是:知识(智能)的有效研究与开发、是员工(包括用户)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P8,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知识的交流、共享与培训;是加快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和共享,以提高企业的应变和创新能力。管理的对象虽然都是人,但工业经济时代的人主要作为劳动力的人,管理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增殖率,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已转变为知识载体和源泉的人,是作为智力的人,管理也就转变为对知识的产生、开发、共享和培训的管理。提高知识的生产力和增殖率、知识的共享率和创新能力将成为管理的核心,知识管理将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前进的重要车轮。在知识管理和高新科学技术的驱动下,社会将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知识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知识管理是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转变过程中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尽管知识管理思想雏形的形成已有很长时间,但长期以来,其学科归属、研究领域等基本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直到最近几年,随着知识经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重要性才逐步为人们所认识,知识管理的研究才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由于知识管理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和涉及领域的广泛性,在研究和应用中产生了许多混乱的认识,这使得它在指导实践活动时,造成很多不应有的失误,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节将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一定的探讨。

一、知识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美国《福布斯》杂志1998年4月22日发表的一篇题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文章,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文章认为,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它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知识管理的实施在于建立激励雇员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设立知识总监,培养企业创新能力和集体创造力。企业如果对知识管理的浪潮视而不见,就将错过探索商业和技术新前沿的良机。

笔者认为,理解知识管理,首先要把它同信息管理区分开来。一般所说的信息管理主要侧重于信息的收集、检索、分类、存储和传播等,对信息管理的创新能力,并没有提出多少特殊的要求,而知识管理就大不一样了。人们常常错误地认为,制定一个有效的信息管理战略也体现了他们在知识管理方面的行动。而实际上,要想在知识经济中求得生存,就必须把信息与信息、信息与人、信息与过程联系起来,以进行大量创新。库珀认为:‚正是由于信息与人类认知能力的结合才导致知识的产生,它是一个运用信息创造某种行为对象的过程,这正是知识管理的目标。‛按照美国德尔福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的说法,‚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

58

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它是为企业实现显性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知识管理既着眼于获得显性知识,更着眼于获得隐性知识,即知识管理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笔者比较赞同这个说法,知识管理不仅仅强调知识的获取、存储、传播与应用,知识管理更应强调新知识的创造,即知识的创新活动。

知识管理的核心在于知识,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报告,知识可有如下分类(前文在讲到知识的分类时已有过相应的论述):(1)know-what类,指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这里,知识类似于通常称之为信息的东西;(2)know-why类,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此类知识在多数产业中支撑着技术的发展及产品和工艺的进步;(3)know-how类,指导做某些事情的技艺和能力;典型的 know-how是企业发展和保存于其范围的一类专门技术或诀窍。(4)know-who类,涉及谁知道和如何做某些事物的信息。

know-what和 know-why两类知识属于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可通过读书、听演讲和查看数据库而获得,对这类知识进行管理,要借助信息技术和通信基础设施来实现。而know-how和 know-who两类知识则属于隐性知识,它们集中存储在人的脑海里,是一种经验的体现,企业知识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隐性知识的开发、共享。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在雇员的脑海里,是雇员所取得经验的体现。采用知识管理的知识型公司能够明智地运用内外部知识资源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其变化,对外部需求做出快速反应。并根据变化建立相应的知识库,对企业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

综上所述,笔者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就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途径,通过对知识的识别、获取和利用,充分发挥其价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知识管理应该把知识看作为企业的智力资源,一种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强调知识的获取、整理加工、存储、传播与运用,强调知识的开发、创新与知识的共享。笔者认为,知识管理一般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第一、信息技术是知识管理和知识创新的工具。首先,Internet、Intranet、数据仓库、视频会议系统等的出现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送的速度和增加了信息的广度,同时使各种信息变得更加有序,这对于知识创新中信息保障起着积极的作用。迅速变化的环境要求不断缩短知识创新、行动的反馈循环,依靠原始的信息交流方式不可能适应当前激烈变化的环境。

其次,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传递的时空限制,交流的形式更为生动、直观,通过这些技术能获取大量零次情报,即时实现信息反馈,

赵弘等:《知识经济呼唤中国 》,北京改革出版社,1998。

5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通过网络可以很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专家探讨有关问题,彼此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同时,各种信息可以经过数字化以某种方式存贮起来,供相关人员访问,或以某种形式传播出去以提供利用。信息的共享,尤其是“最优方案”的共享和传播对提高企业知识创新效率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 再次,知识创新鼓励共享和信任机制的形成。与知识共享相伴存在的是知识产权的保护。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解决知识产权保护的强有力方法。对需要进行保护的知识产品,可以采取向用户授予不同的访问权限措施,以达到既方便用户合理使用,又保护企望知识产权的目的。这是维护知识创造者自身权益、保护知识创新积极性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第二、人是知识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是工具,人是知识管理中最活跃和主动的因素。知识是思维的成果。根据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思维指理性认识及其活动过程,是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是本质和规律的反映,思维是人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所特有的属性。因此,可以认为知识只能通过人的能动创造性的发挥而产生,依附于人而存在。知识管理以知识创新为直接目的,这决定了知识管理的研究必然以人的知识运动为内容,人成为研究的核心。然而长期以来,重技术、设备的投入而忽视人才素质的提高和培养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产生根源是对知识管理的错误理解。

直到现在,许多决策者还把数据采掘技术、企业内联网、视频会议系统等信息技术作为当前企业生存发展的唯一决定力量。然而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企业对信息技术的投入与其商业表现并无直接关系。Erik Brynjolfson在1996年9月的 Information Week中指出:‚同样数量的资金投入到同样的系统,可以给一个公司带来竞争优势,而另一个公司所获得的可能只是昂贵的镇纸。‛①Hero PARC研究中心主任 John Scely Brown也持类似观点,他指出:‚最近20年,美国工业界在新技术上的投资超过 1万亿美元,然而这一切对知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的改进方面收益甚微。失败的原因在于对知识工作途径的无知,知识只能在知识生产者之间通过社会性的协作过程中的沟通交流和运作,以及分享彼此的知识和

相互构筑思想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因此,能使IT技术给企业带来高额回报的关键因素,是对IT技术的有效使用。换言之,信息技术是人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企业创造价值的工具。

尽管计算机中存贮的信息可以作为知识工作者创作的原始材料和诱发因素,但信息毕竟不能等同于知识。无论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多么强,甚

Yogesh Malhotra: Knowledge management for the new world of business. http://www.brint.com/km/ whatis.html. 1998.7.13 ②

同上。

60

至具有一定的“创造力”,但它始终是“死”的、没有思维能力的机器,它所能做出的一切反应都是人预先规定的。因而面对非线性变化的经济环境,决策者们决不能宁愿相信计算机的输出结果,而置人的建议于不顾。企业的生存发展将越来越依赖于具有丰富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人,人及其所拥有的知识才是企业最大的财富。

第三、知识管理强调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和集体创造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将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单纯的引进、模仿正受到严峻的挑战。由于全球信息网络的形成与技术扩散的加速,造成产品和工艺的趋同化。为提高竞争实力和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加大创新力度、不断推出新的产品。企业管理就是建立在充分利用知识基础上的创新管理。而创新主体只能是企业的广大员工。当然,员工的重要性,并不是因为他们已掌握了熟练的劳动技能和某些秘密知识,而是他们拥有不断创新和产出新的有用知识的能力。实施知识管理使公司员工由传统意义上的被管理者转变为管理的参与者,他们能够有效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而传统的外部激励和约束则逐步内在化,正像我们所企盼的“劳动不是手段而是需要”那样,工作、管理和创造水乳交融,无法分割。

第四、知识管理以企业内外部的知识共享和协作为基础。知识是一种独特的资源,它的消费不具有排他性,是不存在边际效用递减的生产要素。通过实现知识共享,知识不会减少、不会消失,相反会不断增加。知识共享是知识生产的必要条件和有效方式。有效的知识管理要求拥有合适的网络系统和充分的培训,更要求把集体知识共享和创新视为赢得竞争优势的支柱,让员工共同分享他们所拥有的知识。

协作是当前企业中出现的最重要趋势。通过资产、技术的配置和利用,知识、思想的交流和集中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人们对企业的认识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企业是由有利害关系的各方组成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的集体,包括合伙人、供应商、盟友、客户,某些情况下甚至包括竞争对手。未来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竞争对手进行合作将成为常事,彼此联合将日益普遍。公司将把重点放在核心能力和知识的培养和获取上,并与其他拥有专业知识的外部机构进行合作。市场的开拓和培育将成为竞争者共同的事业,同时跨学科和跨地点的协作小组将成为组织创新的焦点。

第五、知识管理要求新的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工业时代的传统行政等级管理方式,在充分开发一个组织的智力潜能方面暴露出不适应和不灵活的缺陷。今天,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较少限制的、流动的、网络化的组织形式。传统事业部制管理正让位于由独自管理的小型机构组成的非集中矩阵管理系统。

前不久,联想集团在第一百万台计算机离线的同时,它的内部组织机构也进行了改组:集团领导体制由舰队式改为网络式,形成以事业部为经,

6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以制造平台、市场平台、行政平台为纬的矩阵管理。单纯的事业部制管理容易形成孤立的知识岛,而独立管理的小型机构拥有相当的自主权和独立性,可以替代企业少数领导对企业下属机构的集中管理,在企业内部实现组织再造并形成“内部市场”,从而具有巨大的灵活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同时,也有利于领导层把各个部分组合为协调一致的高效整体。在这种企业组织形式中,任何一名员工发出的信息、提出的意见或建议都可以通过简化了的组织结构直接传输到企业领导层,大大克服了传统组织等级结构的弊端。新的企业利用现代网络条件形成面对面的实时网络管理系统,有利于知识在合伙人、供应商、客户、研究机构及竞争者之间配置、交流、增殖和产生效益。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知识管理最适应的组织应该是学习型组织,第四章中将有详细的论述。

第三节 知识管理实施的战略模式

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管理革命,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主旋律。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突破传统的以生产、成本、质量、资本管理等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发展为以知识管理为中心战略管理模式或文化模式。

中国企业必须站在战略的角度来看待知识管理,制定和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笔者认为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应以企业核心业务活动(即企业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活动,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理论,后文中将有详细的论述)为突破口,在区分不同类型不同特征的核心业务活动的基础上构造相应的知识管理模式,实施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

就企业的现实操作来看,可以从业务的相互依赖水平和工作的复杂程度两个维度对企业核心业务活动进行考察。业务的相互依赖水平是指企业内个人或部门之间在进行核心业务活动过程中相互关联及合作的程度,这种依赖水平越高,表明知识运用的关联性越强,相应的知识管理应更多地体现复合型的知识储备,更重视知识运用部门之间的紧密结合和现有知识体系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工作复杂程度是指企业内员工在进行核心业务活动过程中需要利用及分析判断各类信息的程度。工作的复杂程度越高,表明知识运用的集成度越高,相应的知识管理更依赖于专业人员对知识的敏锐判断,依赖于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历的充分发挥。 根据以上两个维度对企业核心业务进行考察,可以将企业的知识管理区分为四种模式,分别称为事务模式、集成模式、协作模式和专家模式(如图3-2所示)。

62

高业务依赖水平低集成模式:“整体最优” ·系统的、重复的工作 ·依赖于正规的程序、流程和工作标准 ·需要各职能部门间的紧密结合和高度统一 事务模式:“知识的规范” ·典型的常规工作 ·高度依赖于正规的规则、程序和员工培训 ·不需太多创造性的员工 协作模式:“共同超越” ·工作具有“边干边学,在干中学”的特点 ·业务发展依赖于全体成员复合型知识储备 ·需要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的团队组织 专家模式:“明星效应” ·业务活动要求专业人员的敏锐判断 ·业务发展要求专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丰富经历 ·强调“专家”作用的充分发挥

借助上述的模式划分,企业就能针对不同特征的核心业务活动采取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例如,超市的知识管理一般属于集成模式,其业务活动基于系统性,需要多个职能部门之间的互动配合;管理咨询公司的知识管理则倾向于专家模式,强调不同领域的“专家”解决不同领域出现的不可预见的新问题。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项核心业务活动与一种知识管理模式之间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对应关系。同一项核心业务活动在不同的企业可以采取不同的实施方式,也就相应地适应于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譬如企业的销售活动,既可以采取“单打独斗”的办法——凭借个人能力专门致力于各自的销售领域,也可以采取“军团作战”的方式——以一种多功能团队的形式与顾客建立紧密联系,维持市场份额;针对前者,企业的知识管理应采取专家模式,而后者则更倾向于集成模式。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充分理解核心业务活动的特征并准确定位知识管理的重点是进行知识管理模式选择的关键。

知识管理模式的明晰有助于企业避免在一些宽泛模糊的概念上纠缠,而将注意力集中于特定的问题。针对各种模式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整合手段,使企业的技术、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文化更好地适应于知识管理体系的要求。每一种知识管理模式都有其独特的难题和挑战,这些难题和挑战由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形成企业对核心业务活动进行知识管理的指导纲领,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使知识管理真正实现对核心业务活动的有效辅助和支撑。 知识管理的事务模式的最大特点是“知识的规范”,通过核心业务知识的规范化、标准化确保核心业务活动持续稳定地开展。此时,知识管理战

63

低 工作复杂度 高

表3-2 适应不同特征的核心业务活动的知识管理模式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略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作的自动化,或工作常规化、操作程序化、员工行为标准化。

知识管理的集成模式着眼于“整体最优”,此时知识管理战略的成败关键在于跨部门、跨组织的统一协调。知识管理战略的实施应着重考虑通过业务集成的方式促使掌握相关知识的各部门形成统一的运作规则和行动标准,充分发挥共享目标体系和信息反馈体系的作用,使各部门的功能性决策建立在企业整体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基础之上。

协作模式下知识管理所面临的重要挑战是如何实现企业核心业务活动的突破性变革。为了引发这种变革,企业在进行知识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从全局角度来综合各种知识领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储备——研究开发、工艺设计、产品制造、市场营销——以解决错综复杂的问题,尤其应强调学习型组织“共同超越”理念的挖掘,建立起激励员工们参与知识共享的机制,共同关注于个人和集体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高科技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就是使每名研发人员都树立“共同愿景”和整体观念,使个人知识运用不仅仅停留在对与自身工作相联系的上游和下游工作的了解。

专家模式中,企业通常注重从“专家”的工作中获取核心业务发展的推动力。为了适应这一特殊的业务特点,企业的知识管理的目标便是“明星效应”淋漓尽致的发挥。此时的知识管理战略要求企业必须采取特别的激励手段吸引具有专门知识的个人,鼓励他们进行价值增值活动;与此同时知识管理战略的重点还应放在知识资本的“内部运营”,通过长期的职业发展方案培养企业内部的业务骨干。

上述国外企业知识管理的战略模式对我国企业有借鉴意义,但不能生吞活剥地照本宣科。这是因为一则知识管理是一个新型的管理方式,还需不断地探索;二则管理既是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企业知识管理战略的规划与实施,必须依靠企业自己结合实际去探索。因此,企业应该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例如可以与科研机构共同设立知识管理研究中心,及时获得世界知识管理的最新动态,借鉴国外先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经验。下面笔者就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业如何实施知识管理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设立知识主管。知识主管的地位介于总经理和信息主管之间,主要任务是将企业的知识变成企业的效益,他的主要职责为:(1)了解公司的环境和公司本身,理解公司内的知识和信息需求;(2)建立和造就一个能够促进学习、积累知识和信息共享的环境,使每个人都认识知识共享的好处,并为公司的知识库做贡献;(3)监督保证知识库内容的质量、深度、风格并与公司的发展一致,其中包括信息的更新等;(4)保证知识库设施的正常运行;(5)加强知识集成,产生新的知识,促进知识共享的过程。由于知识涉及的范围大于信息,知识主管的作用已大大超出信息技术

64

的范围,进而包括培训、技能、奖励、战略等。因此企业在设立知识主管时应避免将知识管理视为信息管理的延伸,从而试图把信息主管错误地改为知识主管,因为这将在不知不觉中把知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技术和信息开发,而不是置于创新和集体的创造力上。

第二、建立一个可以在企业内部公开交流知识的企业内部网络。要实行知识管理,除了要使员工愿意贡献自己的知识外,还应为员工提供知识、共享知识创造一个便利的环境。万维网(WWW)与企业内部网(Intranet)的出现满足了企业的这一要求,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管理的有效实行,并且降低了企业建立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投入成本。

第三、建立一个企业知识库。实行知识管理的企业应设立一个企业自己的知识库,知识库里的内容包括:公司的人力资源状况;公司内每个职位需要的技能和评价方法;公司内各部门、各地分公司的内部资料;公司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等历史资料;公司客户的所有信息;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及合作伙伴的详细资料;公司内部研究人员的研究文献和研究报告,更为重要的是企业的知识库应储存有关客户各方面的详细资料,这样不至于因为某一销售人员的跳槽而损失大量相关的隐性知识。

第四、对积极贡献知识的雇员进行奖励。为了有效激励企业员工积极地为企业贡献自己的智力资源,应该建立起配套完善的企业激励机制。如可根据雇员在企业知识共享过程的表现,设立相应的奖金和管理职位,鼓励雇员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知识潜能。企业实行知识管理建立的激励机制,除了要能够充分调动雇员贡献自己知识的积极性外,还要防止出现“知识利己主义者”,即要警惕那些根据自己已掌握而别人缺乏的知识来抬高自身价值的雇员。

总之,为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企业都必需进行一次根本性的转换,即从传统的以交易过程、后勤统筹和工作流程为主要关注核心的管理,转到建设起一个能够支持人际网络、学习型组织等知识管理内容的系统上来。沿着“企业核心业务分析——知识管理模式选择——知识管理活动重点突破”的运作思路构建知识管理体系,实施知识管理战略,企业的注意力始终集中于培养核心竞争能力。此时,知识管理体系不但可以使企业加深对知识管理的深刻理解,指导当前核心业务活动的改善提高,也可帮助企业拓展通过知识管理锤炼长期发展能力的思路,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竞争环境。

6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第四章 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主旋律是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但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和多层次的。正如第一章中对管理创新的分类,管理创新有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理论创新、职能管理创新、管理组织创新等。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可能对各个方面都进行分析和论述。本章分析我国企业管理及管理创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本章重点探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

第一节 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经过改革,生产资料、资金、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较快,我国国有工业原来那种高度集中的计划配置资源逐步被市场配置资源取代,这为我国企业进入市场创造了越来越好的环境。十几年来,我国的企业管理水平确实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也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本节将以国有企业为背景来对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中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根据企业家调查系统①调查资料显示,1993年以来,我国企业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公司制改造和经营机制转换,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具体地说,表现在:

第一、企业的管理思想、目标、体制、组织、方法和手段在向市场经济贴近。企业的经营理念有了很大变化。大多数经营者认为,自己具有了现代市场导向观念、无形资产观念、经营创新观念、质量效益观念、经营风险观念、人才观念、法规政策观念,其相关比例依次为为: 82.4%、72.1%、77.9%、92.1%、88.3%、83.7%、86.8%。管理目标已从社会目标第一转为经济效益目标第一;管理体制正在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44.5%的企业已由工厂制转为公司制,28.2%的企业正在进行公司制改造;领导体制由厂长

本节的调查数据详见《国有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管理世界》1998年第3期。

66

负责制向三权分立的法人治理结构转变;在管理组织上,19.3%的企业采用了事业部组织形式,8.4%的企业采用了矩阵制组织形式;现代化管理方法的应用趋势,呈单项向多项配套应用方向发展;在管理手段上,运用计算机辅助管理达到88%,但主要是单项应用。

表4-1 500户企业经营者的经营理念情况单位(%)

是否具有现代市场导向观念 是否具有无形资产观念 是否具有经营创新观念 是否具有质量效益观念 是否具有经营风险观念 是否具有人才观念 是否具有法规政策观念 是否具有战略发展观念

很有 82.4 72.1 77.9 92.1 83.3 83.7 86.8 79.2

一般 17.4 26.1 22.1 7.9 16.7 15.9 13.2 20.6

没有 0.2 1.2 —— —— —— 0.4 —— 0.2

第二、企业对市场竞争的适应能力开始增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对市场竞争要素较为重视,按其要求调整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已初见成效。

(1)质量方面,56.8%的企业建立了健全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42.6%的企业建立了较健全可行的质量保证体系;50.1%的企业的全体职工树立了“为顾客服务”的思想;贯彻ISO9000标准,已取得国内或国外认证的占30.3%;质量责任制落实好的企业占58.1%;企业自认为用户对产品质量很满意的占21.3%。

(2)营销方面,已建立营销管理机构的企业占97.5%,有专人对市场信息进行收集与研究的企业占46.9%,建立了很完整的营销网络的企业占33.8%,有完善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的企业占59%,产品交货期完全满足用户要求的企业占33.8%,24.9%的企业认为企业产品价格在市场竞争中有明显优势,认为主要产品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的企业占15%、国内先进水平的占75.9%。 (3)技术开发方面,72.7%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产品开发上,自主开发的企业占49.9%,引进技术自主开发的企业占40.9%,厂校所联合开发的企业占7.4%;企业年研究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从1993年的1.1%增加到1996年的2.64%,增长了139.51%;经营机制方面,38%的企业已建立了科学决策的机制,65.3%的企业自认为建立了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已建立管理创新机制的企业占30.1%,已形成技术不断创新机制的企业占35.6%。此外,71.7%的企业认为企业党政关系很融洽,98.4%的企业认为重视树立企业形象,58.4%的企业认为已有导向性企业精神和企业文化。

6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表4-2 500户企业建立经营机制方面的情况单位(%)

科学决策机制

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管理创新机制 技术不断创新的机制

企业文化导向

已建立 38 65.3 30.1 35.6 58.4

正在建立 57.2 33.3 63.6 57.2 31.2

未建立 4.8 1.4 6.3 7.2 10.4

第三、基础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从企业家调查系统的调查显示,我国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覆盖面扩大,内容有所更新,微机开始用于管理企业。 (1)标准化工作。技术标准个数1996年为569,比1993年增加了85个,覆盖面由92.82%提高到了96.37%;管理标准个数1996年为178,比1993年增加了17个,覆盖面由91.57%提高到了94.36%;工作标准个数1996年为331,比1993年增加了49个,覆盖面由92.38%提高到了94.59%。 (2))计量工作。500户企业都建立了计量管理机构,配备了计量管理专业人员,计量器具配备率由96.04%提高到了97.44%。 (3)定额工作。定额面由86.68%提高到了89.44%。

(4)规章制度。500户企业基本上都建立了以经济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体系,其中有58.1%的企业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规章制度贯彻率在80%以上的企业占74.9%。

(5)信息管理。57.4%的企业建立了市场信息收集分析和处理制度,88%的企业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50.2%的企业建成了与国家或省级信息中心联网的信息系统。

(6)职工培训。职工培训率由1993年的53%提高到了74%。 (7)班组建设。74.9%的企业开展了班组升级活动。 (8)现场管理。42.2%的企业非常好地达到了现场管理6条标准,69.5%的企业认为目前的现场管理与1993年的相比没有下降,29.1%的企业认为稍有下降。 第四、生产经营状况忧大于喜。企业生产运行基本正常的企业占75.1%、开工不足的企业占22.5%、停产或半停产的企业占2.5%,主导产品市场供不应求的企业占9%、供需平衡的企业占71.6%、产品积压的企业占19.4%。500户企业主要经济效益的平均指标显示,1996年与1993年相比,销售收入、实交税金、总资产、人均交纳税金、资产保值增值率分别增长了28.74%、31.73%、75.57%、29.37%、2.15%,利润总额、人均利润、资产贡献率、成本利润率、销售利润率、存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产销率、社会贡献率则分别下降了27.69%、28.98%、29.38%、47.99%、45.83%、6.02%、5.92%、26.67%、6.65%、13.53%。资产负债率增加了6.46%。尽管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增长速度不算太低,但效益下降十分

68

明显。究其原因虽说是多方面的,但从企业管理潜力看,仍大有作为。

二、中国优势企业的管理现状

从企业家调查系统调查分析中得知,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过程中,已涌现出了一批较早地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主动进入市场竞争的海洋,开始实现经营思想、产品、管理与市场接轨的优势企业。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管理意识大大增强,基础管理大有改善,企业管理的内涵和外延得到深化与拓展,企业整体效益不断提高,社会贡献不断增加,主要经济指标和定性指标明显高于持平企业和亏损企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丢掉“等、靠、要”的幻想,转变经营观念,将市场作为企业全部活动的起点和归宿。优势企业在碰到困难的时候,不单纯地强调客观原因,不向上级伸手,而是丢掉幻想,转变观念,走向市场,投入竞争,使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从依赖国家转向依靠市场,由生产导向转为市场导向,将市场作为企业全部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大多数企业不仅经营者甚至劳动者思想观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优势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几乎都认为自己具有了现代市场导向观念、无形资产观念、经营创新观念、产品质量效益观念、经营风险观念、战略发展观念和人才观念。邯钢的推墙入海,大庆的脱胎换骨,宝钢的时时自警,齐鲁石化的向市场靠拢,一汽的勇于创新等,都是转变观念的真实写照。

第二、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营销体制,形成高效的营销网络。优势企业高度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把技术骨干和优秀人才配置到营销环节,开始建立起自己的高效营销队伍、营销体制和网络,并根据市场竞争态势、竞争对手和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营销策略。所有优势企业都建立了营销管理机构和营销网络,其中43.6%的企业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营销网络,65.3%的企业有完善的产品售后服务体系。例如,中国轻骑集团建立起了“三三制”的营销体制,他们推行连锁经营,实行销售代理制和配套销售。销售网点中,轻骑自己的连销分公司、商业系统的代理商、轻骑配套体系各占1/3,销售人员占职工总人数的1/3,销售服务网点占销售点的1/3。广州珠江钢琴企业集团早在几年前就组建了“珠江钢琴营销共同体”,与130多个经营单位建立了比较稳定的工贸关系,形成了强大的销售网络等。 第三、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优势企业建立了严格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从严管理,认真抓好基础管理工作,这一点恰好是目前许多企业最缺少的。优势企业的技术标准覆盖面、管理标准覆盖面、工作标准覆盖面、计量配备率、定额面和规章制度贯彻率在80%以上的企业分别为97.62%、97%、98%、98.25%、92.6%和82.2%,与亏损企业相比,分别高出3.5、6.44、6.01、2.56、4.54和34.5个百分点。天津药业有限公司对所建立的各项规章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补充修订,谁都不例外,使“从我做起,

6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严守纪律,接受管理”成为每一个人恪守的信条。山东海洋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先后建立健全各类规章制度近百种,制度覆盖面达100%,同时制定了“十要十不准”的职工行为准则,在厂门口制作了一块“职工进入工厂请放弃个人自由”的警示牌,时刻提醒人们严守纪律,恪尽职守,使职工一进厂就处于严格的管理之中。

第四、追求管理创新已成为经营者的共识。优势企业已建立管理创新机制的企业占38.9%,比亏损企业高出22.1%,在继承传统管理精华的基础上,建立适应企业自身特点、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管理模式已成为共识。山东省莱州市黄金冶炼厂6年前亏损240万元,在实行“封闭式管理”后,1996年利润总额超过1000万元。湖南五菱集团有限公司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创造的“企业内部资产增效工程”管理模式,从1992年实施以来,累计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000多万元。此外,辽河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创造的“三全闭环巡检”法等都为本企业创造了良好经济效益。

第五、注重技术进步和产品的动态开发。优势企业在技术进步、新产品开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80.8%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其中还有一部分成立了国家级企业技术开发中心,不断根据市场趋势开发产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形成了市场主导的新产品开发机制。优势企业的科技开发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从1993年的1.25%提高到了1996年的3.4%,提高了173%,与亏损企业1996年的1.46%比,高出了1.94个百分点。如江苏沙钢集团公司采用快速折旧和提高开发基金提取率等方法,多方筹集技改资金。设备折旧率最高时按18%提取,科技开发基金最高时按8%提取,通过技改实现了“三千员工拿下百万吨钢”的劳动生产率。

第六、拥有一批优秀而稳定的经营者。优势企业拥有一批优秀而稳定的经营者,他们政治过硬,思想敏锐,事业心强,知人善任,善经营,懂业务,会管理,勤政廉洁,团结奋进,民主作风好,深得广大职工的信任。优势企业党政关系很融洽、基本融洽的企业分别占86.6%、13.4%。充分发挥和发挥了职代会作用的企业分别占77.2%、22.8%。如川化集团善于发挥班子整体功能,坚持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在各级领导班子中开展创“学习、团结、勤政、廉洁”的四好班子活动,党政工团齐心协力,共同搞好了企业两个文明建设。河南新飞电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刘炳银同志坚持从我做起,在企业内部狠抓党风建设和廉政建设。他坚持原则,一身正气,不谋私利,在广大职工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第七、重视产品和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的培育和运用。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有时是比有形资产更重要的资产。优势企业都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在品牌的创立、培育和发展上下了很大功夫。优势企业十分重视质

70

量管理,建立了健全、较健全质量保证体系的企业分别占66.7%、33.3%;通过ISO9000国内或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占38.3%;用户对产品质量很满意、满意的企业分别占35.6%、64..4%;质量责任制落实好、一般的企业分别占61.8%、38.2%。贵阳车辆厂一直坚持质量第一的方针,对关键工序、关键产品,实行专门的质量奖罚制度,重奖重罚,为企业创名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中国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企业的管理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当前企业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多,主要是不少企业忽视管理。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第一、管理粗放。管理粗放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居高不下。1996年与1993年相比,可比主导产品的单位成本上升了17.1%,尤其是亏损企业上升了22.1%。成本费用利润率由1993年的11.69%下降到1996年的6.08%,亏损企业则从1993年的10.28%下降到 7.93%,下降了18.21个百分点。

(2)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过高。500户企业1996年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比例平均为13.55%,其中,优势企业为9.28%,持平企业为13.68%,亏损企业为20.01%,与1993年相比优势企业增长了33.5%,持平企业增长了37.3%,亏损企业增长了90.4%;财务费用中的主要因素利息支出,三种类型的企业均增长了100%以上。特别是亏损企业,在销售收入下降的情况下,管理费用及利息支出都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见表4-3)。 (3)生产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25%的企业处于开工不足或停产半停产状态,其中亏损企业中所占的比例达到54%;19%的企业产品有积压的情况,其中亏损企业所占的比例达到32%。产品积压的主要原因是部分产品市场饱和,不适销对路或技术含量低,质量差,无市场竞争力。 (4)质量损失惊人。1996年与1993年比,平均每户企业的质量损失额从256.28万元增加到332.64万元,其中平均每户盈利企业从110.42万元增加到216.75万元,平均每户持平企业从297.14万元增加到352.08万元,亏损企业从367.59万元增加到450.15万元。如某汽车配件厂,由于放松质量管理,铸件的废品率达80%以上,1995年质量损失总额达319万元,是当年实现利税的5.8倍,占工厂成本的13%。如果500户企业质量损失减少1/3,每年可增效5.54亿元以上。

(5)资金运用效率低。当前,一方面企业资金紧张,一方面又存在资金大量沉淀,运营效率不高的问题。1996年与1993年比,应收帐款周转率下降了5.92%,其中亏损企业下降了47.98%;500户企业的平均存货周转率下降了6%,其中亏损企业下降了40.18% 。 (6)应收帐款大幅增长。1996年500户企业平均应收帐款达到12254。6万元,其中亏损企业平均达到8035.69万元。

7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7)管理上“散、乱”。不少亏损企业的职工反映,企业办事、请客、出差、开会等项开支无标准,费用无定额,财务管理混乱。此外,一些企业考核不严,纪律执行不到位,许多企业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定得很细,也很严格,但考核走过场等。

表4-3 企业的管理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

企业类型 1993年 平均每户优势企业 6 .95 平均每户持平企业 9.96

1 0.51 平均每户亏损企业

9.1 7 500户企业平均

1996年

9.2 8 1 3.6 8 2 0.0 1 1 3. 55

增长速度 33.53 37.3 5 90.3 9 47.76

第二、管理组织落后。管理组织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组织模式单一化。经过近20年的改革,仍有68.3%的企业不考虑企业的规模、产品、工艺、市场等情况,采用改革开放前的“直线职能制”的组织形式。

(2)企业领导普遍管理幅度过宽,因此无暇顾及企业的战略,尽管许多领导每天工作时间在12个小时以上,但现在主要领导人应酬太多,学习时间太少,会议太多,解决企业大政方针问题时间太少。

(3)企业中直线指挥系统与职能参谋系统互相交叉,发生矛盾,信息不畅,使企业领导决策依据不准确、不及时,工作责权不清。59.2%的企业认为企业内部组织间信息流通存在问题,其中亏损企业的比例高达71.6%。

(4)管理组织的适应性差,工作效率低下。国有企业富余人员平均占到企业人数的30%,人员过多,人浮于事是管理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

第三、营销环节薄弱。根据调查显示,已建立起完善的营销网络的企业只占33.8%,特别是亏损企业中的比例只有13.6%。亏损企业中只有37.5%的企业有专人收集市场信息,超过半数的企业是由兼职人员完成此项工作的。亏损企业中只有45.5%的企业建立了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由于营销管理工作的薄弱,使企业主导产品水平及产品的市场信誉度受到了影响。亏损企业中主导产品市场信誉度指标只有16.1%的企业有较好的信誉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营销工作是最能直接反映企业竞争能力的,由于资金紧张,企业应尽可能提高营销人员的劳动效率,同时压缩应收帐款,减少相互拖欠。在被调查企业中,优势企业营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1996年比1993年增长了53%,亏损企业增长幅度较小,仅为24%。持平企业和亏损企业的营销人员劳动生产率有所下降,持平企业1996年比1993年下降了6.8%,亏损企业下降幅度为38.9%。企业的应收帐款的多少,与企业营销人员的工作成绩密切相关,虽然各类型的企业应收帐款都有所增

72

加,但销售人员的人均应收帐款指标,优势企业与持平企业呈下降趋势,而亏损企业销售人员平均应收帐款1996年比1993年上升了31.8%。 第四、管理基础工作松懈。亏损企业中只有32.6%的企业制定了完善的规章制度体系。亏损企业中规章制度贯彻率在80%以上的企业只有47.7%。只有60%的亏损企业开展了班组升级活动。在现场管理方面,能够很好达到现场管理6条标准的企业,亏损企业中只有19.8%。企业财务指标特别是与成本有关的指标的填报也反映出企业基础工作水平的高低。如企业的标准工作、定额工作、材料利用率、能耗占成本费用比重等,无论是在计划经济时期,还是市场经济时期,都是长期强调的基础工作。

第五、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企业产品总体水平不高,产品结构不合理、装备水平低、超前意识差、科技开发投入少,企业发展无后劲。

表4-4 部分科技指标 1 996年与 1 993年相比的变化情况表(%)

科技开发科技人员占技改投科研成费的增长职工总数的入收益果转化企业类型

情况 比例 率

平均每户优势企业 172.0 34.0 15.4 7.4

91.6 11 .0 7.2 平均每户持平企业 3.9 24.8 -7. 0 -48.1 平均每户亏损企业 -10 1 39.5 20 .0 6.1 500户企业平均 3.1

1996年只有15%的企业主要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亏损企业的比例只有5.6%;主要装备水平,相当于90年代先进水平的仅占23.2%,亏损企业的比例只有16.6%。亏损企业在技术进步的许多方面都明显低于优势企业。只有65.9%的企业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投入的科技开发费,优势企业为3.4%,持平企业为1.9%,而亏损企业为1.5%,与1993年相比,优势企业增长了172%,持平企业增长了91.6%,而亏损企业只增长了24.8%。此外,32.4%的企业未按国家政策提足技术开发费,亏损企业的比例达到64.7%;12.1%的企业未按国家政策提足折旧费,亏损企业的比例达到28.4%。由于科技开发投入的不足,亏损企业的科研机构、科技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研制开发及技改投入收益率都明显低于优势企业。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1996年与1993年比较,优势企业增加了34%,亏损企业下降了7%。技改投入收益率,优势企业1996年比1993年上升了15.4%,亏损企业下降了48.1%。同样,科研成果转化率,优势企业1996年比1993年增加7.4%,亏损企业却减少10% (见上页表4-4)。

导致企业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很多,企业家调查系统根据其调查的内容得出结论,认为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经营者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时至今日,国有企业改革已进行了近20年,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形成,但至今有不少企业领导的

7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思想仍不同程度地残存着计划经济的观念。如企业管理人员的主要精力不是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上,而是忙于应付上级组织的各种会议、检查和评比,搞形式主义;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不是围绕市场和用户,而是听命上级,迎合上级等。

亏损企业的经营者相对于优势企业的经营者来说,在管理观念上明显滞后,在经营者是否树立起市场导向观念、无形资产观念、经营创新观念、经营风险观念、战略发展观念等项调查方面,亏损企业的经营者已经树立起这些现代经营观念的平均不足70%,而优势企业平均占85%以上。 “企业有无管理规划”指标,94%的优势企业已制定了管理规划,亏损企业中只有70%的企业有管理规划。一些企业经营者对自身评价过高,与该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产生相互矛盾的现象,如“用户对产品质量是否满意”,所有企业填“满意或很满意”项的达99%以上,特别是亏损企业中,无一家填用户对该企业产品不满意。在经营者是否具有产品质量效益观念一项中,有此观念的优势企业经营者占95.4%,而持平企业有91.8%,亏损企业也达86.2%。在产品结构是否合理一项中,填基本合理以上的三类企业均达到90%以上。除优势企业以外,持平企业与亏损企业在这项指标上偏高,与其在定量指标中反映出来的企业盈利能力、产品质量水平、技术开发的投入与产出等指标不相符合,甚至出现矛盾。由于定性指标是主观评价,因此这些现象一方面说明企业经营者对自身缺乏清醒的认识,对家底心中无数;另一方面也表明,企业经营者自我满足,固步自封。 一些企业亏损与经营者素质不高有关。如某企业是60年代建的老厂,拥有固定资产6700多万元,职工1000多名,90年代后企业经营者一意孤行,盲目决策,独断专行,致使企业走向衰落,到1995年底已合计亏损9700多万元,资产负债率达196%,拖欠职工工资26万元。某化工厂因连续6年累计亏损3300万元,1996年更换了厂长,新厂长上任第一天,不仅发现该厂内外勾结、原材料掺杂使假严重,还目睹了一起仓库保管员直接参与盗窃企业钢材的违法行为。他从健全制度、督查落实入手抓管理,一年实现扭亏为盈,其中,通过加强管理直接增加的效益超过500万元。

第二、企业资产负债率偏高,负担较重。从调查结果看,500家企业1996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0.54%,其中,优势企业为64.02%,平均比1993年降低了1.1个百分点,持平企业为70.19%,比1993年增加了6.4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为82.46%,比1993年增加了18.4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的大小在实际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要根据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盈利能力来分析,优势企业1996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64.02%,但其资产贡献率为15.81%,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经营风险相对较小;而亏损企业的资产贡献率为1.35%,远低于同期银行利率,它以82.46%的负债比例经营,其风险大大增加,债权人的权益无法保障。

74

由于我国特殊的金融环境,企业的债权人绝大部分是国有银行,因此,这部分亏损企业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也无从谈起。从利息支出、退休费用及养老保险费用的支出情况看,三种类型的企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增幅较高。利息支出一项,优势企业1996年比1993年增加了185.8%,持平企业增加了165.9%,亏损企业增加100.3%,这说明,随着改革的深化,资金不足已是困扰企业的一个突出问题,贷款的过快增长,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巨大压力,特别是对于持平企业和亏损企业,在销售收入出现持平或负增长的情况下,利息的成倍增长,退休费用及养老保险等费用的支出也大幅度增长。三种类型的企业工资增幅也较大,均超过了销售收入的增幅,给企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第二节 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对策

管理创新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最为有效的途径,中国企业管理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重视管理创新,或者说缺乏管理创新的环境造成的。本节将对中国管理创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如何进行管理创新提出对策。

一、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我国自有企业以来,就有企业管理的创新活动。但在80年代中期以前,创新的数量、水平和绩效均较低。80年代中期以后,突破了理论研究的学院模式和实践探索的盲目行为,以中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官、企、学”结合的方式,积极翻译引进美国、西欧、日本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开展管理创新研究和工商管理人才培训,引导企业在新管理思想和理念指导下开展管理创新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研究报告、论文和教材,诞生了一批有推广价值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管理系统与管理方法。但是,这些成就与国际水平和国际发展趋势还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化时代现代企业对管理创新的需求,也无法支撑过剩经济和买方市场格局下我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和民营与乡镇企业的进一步壮大。

总之,中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明显不足。这种状况的形成,从成因上分析,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第一、主体缺陷。企业管理创新主体缺陷主要表现在创新主体错位,创新动力不足和创新能力较弱等方面。我国有两类明显不同的企业: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这两类企业在管理创新上是有较大差异的。

在国有企业,多数情况下管理创新主体是作为出资人的政府及其企业主管部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资本结构,培训管理人才,推行新管

7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理方法与经验等,都是政府倡导和推动的,企业常常是被动接受和配合。部分企业的厂长经理和管理干部也有管理创新的积极主动性,大胆地借鉴吸收和探索总结,但为数不多。

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动力微弱,有限的动力来自外部政府部门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解困扭亏增盈要求压力等,或者少数优秀企业领导人的创新经营理念和建立企业王国的经营哲学,如三九集团的赵新先,海尔集团的张瑞敏,长虹集团的倪润峰,联想集团的柳传志,北大方正集团的王选。还有一些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干部进行管理创新的动力是来自对荣誉的追求和对升迁的期望;国有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错位、动力微弱等导致创新能力不强。大部分国有企业几乎没有自己的管理创新,简单照搬、盲目引进、应付上级、追求形式,甚至有些企业只凭老经验管理,几十年一贯制。 非国有企业里的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在现阶段有相当一部分将企业领导者个人等同于企业,管理权高度集中,企业的管理创新基本上取决于企业领导个人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在这些企业中,尽管创新的欲望强烈,动力充足,但由于主体错位和受企业领导人自身因素决定,创新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第二、客体不明。在我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由于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的滞后,高层工商管理人才缺乏及管理顾问咨询业的低水平,使不少企业有管理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但找不到创新的具体对象,设定不了创新的准确目标。管理创新对已有的企业来说,意味着要在整体或局部上抛开过去,否定现在,才能适应潮流面向未来,没有理论、人才和专业服务的支持是很难完成的。在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中,国有企业基本上是在政府文件推动下,以运动方式进行的,结果走过场的居多,或者换汤不换药,成效极差。创新客体不明,缺乏有目的和针对性的合理设计,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环境限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过程中,法制化水平较低,政策的连贯性、配套性和有效性不高,政府及其所属机构的非规范干预过多,各种行业自律和职业道德在逐步形成中,导致竞争不公平、不充分,创新以外的获利和发展空间较大,不利于引导、鼓励和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严重影响和伤害了企业管理创新的欲望和冲动。

80年代后期,我国就引进了80年代兴起的企业文化理论,但由于缺乏结合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准则进行深入研究,以及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急功近利,追求文化现象和轰动效应,结果没几个企业真正形成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得到国际一流的哈佛商学院高度评价的也只有青岛海尔公司。海尔之所以能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承认的优秀公司,取决于产品技术和管理的创新能力,而这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扩展又和张瑞敏领导下形成的海尔企业文化密切相关。正是这种文化产生

76

的认同感和凝聚力,使海尔成为学习型组织,使海尔人不断创新。正如哈佛商学院的佩思教授说,第一次引起我对中国兴趣的是,海尔不仅学习借鉴外国好的东西,而且结合中国国情,创造适合中国的一套管理办法,海尔简直是奇迹,我感到十分钦佩。

通过10年对全球范围内企业的调研后,哈佛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现象:一个特定的文化影响了公司的业绩。哈佛商学院的 L·P教授在谈到海尔文化案例时说:‚过去,看一个企业的业绩,仅仅看帐面,而现在,更多地要看公司的文化及产生的凝聚力,这是公司能否持久发展的关键。‛ 第四、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风险性行为,存在损失失败的可能,需要创新主体创新的欲望和冲动,更需要相关主体的理解与支持,并有相应的收益作为补偿。在我国现阶段,体制、法规、政策等多方面对企业管理创新限制较多,支持不够,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领导者往往要冒政治风险进行管理创新。

二、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对策

我国企业管理虽然在改革开放后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目前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管理的创新状况不容乐观,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中国企业的管理大部分都还处在管理九段中低段管理的经验管理和成本管理阶段,只有少部分企业达到了质量管理阶段,另外还有部分企业到了资本管理阶段,并且只有相当少的企业重视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主旋律是知识管理,我国企业还很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的需要。另外,我国即将加入WTO,这既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同时也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面临的变化也越来越剧烈,面临的顾客需求也会越来越挑剔。所有这些都要求我国企业要加强企业管理创新,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但是,上文已经分析,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还很不足。这里就改进和增强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提出几条建议:

第一、加强对企业管理和企业管理创新观念的宣传,增强我国企业中管理和管理创新的观念和意识。只有树立管理创新的意识,企业才有可能努力进行管理创新,努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第二、倡导和激励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我国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必须立足于富有魅力、充满智慧的优秀思想文化和我国的现实国情,在引进中吸收,实践中总结、升华和创新。为促进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研究,有必要开展下列工作:(1)建立企业管理理论创新研究基金,解决调研经费短缺问题,加大支持理论研究创新的力度;(2)组织专家学者对优秀企业的成功做法进行考察、跟踪、分析、总结,并升华为理论;(3)给企业管理研究者以必要的荣誉和称号。长期以来,管理学科不独立,从

7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属于经济学、工学等学科,似乎管理学的地位就低于经济学等,经济学学者可称为经济学家,管理学学者著名了,也被称为经济学家,而不称管理学家,各种奖励中几乎没有管理学研究奖。我国必须逐步改变这种状况。 第三、改进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管理人才。(1)管理是科学,更是艺术,需要管理者具有必要的潜能和素质,因而培养对象的选择显得特别重要,现有的文化理论课考试和企业选送培养制度有很大弊端,应明确学校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增加心理测试、职业必备基本能力(知觉速度与准确性、判断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等)测试、体能测试和面试,以选拔有培养前途的管理后备人才。为此,可考虑不直接在高中毕业生中招收工商管理专业本专科生,而是在已进入大学学习的其他专业学生中选拔。对企业选送的在职人员包括学习 MBA的人员,也应当增加测试内容;(2)调整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以素质教育和个性培养为核心,重新构建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3)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教学参与、能力提高和心智修炼,如案例讨论、模拟教学、观摩、实习等。 第四、创建适于企业管理创新的环境,鼓励创新。(1)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健全市场体系;(2)积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分流政府工作人员;(3)加快法制化进程;(4)改进政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工作;(5)提倡企业形成自己的特色文化;等等。

第五、强化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企业家是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主体。企业管理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激励推动能力。不能因为企业管理创新具有全员参与的特征,而忽视企业家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核心地位和领导角色。国有企业中始终受这个矛盾制约,企业家创新前有顾虑,创新中不放心,创新后担心,应通过法规和制度建设给予保证。

第六、大力发展专业管理顾问咨询公司。企业管理创新的创造性和新颖性,决定了在许多情况下,仅依靠企业内部资源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借助企业外部资源,尤其是智力资源,以弥补企业的不足和局限。这就为提供专业性高水准管理服务的管理顾问咨询公司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然而我国现有的管理顾问咨询类公司数量少,专业人员严重不足,服务水准低,难以满足企业管理创新的需求。从近期看,发展我国的管理顾问咨询类公司,应走与国际著名顾问咨询公司合作之路,以尽快提高我国这类公司从业人员的水平和服务水准。

第七、倡导企业管理九段论,推动我国的企业管理创新,使我国的企业管理上升到第七段的知识管理,从而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管理的需要。

通过以上对策,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业在管理方面还要加强以下方

78

面的创新:

第一、加强企业管理观念创新,树立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的观念;

第二、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实施和应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新战略理论和管理理论;

第三、加强企业组织的创新,建立起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新的组织形式; 第四、加强企业职能管理的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还必须强化在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信息管理方面的创新,以建立起符合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和信息管理体系;

第五、加强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特别是现阶段的中国企业要努力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等等。

本章的后面的三节将分别对上面所提到的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论创新和管理组织创新进行论述,因为笔者认为这三方面最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

第三节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的观念创新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总是以思想的进步和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任何物质生产和生活的内容及其方式的进步,总是伴随着人的思想和观念的进步。企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转变,也同样不能离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只有树立起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新观念、新意识、新思想,才能推进企业的变革与发展。

许多成功企业的经验证明,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经营思想的不断解放和经营观念的不断更新。思想活跃,敢于观念创新,企业可以壮大,突飞猛进;思想保守,观念落后,企业会迅速衰退甚至崩溃。在知识经济社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求企业界不断地更新观念,不断地树立新思想、新意识、新观念。这是企业生存发展的需要,“不创新,就死亡”,这是至理名言。具体来说,知识经济时代中国的企业要树立以下新的观念和意识。

第一、树立知识=财富的新的价值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里,企业必须树立知识=财富的新的价值观念。知识是有价值的,或者说知识可以创造价值。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最有价值的重要资源,与机器、设备、原材料等资源相比,知识创造的财富价值是其他资源的几倍的、几十倍甚至更多。技术和人的智力劳动的作用成为创造财富最为有效的因素,知识的价值更有效地直接地体现出来。企业如果看不到这一点,不重视知识,不重视人才,没有知识价值的新观念,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必遭惨败。

第二、树立人力资本第一的观念。在知识经济社会,人力资本重于物

7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质资本。因此,企业要重视人力资本,要树立人力资本第一的观念,要加强人本管理。现代经济的竞争将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竞争。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智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知识的竞争。因此,树立人力资本的观念,重视智力投资,才能使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三、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经营观念。知识经济社会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由于电子技术的发展,信息和网络技术广泛应用,特别是全球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的EDI的建立,使企业在生产和供应方面的地理概念基本消失,时间差别缩小到最小程度。过去需要长途跋涉取得的信息,现在一个电话或者传真就能解决。通过信息网络随时可以获得所需要的遍布世界的各种信息。国际贸易点的出现,使产品在国家之间的流动变得非常容易和方便,使资金流动和商品流通趋向全球化。这一系列变化使全球经济信息瞬时沟通,使世界融为一体,企业的市场已经国际化、全球化。随着生产的国际化、市场的国际化、经营国际化、消费的国际化,使众多的企业发展都离不开国外市场的开拓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与利用。因此,企业应该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化经营观念,以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第四、树立新的市场竞争观念。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超强竞争、是全球化的竞争,知识、技术、信息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竞争不单纯是国内企业间的竞争,而是国际企业间的竞争。因此,未来的企业竞争更趋激烈,这要求我们树立新的市场竞争的观念,特别是要增强竞争的意识。

第五、树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观念。在知识经济时代,一个比黄金、货币和土地更贵重的无形的财富基础正在形成,这个新的财富的基础就是信息。这就要求人们树立信息化的意识。可以预见,21世纪,世界上那些先进的社会将会彻底的“信息化”,未来社会不再仅仅是社会系统,社会政治系统、社会经济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而且还是信息加工系统。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走向网络化。这要求人们树立网络化的意识和网络化的观念。在企业里,企业各项工作的效率高低均与企业能否建立快速、先进、智能化的信息传输和处理网络有关。企业能否正确高效地运转,将依赖于企业网上的信息传递的速度、收集数量和信息处理的及时性。企业能否及时、便宜的得到所需的原材料,能否便捷、快捷地满足顾客需求,主要取于企业能否建立完善的产供销服务网络体系。

计算机技术使世界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但计算机革命远未结束,计算机正向智能化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智能化,信息网络也向智能网络发展。所谓网络智能化,一是指实现某种程序的“操作智能化”,即网络运行、维护和管理的智能化;二是实现为客户服务的“服务智能化”,需要有分

80

布式的知识库和咨询服务专家系统。通过智能工作站联网,可初步形成“操作智能化”和“服务智能化”兼备的智能网络,由此所带来的智能革命,要求人们增强智能化的意识。知识经济社会实质就是一个智能社会,而社会智能化是社会信息化发展,所以我们要树立智能化的观念和意识。

因此,全面树立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意识,实现更高层次的观念创新,是把握企业创新,推动企业变革的关键。

第四节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的理论创新

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不仅要树立新的管理观念,而且要在企业中引入和应用新的管理理论。本节首先简要回顾了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然后重点阐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的几个新的理论。

一、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简单回顾

自从泰勒创立科学管理理论以来,管理理论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管理、战略管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等几个阶段①。对于知识管理在前文已有介绍,企业战略管理和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将在后文中作详细的论述,这里仅就古典管理理论和行为科学理论做简要叙述。

1.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古典管理理论主要有三个代表人物,即具有科学管理之父之称的、美国管理学家弗雷德里克·W·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 1856-1915)、具有管理过程之父之称的、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 1841-1925)、和具有管理组织之父之称的、德国管理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er, 1864-1920)。泰勒的主要著作是《科学管理原理》。1898-1901年期间,他在宾夕法尼亚的伯利恒钢铁公司做咨询工作时,在那里做了著名的“搬运生铁块”和“铁锹”实验。泰勒科学管理的主要思想有:科学管理的中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挑选“第一流的工人”;工作、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实行标准化;工作定额,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都必须进行一次“心理革命”,让他们认识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双方都是有好处的;把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法为科学工作法;实行职能工长制;管理上实行例外管理原则。泰勒的管理思想对后来管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1916年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一书问世,这是法约尔管理理论的代表作。法约尔在书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管理理论:(1)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任何企业都有六种基本活动或职能,即技术、商业、

杨文士:《论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演进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1月5日。

8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财务、安全、会计和管理活动。管理又有五种职能,即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2)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3)管理的十四项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责、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公平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任用期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等。法约尔的贡献在于,对组织管理进行了系统的、独创性的研究,特别是关于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对后来管理理论的研究具有深远的影响。

韦伯主要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理论,他的主要理论思想体现在他的《社会和经济理论》一书中。韦伯认为任何组织都必须有某种形式的权力作为基础,才能实现目标,只有权力,才能变混乱为秩序。他还把权力分为三种纯粹的形态:理性——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和超凡的权力。他认为理想的行政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员工严格的考核和教育;专门的职业管理人员;严格的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稳定的、正式的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和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才是对个人进行强制控制的最合理的手段,是达到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有效方式。

2. 人际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管理阶段。

这个阶段始于梅奥等人(Gearge Elton Mayo, 1880-1949)的霍桑试验(Hawthorne Experiment)。梅奥在1924-1932年间做的霍桑试验得出了三个重要的结论:职工是“社会人”,突破了古典管理理论把职工当成“经济人”的局限;在正式组织中广泛存在着“非正式组织”;要提高组织中的工作效率,必须提高员工的士气和满意度。梅奥等人创建了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是有关人际关系的学说。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分为三个层次: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研究个体行为的理论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研究人的需求、动机和激励的理论。激励理论主要有三大类,即内因激励理论,如马斯洛的层次需求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莉兰的成就需求理论等;过程激励理论,如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行为改造理论,如强化理论和归因理论等。另一个方面是关于人性的理论,如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有关群体行为的理论主要研究群体动力、信息交流及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有关组织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关于领导理论(如布莱克和穆登领导者方格图理论)和关于组织变革和组织发展理论。

行为科学理论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又相继经历了企业文化和战略管理阶段、企业流程再造理论阶段和知识管理阶段,相应的理论在文章的其他部分已有论述,这里不再赘述。

二、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管理理论

(一)、企业流程再造理论(BPR, 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82

企业流程再造是80年代初流行于美国的一种企业变革模式。企业流程再造又叫企业再造,按照企业再造概念的创始者米切尔·汉默(Michael Hammer)和詹姆斯·钱皮(James Champy)所下的定义,就是对公司的流程、组织结构、文化进行彻底的、急剧的重塑(Redesign),以达到绩效的飞跃(《企业再造——经理革命的宣言》);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做了更为精确的表述:再造就是对战略、增值营运流程,以及支撑它们的系统、政策、组织、结构的快速、彻底、急剧的重塑,以达到工作流程和生产效率的最优化(《再造手册》);如果这样的定义过于冗长,那么我们不妨牢记:再造就是推倒重来(Starting over)②。

汉默在他的另一本再造著作《超越变革》中更进一步把企业流程再造的概念扩大到不仅对流程进行再造,而且要将以职能为核心的传统企业改造为以流程为核心的新型企业。③这里的流程,就是做事情的顺序,比如一个人到医院去看病,他需要先挂号,再就诊、再开处方,然后划价、交钱,最后才能拿药,这就是一个流程。看急诊又是另一个流程:直接到急诊室就诊、治疗,然后再一并交钱。企业里有各种各样的流程:生产流程、财务流程、新产品开发流程等等。企业流程再造就是对所有这些流程的重新设计,以达到整体效率的提高和企业业绩的飞跃。

企业流程再造须掌握四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流程”(Process),流程是再造定义中最核心的词。什么是流程,我们把它定义为一系列的业务活动的组合,也就是有某个或多项东西的输入,经过一系列的业务活动,而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这样一个输出的过程。

第二个关键词是“戏剧性”(Dramatic)。戏剧性是指企业经过再造,所带来的业绩将是飞跃式的提高,这种提高决非小改进或持续不断的改善所能达到的。如果企业的业绩比你竞争对手差10%,或成本高出 10%,质量指标差10%的话,不必兴师动众地搞“再造”,只需设法激励职工,实施一个质量改进方案,就可以填补10%的空穴。只有在大变革的时代(即跨越格鲁夫的“战略死亡之谷”)才要用到“再造”,它的成果应该是企业业绩(市场占有率、成本降低等)成倍地改善与提高。

第三个关键词是彻底地(Radical)。彻底是指再造不是修修补补,不是对现有的东西稍做改良,再造不是限于表面的变革,或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一些现成的东西,而是要舍弃旧的一套东西,对企业的业务及业务流程来一个脱胎换骨的变更。再造将无视现有的结构和手法,以发明和创造出做好工作的完全新的方法。

②③

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管理创新》,P12,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1月版。 米切尔〃汉默:《超越变革: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8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第四个关键词是再设计(Redesign)。再设计是指再造本身就是一个如何做事情的设计过程。我们日常比较习惯于产品设计,而实质上再造认为,流程——工作如何做——的设计更重要。如果你的职员非常聪颖,有能力,也受过良好的培训,也有很高的热情,并乐于接受所有期望他去做的事,并把它做好,但如果要他们去做的事是设计得很差的,那末企业仍然不能创出卓越的业绩。所以我们说,一个组织成功的起始点是有一个设计良好的流程。

企业再造有两个层次的目标:

1、通过对企业原有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包括进行相应的资源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结构的调整,使企业在赢利水平、生产效率、产品开发能力和速度、以及顾客满意程度等关键指标上有一个巨大的进步,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2、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的重新塑造,使企业不仅取得经营业绩上的巨大提高,更重要的是,使企业形态发生变革性的转变:将企业由以职能为中心的传统形态转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新型流程导向企业,实现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

企业再造有三个核心原则:1、以流程为中心;2、坚持以人为本的团队管理;3、顾客导向。

为了真正贯彻以流程为导向的原则,使企业开始走向以流程为中心的道路,企业必须做到:企业首先必须识别和命名它的流程;第二,要保证企业中的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流程以及它们对企业的重要性;第三,企业必须重新设计企业的流程;最后,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流程体系的管理。

顾客导向就是企业在进行流程设计时,要考虑到顾客的需求;在判断流程的绩效时,要从顾客的角度考虑到顾客的利益;而且,公司的各级人员都必须明确,企业存在的理由是为顾客创造价值,而价值是由流程创造的。只有改进为顾客创造价值的流程,企业改革才有意义。顾客要的是流程的结果,过程与顾客无关。所以,任何流程的设计与实施都必须以顾客标准为标准,以顾客为中心,这是企业再造成功的保证。另外,企业在进行流程再造时,必须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管理,信息技术在流程再造中有重要的作用。

(二)人本管理理论

企业作为开放式的管理组织,包含的生产经营要素是多方面的。但是,人的因素在众多的经营管理因素中是第一位的,它是企业的主体,是决定企业存亡、成败的决定因素。因此,只有紧紧抓住以人为核心的人本管理,

84

才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人本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人本管理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就是按照现代科学理论,把人作为管理要素中的主体,运用各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开发员工的潜力、加强企业团队建设。可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人本管理理论:

1、人本管理的价值取向是重视人。在企业中,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就必须从思想上重视每一个职工。只有让每一个职工从内心认识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才能焕发职工的积极性。首先,要尊重人。尊重是企业激励职工奋发向上的金钥匙,职工活力与创造力的调动,不仅是由于物质需要的满足,而且是由于自尊需求的实现。其次,要信任人。信任是企业形成凝聚力、战斗力的法宝,信任职工是所有成功企业奉行的基本原则和美德。再次,是理解人。关心与理解职工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可以促使广大职工自觉地、高效率和高质量地进行忘我劳动,可以密切领导与职工的关系,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2、人本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人。人是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在尊重人、信任人、理解人的基础上牢固树立以下观念。首先,人是企业的本质力量。企业的一切活动,一切高明的管理思想、组织手段与方法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其次,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在企业里,有诸多要素:资金、技术、原料、设备、市场等,都是企业生产经营中不可缺少的资源,但是,从成功的企业来看,这些资源都无法同人才资源相比。再次,人是增加企业经济效益的保证。一般来说,优秀的企业都将“人”视为企业的生命源,视为企业的第一资源而加以爱护;都把智力开发、人才培养作为企业的战略措施,把挖掘人的潜能作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以此激发企业职工高昂的斗志和士气,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3、人本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激励人。作为人本管理,就其职能而言就是科学地运用激励的手段,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发挥人的内在潜力,其根本目的就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保证企业生产经营一直处于最佳状态。概括来讲,激励的手段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物质激励。许多企业的实践证明,科学运用物质激励手段,认真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真正将个人的劳动成就与物质利益联系起来,才能收到调动职工积极性的良好效果。第二,理想激励。金钱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但金钱不是万能的。一个企业不能过分地看重金钱的作用,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重视理想与奋斗目标的教育,激发职工对工作的骄傲和自豪,树立为企业、为民族、为国家献身的精神。第三,兴趣激励。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产生浓厚的稳定兴趣并得到满足时,整个身心活动得到积极强化,情绪会比较高涨,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也会增强。

在将人本管理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的过程中,应重点把握以下两点: 1、致力人才开发。人才开发是指为充分发挥人的才能而进行的一系列

8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活动,包括广泛地选拔人才,积极地培养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

2、凝聚企业人才。企业应及时地考虑在经济发展中如何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吸引人才,聚集人才。致力于人才开发为调动职工积极性提供了重要前提,而凝聚企业人才则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了重要保证。

(三)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知识经济时代,战略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深入了解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能力之前,让我们来首先对企业战略管理的产生及其理论发展的过程进行简单的分析。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钱德勒(Chandler)的《战略与结构》一书的出版,提出了环境——战略——组织相互之间关系的战略思想,开创了研究企业战略问题的先河。此后的40年,企业战略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具体来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①:以环境与市场分析为基础的经典企业战略理论、以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分析为基础的现代企业战略理论和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以环境与市场分析为基础的经典企业战略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设计学派的安得鲁斯和计划学派的安索夫。安得鲁斯主张企业经营战略就是使企业自身的条件与所处环境的机会相适应,提出了战略构造的基本模型:将企业的经营战略分为战略制定和战略实施两个过程。安得鲁斯最杰出的贡献在于确立了战略制定的SWOT(Strengths,企业优势;Weaknesses,企业劣势;Opportunities,环境机会;Threats,环境威胁)分析模型。安索夫在其1965年出版的《公司战略》一书中提出,战略应包括四个构成要素:产品与市场范围;增长向量;协同效应;竞争优势。安索夫在其1979年出版的《战略管理》一书中,系统地提出了战略管理模式。认为应把战略管理看成开放系统,组织与环境、战略模式一致,才是成功的战略,并提出了战略、环境与服务组织概念。

以产业结构和竞争优势分析为特色的战略定位学派代表人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他对战略理论的重大贡献体现在他的战略三步曲:《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竞争战略》中提出了著名的行业结构分析的五种竞争力量分析模型:潜在的加入者、替代品的生产者、买方的侃价能力、卖方的侃价能力和行业内现有的竞争能力,同时指出了企业的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一点战略。《竞争优势》中提出了著名的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价值链模型。《国家竞争力》中提出了著名的分析企业的国家竞争优势的钻石模型。

参见曾庆学、龚敏:《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商业研究》,2000年第4期。

86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战略理论——核心竞争能力理论 8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核心能力研究开始受到许多学者和政策机构的重视。进入 90年代之后,关于企业竞争力的研究开始逐渐转移到企业核心能力领域,因为从长远考察,企业竞争优势来源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自身的能力,来源于能够生产大量具有强大竞争能力的核心能力。最早明确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并给予定义的是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和哈默((Garry Hamel)。此后,这一思想为理论界和实践界所认同,到 90年代中期之后,有关核心能力的研究成果较多地出现在各类文献中。自核心能力的概念明确提出之后,不同研究者从知识观、资源观、技术观、组织与系统观、文化观等不同的角度对此作研究,并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1、基于技术和技术创新观的核心能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 “企业核心能力”一文,从技术与产品创新的角度提出了核心能力的思想,认为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过程伴随在企业的核心产品/核心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产品/技术平台是需通过长时期的学习和积累才能建立的,因而核心能力是企业以往的投资和学习行为所积累的具有企业特定性的专长。作为组织的群体性学习,这种学习过程涉及:(1)企业中不同生产技巧的协调;(2)企业不同技术的整合;(3)组织中价值观的传递。通过学习和核心能力的积累,企业就可能尽早发现产品和市场机会,因而,企业的持续发展是与核心能力紧密联系的(Quinn,Doorley,Paquette,1 990 ),企业必须不断提高其核心能力。

除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外,为核心能力研究者所熟知的梅约(M. H. Meyer)和厄特巴克(J. M. Utter-back)也是基于技术观和技术创新过程分析企业核心能力的典型代表。他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认为核心能力在更大的程度上就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梅约和厄特巴克把企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四个维度:产品技术能力,对用户需求理解能力,分销渠道能力,以及制造能力。他们还发现企业核心能力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并且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状况对其因果关系产生影响。

2、基于知识观的核心能力。从知识观考察,研究者从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核心能力,认为企业核心能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外泄的企业专有知识和信息。该流派认为核心能力的基础是知识,学习是核心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而学习能力是核心能力的核心。

巴顿(Dorothy Leonard- Barton)是该流派的代表,他认为核心能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它包括四个维度:技巧和知识基、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观系统,这四个维度之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巴顿还认为,核心能力构成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它随时间积累而不易为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企业为实现持续自主创新,必须以

8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核心能力的持续积累为条件。 麦肯锡咨询公司的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和帕特里夏·克里福德等也提出,核心能力是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关键业务达到业界一流水平的能力。这一提法,强化了核心能力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能力中。

3、基于资源观的企业核心能力。资源观强调资源和能力对企业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率和持续市场竞争优势的作用(克里斯汀·奥利佛,Christine Oliver )。基于这一观点,企业在获取和配置资源与能力的“异质性”,决定了其获得高额经济回报率的可能。这些长期的、能获取高于正常利润回报的特性是企业在“有缺陷的”和“不完全的”要素市场中获取并开发战略性资产的能力所决定的。因为企业在选择和积累资源上的决策,是以在有限的信息、认知偏见、因果关系模糊等条件制约下最经济性地合理配置这些资源为特征的,所以,不同企业之间在获取这些战略性资源时在决策和过程上的“异质性”构成了企业的核心能力。基于这样的观点,资源成为保证企业持续获得超常规利润的最基本条件。

从资源的类型看,构成核心能力的资源具有稀缺性、独一无二性、持续性、专用性、不可模仿性、非交易性、无形性、非替代性等特征,企业只有拥有了这样的资源,才能在同行业中拥有独特的地位,这种地位就来自其在资源识别、积累、储存和激活过程中独特的能力。基于资源观点考察,可以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在获取并拥有这些特殊资源的独特的能力。

4、基于组织和系统观的企业核心能力。组织与系统观认为,核心能力是提供企业在特定经营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基础上的多方面技能、互补性资产和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体现在这种组织中的核心内涵是企业所专有的知识体系,正是企业的专有知识使核心能力表现得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和难以模仿。核心能力建立在企业战略和结构之上,以具备特殊技能的人为载体,涉及到众多层次的人员和组织的全部职能,因而,核心能力必须有沟通、参与和跨越组织边界的共同视野和认同。

库姆斯(Coombs)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包括企业的技术能力以及将技术能力予以有效结合的组织能力。因此,企业核心能力既具有技术特性,又具有组织特性,它包括企业的技术专长(包括产品和工艺在内)和有效配置这些专长的组织能力。

与组织和系统观相接近的,拉法(Raffa)和佐罗(Zollo)认为企业核心能力不仅在于企业的操作子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子系统中,植根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企业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企业的技术核心能力、组织核心能力和文化核心能力的有机结合。核心能力的积累蕴藏在企业的文化中,渗透到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组织共识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能力提供了基础。

88

对不同观点的简要评述

综上所述,研究者各自从不同角度研究核心能力,并从不同侧面提出了各自的论点,这充分地说明了企业核心能力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新概念。作为一种能力,它附着在企业的技术、资源、知识、文化、组织、管理等各个子系统中。由此可见,核心能力研究的发展,将从单一的子系统转向不同子系统有机组合的整个企业/组织系统。

其次,不同角度的研究思想是相互渗透的。这些不同流派的观点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印证的关系。正是由于不同观点的交叉,才使得核心能力的研究更加趋向完善。

其三,现有的研究都从不同的侧面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了阐释,它们为人们了解企业核心能力提供了一个有益的视角,但它们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以往的研究把企业内部除技术过程之外的过程均视为“黑箱”,而未从系统的角度来研究企业内技术过程和其他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企业核心能力的解释力;再如,包括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内的大多数企业核心能力研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技术维度上,他们都假定企业在技术过程上的优势必然会带来企业的市场竞争优势,但与此相违的不乏其例。研究表明,尽管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具有优势,但它却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与此不相称的经济绩效,甚至在一些极端的情况下,企业被迫退出其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

其四,核心能力思想从研究阶段转向应用阶段,尚有一个过程。正如丹·辛普森认为,从具体意义上说,‚真正的核心能力是难于精确定义的,而且通常是在事后发现的。即正如你所经历的,你只是通过简单地描述你的成功与失败来定义你的能力。‛要事先发现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是件简单的事。

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知识

为分析核心能力的本质,必须以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和依附载体分析为前提。前者探究一个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何种形式反映出来的;而后者探究企业核心能力存在于何种载体中。就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分析而言,显然前者比后者更为重要;但从对核心能力的度量、评判和提高措施分析看,后者成了措施的落实点,即只有在载体培育的基础上,才能孕育出独特的、不为外部所获取和模仿的核心能力。离开能力的载体去讨论能力的培育,就成为无本之木。

基于知识的核心能力观点分析,我们可得出如下假设: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应是格式化知识(如图纸、文件等)和信息、技术、管理、价值观;核心能力的载体是人、以及人所运用知识的对象——操作工具。

基于组织与系统观分析,可得假设:核心能力的核心内涵是知识体系,

89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而人、组织、资产和机制等是知识体系所附着的载体。 基于资源观的核心能力分析,可得出假设: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独特的资源和能力;其载体是整个企业/组织,而独特能力通过决策和资源获取、储存、运用过程表现出来。

基于技术观分析,可得到假设: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是企业的专长和能力;其载体是人、设备、组织等,核心能力通过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生产制造活动和市场营销活动反映出来。

基于前面的4个假设,可以得出结论:企业核心能力的表现形式有格式化知识、能力、专长、信息、资源、价值观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核心能力,存在于人、组织、环境、资产/设备等不同的载体之中。由于信息、专长、能力等在本质上仍是企业/组织内部的知识;而组织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属于组织的特有资源,因此可以说: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知识和资源。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来看待知识与资源的关系。资源包括组织内部资源和组织外部资源两个方面。组织外部资源存在于外部环境时,并不具有某一组织独特的印记,尽管由于市场不完全性和资源稀缺性的特点,不同企业在获得稀缺性上的机会是不均等的,但在“谁可以获取这些资源”的权利上,不同组织之间并不具有天然的不平等性,只是由于不同组织在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平衡性,导致在资源获取和利用的决策上的不平等性。因此,决定稀缺资源获取和利用上的“异质性”,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组织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差异。而企业外部资源决策的前提是组织内部资源的分析,因为外部资源本身不具有某一组织的特性,而只有当外部资源和内部资源相互作用之后,整合资源——内部资源与内部资源的整合——具有了企业特性。

所以,如何根据内部资源的特点,去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才是企业核心能力的内在反映,而这一决策的前提仍然是企业知识和能力的积累。因此,作为一种独特形式资源的知识,才是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本质。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既要通过不断的组织和个人学习获取“天生”具有自身特性的知识,又必须通过与外部交流,发掘和利用外部知识,并与内在知识相结合,给获取的外部知识加上企业自身特有的印记,使之在“后天”具有专用性、不可模仿性和稀缺性等特征。

三、理论的简单评价及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的建议

上述三个理论从不同角度说明了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管理视野,当企业在管理上存在重大的困难,或企业处于重大的战略转折点需要企业管理有重大的突破时,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有必要对企业实行企业流程再造:把企业完全推

90

倒,或者把企业完全解体,然后按照流程(代替传统按照业务)对企业进行重组,以实现经营业绩的飞跃。在中国企业中,特别是现在管理上存在很大困难的国有企业里,如果能彻底地对企业进行一次流程再造,把企业原来的人员、业务来一次彻底的、戏剧性的分解,然后砍掉不需要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流程再造,那么就极有可能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企业经营业绩的飞跃。

笔者认为,人本管理的思想来源于中国儒家哲学。中国儒家文化强调“人为本”、“和为贵” 即为人本管理的核心思想。但人本管理的思想长期以来没有在中国企业中得到应有的应用。人本管理强调员工在企业中的作用,强调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强调员工潜力的开发和培养,强调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是中国企业长期缺乏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应为企业中每一位员工都创造出一个能让他们充分施展才能的舞台,并视为企业的使命。应该把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组织的利益与员工的利益相协调起来。因此,中国企业应该努力进行企业管理理论的创新,在企业里推崇和实施人本管理,真正把开发员工潜在才能,调动员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反应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战略管理创新的需要。前文在讲到知识经济对企业形态的影响时,曾强调未来的企业是网络化的企业和虚拟企业。虚拟就是企业间通过网络协议实现的短暂的动态联盟,而联盟的基础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往的企业都通过各种途径把企业做得很大,但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将趋向于“短小精悍”,而企业竞争的武器和进行企业动态联盟的基础就是企业核心能力。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必须实施基于核心能力的企业战略,不断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地位,适应日趋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日趋激烈的竞争。

第五节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组织的创新

在企业组织发展中,主要出现了三种典型的组织形式,即U型(Unitary structure,直线型组织,或者传统的金字塔式组织)、M型(Multidimensional structure,多部门组织,主要有矩阵式组织和事业部制组织)和H(Holding company structure,控股公司制组织)型①。知识经济时代出现了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即学习型组织。中国企业进行管理组织创新,就是要把企业的组织逐渐改造为学习型组织。

一、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学习型组织

91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教授经过20多年的潜心研究,于1990年提出“学习型组织”这个概念,他所著的《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被世界企业学会授予最高荣誉——开拓者奖(Pathfinder Award),该书还被誉为“迈向21世纪的管理圣经”。

1983年壳牌石油公司做过一项调查发现,70年代还列在美国《幸福》杂志上全球500强的企业,到1983年就有1/3销声匿迹。他们据此估计,大型企业平均寿命30-40年。为什么这些大型企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是倒闭破产,就是被人家兼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彼得·圣吉教授认为,这是由于作为组织的企业出现了学习障碍。企业出现学习障碍一方面是由于目前组织设计的方式不当,另一方面则是对动态复杂问题的思考工具不适所造成的。

彼得·圣吉教授在他的《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系统思考(Systems Thinking)、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改善心智模式(Improving Mental Models)、建立共同愿景(Building Shared Vision)和团队学习(Team learning)。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系统思考的观念很浅显,但是作为一种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工具,它又是十分重要的。圣吉教授十分强调系统思考在五项修炼中的地位,在书中最先对它进行了讲述。通过系统思考,引导组织中各子系统、各成员,由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转向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从而对外界的变化积极地采取措施,而不是被动地做出反应。当我们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总是习惯于采取将其分成几个简单问题,分别解决,然后再组合这样一种思路。这对于解决非常复杂的问题是很必要的,但分割后却使我们丧失了更深入观察整体形成的要素——组成分子整体互动的关系,以及所形成的复杂现象。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几个人蒙住眼睛以弹簧相连向前走,慢速尚可;如果有更高的要求则很难协调,越走内部越混乱,这需要有很好的整体动态搭配能力。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这项修炼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是要激发组织成员为实现“内心深处最想实现的愿望”,而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实现“终身”学习。自我超越是指企业或个人不论在什么情况下(取得成绩或遇到挫折),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十分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不足、努力方向,不能一遇到挫折就随意改变目标、改变心态,如遇到竞争挑战时,要树立信心,战胜自我,要注意始终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和创造活力,从而达到企业或个人预定目标。

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进行这项修炼是让企业中的领导者和下级人员都能够认识到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假设和成见,并对之进行改善,以建立共同的心智模式。这是学习型组织做出关键性决策的基础。现在越来

参见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

92

越多的人都已经认识到我们一些传统做法的局限性。有一个著名的“煮熟青蛙并发症”实验,当你把一只青蛙放到一盆热水中时,青蛙会立刻感到水温太高,它会立即从热水中跳出来;而当你把一只青蛙放在一盆凉水中,然后再给这盆水不断地加温,这时这只青蛙会自由自在地在盆中游,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使这只青蛙已经习惯这种温度,当水温升高到一定温度时,这只青蛙想跳出水盆,但它已不具备这种能力了。这个实验告诉我们,传统的习惯像那只跳不出沸水的青蛙。为了避免人们采用传统的方法来处理变化的事物,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中心编制好一套计算机软件让参加培训的人员进行人机练习,计算机会随时纠正人们传统的思维错误,使你建立一个正确的心智模式。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共同愿景使一个组织能够长期保持凝聚力。共同愿景应当是大多数组织成员追求的理想目标,而非只是为了解决暂时危机。建立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能够从“适应性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从而使整个组织的创造力得到增强。这是指领导者拥有足够的凝聚力,并坚持实现的共同愿景,一种共同的愿望、理想、愿景或目标的能力。在企业中为了更充分调动员工的创造性,西方企业领导常采用两种方法,一是让员工承担责任,承担责任就会有压力,有了压力才会产生动力;二是让员工参与决策。一个企业要形成让每个员工在主观上感觉到“我在不断成长、不断进步、不断充实”,这就是一个好企业。

另外,还要处理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一个公式:I(一个小的自我)+V(大的集体)=Full I(完整的自我),个人只有融入集体当中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第四项修炼:团队学习。为避免1+1<2的现象出现,学习型组织中最佳的学习单位应该是“团体”。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的过程。通过团体学习有利于一个组织发挥整体运作的功能,避免努力方向的交错所产生的内耗。首先要坚持一个观点,即集体智慧大于个人智慧。

为什么要强调团队学习呢?这主要是时代的要求,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如果用科学系统论术语来称呼为“大科学时代”,那么大科学时代的主要特征:科研项目难度大、投入多(人、财、物),完成一个项目需要集体合作。世界著名的美国贝尔实验室,成立70多年来已取得50多项重大技术发明,如晶体管、激光技术、太阳能电池等,有7人4次获得诺贝尔奖,现在平均每天产生4项专利。有科研人员2万多人,每年科研经费20~30亿美元。这是一个典型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智商的群体。但是美国科技管理方面的专家经过调查发现高智商因素在该所完成的科研项目中只占40%的份额,而另外60%主要是该中心拥有一个和谐宽松、合作互助、共同学习、互相激励的氛围,只有建立这种团队精神,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科研人员的创造才能和潜力。

93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在五项修炼中,系统思考是这套方法的核心,也是前四项修炼的基础。通过这五项修炼建立的学习型组织,成为一个有机组织,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组织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二、关于中国企业管理组织创新的建议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最重要的智能资源。企业竞争中,谁的知识拥有量多,谁就将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未来企业的竞争就是知识的竞争。获取和创造知识的最佳途径就是学习,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组织都应该是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确实是一个非常有用的组织理论,它反应了未来组织发展的趋势。笔者认为,真正的学习型组织应该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学习型组织中存在两个层面的学习,一是员工个体的学习;另一个是团队整体的学习。

第二、重视员工的学习,提高员工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开发员工的潜能,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员工的发展。员工学习的方法来自于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三项修炼,即系统思考、改善心智模式和自我超越。

第三、团队整体的学习,促进知识与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增进员工之间的协调和了解,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企业组织的凝聚力,提高企业整体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团队学习的方法来自于学习型组织五项修炼中的三项修炼,即系统思考、建立共同愿景和团体学习。

第四、学习型组织通过学习,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能根据环境的需要对企业进行迅速的调整,能在复杂多变和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中获得长期的、健康的、快速的和稳定的发展。

第五、学习型组织中,企业员工都能在组织里找到一个能充分施展自己才能的舞台,使自己能力得到尽可能地发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企业是相协调发展的,组织的目标与员工的目标、组织的利益和员工的利益是高度协调和统一的。整个组织里,很少存在员工之间,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大的、不能解决的冲突和矛盾,即使有,也能通过学习迅速地解决。 第六、学习型组织是经营、管理和决策高度智能化的组织。

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中国企业进行管理组织创新,就必须运用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理论,逐渐把企业组织改造为学习型组织。

94

结 语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可以用下图表示: 树立知识经济时代管理观念创新 新的管理观念 对企业进行流程再目标:知识管 造,倡导人本管理的理,知识经济管理理论创新 理念,实施核心竞争时代企业管理 能力的战略 的主要旋律 把企业改造为知识管理组织创新 经济时代的组织 ——学习型组织

管理创新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最能体现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要求的三方面应是,管理的观念创新、管理的理论创新和管理的组

95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织创新。因此,中国企业必须树立知识经济时代新的管理观念,对传统的企业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倡导人本管理的理念,实施核心竞争能力战略,并把企业逐渐改造为学习型组织,最终在企业中实施知识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中国企业管理的需要,中国企业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得很好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国的企业管理水平,让更多的中国企业走向世界,成为世界知名的企业。 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第一,对企业管理九段论理论研究不足,并且对管理九段论在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指导作用分析也不足;

第二,对知识管理的概念及特征,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中如何实施知识管理的论述和分析不足;

第三,文章中引用了很多新的管理理论,对这些理论的认识、分析和评价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第四,由于缺乏资料,对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管理的组织创新研究不够,仅简单地介绍和分析了学习型组织理论。

主要参考文献

1.G. Silverberg and L. Soete(eds): The Economics of Growth and Technical Change, Edward Elgar,1994.

2.Frits Machlup: Knowledge: its Creation, Distribution and Economic Significanc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0.

3.John Mathews: Organizational Foundations of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in Dale neef(ed), Knowledge Economy Boston, B-H, 1998. 4.The Emerging Digital Economy, Http://www.ecommerce.gov.

5.European Commission: The need for Strengthened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Http//www.Ispo.cec.be/eif/policy/com985oe.html April26, 1998, MITI: Towards the age of the digital economy, may 1997. Http://www.miti.go.jp/intro-e/.

6.G.Grossman and E. Helpman: 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 mass, Cambridge: MIT press, 1991.

7.R.Coase: The Nature of the Firms, Economic, Nov 1937 8.龚敏等:《现代企业管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 9.龚敏:《组织行为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

96

10.谭力文:《伦敦学派》,武汉出版社,1996年。 11.王守安等:《知识经济与企业变革》,企业管理出版社,1999年1月。 12.保罗·S·麦耶斯主编,蒋惠工等译:《知识管理与组织设计》,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

13.查尔斯·M·萨维奇著,谢强华等译:《第五代管理》,珠海出版社,1998年9月。

14.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第五项修炼》,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15.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12月。 16.何传启:《K管理:企业管理现代化》,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 17.珍妮特·沃斯著,顾瑞容等译:《学习的革命》,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2月。 18.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北京商务引书馆,1997年。 19.秦言:《知识经济时代》,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 20.吴杰松:《知识经济》,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3月。 21.冯之俊:《知识经济与中国发展》,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22.刘磊:《知识经济——第三次经济革命》,中国大地出版社,1998年。 23.赵弘、郭继:《知识经济呼唤中国》,改革出版社,1998年7月。 24.陶德言:《知识经济浪潮》,中国城市出版社,1998年7月。 25.陈胜昌主编:《知识经济专家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4 月。 26.吕本富:《通向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 27.袁道之、白莉:《网络席卷全球的风暴》,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28.詹姆斯·迈天著,李东贤译:《生存之路——计算机技术引发的全新经营革命》,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9月。 29.约翰·弗劳尔著,梁维娜译:《网络经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0月。

30.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7年。 31.《世纪联盟——知识经济浪潮中的微软和英特尔》,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10月。

32.易雷克·黑普尔著,刘卸林译:《技术创新的源泉》,科技文献出版社,1997年5月。 33.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 34.柳卸林:《知识经济导论》,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年12月。 35.MBA必修核心课程编译组:《管理创新》,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11月。

36.米切尔·汉默:《超越变革:以流程为中心的组织如何改变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37.张军:《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

97

管理学论文——《论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管理创新》

作者:曾庆学 E-mail: Qingxuez@sina.com 38.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 39. 《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管理世界》、《企业管理》等,1999-2001年4月各期。 40.龚敏、曾庆学:“网络化:企业竞争的新策略”,《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00年6月13日。 41.龚敏:“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的新理念与对策”,《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一期。 42.曾庆学、龚敏:“试论企业战略理论的演变与新发展”,《商业研究》,2000年第4期。 43.李成标、牛永兰:《“虚拟”公司评价与借鉴》,《经济纵横》,1996年第四期。

44.李权山、刘志伟:《“虚拟”冲击波——席卷当今西方企业的虚拟化浪潮》,《上海企业》,1997年第2期。

45.杨文士:“论管理思想与管理理论演进与发展”,Http://www.sina.com.cn

后 记

“悠悠珞珈,百年武大”,历史悠久的武汉大学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志士名人,能够在这样的学校中就读,我感到非常的骄傲和自豪。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使我的专业知识体系逐渐完善,知识面得到了很好的拓展。三年的学习对我今后事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我将永远记住这三年“珞珈之情”。

这篇论文从选题、拟定提纲到最后定稿,都是在导师龚敏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论文的完稿倾注了导师大量的心血,牺牲了导师大量的休息时间,这使我深受感激和鼓舞,也促使我在企业管理创新问题的写作和修改中,认识不断提高,思路日渐清晰。这里,我要对我的导师郑重地说一声:谢谢!

同时,论文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我还有幸得到了谭力文教授、吴先

98

明老师、李燕平老师和徐珊老师的指点与帮助。学友曾宪伟、阴越,师兄严若森对论文的提纲、论文的写作和修改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在此,谨向以上老师和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曾庆学

2001年5月于珞珈枫园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