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探索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探索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9年1月

DOI:10.16681/j.cnki.wcqe.201902144

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探索

赵锐利,赵洋(西北工业大学附属小学龙湖分校,陕西西安,714300)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文章探索了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包括通过教师巧摘要:

妙设问和学生课外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合理运用科学、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教学有效性。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外活动;学习兴趣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19)02-0241-02

小学科学课程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新课程改革后,科学学习更加注重知识的探究过程,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形成对科学的初步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1-2]。课外活动是小学生日常学习之外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活动,有助于放松学生心情、重温课堂知识、开发学生智力、培养综合能力,最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有效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科学活动并确保活动取得成效,做好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设计与实施非常重要。

一、兴趣是科学课外活动探究的“内动力”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也是学习重要的内在动力,在科学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充分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引起探究的热情,学生才愿意进行课外活动的探究[3]。

(一

)巧妙的问题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切入口学生对新事物的探究往往来自对新事物产生的好奇。教师恰到好处的提问,可以揭露学生认识中的矛盾,造成认识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激起学生的研究冲动和兴趣[4]。比如,三年级下册“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这节课,围绕“沉浮”这一中心问题教师提问:谁能想办法把浮着的塑料瓶沉到水里?学生们开动脑筋,互相配合,有的往瓶子里灌水,有的往瓶子里装沙子,还有的装铅笔、装橡皮、装石头、装硬币……,想尽办法让瓶子沉到水里。这个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又问:谁能把沉下去的橡皮泥浮到水面上来?学生们边想办法边实验,发现可以把橡皮泥放在能在水上浮着的塑料尺、三角板或一排吸管上,把橡皮泥捏成小碗、小船等样子也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课程结束之后,学生继续保持着浓厚的热情和兴趣,课外活动期间又尝试着将橡皮泥缠绕在笔筒、树枝等能漂浮的物体上,将橡皮泥制作成空心球、空心动物、空心汽车等各种形状和形态等方式。通过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及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5]。

(二

)课外自主探究是发展科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学生大都非常喜欢科学实验和制作,然而由于受到时间、材料等因素的影响限制,课本上有很多内容不能在课堂内进行演示。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开展课外自主探究活

作者简介:赵锐利(1982—),女,汉族,陕西渭南人,硕士。

动,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和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比如,上完“校园里的植物”这节课,学生初步学习了植物的基本知识,掌握校内主要植物的基本特征,能够进行乔木和灌木、叶的对生和互生的判别等科学分析,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继续进行校外植物探索。在家长支持指导下,利用花伴侣等App软件对小区等场所的日常植物进行分类识别、了解特性和用途之后,部分学生的研究兴趣持续高涨,自发建立了微信兴趣群进行交流讨论,并由家长组织深入西安植物园、浐灞湿地公园进行更深一步的探究,既提升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又放松了心情、增长了生活见闻。

二、方法是科学课外活动探究的“奠基石”

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是探究,教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探究,授之以“渔”,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己学会“捕鱼”。

(一)注重主体性和现实性的结合

教师在布置课外活动时,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注意精选典型内容,也要尽量联系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的科学做起,解决生活问题。比如,五年级下册“简单机械”中,“铡刀”和“压水井杆”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很难找到,仅仅凭借图片而没有真正感知,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实验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放学回家对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剪刀、钳子、核桃夹、镊子、天平、鱼竿等实物进行认真观察,对照课堂知识、判断分析其是否省力并通过实际操作进行验证。这样不但有助于学生理解课堂知识,也体现了自然科学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兴趣和需要的学科特点。

(二)注重创造性和准确性的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非常重视探究过程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为此,教师在采取设问、要求、问卷、等形式多样、富有变化的方式和内容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调查、比较等科学的方法完成课外活动,以获取准确的结果和结论。比如,三年级下册“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师在讲课之前,要求学生在家中提前预习,在家中自行测试铅笔、石块、橡皮擦、树叶等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在水中的上浮和下沉情况。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基本掌握物体的浮沉特征。上课时让学生选择不同大

(下转第243页)

2412019年1月

材施教提供参考;

其次,班主任要善于了解、掌握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风格、特长,以及他们所带学科的特点,向学生作正面、积极地宣传与引导;最后,班主任要不定期地组织召开任课教师座谈会,对班级的情况互相沟通、分析,讨论班级现状,明确和调整下阶段的班级奋斗目标,并且让任课教师尽可能参加班级各项集体活动。

第二,提高小学教师素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现阶段,小学教师的整体学历素质偏低,体罚小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某些乡村地区更为明显。为杜绝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国家要加大对教师素质的培养,首先,高等院校应加强对在校师范生的师德教育;其次,各地教育局应定期组织对已入职教师进行相关的师德教育培训,不断完善在职教师自身的素质;最后,有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惩罚管理措施,加大惩处力度,对于体罚学生的教师,一经发现严惩不贷,为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保驾护航。此外,教师也要从自身做起,不断增强教师亲和力,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积极发掘各自身上独特的“亮点”,及时给予一定的鼓励,从而构建良好的小学师生关系。

(三)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与氛围

第一,重视教室布置。教室是小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不可忽视。主要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力求教室整洁、整齐,教室物品摆放有序,给上接第241页

)小的相同物体(比如一个苹果和半个苹果)在水中的表现,观察、对比实验去判断和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一个小石子会下沉,而一艘巨大的轮船却能浮在水面。通过层层深入地安排课程内容和细致、准确的观察、分析和推理,最终发现物体沉浮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三)注重预测和延伸的结合

科学探究的一般环节是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寻找证据和得出结论。在课外活动的设计中,可以让学生在已知科学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规律对物品或事件做出合理地预测,进而进一步将规律应用到其他事物。如五年级下册“滑轮”一课中,学生认识并分清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区别,掌握了定滑轮不省力,动滑轮省一半的力的基本规律。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进行知识的预测和延伸:滑轮可以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学生观察发现阳台晾衣架、家里的窗帘、升旗的旗杆等都用到了滑轮。然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进一步延伸分析大楼的电梯、工地上的塔吊也是同样的原理。通过对规律预测、验证、延伸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三、评价是科学课外活动探究的“催化剂”

评价是科学课外活动探究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反映学生课外活动实施效果的一个有效手段。同时,评价也是一种激励学生继续探究的催化剂。所以,在开展科学课外活动过程中,当学生按照课外活动的设计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评价。期间,要通过活动记录,

人营造一种舒适的氛围;其次,充分利用黑板报的作用,让黑板报成为学生施展才华、表达情感、学习知识的舞台;最后,注重墙面装饰,可以在墙壁上粘贴一些日常规范或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等,潜移默化的熏陶和促进学生优良品格的形成。

第二,采取多种方式编排座位。班主任教师应当杜绝单一的方式,而应根据实际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使其更加合理。常见的方式主要有身高搭配法、成绩搭配法(包括学科成绩互补法)、性格互补法等。通过合理的座位编排,小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从而达到相互之间取长补短的目的。

三、结语

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新的德育模式[2],不能一蹴而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前行。班级文化的建设是多方面通力合作的成果,需要学校与教师在错误中努力总结经验,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对于小学生来说,班级文化具有塑造人的作用,且班级文化的影响是持久绵长的,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熏陶和教育小学生,逐渐成为当代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手段。参考文献:

[1]戴联荣,薛晓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王长华.我和我的教室[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

对学生参加科学课外活动过程中的各项表现予以评价。比如,在课外科学作品制作活动中,四年级部分学生设计制作会转动的铁球”、自动报警器、蠕动小车、手动垃圾桶等,教师对学生的制作的作品进行评价,指出学生所制作作品的价值和优点,并相应地指出作品存在的不足,给予改进建议。与此同时,对于学生在制作作品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以言语表扬为主,鼓励学生大胆实践。在开展科学课外活动过程中,教师适时给予适当的评价,对于提升小学科学课外探究活动的成效极为有利。

总之,开展科学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实践知识和经验,有效促进课程内容的掌握和应用。与此同时,通过引导、指导和鼓励评价,能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学生的观察、探索、分析、创造能力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对学生科学素养和科研意识的培养产生重要影响。参考文献:

[1]吴锋.小学科学课外活动的拓展与实践[J].科技资讯,2015,13(33):

181-182.

[2]刘梅.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媒体使用现状调查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7.[3]唐波.从课内到课外,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科学之魅力:小学科学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有机结合的思考[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2):80.

[4]熊士荣.基础教育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施[J].基础教育参考,2008(8):85-89.

[5]姚焕娜.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速读旬刊,2014(3):16.

2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