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9年1月第38卷第1期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

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ArtsandSciences渊SocialSciencesEdition冤Jan.2019Vol.38No.1DOI:10.19493/j.cnki.issn1673原8004.2019.01.003

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要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要要

吕俭袁仲明明渊滁州学院地理信息与旅游学院袁安徽滁州239000冤

揖摘

要铱加强对区域共性文化的整合开发对于构建特色文化产业带并推进区域一

体化进程意义重大遥以滁宁地区为案例地袁探讨明文化旅游的共生条件袁即在资源尧地缘尧政策尧市场层面具备的共生基础遥基于上述分析袁研究构建了滁宁区域旅游的3种共生模式袁即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野城市要城市冶共生模式尧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野城市要景区冶共生模式尧统筹整合机制下的野景区要景区冶共生模式袁进而立足案例地袁提出了优化两地共生环境尧畅通两地共生界面尧完善利益共生机制的具体措施袁以期有效促进滁宁两地一体化共生发展遥

揖关键词铱明文化曰旅游共生曰区域一体化曰滁宁地区中图分类号院F592.7

文献标志码院A

文章编号院1673-8004渊2019冤01-0018-09

区域旅游共生合作已经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态势遥提炼凝聚区域间共性文化对于增进合作认同尧凝聚发展共识尧推动区域共生共赢意义重大袁是区域一体化的重要推力遥2014年8月文化部与财政部共同颁布的叶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曳

收稿日期院2018-03-30

基金项目院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野江淮丘陵地区明文化旅游资源共生整合研究冶渊sk2016B21冤曰安徽省滁州市社科联项目野城乡统筹视域下皖东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冶渊A2017004冤曰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研究项目野南京都市圈背景下滁宁明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冶渊2016CX020冤遥

作者简介院吕俭渊1987要冤袁女袁河南邓州人袁讲师袁硕士袁主要从事旅游产业经济研究曰仲明明渊1984要冤袁男袁山东济宁人袁讲师袁硕士袁主要从事旅游规划尧资源经济研究遥

18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2019年第1期提出野加强对地缘相近尧文脉相承区域的统筹协调袁鼓励发展优势互补尧相互促进的特色文化产业带冶遥滁宁两地地缘临近袁文脉相似袁都拥有丰富的明文化旅游资源袁在文化与旅游融合日趋紧密尧区域旅游协作不断加强的大背景之下去探讨区域内明文化旅游资源的整合及共生构建袁以此为契机促进滁宁地区旅游产业合作与升级袁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遥

一尧研究评述渊一冤共生理论研究模式和竞合关系遥随着社会的嬗变和理论的延伸袁生物学意义上的共生理论和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袁用于分析社会体之间的共生现象与竞合状态遥在我国袁袁纯清咱1暂最早将共生理论运用于小型经济研究袁并提出共生存在的三大要素院共生单元尧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遥其中袁共生单元是物质基础袁共生环境是外部条件遥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从行为方式上看袁包括寄生关系尧偏利共生关系尧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性互惠共生关系曰从组织模式上看袁包括点共生关系尧间歇共生尧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关系咱2暂遥两者互相作用袁形

野共生冶理论最早产生于生物学领域袁用于分析生物共生单元之间生存和进化之间的行为

成了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袁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物质尧信息尧能量的交换关系以及共生度业经营咱4暂等领域得到广泛使用遥

逐渐提高的过程袁如表1所示遥由于社会领域中共生现象广泛存在袁共生理论在区域合作咱3暂尧企

表1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模式表

组织模式行为方式点共生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对称互惠共生资料来源院引自参考文献咱2暂第23页

偏利点共生偏利型间歇共生非对称互惠间歇共生非对称互惠连续共生对称互惠连续共生对称互惠性一体化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一体化共生渊二冤旅游共生及其应用景区共生尧旅游企业共生尧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等遥利益是共生形成的基础动力咱6暂袁旅游共生能

旅游共生是一个具有时空耦合的复杂社会现象咱5暂遥旅游共生多表现为旅游区域共生尧旅游

增强共生单元渊旅游地或企业冤的竞争力咱7暂遥区域旅游共生是旅游目的地间众多的利益主体在生遥同质共生袁即强化旅游地之间的共同优势袁在合作基础上重新分工定位袁产生规模效应袁提充分考虑自身利益的基础上的一种合作经营方式袁主要包含两个层面咱8暂院同质共生和异质共

升产品品质曰异质共生袁指不同旅游地之间取长补短袁优势互补遥区域旅游共生关系的形成一般包括以下条件咱8暂:渊1冤区域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或互补性袁地缘空间的接近性或联系的便利性遥渊2冤存在确定的共生界面袁有经济尧文化或政治上的联系袁有资源尧市场尧信息等要素上的交

19

流遥渊3冤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似程度或互补程度决定共生方式遥渊4冤具备发展区域旅游的大环境遥

吕俭袁仲明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要要要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文化层面的区域旅游协作最具包容性和开放性袁容易形成和而不同尧互赢共荣的发展局面遥在所有共生模式中袁野耶对称互惠共生爷的行为模式和耶一体化共生爷的组织模式是实现耶双赢爷(Win-win)和耶多赢爷(Multi-win)的理想模式冶咱3暂袁是共生系统进化的基本方向和根本法则咱2暂遥区域

旅游合作会使旅游地之间进行优势互补袁形成规模效益和综合竞争力袁繁荣区域文化袁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袁是区域合作发展的必然趋势遥

二尧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基础分析渊一冤滁宁区域旅游发展概况江苏省省会城市袁是长三角地区辐射带动中部城市发展的门户和中心城市遥滁宁两地地缘空间临近袁南抵长江袁北临淮河袁同属南京都市圈核心区域袁也是明文化发源的摇篮袁蕴藏了丰富的明文化旅游资源遥两地明代历史古迹与文化遗产众多袁具有极高的影响力和旅游价值遥在历史文化尧区位经济等因素影响下袁两地虽然地缘临近袁但旅游发展差异较大袁滁州市着力打造野醉美滁州冶野亭好滁州冶的旅游形象袁南京市则冠以野博爱之都冶的旅游形象遥近年来在两地政

野滁冶即滁州市袁位于安徽省东部皖苏交界处袁属安徽省省辖市遥野宁冶为南京市简称袁属于

府主导下袁两地在城市化尧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袁旅游经济增长迅速袁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袁旅游人数尧旅游收入逐年增加袁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也逐年上升袁如表2所示遥随着滁宁一体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袁两地将展开更为紧密的经济尧旅游合作袁野同城化冶蓝图构建也更为明晰遥

表2滁宁两地旅游发展概况

国内旅游城市年份20142015滁州2016201720142015南京20162017旅游人数/万人1437.8641687.1891998.0902374.7409419.3109992.66010657.32011383.320旅游收入/亿元111.26135.65163.26203.701470.001612.151803.452020.43国际旅游旅游人数/万人9.03610.11111.0312.9656.6258.8163.7874.51旅游总收入旅游形象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旅游总收入占万美元亿元GDP比重/%2673.602974.734145.203568.5055293639996761779227112.90137.50166.01206.101520.831688.121909.262168.909.5310.5311.6714.0617.2417.3718.1818.51醉美滁州亭好滁州博爱之都注院数据来源于滁州市尧南京市叶统计年鉴曳以及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曳

渊二冤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条件1.明文化旅游资源同源

滁州是古都金陵的江北屏障袁号称野开天首郡冶袁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遥明洪武元年渊1368冤袁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袁国号野大明冶遥一方面袁滁州是明文化的发祥地袁另一方面袁南京明文化具有野世界唯一性袁应成为代表明文化的中国城市冶咱9-10暂遥明文化袁即中国历史朝代中20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2019年第1期的明朝集聚的文化袁是明朝一代凝聚和发展的物质成果及精神成果的总和袁主要分为两部分院极袁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转型时代的文化特征冶咱12暂遥据统计袁滁宁区域现存明文化旅游资源较一是皇权文化袁二是明中叶以后繁兴的民间社会文化咱11暂遥这些野文化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终

为丰富袁具体表现为明城墙系列尧皇家文化系列尧陵墓文化系列尧郑和文化系列尧民俗文化系列等袁如表3所示遥这些明文化旅游资源同脉且文化关联性强袁资源组合优势明显袁具备明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的资源基础袁既可以强化明文化旅游资源的共同优势袁产生资源集聚效应袁又可以强化明文化资源特色袁互补相融袁用旅游资源的分工合作延续明文化脉络袁创造更强的整体竞争优势遥

表3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系列名称明城墙系列皇家文化系列陵墓文化系列郑和文化系列民俗文化系列资源统计明城墙尧明中都鼓楼尧中华门古城墙尧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尧宣武门尧浦口城墙尧六和城墙等明中都遗址尧朱元璋传说尧洪武宴尧燃灯寺尧於皇寺尧明皇宫遗址尧大报恩寺遗址尧朝天宫尧天妃宫尧阳山碑材等明孝陵尧明孝陵石像尧明皇陵尧明皇陵石像尧勃泥国王墓尧将军山明功臣墓地尧福清公主墓等宝船遗址公园尧静海寺尧郑和墓尧郑和公园尧郑和府邸遗址尧郑和节尧宝船旅游节等凤阳花鼓尧夫子庙尧江南贡院尧金陵灯会尧沈万三尧明文化月尧武庙遗址尧浦口城隍庙尧栖霞野龙舞冶尧南京白局等明文化村尧灵谷寺尧阅江楼尧瞻园尧无梁殿尧胭脂河尧弘觉寺塔尧永寿寺塔尧文德桥尧净觉寺尧李香君故居尧午朝门公园尧东华门尧西安门遗址尧东水关尧白鹭洲公园尧清凉门尧鬼脸城尧狮子山尧仪凤门尧神策门公园尧台城尧武庙闸尧滁州老城区尧淮西集团尧定远名将等其他资源注院上述资源为不完全统计

2.滁宁地缘临近

地理学空间结构理论认为袁一定的区域可以通过最佳组织袁形成最佳空间结构袁达到最佳发展遥滁宁两地地理空间相邻袁同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范围内袁区域旅游交通畅通便捷遥京沪铁路尧宁西铁路尧京沪高速铁路尧沪汉蓉高速铁路等铁路支线贯通袁铁路里程57公里袁高铁耗时18分钟遥宁洛高速尧沪陕高速尧滁宁快速通道尧南京长江隧道尧104国道等公路线四通八达袁交织成网遥获批建设的滁宁城际铁路将进一步推进野滁宁同城化冶遥畅通高效的旅游交通网络袁将促使客源互通和空间流动袁有利于塑造野城市要城市冶野城市要景区冶野景区要景区冶之间良好的空间共生关系袁继而产生辐射带动尧竞合共促尧和合共生等良性激励袁加快滁宁两地区域旅游一体化的进程遥

3.政府政策支持

滁州是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城市遥近年来滁宁两地在基础设施建设尧产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遥宏观合作层面袁两地签订叶南京窑滁州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曳渊2004年冤尧叶南京都市圈共同发展行动纲领曳渊2007年冤尧叶关于进一步深化滁宁合作的意见曳渊2008年冤尧叶南京窑滁州深化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合作战略协议曳渊2008年冤尧叶关于进一步加强经济社会发展合作会谈纪要曳渊2010年冤等合作文件遥旅游交通合作层面袁两地签订叶滁宁同城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曳渊2010年冤尧叶关于加强航空服务的战略合作备忘录曳渊2008年冤尧叶南

21

吕俭袁仲明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要要要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京尧滁州交通合作框架协议曳渊2004年冤尧叶滁宁交通对接项目合作实施协议曳渊2010年冤遥经济技术合作层面袁两地签订叶关于合作建立宁滁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协议曳渊2009年冤和叶成立宁滁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合同书曳渊2009年冤袁共同出资创建宁滁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尧宁滁经济技术交流合作中心袁并共同在滁建设野宁滁合作产业转移示范园冶遥综上袁诸多利好政策形成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合作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遥

4.旅游客源市场驱动

一个城市的出游市场37%分布在距城市15km的范围内袁24%的市场分布在15~50km范围内袁21%分布在50~500km内遥500km以外的广大空间袁仅分割了城市处有市场的南京尧上海尧苏州等冤咱14暂袁南京市国内游客主要来源于华东地区渊江苏尧上海等地冤咱15暂遥由于明文18%咱13暂遥据研究袁滁州市省外的客源主要分布在苏沪地区袁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一些城市渊如

化旅游景区渊源同脉袁来源于同一客源市场的旅游者具备对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景区的文化价值和溯源情感认同袁加上地理空间临近袁游客预估野一同游览两个目的地冶的成本渊如金钱花费尧时间消耗冤比野分别游览两个目的地冶的成本更低时袁会产生强烈的正向情感遥综上袁来源于同一客源市场的游客文化价值认同和情感趋使是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景区共生的推动力量遥

三尧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模式研究传统区域规划理论认为袁区域经济发展可以借助点尧轴尧面的空间组织形式袁依托增长极模式尧点轴开发模式和网络开发模式的动态更替袁合理科学配置区域资源袁实现区域经济由非均衡向相对均衡的演进遥当前袁滁宁区域旅游发展存在明显的非均衡现象袁文章从两地明文化旅游共生的动力机制角度袁构建了三种旅游共生模式袁即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野城市要城市冶共生模式袁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野城市要景区冶共生模式袁统筹整合机制下的野景区要景区冶共生模式袁如表4所示遥通过三种模式的依次演进袁打造滁宁区域明文化旅游发展共生共荣的良好局面遥

表4共生单元动力机制及共生策略

共生单元城市要城市城市要景区基础理论空间关系动力机制核心城市辐射带动游客游憩需求推动统筹整合驱动共生策略发挥政策协调袁利用地缘优势和明文化渊源袁南京发挥核心城市功能袁辐射带动滁州旅游发展多维宣传袁城市发展提升景区吸引力袁景区影响力带动城市旅游发展和明文化旅游一体化开发既强化共同优势袁又明晰景区特质袁一体化差别开发袁打造区域明文化旅游特色增长极理论核心要边缘点轴理论点要轴点要点景区要景区网络开发理论渊一冤核心城市辐射带动下的野城市要城市冶共生模式通常袁由于天然的资源分布不均袁加上后期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袁导致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分化为核心部分和边缘部分两大系统遥在野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冶内袁南京市以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尧丰富的旅游资源尧发达的旅游交通以及经济文化信息优势袁占据野都市圈冶的极核地位遥滁州市由于在地缘尧人文尧方言以及经济联系上和南京有很大的关联袁在接受南京市强烈辐射的基础上袁获得借势发展的机会袁形成野城市要城市冶的空间共生系统遥为促进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共22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2019年第1期生发展袁需进一步完善区域旅游通道等共生界面袁优化区域旅游网络结构遥一方面利用滁宁两地在明文化脉络中的阶段差异袁互补优化袁整合组配袁打造区域明文化旅游形象袁形成明文化旅游吸引力叠加袁理顺滁宁两地明文化的统一文化印象遥另一方面袁滁州市应凭借空间资源优势袁积极承接南京市旅游市场辐射和旅游产业转移袁吸收南京市区的资金尧技术尧客源尧人才等要素袁模糊滁宁旅游边界袁由旅游发展不均衡逐步变为相互关联的平衡发展袁最终实现滁宁两地区域空间一体化共生发展遥

渊二冤游客游憩需求驱使下的野城市要景区冶共生模式城市因其资源多元尧功能多样等特质袁可以使游客获得相对丰富的旅游体验袁满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袁从而拥有相对较大的客源市场袁是游客休闲游憩的目的地之一遥在旅游吸引物合理组配尧叠加的基础上袁城市尧景区可以互为辐射袁互相借势发展遥南京尧凤阳两地明文化旅游发展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遥凤阳市明文化旅游发展处于起步成长阶段袁应依托明文化旅游资源袁以现有景区景点为增长极袁吸纳周边生产要素袁着力打造明文化旅游休闲区袁并依托交通发展轴线袁通过极化和扩散效应袁辐射带动城市发展遥南京市旅游空间开发较为成熟袁各旅游景区渊点冤和发展轴线交错纵横袁呈网络化发展格局遥由于南京市文化资源多元袁野明文化冶主题旅游要在现有功能布局网格中自成一极袁就势必在关联统一的旅游品牌形象下袁与城市发展和其他文化旅游资源互补共融袁用城市发展带动明文化景区渊点冤发展袁逐步完善明文化旅游资源的空间序列袁实现旅游空间界面围合袁特色化布局袁差异化发展袁实现城市文脉的有序延伸袁形成野景城同生袁城景共荣冶的空间发展格局袁如图1所示遥

图1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示意图

23

吕俭袁仲明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要要要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渊三冤统筹整合机制下的野景区要景区冶共生模式一般而言袁处于近距离或面向同一目标市场的同类景区之间袁会因资源及产品雷同产生同质竞争袁具有地缘尧资源优势的强势景区会挤占弱势景区的市场客源及发展空间遥显然袁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景区发展也呈现此种特征遥数量众多的明文化旅游资源呈现野点要点冶式的网格化空间结构布局遥如何实现野强者愈强尧弱者跟进尧强弱互补冶的良性竞和关系袁需要在一体化共生发展的理念引导下袁通过空间整合和科学关联袁既强调明文化理念及整合优势袁又突出各自特色袁进行差异互补袁以点带面袁以面促点袁处理好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整体性和单体型尧系统性和独特性的关系袁打造滁宁区域明文化特色主题旅游遥

四尧滁宁明文化旅游共生策略研究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区一体化共生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两地明文化旅游品质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遥优化两地共生环境袁畅通两地共生界面袁构建完善的利益共生机制袁建立协作尧互惠尧稳定的共生系统则是两地共生共赢的必然选择遥

渊一冤提供正向激励的共生环境共生单元的进化过程依赖双方的共生环境袁良好的共生环境对共生进程起正向激励作用遥滁宁两地要依托三种模式共生发展袁尤其需要在共生单元所重点依托的核心城市渊如南京尧滁州冤尧核心景区渊如明皇陵尧明孝陵冤尧共生轴线上渊如滁宁快速通道冤构筑积极的共生环境遥

1.政策引导

目前袁滁宁两地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袁还停留在经济尧交通等层面的合作袁旅游层面的合作共生有待深入推行遥两地明文化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具有文化保护传承和经济发展提升的双重意义袁在现有政策的基础上袁要进一步达成明文化旅游合作共识袁营造明文化共生价值舆论环境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袁打造核心明文化旅游景点袁依托共生轴线制定明文化资源空间整合规划袁落实投融资项目尧资金袁完善相关政策法律袁规范旅游共生环境遥

2.品牌塑造

明文化主题旅游品牌的塑造对于滁宁两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有双向激励作用遥明文化旅游资源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袁在科学规划和保护的基础上袁保护尧宣传明文化旅游资源袁塑造明文化旅游品牌袁形成正向激励环境遥一方面可以巩固南京野六朝古都冶野十朝都会冶的形象袁另一方面可以提升滁州地区的明文化影响力袁继而通过资源聚合使明文化脉络更加清晰袁更好地打造两地共生效果遥

3.信息保障

信息化助力旅游发展遥明文化主题旅游需要借力网络技术传递旅游信息袁拓展明文化品牌袁提高明文化景区知名度袁吸引客源市场遥因此袁明文化主题旅游品牌的塑造要依托两地旅游政务平台袁联合旅行社尧酒店尧景区景点等为游客提供准确尧高效的旅游信息服务遥

渊二冤打造开放优化的共生界面共生单元需要凭借共生界面方可达成实际的共生关系袁开放优化的共生界面会提升共生24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2019年第1期进程的效率袁促使共生关系的达成遥滁宁两地要依托三种共生模式共生发展袁则需在滁宁两市连接核心景区的共生轴线上进行交通界面尧空间界面的优化设计遥

1.健全滁宁两地交通连接体系

设计两地明文化旅游共生轴线袁开辟两地明文化旅游专线交通袁减少游客两地游览成本曰打造优美的轴线道路景致袁增加游客认知价值曰提升滁宁两地核心景区可游览性袁联合营销提升明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袁提升社会认知价值袁提高游客对两地明文化主题旅游的需求和认可度遥

2.打造野主题引领尧特色共融冶的空间界面

野主题引领冶是滁宁两地明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的灵魂袁即以明文化为主题袁在核心景区的

旅游产品体系和旅游线路的设计开发中突出明文化元素袁提升游客体验袁提高旅客对明文化旅游主题的价值认同度遥野特色共融冶是明文化主题概念的具体架构袁滁宁两地的明文化旅游应突出各自资源特色袁在空间设计上做到特色相融尧自成一体袁构建野城景交互尧辐射带动冶的复合型发展空间袁依托三种共生模式形成发展合力遥

渊三冤共生利益共建共享共生单元之间存在多方利益主体渊政府尧旅游企业尧社区居民尧旅游者尧媒体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冤遥在复杂的空间利益格局中袁各方经济尧文化尧社会尧环境等因素实现资本的增值是区域旅游合作的根本保障袁共生利益及其分配是区域合作最本质的动力咱16暂遥滁宁旅游协作区域作为跨行政区域共生单元袁存在利益主体多元尧利益诉求复杂尧行政壁垒多尧发展落差大尧区域协作难度大等特点袁一体化共生不可能一蹴而就袁需要构建动态的利益共生机制袁不断调试尧修正尧完善遥针对三种共生模式袁需要设计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院一是利益表达机制遥明晰滁宁明文化区域利益主体渊核心景区尧共生轴线中的辐射景区冤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袁回应各方利益诉求曰二是利益分配机制遥在权责明晰的基础上袁遵从市场机制袁建立合理的经济尧社会尧文化等层面的利益分配机制曰三是利益保障机制遥滁宁两市需要达成长远合作共识袁从政策尧制度等层面进行顶层设计袁监控利益分配袁强调利益主体责任共担袁对受损方的利益进行补偿与让渡遥参考文献院

咱1暂袁纯清.共生理论及其对小型经济的应用研究渊上冤咱J暂.改革袁1998渊2冤院101-105.

咱2暂荆莹.基于共生理论的晋商文化景区旅游竞合研究要要要以晋中市为例咱D暂.长春院东北师范大学袁2013.咱3暂吴泓袁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要要要以淮海经济区为例咱J暂.经济地理袁2004渊1冤院104-109.咱4暂李良贤.基于共生理论的中小企业竞合成长研究咱M暂.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袁2011.咱5暂周慧玲.旅游共生的研究述评咱J暂.资源开发与市场袁2014渊9冤院1134-1137.

咱6暂许春晓袁佘白连.旅游目的地间共生的市场驱动机制研究咱J暂.旅游学刊袁2016渊7冤院96-105.咱7暂钟俊.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咱J暂.重庆师专学报袁2001渊3冤院17-19.咱8暂咱9暂

陈玉涛.基于共生理论的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研究要要要以滨州与东营两市为例咱J暂.中国石油大学学报渊社会科学版冤袁2011渊5冤院28-34.

陈岗.旅游文化的空间形式与空间整合模式研究要要要以古都南京文化旅游为例咱J暂.改革与战略袁2011渊10冤院137-139.

25

吕俭袁仲明明.区域一体化进程中旅游合作共生研究要要要以滁宁地区明文化为例

咱10暂南京市旅游局.南京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咱M暂.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袁2007院52-64.咱11暂商传.明文化院未完成的近代化转型咱J暂.学术月刊袁2010渊6冤院58-60.咱12暂商传.明代文化史咱M暂.上海:东方出版中心袁2007院24.

咱13暂吴必虎袁唐俊雅袁黄安民袁等.中国城市居民旅游目的地选择行为研究咱J暂.地理学报袁1997渊2冤院97-103.咱14暂朱守龙袁晋秀龙袁章程.琅琊山风景区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开发研究咱J暂.滁州学院学报袁2012渊5冤院3-6.咱15暂万绪才袁丁登山袁马永立袁等.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分析要要要以南京市为例咱J暂.人文地理袁1998渊3冤院70-75.咱16暂黄小勇.区域经济共生发展的界定与解构咱J暂.华东经济管理袁2014渊1冤院153-159.

责任编辑院王茂建吴强

ResearchontheSymbioticCooperationofTouristAttractionsDuringtheProcessofRegionalIntegration要ACaseStudyofMingCultureinAreaofChuzhouandNanjing

渊CollegeofGeographicInformationandTourism,ChuzhouUniversity,ChuzhouAnhui239000,China冤

LYUJian袁ZHONGMingming

Abstract院Strengtheningtheconformityanddevelopmentofregionalcommoncultureiscriticaltoconstructfeaturedcultureindustryareaandacceleratetheprogressofintegration.ThepapertakestheChuzhouandNanjingasatypicalcase,analyzethesymbioticconditionsofMingcultureasfollows:culturaltourresources,spatialrelations,

administration爷spoliciesandtouristsmarket.Basedontheaboveanalysis,thepaperconcludesthreekindsofsymbioticmodeasfollows:city-citymodedrivenbytheimpetusofcorecities,city-scenicspotsmodedrivenbyareputforwardtoprompttheintegrationofChuzhouandNanjing,whichconcludesoptimizingsymbioticenviron鄄ment,openingsymbioticinterface,improvingmechanismsofinterestsymbiosis.

Keywords院Mingculture曰tourismsymbiosis曰theprocessofregionalintegration曰theareaofChuzhouandNanjingtourists爷recreationdemand,scenicspots-scenicspotsmodedrivenbyintegratedmechanism.Then,somestrategies

2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