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从众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从众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从众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摘要:从众是个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其产生原因主要有群体因素、个体因素和情境因素等,它对人们行为的选择既有利也有弊。因此,在实际生活中,应该趋利避害,并采取有力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从众行为的发生。

关键词:从众行为 心理学 合理从众 消极从众

从众行为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指人们采纳其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意见的倾向。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便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进而促使他在行为上趋向于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现象就是从众行为。引发从众行为的原因有很多种,其行为本身既具有一定的消极意义,但也有的从众行为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不能对从众行为一概而论,而应该尽量避免消极意义的从众行为发生。

一、从众行为及其产生原因

从心理学上来说,从众是指人们自觉不自觉以某种集团规范或多数人意见为准则作出社会判断,进而改变态度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点是它对集团压力的服从性和服从的盲目性以及服从的去个性。从众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有研究者将其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依从。依从是从众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总是按社会规范和社会期待或他人意愿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此时行为受外因控制。依从是表面的,暂时的,是权宜之计,这时的从众是权宜从众。二是认同。即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使自己和他人一致。在这一阶段,个体受到态度对象的吸引,但已超越了

外部控制的奖惩,而主动趋同于对象。这一阶段的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一般而言,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三是内化。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此时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接受他人观点并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态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时为真从众。

从众行为之所以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群体因素。在群体中,由于个体不愿标新立异、与众不同感到孤立,而当他的行为、态度与意见同别人一致时,却会有“没有错”的安全感。从众源于一种群体对自己的无形压力,迫使一些成员违心地产生与自己意愿相反的行为。一般来说,群体规模大、凝聚力强、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等,都易于使个人产生从众行为。

第二,个人因素。这主要反映在人格特征、性别差异与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一般地说,智力低下、自信心不足、性格软弱者,较易从众;女性比男性容易从众;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其从众表现也有一定差别。就个人从众的发生看,从众可能是盲目的,也可能是自觉的;可能是表面的顺从,也可能是内心的接受。而就其意义说,从众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

第三,情境因素。这主要有信息的模糊性与权威人士的影响力两个方面。从众的本质是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有许多社会现象的产生都与信息不对称有关。产生从众现象的深层次原因也与信息不对称有关。由于信息不对称,从而增大了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的增大则很容易诱致盲从。从众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正好满足了个体心理不确定性的需求。个人从事任何行为,面临的约束条件无非有两种,即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满足确定性的条件下,就无所谓从众的问题。因为情况是确定和清楚的,用不着去从众。如果约束条件是不确定的,此时从众的心理就会明显增强。所以,在不确定的状

况下,从众可增加一定程度的心理满足效用。一般而言,个人从众的愿望与采取某项行为的众人的人数成正比。由于每个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数,所以每个人从众的愿望是不同的。对于风险型和开拓型人物而言,其从众的愿望就相对较低。

二、从众行为的利弊分析

从众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种是对规范压力的自觉遵从,即不丧失个性的合理从众;另一种则是盲目的、去个性的不合理从众。可以说,从众是一把“双刃剑”,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当注意扬利除弊。利用从众的积极效应,一方面可帮助个体改进自身的不足之处,促进个体自身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则可利用它来促进人们维护社会秩序、贯彻有关政策和发扬良好的道德风尚。另外,个体应抵制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消除不正确的思想观念。

首先,从众心理对人们行为的选择具有积极影响。第一,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一个社会需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只有如此,社会成员之间的沟通、交往才有可能。社会成员的沟通与互动则会促进这种一致性和共同性的发展。可见,无论从社会功能的执行,还是从社会文化的延续角度说,让多数人的观念与行为保持一致都是必要的。比如,对集团规范压力的服从,是建立在道德自觉基础上的规范行为,是正常的、健康的、合理的心理体现,是被社会所公认的合乎规范的行为。它是个体对集团规范内化的结果,如爱国、遵纪、守法、尚德、随俗(风俗)、共识等规范从众行为,即使在没有多数人出现的场合也是一种自觉和自愿,这既是一种集体的行为,也是个性的表现。这种规范从众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培养高尚的品德,建立健康和睦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二,从众能使个体达到心理平衡,有助于个体的身心健康。在群体中,当个人意识到自己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往往会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难以适应外部的环境,而从众行为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或消除这种不安的情绪,

使个人得到群体中大多数人的接纳,满足个人的安全和交往的需要。一个人也只有在更多的方面与社会的主导倾向取得一致,他才能适应其赖以生存的社会,否则他将困难重重。第三,从众可以减少行为选择的成本。因为团体的行为可以为个体的行为选择提供宝贵的信息。在许多情境中,我们之所以遵从别人,是因为别人的行为是我们正确行动的唯一指导。

其次,从众对人们行为的选择具有消极影响。第一,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容易使人产生惰性,从而抑制人的创造性,使个体的创新意识日益薄弱,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追求理想和真理的锋芒也逐渐被磨钝,失去了接受挑战的机会和个性发展的空间。由于从众的去个性化,使得人往往一遇到难以定夺的事情时,首先想到的就是从众,于是一些本来是真知灼见的思想就被窒息,个性也被“共性”所淹没。第二,盲目的、去个性的从众易使群体丧失活力,不利于群体的发展。群体内多数成员的从众容易使决策和决定出现偏差,在作决策和决定时,人们往往由于受到某种压力而不愿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以致出现一致的强行通过或仓促作出不正确的结论,这在一个单位尤其明显,特别是当某一领导具有极大的权威性的时候,下属盲从的现象更是突出。第三,盲目的、去个性的消极从众会使个体不加分析地跟随某种时尚的社会风气或思潮,容易助长社会上的不正之风。

三、克服消极从众的几点建议

既然从众心理对人们行为的选择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那么我们平时就应该趋利避害,在正确运用积极从众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尽量克服消极从众对我们行为选择的不利影响。

第一,努力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当个体遇到不熟悉的问题情境时,他的反应往往趋向于其他人的看法。如果个体的认知能力较弱,即在某方面的知识比较缺乏时,其自信心

就不足,从而也就比较容易从众。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认知能力弱、智力水平低的人,自尊心亦弱。他们认为自己能力比不上别人,知道的事情也比别人少,因此缺乏自信,受不了社会压力而发生从众行为。所以应当通过各种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努力提高个体的认知能力,增强个体的自信心。

第二,积极创设发展个性、敢于怀疑的心理氛围。从心理学上来讲,对于群体一般状况的偏离,个体会面临群体的强大压力乃至严厉制裁。正是这种对偏离群体的恐惧,约束着人们的言行。所以,应当积极创设一种宽松的民主的氛围,淡化绝对权威、鼓励大家畅所欲言,发表个人见解,提倡创造性与独特性,集思广益。

第三,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增强人们行为选择的确定性。根据社会比较理论,当遇到不明确情境,没有客观的标准可供比较时,其他人的行为就最具有参考价值。而人们对于多数人的行为尤为信任,往往以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自己的参照依据。与群体乃至社会中的其他人怀有共同的信念和看法,个体就会产生一种没有错的安全感。从这个角度来看,社会的各个领域要制定明确的规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让个体的言行有明确的参照框架,从而降低盲目从众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侯桂红.从众心理现象分析[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7(1).

[2]李朔.试析从众心理[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