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来源:筏尚旅游网


【精品】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选自刘开《孟涂文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非真能好学者也/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B.理明矣/当窗理云鬓

C.所谓就有道而正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D.问焉以求一得/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请用三条“/”给画线句断句。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作者说“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你对这一主张有什么看法?请结合你的体会简要谈谈。

【答案】 (1)A

(2)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解析】【分析】(1)A.均为喜欢;B.名词,道理/整理;C.说/认为;D.助词,不译/代词,他们。故选A。

(2)该句翻译为“(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据此可知“等于己者”是句子的主语,接着“问焉以资切磋”和“所谓交相问难”是并列关系,为了避免句子太长可以将他们分开来看。故断句为“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3)该题是开放性题目,回答时先明确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因为孔子提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主张,喜欢学习的人,不以为问比自己学问低的人为耻,向他们提问是为了求得正确的意见,因此这也是提高自己见解的一种方法。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A

⑵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⑶ 这一主张是正确的。孔子说的“不耻下问”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向不如自己的人发问,哪怕仅能求得一点正确的意见,对于自己也是一种提高。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一词多义。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后再根据句意解释词语含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根据文章某一内容谈观点的能力。要答好此题,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再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并结合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附参考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选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

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2.阅读文言文后答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________ ②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 ③康肃笑而遣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②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生动的小故事阐释了“熟能生巧”的大道理,富含情趣和哲理,通俗易懂,意味深长。

B.本文主要写了射箭和酌油两个场面,陈尧咨的射箭写得十分简略。这样繁简得当,突出文章的重点。

C.本文用“睨之”“微颔之”“置”“覆”“酌”“沥”等词语表现了卖油翁的身手不凡、谦虚沉稳。

D.本文结尾写陈尧咨“笑而遣之”,一个“笑”字生动的刻画出陈尧咨的有所领悟和自我解嘲,是传神之笔。

【答案】 (1)放下;轻视;打发

(2)①(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释:放下。遣:打发。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注意关键词:覆:覆盖。徐:缓缓地,慢慢地。杓:舀东西的器具。沥,灌注。惟:只,不过。“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3)C.没有体现卖油翁的“谦虚”。故选C。

故答案为:⑴放下;轻视;打发;

⑵①(老翁)用一枚铜钱盖住葫芦的口,慢慢地用勺子舀油注到葫芦里。②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3.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

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构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词。

①吾射不亦精乎________

②但微颔之 ________

③睨之久而不去________

④以钱覆其口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尔安敢轻吾射!

(3)本文所阐述的道理是( )

A.有本领不应自矜自傲。

B.教育他人应以身示范。

C.凡事只要熟,就能巧,没有什么值得骄傲的。

D.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答案】 (1)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盖

(2)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3)C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射”是指“射箭的技艺”;“颔”是名词用如动词,“点头”的意思。

(2)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①句中的“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几个词是赋分点;②句中的“尔(你)、安(怎么)、轻(轻视)”几个词是赋分点。

(3)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记述了陈尧咨射箭和卖油翁酌油的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据此,最符合题意的是C。

故答案为:⑴ 射箭的技艺;点头;斜着眼看 ;盖

⑵ ①老翁见到他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是微微地点点头。 ②“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和古今异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意,抓关键语句进行理解和辨析。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

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于京师。公往往易服微行,饮于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曰:

“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

(选自欧阳修《归田录》)

(注释)①即宋仁宗,当时还是太子。②鲁宗道,字贯之,宋真宗、仁宗时人,卒谥肃简,所以称“肃简公”。③谕德:官名,为太子从官,负责侍从赞谕。

(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

①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________

②但以实告________

③中使嗟叹而去 ________

④使者具如公对 __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3处。

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笔记。

本文采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鲁宗道的形象。“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写出了①________。“真宗笑曰”的“笑”写出了②________,一“叹”一“笑”突出了③________。

【答案】 (1)才;只;离开;回答

(2)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3)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解析】【分析】(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 “去”:离开。“对”:回答。所以

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乃”“但”作为文言虚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译为: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告诉我怎么说,免得回答不一致。此题要注意把几个相关的意思划开。

(3)考查文章通过侧面描写塑造鲁宗道的形象的方法。如“中使嗟叹而去”中的“叹”的作用要分析好“但以实告”等句,写出了中使被鲁宗道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真宗笑曰”的“笑”的原因可分析“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等句,写出了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一“叹”一“笑”从侧面突出了鲁宗道忠实的品性。一“叹”一“笑”都是对鲁宗道的侧面描写。

故答案为:⑴才;只;离开;回答;

⑵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

⑶中使被鲁宗道不愿欺骗皇上,要他据实相告的行为所折服;皇帝欣赏鲁宗道这种据实相告,率真实诚的品行;鲁宗道忠实的品性。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附参考译文】

仁宗住在东宫,鲁简肃公做谕德,他住在宋门外面,俗称浴堂巷。有酒肆在它的旁边,店号叫仁和酒,在京师很出名,公(鲁简肃)常常换掉服装在那裏饮酒。一天真宗急忙召见公(鲁简肃),使者在门边而公不在裏面。一段时间后仁宗从仁和酒肆回来,使仁跟公约定说:“真宗要是怪罪你来迟了,应该用什么话来推托?先对对口径,免得穿帮。”公说:“以实情告诉他。”使者说:“这样的话要得罪的。”公说:“饮酒,人之常情,欺骗国君,是君子的大罪状。”使者叹息着走了。真宗果然问使者,使者具体地像公说地那样对答。真宗问公说:“为什么擅自进入酒家?”公道歉说:“臣家贫穷没有器皿,酒肆什么都具备,宾去到好像回家一样,正好有乡里亲客从远方来,于是跟他们饮酒。”真宗说:“你是宫里的官,恐怕会被御使(各官)弹劾。”然后从此认为他是奇人,忠诚实在可以重用。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留侯论(节选)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拔剑而起,

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①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② , 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古文观止》)

(注释)①挟持:内心怀有。②弊:疲弊。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必有过人之节 及鲁肃过寻阳

B.匹夫见辱 见往事耳

C.而轻用其锋 尔安敢轻吾射

D.养其全锋而待其 . 弊 择其善者而从之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②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4)结合文意,说说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观点。

【答案】 (1)D

(2)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

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4)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解析】【分析】(1)A项的“过”解释为:超过/经过;B项的“见”解释为:被/了解;C项的“轻”解释为:随随便便/轻视;D项的“其”解释为:其中的,指示代词。选D。

(2)要求学生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

“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翻译为: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故可断句为: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3)要求学生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义为辅。重点字词:“卒然”突然;“加”,侮辱;“欲”,想要;“词色”,言语和神色,

(4)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结合“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分析,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故答案为:⑴ D;

⑵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能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⑶①世界上有堪称“大勇”的人,当突然面临意外时不惊慌失措,当无故受到侮辱时,也不愤怒;②当韩信攻破齐国想要自己称王时,高祖非常生气,怒气显露在言语和神色上;

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通过匹夫和大勇者、高祖与项籍的对比,论述了成大业者自身应具备的素质是忍耐。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断句的能力。本题考查句子停顿。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语气不变;

⑷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写作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来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但是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

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6.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見其本,则思善建不拔②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③者;竹心空,空似体道④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⑤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⑥名行⑦ , 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⑧之,为庭实⑨焉。

(节选自白居易《养竹记》)

【注】①本:根。②善建不拔:培植好坚定不移的品格。③中立不衡:正直无私,不趋炎附势。④体道:体悟仁德。⑤虚受:虚心接受一切有用的东西。⑥砥碗:磨炼。⑦名行:名节操行。⑧树:栽植。⑨庭实:原指将贡品或礼物陈列于庭,让人观赏。这里是指将竹子种植在庭院中,随时观赏。

(1)下列成语中“是”的含义与文中“夫如是”中“是”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实事求是

B.唯利是图

C.各行其是

D.比比皆是

(2)文章从竹之“本固”“________”“心空”“________”四个方面启发君子之“思”,气势磅礴;使用________的写作手法,以竹的特征象征君子的品质,物我交融。

【答案】 (1)D

(2)性直;节贞;托物言志

【解析】【分析】(1)“夫如是”中“是”的意思是“这样”,A项,对,合理,与“非”相对;B项,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C项,认为对;D项,这样;故选D。

(2)结合本文的内容,从关键语句“竹本固”“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似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可知,是由竹的本固、性直、心空和节贞四个方面联想到君子之德。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D

⑵ 性直 ; 节贞 ; 托物言志

【点评】⑴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选文,整体感知文本,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本文作者通过描写竹子的

美德,来象征君子的美好品德,属于象征(托物言志)的写法。

【附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7.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王欢守志

王欢①字君厚,乐陵②人也。安贫乐道,专精耽学③ , 不营④产业,常丐食诵《诗》

⑤ , 虽家无斗储⑥ , 意怡如⑦也。其妻患之,或⑧焚毁其书而求改嫁,欢笑而谓之曰:

“卿不闻朱买臣妻邪?”时闻者多哂⑨之。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⑩。

【注】①王欢:晋朝人。②乐陵:地名。③专精耽学:专心研究学问。④营:谋求。⑤《诗》:《诗经》。⑥斗储:一斗粮的贮存。⑦如: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⑧或:有一次。⑨哂(shěn):讥笑。⑩通儒:通晓古今、学识渊博的儒者。

(1)下列划线字词的用法相近的一项是( )

A.遂为通儒 遂反溯流逆上矣

B.时闻者多哂之 何陋之有

C.欢笑而谓之曰 而钱不湿

D.卿不闻朱买臣妻邪 卿今者才略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欢守志弥固,遂为通儒。

(3)王欢最终成为一位博学大儒的原因是________。

【答案】 (1)D

(2)王欢却更坚定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3)“安贫乐道”“坚守志向”“学习专一”

【解析】【分析】(1)A项,遂为通儒/遂反溯流逆上矣(最终/于是,就);B项,时闻者多哂之/何陋之有(代词,他/提宾标志);C项,欢笑而谓之曰/而钱不湿(表修饰/表转折);D项,卿不闻朱买臣妻邪/卿今者才略(你/你)。故选D。

(2)此在此题中,要注意“弥(更)、固(巩固,指志向坚定)、遂(最终,终于)”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抓住文章中的“安贫乐道,专精耽学”“常丐食诵

《诗》,虽家无斗储,意怡如也”“欢守志弥固”来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D

⑵ 王欢却更坚定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饱学的大儒。

⑶ “安贫乐道”“坚守志向”“学习专一”

【点评】⑴古代的词以单音节为主,一个词往往有几个义项。许多时候,各个义项之间是有关联的。因此我们必须掌握最基本的义项,由基本义项而展开的引申义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掌握。

⑵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翻译。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⑶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务必注意,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善于从细微处着眼,筛选重要信息,归纳概括要点,同时要推敲答案用语的准确性,概括力求要言不烦,不偏不倚,切中要旨。

【附参考译文】

王欢字君厚,乐陵人。他安于贫困的现状,以坚守自己的信念为快乐。精神专一地沉迷于学业之中,不谋求家业。常常边乞讨食物边诵读《诗经》。虽然家中没有一斗粮食的

储蓄,内心还是安适愉快。他的妻子为这件事感到忧心,有时焚烧他的书而要求改嫁,王欢笑着对他的妻子说:“你没有听说过朱买臣的妻子吗?”当时听到这话的人大多嘲笑他。王欢却更加坚守他的志向,终于成为一位博学的人。

8.阅读理解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释】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孰与昧行乎:点上烛火照明比起在黑喑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③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

④盲臣安敢戏其君乎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②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3)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选择其中一个加以解释。

(4)孙权与师旷均劝学成功,但劝学方法有所不同。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答案】 (1)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2)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

②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3)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

【解析】【分析】(1)本题中,“暮”是形容词,理解为“晚”;“安”是一个副词,表示反问语气,理解为“哪里”“怎么”。

(2)①句中,“卿”是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②句是一个反问语句,翻译时保留原句式;“而”表转折关系,解释为“却”。

(3)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中可知吴国大将吕蒙原来是一个没有学问的人,因此成语“吴下阿蒙”就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从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答话中可以想象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因此成语“刮目相待”就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4)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可见孙劝劝学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可见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从整

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可见孙劝是在平等对待吕蒙,态度坦率真诚。而师旷劝学比较委婉,他采用了形象的比喻,把少年好学比作初升的太阳,壮年好学比作正午的阳光,老年好学比作蜡烛的光明,而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仍旧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这样运用比喻,很形象,让人们容易理解,也容易接受。

故答案为:⑴到,等到;晚;推脱;怎么,哪里

⑵①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县的阿蒙了。② 怎么有当臣子却戏弄他的君主的呢?

⑶示例:吴下阿蒙: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后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日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⑷示例:孙权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有的放矢,注重实效;平等对话,坦率真诚;师旷委婉,巧妙设喻。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

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成语的运用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注意其一生的理解。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理解文章的思路,结合文章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9.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周敦颐为官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为分宁①主簿②。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有囚法不当死,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③手版④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注释】①分宁:地名。 ②主簿:官名。 ③委:抛弃,扔弃。 ④手版:即笏(hù)板,是古代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下列加下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①有狱久不决/小大之狱 , 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囚得免/获五人,囚于狱中

③将弃官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④王逵欲深治之/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耶

(2)用三条“/”线给下面语句断句。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联系全文,说一说“王逵悟”一句中王逵最终明白了什么道理?

【答案】 (1)A

(2)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3)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解析】【分析】(1)解答时,首先要明确每组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再作比较,得出正确选项为A项。意思都是“案件”。其他各项的意思分别为:B:囚犯/囚禁。C:离开/距离。D:判刑/研究。

(2)本题可以根据句意来划分,句意为: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

(3)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王逵明白的道理是: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故答案为:⑴ A

⑵ 逵 /酷 悍 吏 也 /众 莫 敢 争 /敦 颐 独 与 之 辩。

⑶ 做事不能一意孤行,要根据实情来断案。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把握,注意结合句意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考查文章道理的把握,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明确“ 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的道理。

【参考译文】

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0.阅读《马说》,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________,字退之,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2)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骈死(________) ②食马者(________)

③策之不以其道(________) ④执策而临之(________)

(3)伯乐对千里马至关重要,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呢?

(4)文章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5)文中的“执策”者是一个很好的反面教材,如果将来你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他的教训,将为人才的成长创造怎样的条件?

【答案】 (1)韩愈

(2)两马并驾,并列;通“饲”,喂养;鞭打;赶马的鞭子,名词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5)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马说》作者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题中注意一词多意的变化。①骈:两马并驾,根据句意翻译为并列,和普通的马一样死在马厩中;②食:一为通假字,通“饲” 喂养,动词;二为动词,吃;三为名词,食物;根据句意应为第一个意思,通“饲”喂养;③策:该句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④根据句意翻译为马鞭,名词。

(3)文章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从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没有伯乐,千里马被埋没是不可避免的,最终的结局就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用文中的句子说就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全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式,把伯乐比喻为知人善任的贤君,把千里马比喻为未被发现的真正人才,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不识人才和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抨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

能,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据此作答即可。

(5)本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据此可以明确:作为领导,对于人才的赏识应该让人才充分发挥他的才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的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的利益得到保障,知人善用。据此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 韩愈

⑵ ① 两马并驾,并列 ;② 通“饲”,喂养 ;③ 鞭打 ;④ 赶马的鞭子,名词

⑶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⑷ 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和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⑸ 为人才的成长提供优越的条件,采用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了解人才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根据语段内容明确这是韩愈的作品。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

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章思想感情的把握,注意结合时代背景,明确作者遭遇,揣摩借 “千里马”的遭遇,寄托的思想感情。

⑸本题考查阅读感悟,根据文章千里马的遭遇和不公平待遇,明确 作为一个公司的管理者,吸取的教训, 为人才的成长创造的条件。

【参考译文】

世界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伯乐不是经常有。因而即使有了千里马,也只是屈辱地被埋没在平凡马夫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的名声让世人了解。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因吃不饱,而力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平常马一样尚且办不到,怎么能够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不用驾驭千里马的正确方法来驾驭它,没有按照千里马的食量来喂饱它从而发挥它的才能,不能明白它鸣叫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不识千里马吧!

11.阅读刘禹锡的《陋室铭》,完成小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

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________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选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4)这篇短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和道德情操?

【答案】 (1)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2)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3)C

(4)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的意思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理解。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觉得简陋了)。馨:德行美好。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案牍:官府的公文。

(2)本题为重点语句的翻译,重点词语:上:动词,长到,蔓到。入:映入。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指的是诗人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并没有表现“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故C错误。

(4)本文是一篇托物言志的铭文。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它单纯、简练、清新像一首精粹的诗,充满了哲理和情韵。

故答案为:⑴能散步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德行美好;指官府文书

⑵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

⑶C

⑷表达了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和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中,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人物的描写,相关的语言和情节,要仔细分析归纳。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宋陈谏议①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② , 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 , 不见是马,因诘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④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畜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⑥ , 戒⑦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⑧之风。

【注】①陈谏(jiàn)议:北宋陈省华(939年—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

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故称之。②驭:驾驭,控制。③厩:马棚。④贾(gǔ)人:商人。⑤遽:急忙,马上。⑥直:通“值”,价值,这里指钱。⑦戒:通“诫”,告诚。⑧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蹄啮伤人多矣________

②因诘仆________

(2)翻译句子。

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停一处)。

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用自己的话说说陈谏议具备怎样的“古仁人之风”。

【答案】 (1)用蹄子踢;踢伤;于是

(2)(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4)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析】【分析】(1)理解文言词语要结合句子意思的理解。①蹄啮伤人多矣:踢伤了很多人。蹄:用蹄子踢,踢伤。②因诘仆:于是问仆人。因:于是。

(2)本题考查文言重点语句的翻译,注意重点词语的正确理解。贾人:商人。直:通“值”,这里指钱。译文:(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3)解答此题要理解句子的意思。“家中左右尚不能制”意思是:家里的下属都不能制服这匹马。以此进行断句。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理解,注意文章人物描写的内容和事件。“家有劣马,不可驭”“是移祸于人”可以看出陈谏议: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

故答案为:⑴用蹄子踢;踢伤;于是

⑵(陈谏议)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买马的钱退给商人。

⑶家中左右/尚不能制

⑷做人诚实;多替别人考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句子意思的理解,根据句子的意思和语感进行断句,注意题干的限制要求。

⑷本题考查文章人物形象的理解。解答此题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分析对人物的描写和相关的情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