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虾一石一人生
——齐白石
在湘潭的一个乡野小村,在一个政治动荡、思潮翻涌的时代,齐白石拿着他那浓墨晕染的画笔和精致小巧的刻刀出现在了艺术的舞台上。他由乡野木匠到文化巨匠,走过了一段不断进取、钻研不懈并乐此不疲的道路;他避世出尘,通过画笔述说对生命的热爱;他清居闲适,作品丰富,爱好治印,结交名士,雅士是也。
一、画风写实,朴素可感
齐白石的虾不仅独步当代,亦可谓前无古人,是唯齐白石始有的绝妙艺术。已经成为了他的画的艺术符号了,有多少人惊叹于他的传神,提起画虾,又有谁不知齐白石。
齐白石生于乡野,接近泥土和自然,花鸟虫鱼是他每天的朋友,自然对其观察入微,那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让他更细腻的表现它们,幼时的玩戏,青年时期的仿模,都是于形相像,而后来正式的学画,齐白石开始探索传神的画感,而此时,他的风格依然蕴含着乡土气息,洋溢着生命力。
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摹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 ”。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他把老鼠、油灯、算盘、锄头、柴耙等引进画中,并流露出农民的质
1
朴、孩子般的天真,真诚的爱和恨,远远地打破了传统文人画中画竹即写“虚心”,画兰便写“幽香”的陈套。他在一幅《竹院围棋图》上题诗曰:“阖群纵横万竹间,且消日月雨转闲,笑侬尤胜林和靖,除却能棋粪可担。”把下棋和挑粪并提。
齐白石也在画法上面不断创新,最后形成其独有的“红花墨叶”派画法,他的画具有他自己的特色,也是中国的特色艺术,齐白石的画为国际所赞誉,为国际名家所敬仰,就是因为他的画写实、朴素,处处洋溢着生命。
二、治印认真,钻研不懈
齐白石治印的缘由始于一时之气,齐白石三十二岁,那年他的家乡来了一位号称是称篆刻名家的文人,求他刻印的人很多。齐白石也拿了一方寿山石去求刻名印。过了几天去取,此人退还石章说:“磨磨平,再拿来刻!”白石见石章光滑平整;但既然这么说,只好磨了再拿崐去,那人看也没看,随手搁在一边。又过了几天去问,仍退还石章,倨傲地最白石回去再磨,白石气愤之下,收回石章,决心自己学刻印,并当夜用修脚刀刻成一方印。从此他不断向友人请教刻印方法,并参用雕花手艺,慢慢地学起篆刻来。
齐白石治印认真,并始终坚持不懈。他爱好刻印,一次他看到著名篆刻家黎微刻印,就向他学习,他问黎的弟弟铁安说:“我总刻不好,怎么办呢?”铁安对他戏说:“你呀,把南泉冲的楚石,挑一担回去,随刻随磨,刻它三四大盒,都化成石浆,印就能刻得好了。”齐白石一听,就发愤努力,常常弄得东面屋里石浆满地,又搬到西面
2
屋里去刻,正是这样的刻苦努力,使他后在篆刻艺术方面达到很高的水平。
刻印最早是印友黎松安送给齐白石一部丁敬、黄易的印谱照片,齐白石看后,每天临摹钻研丁、黄两家的精密刀法,受其影响很大,单刀锋(寄园印存)常刻阴文,有笔单。四十二岁出游后,刻印有变化,见到赵之谦(二金蝶堂印谱),学赵之谦治印,把汉印格局融合到赵之谦一体之内,古朴耐人寻味。吸取三国时“天发神谶碑”纵横奇伟的笔法,改变刻印刀法;又从三公山碑(汉碑、隶书)着的意境,改变了刻印笔法。最后学“秦权”,纵横平直,一任自然,刀法又一大变。经过几次变化,,六十岁后真正离开仿摹古人传统技法,摆脱一般刻印框框。
齐白石治印,与他在年轻时雕花木工打下的基础分不开,所以,他治印腕力过人,刀法熟练。治印上,齐白石主张跳出古人窠臼,反对拟摹古人,主张推陈出新,常说:“世间事贵在痛快”,痛快就是刚直纵横,锋芒尖锐。篆刻尽量发挥自己的意趣,抒发出苍老浑厚古朴的精神,雄伟刚直的独特风格,自成一家。
其刻印上一些特点同写字一样,写字下笔不重描,纵横各一刀,只有两个方向;不同一般人刻印是四个方向,去一刀,回一刀,纵横来回各一刀。
齐白石刻印,,随字的笔势顺刻下去,并不先在石头上描好字形才下刀。其刻印要求不仅形似,而要神韵,不能貌合神离。只有形似,那是蚀削,看不出刀法。削与刻不同,齐白石注意刀法,看刀法。齐
3
白石共刻过三千多方印。
三、生活风趣,出世居士
齐白石因时政风不正,因而讨厌官场之人,是个避世的居士,不参与政事,只工于作画刻印。但他在生活上极有风趣,待人和蔼不倨。
记得1954年有人治酒邀老人及徐悲鸿、艾青、吴祖光夫妇及愚夫妇等小酌,饭后有的高歌一曲,有的说一段笑话。徐悲鸿坐在老人身边,缠着老人为大家唱个歌子。老人欣然应命,即开口唱道:“一个姑娘七十七,再过四年八十一,手拉弦子咕噜咕噜的响,樱桃小口吹横笛„„”且唱且带表演,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齐白石生活淡雅,安于乡土,讨厌官场,始于六岁时发生的一件事。有一天,他们邻近的白石铺有位邻村黄茅堆子的巡检要来。巡检只是芝麻绿豆的小官,但排齐了旗锣伞扇,坐在轿里,红黑帽的皂隶拖着竹板吆喝着开道,在很少见到官面的他们乡里,还是造成沸腾的气氛,大伙儿都拖男带女的去看热闹。所以,隔壁的三大娘,来叫我一块走。母亲问我:“去不去?”我回说:“不去!”母亲对三大娘说:“你瞧,这孩子挺别扭,不肯去,你就自已走吧!”我以为母亲说我别扭,一定是很不高兴了,谁知隔壁三大娘走后,却笑着对我说:“好孩子,有志气!黄茅堆子哪曾来过好样的官,去看他作甚!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之所以齐白石自已下了个结论:“我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母亲的话,我是永远记得的。”
他入门随师,住到胡家,因而也就接触到胡沁园的交友圈。冉经辗转推介和多次外游,以及后来迁住北京之故,除了又入名诗人王闿
4
运门下之外,更认识并结交了许多真心赏识他的绘画和篆刻的文人、缙神、豪富、官宦、画家、艺人等,其中不乏知名之士,如樊樊山、陈师曾、梅兰芳、林琴南、徐悲鸿等。樊樊山是当时名扬大江南北的诗人;陈师曾是他乎生最交心的知友,以大写意花卉驰名北京。他劝齐白石自出新意,不必媚俗,齐白石因此创出“红花墨叶”的画法,成就一家风格。
家庭之爱让他虽穷苦而不失志;虽贫贱而不卑屈。他画名日盛以后,有许多人想推荐他做官,甚至要推荐他进宫替慈禧太后画像,他却避若蛇蝎;因为他牢记着六岁时母亲说的话:「我们凭着一双手吃饭,官不官有什么了不起」。所以他一辈子不喜欢跟官场接近。抗战期间,北平陷入日寇之子。日军中有头脸的人物慕他的画名,要跟他打交道,或登门向他买画。他贴上「官入民家,主人不利」的告示,明白表示拒绝。而所结师友之情把他从浅俗导向文明、从狭隘引向开扩、从木匠转成画家。让一块未雕的璞玉转成为晶莹剔透、光滑圆润的美玉,替乱世时代的中国焕耀出美丽的艺术光芒。
伟大的艺术家永远不知何时为大家所推崇至大师,但他们却都是因为有一颗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心,和一直坚持的做下去的努力,只要他们坚持着他们的理想,他们自己就已经是值得人们去尊重的大师。齐白石的虾的传神,印的琢磨,和一生的淡泊,会一直影响着后人,影响着艺术的传承。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