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助育人心理脱贫自强自立 朱宏东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 河南 郑州 45l2 00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助学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当前的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家庭经济困难认定标准存在分歧;重视物质帮困、 忽视精神帮困;没有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等。在今后工作中,应 理脱贫”与“经济脱贫”并重,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r- ̄h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 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须要进一步努力,做好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 【关键词】资助育人心理脱贫自强自立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4067(2013)12—152一O1 “绝不能让一个孩子因为贫困而失学”是党和政府对资助家庭经济 困难学生T作提 的明确要求,也是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我院通过 机制和管理创新,学生资助工作从无到有,资助力度从弱到强,资助资 金从少到多,资助形式从单一到多元,已在各系建立起了以“奖、贷、 助、补、”等多位一体的较为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但当前 的我院资助育人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重视物质资助、忽视心理资助; 没有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等。在今后工作中,应“心理脱贫”与“经济 脱贫”并重,把自强自立教育与勤工助学结合起来,大力推进诚信教育和感 恩教育。须要进一步努力,做好当前高校的资助育人工作。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可以分为两类: 对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第一项援助是物质援助。传统的对学生 的资助应该是来自于这样几部分:一是来源于国家的补助政策,即每年 一度的国家奖助学金(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这 一部分占相当大的比重;二是学校的奖学金;三是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 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实现自立自强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使这部 分学生真正实现了“自助”,树立了学生自强自立的良好品质;四是来自 于社会各方面的资助,这里面有社会上企业、爱心人士、各种捐助机构 等等(创办人王广亚博士冬季送温暖活动)。 对家庭经济困难在校学生的第二项援助是心理援助。在给予学生物 质资助的同时,学校应积极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通过开展专项心理健 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解决成长烦恼;通过开 展开展一些心理辅导活动,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与其他学生平等交流 中满足尊重需求、树立自信心。 我院各种资助政策日趋完善,但是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资 助方面尚有欠缺。怎样正确处理好物质资助与心理资助的关系?怎样才 能做到对学生进行了物质资助的同时做好相应的心理资助呢?以下是我 个人在工作中的一些感想,一些做法,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共同沟通。 正确对待两者之间关系是做好资助工作的必要条件,他们之间的关 系就像是鱼与水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造成资助工作的缺憾,对 此我们应该“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样才能使资助工作深入开展, 真正做到资助与育人的结合。 , 一、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优秀品质 应当组织贫困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助人劳动,倡导学生自助自救,鼓 励劳动脱贫。我院设立的勤工俭学岗位就对这一方面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贫困学生可以利用勤工俭学岗位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辛苦劳动,既减 轻了父母的负担,又锻炼了自己吃苦耐劳的能力,深深的体会到了工作 的来之不易。O8英本二班孙宁同学就在此收益匪浅,通过在校勤工俭学 期间,树立了 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双手创造财富”的理念,锻炼了品 格毅力,提高了综合素质,他跟我说过:我虽然身处逆境,但我觉得一 个人应当自立,自强,通过拼搏奋斗去摆脱逆境才是最重要的。这就是 一个贫困学生应当具有的品质、素质。现在他是我O8英本二班的班长, 是我院劳动教育检查组成员。对贫闲生而言,懂得了“靠自己的劳动生 152 中国电子商务●2013。12 . 活,不依赖别人,勤奋、进取、依靠自己的努力不断向上”,才是对他们的 真正帮助。 同时我们应该依托我院“助学政策助我成才”征文等活动载体, 坚持困难学生主题教育进班级、进公寓,让学生真正树立自立、自强、 自尊、自爱的意识和品格,促使困难学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自我生存与发 展空间,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院勤工俭学制度正在逐渐完善,学生通过填写《勤工俭学申请表》, 到院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备档,做到了所有工作岗位统一协调,统一分配, 在我院构建了一个全方位、全天候、便捷的学生资助工作服务平台。(建 议:每学期举办一次校内勤工助学固定岗位双选面试洽谈会,协调组织 校内各单位为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优先安排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岗。) 二、树典型立形象 将学生的在校综合现实表现与资助工作紧密挂钩,加强贫困生中自 立自强典型代表的宣传工作,通过这样的资助育人平台,受资助的学生 中涌现出了一批“奉献之星”,我系08英本三班鲍瑞瑞同学、o7旅游英 语班白茉莉同学……家庭经济的困难并没有压垮他们,接受学校全方位 的资助让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业,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他们懂得 了自强自立,能够积极面对生活。曾受到资助的同学说“学校的资助体 系给我带来的不仅是经济上的帮助,还有心理上的解脱,更有对国家对 学校的感激。即使将来我可能挣不了很多钱来回报社会和学校,我也要 做个能给别人带来帮助的人,把这根爱的接力棒传下去。”这就是感恩、 这就是育人。 三、创造宽松环境,体现人文关怀 积极加快和谐校园文化建设,充分考虑学生的经济、心理等因素, 为困难学生的发展和成长营造宽松、轻松、充分体现人文关怀的良好的 育人环境,让学生在没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包袱的状态下接受资助,在春 雨润物般的方式下接受教育。不接受社会个人对学生个体的“一帮一” 资助,让学生避免在得到经济资助的同时背上沉重的“人情债”心理包 袱;加强与困难学生的交流联系,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宿舍、学生面对面 地开展聊天、座谈活动,以此了解学生需求,及时发现学习、生活中存 在的问题。 现在全国各大高校都非常重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工作,尤 其是对学生的“心理资助工作”,我们应该用实际行动践行科学发展观, 趁“争先创优”之东风,用系统化、科学化、全方位的资助育人平台为 贫困学子撑起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李栓久.“助困育人”:高校扶贫模式探索….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 006,(5). 【21姚君君.帮困工作与育人工作的有机结合一一高校帮困育人长 效机制探析【J].世纪桥,2 006,(2). [3】黄建美.高校助学帮困育人工作思路探析【J].湖南工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