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

来源:筏尚旅游网
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标准

一、工艺流程 无粘结预应力起拱、绑扎 隐检验收 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施工准备 梁、板模板支搭 非预应力下钢筋铺放、绑扎 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端部节点安装 非预应力上钢筋铺放、绑扎 混凝土养护 张 拉 端部处理 二、操作工艺

1、检查修补无粘结筋:无粘结筋进场后,应及时核查筋的规格、尺寸和数量,朱根检查筋的外包裹层质量及端部配件,对配有甲锚钢丝束,应认真检查锚杯内外螺纹、镦头外形尺寸、漏镦现象等,并将定位连杆拧入锚杯内,凝入深度见后表。经检验无误后,可分类堆放。对包裹层破损的无粘结筋,用塑料胶条修补; 2、端模预留孔位置:在张拉端帮模外侧,按施工图所注无粘接筋位置弹线、编号和钻孔。配甲锚筋孔径为φ40,配乙锚筋孔径为φ30;

3、承压板的安装:无粘结筋张拉端均设承压板,安装中应防止由于承压板端面倾斜造成张拉油缸与承压板互不垂直,而影响张拉正常进行。承压板垂直偏差符合有关规定;

4、铺放无粘结筋:通常无粘结筋的配置由单向和双向曲线配置两种。铺放应注意: (1)为保证无粘结筋的曲线矢高要求,无粘结筋应和同方向非预应力筋配置在同一水平位置(跨中和支座位置);

(2)铺放前,应设铁马凳,以控制无粘结筋的曲率,一般每隔2m设一马凳,马凳的高度根据设计要求确定。跨中处可不设马凳,直接绑扎在底筋上;

(3)双向曲线配置时,还应注意筋的铺放顺序。由于筋的各点起伏高度不同,必然出现两向配筋交错相压。为避免铺放时穿筋,施工前必须进行人工或电算编序。编序方法是将各向无粘结筋的交叉点处的标高(从板底至无粘结筋上皮的高度)标出,对各交叉点相应的两个标高分别进行比较,若一个方向某一筋的各点标高均分别低于与其相交的各筋相应点标高时,则此筋就可以先放置。按此规律找出铺放顺序。按此顺序,在非预应力筋底筋绑完后,将无粘结筋铺放在模板中; (4)无粘结筋应铺设在电线管的下面,避免无粘结筋张拉产生向下分力,导致电线管弯曲及其下面混凝土破碎; 5、端部节点安装

(1)甲型锚固系统张拉端安装:将塑料保护套筒轻轻打入承压板预留孔内,以防止浇筑混凝土时,水泥浆流入锚杯丝扣内,而影响张拉。并按设计要求,确定锚杯预埋深度。为保证其位置正确,可通过定位连杆来实现。定位连杆长度为160mm,二端带有丝扣,将一端拧入锚杯内(其规定拧入长度见后表),顶紧杯内各钢丝镦头,另端固定在端模上。通过测量定位杆露在端模外的尺寸来核对锚杯锚入深度。在定位操作过程中,对锚杯预埋深度要做到逐根检查、核对,严格控制定位连杆的外露尺寸。连杆外露尺寸允许偏差相见后表;

(2)甲型锚固系统固定端的安装:按设计要求的标高,将锚固端七孔锚板用铅丝绑在非预应力筋或附加筋上,并在其前区配置螺旋筋,以增强混凝土局部承压强度。钢丝镦头应与锚板贴紧、齐平,不允许有错落现象;

(3)乙型锚固系统张拉端的安装:安装时,将无粘结筋从承压板预留孔洞穿出,其余承压板垂直区段用钢丝绑牢,束的外露长度与端模内侧平直区段长度要求见后表。当安装锚具凹进混凝土的张拉端时,塑料塞表面需涂油,防止与混凝土粘

结。同时在浇筑混凝土前,需在承压板内表面位置将预应力筋外包塑料管沿周围割断,张拉时再将其拿掉;

(4)乙型锚固系统锚固端的安装:按设计要求固定在模板内,并配置螺旋筋。采用钢铰线固定端需要散发,钢丝为七孔板镦头;

6、绑扎:检查塑料保护套筒无损坏后,将软塑料管两端分别绑在保护套筒和无粘结筋上,并按设计要求标高将无粘结筋绑在板端非预应力筋或附加筋上,绑扎时,应保护无粘结筋与锚杯轴线重合,并垂直与承压板,以利张拉时锚杯能顺利拉出板端;

7、起拱:绑完非预应力筋后,按施工无粘结筋的设计编号位置,将无粘结筋理直,找正各筋曲线高度控制点下面的马凳位置进行绑牢; 8、混凝土浇筑及振捣

(1)无粘结筋组装件铺放完毕后,应由施工单位、质量检查部门,会同设计单位联合进行隐蔽验收,当确认合格后,浇筑混凝土;

(2)混凝土浇筑时,严禁踏压马凳及防止触动锚具,确保无粘结筋束型及锚具的位置准确;

(3)张拉端及锚固端混凝土应认真振捣,严禁漏振,避免出现蜂窝麻面,保证其密实性,同时严禁触碰张拉端塑料套筒,避免由于套筒脱落破坏而影响张拉进行; 9、甲型锚具张拉工艺

(1)施工准备:张拉前拆除定位连杆、端部模板,清理现场,至大脚手架和防护栏板;

(2)设备安装:将张拉杆拧入锚杯内,安装千斤顶,锁紧张拉杆螺母(必须满扣)。千斤顶安装位置应与无粘结筋在同一轴线上,并于承压板保持垂直。如达不到要

求,可用垫板垫在支承架的端面上进行调整;

(3)张拉:接通油泵、加压。当油压表达到5Mpa时,停止加压,调整油缸位置后,继续加压,直至达到所需张拉值,关掉油泵电源,停止给油加压。然后将锚杯外扣清刷干净,拧上螺母,再次接通油泵,补拉到张拉力值,拧紧螺母。 采用电动油泵加压时,要控制给油速度,一般达到控制油压的给油时间不能低于0.5min。

张拉过程中,当个别钢丝发生断裂时,可相应降低张拉值。但断裂数量不应超过同一截面预应力筋总数的2%,对于多跨双向连续板,其同一截面按每跨计算; (4)测量记录:为了校核预应力值,在张拉过程中,应分级随机记录无粘结筋的伸长值。通常每级取油压表读数,以10Mpa的倍数为宜;

开始张拉时,无粘结筋在塑料套管内是自由放置的,要用一定张拉力使之收紧,这样就难以测出张拉的开始点,即无粘结筋张拉应力的零点,这一点在理论上是测量筋的伸长值的标记。

当实测伸长值与计算伸长值相差10%以上时,应进行分析研究。

实测伸长值大于计算伸长值10%以上时,应停止张拉,检查计量仪表是否有误,必要时,应重新校核及标定;

实测伸长值小于计算伸长值10%以上时,应找出原因后可以继续加压或将无粘结束放松,进行第二次张拉,但张拉应力均不能超过无粘结筋标准抗拉强度的75%; (5)锚固及拆除设备:拧紧螺母后,可逐渐回油,放松无粘结筋,拆除千斤顶。操作中回油应缓慢进行,先切断电源,后搬动阀把至回油位置,然后给油将活塞退回原处,拆除千斤顶;

锚杯埋放位置误差致使张拉力达到设计要求后,锚杯露出板端面过长(大于50mm)

或过短(小于20mm)时,应采取增设螺母或连接锚杯进行锚固; 10、乙型锚具张拉工艺

(1)施工准备:张拉前应将板端面清理干净,剥去外露钢铰线(钢丝束)的外包塑料套管,对锚具逐个进行检查,严禁使用锈蚀锚具。并逐根测量外露无粘结筋的长度,记录下来作为张拉前的原始长度;

(2)张拉:接通油泵、加压,当压力达到2.5Mpa时停止加压。调整千斤顶的位置,继续加压,直至达到设计要求的张拉力。当千斤顶行程满足不了张拉所需伸长值时,中途可停止张拉,做临时锚固,倒回千斤顶行程,再进行第二次张拉。两端同时张拉时,两端张拉速度要保持一致,压力差不应超过10Mpa;

(3)顶压及拆除设备:顶压有两种方法,液压顶压和弹簧自动顶压。液压顶压是用手动泵给顶压器加压。当张拉到控制应力时,停止加压,在保持所需压力下,用手动泵给顶压器加压,压力达到30Mpa时,顶压器和千斤顶同时缓慢回油,最后拆除张拉设备。采用弹簧顶压时,当张拉到要求控制应力时,即可回油,由于用弹簧顶压器进行锚固顶压,锚具内缩量较大;应采取二次张拉。第二次张拉时,必须卸去顶压设备,换上支承架,将千斤顶支承在构件上。张拉时必须使千斤顶与锚具保持在同一轴线上,加压值应取设计控制应力值。采用开口式垫片,垫在锚具与承压板空隙处;

(4)测量记录:张拉后再次测量无粘结筋外露长度减去张拉前测量的长度,所得之差为实际伸长值,用以校核计算伸长值,其偏差为+10%或-5%;

11、锚固区的防护必须有充分防锈和防火的保护措施,严防水气进入,锈蚀锚具或预应力筋; 通常有两种做法

(1)锚具外面外包钢筋混凝土圈梁。对甲型锚具,应先用油枪通过锚杯注油孔向塑料保护套筒内注入足够的润滑防锈油脂,待注满(油脂从另一注油孔挤出)后,方课外包钢筋混凝土,对乙型锚具,应先将外露无粘结筋切去,仅留20cm,然后将其分散弯折,再浇筑混凝土;

(2)将锚具预先埋入混凝土构件内,待张拉后,切去多余无粘结筋(必须用砂轮锯,不得用电弧或氧乙炔焰),用环氧砂浆堵封;

12、无粘结筋张拉完毕后,应填写施加预应力表格,由操作人员签名备查。归档资料有:高强钢丝或钢铰线、锚夹具钢材出厂证明及力学性能复试报告;无粘结预应力筋及锚夹具合格证明;传感器、配套油泵千斤顶标定试验单;无粘结筋张拉伸长值记录。 三、质量标准 1、保证项目

(1)制作无粘结筋的钢丝和钢铰线应分别符合国家标准《预应力混凝土钢丝》(GB5223-85)和《预应力混凝土钢铰线》(GB5224-85)的规定; (2)无粘结筋的涂料层、包裹层材料的质量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

(3)无粘结预应力使用的BUPC体系的甲型锚具的质量应符合(DNJ01-7-90)第二部分第三章的有关规定;

(4)混凝土强度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锚固阶段张拉端预应力筋的内缩量,甲型锚具不大于1mm,乙型锚具不大于5mm;

(6)钢丝镦头强度不得低于钢丝标准强度的98%,其外形尺寸及外观质量应符合要求。

2、基本项目

(1)每束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锚固后实际预应力值与设计规定值的相对允许偏差为±5%;

(2)断丝和滑丝的数量应不超过结构同一截面钢丝总根数的2%。 3、允许偏差项目

项目 端部节点承压板垂直偏差 拧入锚杯长度 甲锚定位连杆 露出模板尺寸偏差 无粘结筋张拉端外露尺寸 曲线筋再张拉端模板内侧垂直承压板平直段长度 间距 无粘结筋 控制点矢高偏差 水平偏差 允许偏差(mm) ±3 不小于20 +10 -5 不小于600 不小于300 20 ±5 ±30,目测横平竖直 检验方法 梁测 量测目测

四、质量记录

1、混凝土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2、无粘结预应力钢丝、钢铰线出厂质量证明; 3、预应力钢丝、钢铰线机械性能试验报告单; 4、无粘结预应力锚具合格证及检验记录; 5、镦头强度试验报告; 6、预应力张拉设备校验记录; 7、无粘结预应力筋铺放隐检记录; 8、无粘结预应力筋张拉记录;

9、封端混凝土强度试件试压报告单; 10、封端混凝土用水泥出厂合格证; 11、设计要求的其他技术资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