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来源:筏尚旅游网
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篇一: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考 察 报告

2011年10月17日,由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装饰系老师组织带队开展的艺术系学生西安敦煌两地专业考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整个活动为期11天,以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的敦煌为主要考察地,27日结束考察。

10月18日第一天早上,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兰州中转站,稍作休整后,我们继续乘火车,经过13个小时,我们怀着期待以久的憧憬,终于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敦煌。到达敦煌,老师给我们一下午的时间自己活动,梳理,休息。

第二天,我们到了莫高窟,莫高窟的神圣,敦煌飞天的繁荣,都给敦煌这个神秘的地方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我们来到丝路的咽喉—敦煌 。 敦煌市不是很大,虽然有很多游客,但是还是很安静、很干净,文化艺术氛围非常好。在敦煌的首个考察地方当属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莫高窟总共有492个石窟。但是为了保护文物,每批旅客只能参观10个窟。仅仅只有10个石窟,我们大家都要为它的宏伟所惊叹。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

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飞天中的反弹琵琶在敦煌的市中心为原形已经做成了雕塑,已经代表了敦煌的形象。说到这里,莫高窟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它的第17窟,也称藏经洞。也正是莫高窟能

够真正在全世界出名的原因。藏经洞虽然很小,但是藏了莫高窟里所有的经书。是旅客参观这里必须的一个窟。

在敦煌的第三天鸣沙山月牙泉,我们爬了沙山,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一步滑下半步,可是我们还是坚持爬上了两座最高的沙山,在沙山上看到的月牙泉就和真的一个月牙一样,碧绿的湖水,周围的类似茅草的房子,都让我们身心开阔,无比兴奋。

在23号,我们坐上了去陕西西安的火车,经过23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我们到了13朝古都西安。和在敦煌一样,我们有一下午的时间休息和梳理。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懿德太子墓,乾陵,看到乾陵的宏大场面,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无法进入要乾陵的墓道里。

第三天上午的活动主要是在西安市内,首先去的是位于大雁塔旁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个王朝的都城,历时达1100多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来到这个省级的博物馆,从上古的半坡时期起,历经夏、商、周、

秦、汉、唐各大朝代,一直到明清和近现代的无数珍贵文物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西安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博大。下午去的是清真大寺,我们在地图的带路之下进入回民街转过好几条小巷,最后终于来到独处一隅的清真寺门前,这是一座伊斯兰教的礼拜寺庙,然而建筑风格却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却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中国传统建筑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巧合天工的结合,令人叹为观止。下午我们去参观了钟楼和鼓楼。

第四天,我们来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博物馆。难得的首次谋面,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二号坑、一号坑和三号坑,每个陈列室里人头攒动十分拥挤,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占据最佳位置以便能更好

地观察这些2000年前烧制的秦时陶佣,有些同学专门察看每个陶俑的脸型样貌,更多的人还是啧啧称赞为兵马俑所展示的秦朝强大军事力量所折服。

时间在流逝,我们的考察是匆忙的,短暂的,但是我们收获到的知识确实无限的。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可以让你感受时光隧道的原始之地~ 最终,我们带着对敦煌的留恋,对时空的感慨,以及对重游月牙泉的美好憧憬返回了学校。路上,望着浩浩戈壁回想我们一行千里,追求艺

术的领悟、追寻岁月的余韵。不觉回首凝望,正是一眼千年~此行之后,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本上记上几笔,记下每一份心悸的感

荒,记下每一份感动的美好。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地方。篇二:西安嘉峪关敦煌艺术考察报告

西安艺术考察报告

班级:美术学101班 姓名:张鸿辉 学号:1020141124 为期十二天的西北艺术采风活动结束了。怀中激动的心情来述说我的艺术之旅。临行前我们每个人都怀着美好的憧憬,旅程结束后,细细品味,也有很多值得我们怀念的地方。一路走来,我们去了西安、嘉峪关、敦煌、鸣沙山月牙泉、等一些地方,十二天的行程紧凑而充实,我们不仅领略沿途的美好风光,也对当地的一些少数民族有了一些更形象的了解

第一站:西安大雁塔

大雁塔是西安市的标志性建筑和著名古迹,是古城西安的象征。因此,西安市徽中央所绘制的便是这座著名古塔。由门口走进大雁塔墙脚,大概有500米左右,大雁塔正对面是人工的一个大型水做的景观,两旁有是雕饰品,有各种雕像和陈设饰品,眼看雁塔,气势宏伟。有些紧忙的感觉,想进入,毫不犹豫的走进大雁塔,里面一进门,正对们的是大慈恩寺,这进雁塔,走完大雁塔,被很种的唐朝文化所感染。

第二站:陕西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去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必去之所,就如“不到长城非好汉”那样,不去兵马俑就谈不上去过西安。秦始皇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东30公里的临潼城区东。1974年3月在打井时发现,轰动全国,震

撼世界,随后1976年又发现了二号坑和三号坑。一号坑和二号坑都经过人为的火焚,据说是项羽所为,三号坑自然塌陷,但塌陷前亦有遭人破坏的痕迹

最早是在1974年发现的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俑坑布局合理,结构奇特,在深5米左右的坑底,每隔3米架起一道东西向的承重墙,兵马俑排档的过洞中。兵马俑发现之后,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1978年,前法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秦俑,不能算来过中国。”从此秦俑被世界誉为“八大奇迹之一”。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我所看见的兵马俑,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性,能使欣赏者减少隔离之感,好像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这正是宗教宣传所需要的,画传也因较多地反映了生活百态,而成为富于现实意义的宋元社会风俗画卷,这是一号坑。二号坑为“左军” 呈曲尺形方阵 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

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弩兵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平面呈凹字形,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

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它与一、二号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是世界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秦始皇的陵寝如同一座庞大的地下宫殿,真可谓是一座地下“福地天堂”。兵马俑以它无穷的魅力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宏伟,中国历史的悠久古老。这真是“南方的才子北方的将,陕西的黄土埋皇上。”第三站:陕西历史博物馆

在西安自由活动的时间我们去了陕西历史博物馆,博物馆展厅面积11600多平方米,展出文物精品2700多件,展线总长2300米。展厅跨度大,层位高,视野广阔,照明设备灵活多用。博物馆的布局呈轴线对称,主从有序。整个陈列分为序言厅、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和已开辟为国际画廊的中央大厅等几个部分。馆内设有现代化文物库房、文物保护科技中

心、图书馆、具备多种语言同声传译功能的报告厅。博物馆序言厅位于中央大殿前端,陈列一尊巨大的千年石狮(唐代顺陵石狮复制品),衬以奔腾的黄河和黄土高原巨幅照片,引导观众去领略由黄土、黄河孕育出的古老文明。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为陕西古代文明,该陈列展出面积5051平方米,展线长1247米,在中央大厅,分上下两层,共三个展室,分为七个部分(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第一

单元《人猿揖别》,以距今115万年前的蓝田猿人、大荔人、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先民遗存,再现了中华民族生机勃勃的童年和文明的曙光。第二单元《凤鸣岐山》,以陕西作为西周王都拥有的丰富遗迹、遗物,展示了中国早期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尤其是伦理精神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第三单元《东方帝国》,重点展示以兵马俑为代表的秦文物,以磅礴的气势和鲜明的军事特征,表现了秦帝国垂范后世的制度文明,以及积极进取、一统河山的时代精神。第四单元《大汉雄风》,以汉都长安、汉家陵阙和典型汉代文物,展示了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汉代繁荣的经济、文化、对外开放与交往,彰显其开放进取、开拓强盛的

时代风貌。第五单元《冲突融合》,以陕西丰富精美的农业民族与草原民族的文化遗存及宗教文物,表现了民族大融合、佛教东渐以及文化艺术的繁荣与特征。第六单元《盛唐气象》,通过隋唐时代典型遗存,展示了中国古代最鼎盛时期的文化风貌,当时世界上最为繁华的国际大都会长安,和沟通东西方交流的丝绸之路,以及隋唐文化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而达到的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七单元《告别帝都》,展示了唐以后,作为西部重镇和西北区域中心的陕西,依然独具魅力的文化创造和精神传承。一路走过整个展览馆,如同进入了时光隧道,领略了先民的精神,物质生活追求,更惊叹于他们的智慧,勤劳,对艺术的追求,这些都已成为今天历史的结晶,更亲身感受到什么是流连忘返。

第五站:陕西碑林博物馆 第六站:甘肃嘉峪关

离开西安我们向嘉峪关进军,沿途的风景不断地变化,来到嘉峪关,这里依然游客很多,景区前景绿树环绕,有亭台小湖,风吹柳絮动??一切都那样的美。走近城门下,才知它的雄伟。它不愧是河西走廊第一,登到城楼上,遥望远方,雪山近在咫尺,一切都那么广阔,双手触摸着古城墙,感受着它的沧桑。望城外,一片戈壁,狂风肆虐,似乎在咆哮游人对他的窥探。在城楼上向下望城内,一切尽收眼底。城中有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楼,城中也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墩台、游击将军府、官井等。“天下雄关”的石碑屹立在城楼之下,走过这个石碑,便是关外。让我想到 “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凄凉。不远处的一群骆驼,更为古城增添了一份诗情画意。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没有去博物馆,直接走出了嘉峪关,上路向敦煌出发。车窗外的景色依然是无尽的戈壁,却无心去欣赏,长时间的颠簸,让我们一个一个都睡着了。

看完万里长城,我们下午来到素有“地下画廊”的魏晋壁画墓。这些壁画,大多为魏晋时期的作品,它们色彩绚丽,内容丰富,与丝绸之路地上的石窟壁画长廊

上下呼应。在这里我们了解到了魏晋时期上层人物的生活状况。 第七站:鸣沙山月牙泉

我们到达了我们本次考察的终点地——敦煌

我们首先到的是鸣沙山月牙泉,它东起莫高窟崖顶,西接党河水库,整个山体由细米粒状黄沙积聚而成,狂风起时,沙山会发

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鸣沙山有两个奇特之处:人若从山顶下滑,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白天人们爬沙山留下的脚印,第二天竟会痕迹全无。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长约150米,宽约50米,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竟也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近年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月牙泉边现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致相当不错。在这里,我们和沙漠亲密接触,心中的喜悦无以言

表,我们爬到沙山的顶部,俯瞰月牙泉??虽然很累,但却很快乐。 第四站:敦煌莫高窟 我们来到了终点地敦煌莫高窟。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开凿在鸣沙山东麓断崖上。南北长约1600多米, 上下排列五层、高低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形如蜂房鸽舍,壮观异常。它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 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反弹琵琶的飞天仙女的形象,还看到了“东方的蒙娜丽莎”

在导游的现场演示下,我们集体见证了这个奇迹:光从不同的方向打,佛像的笑容就会随之改变。莫高窟壁画艳丽的色彩,飞动的线条,在这些西北的画师对理想天国热烈和动情的描绘里,我们似乎感受到了他们在大漠荒原上纵骑狂奔的不竭激情。

看完了莫高窟,我们的考察之旅基本结束,5月29的早晨,我们怀着朦胧的睡意,离开了这里。这次考察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知识和阅历的积累,更是一次生命历程中心灵的感悟和启迪。篇三: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考 察 报告

2009年9月21日,由黄山学院艺术系老师组织带队开展的艺术系学生西安敦煌两地专业考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整个活动为期9天,以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的敦煌为主要考察地,30日结束考察。

9月22日第一天早上,经过一夜的火车,睡意还未消除。乘坐小巴到旅店安顿下来后,稍事休息之后我们便步行开始专业考察活动。首日安排的是西安市内景点,第一站大雁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唐高宗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为供奉从印度带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在慈恩寺的西塔院建起一座高180尺的五层砖塔。 大雁塔塔体为方形锥体,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是我国佛教建筑艺术中不可多得的杰作。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至今,大雁塔仍是古城西安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闻名中外的胜迹。

一个多小时之后我们接着来到位于文昌门附近的碑林博物馆,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西安碑林宝天下”,这赞誉名副其实,一点也不带夸张。西安碑林迄今共收藏了汉、魏、隋、唐、宋、元、明、清、民国各代碑志3000多件,碑石林立,气势宏大,故有“碑林”之称。这里有颜真卿、柳公权等很多书法名家的碑文,如《颜氏家庙碑》、《多宝塔碑》和《千字文》等,可谓不胜枚举。此外西安碑林还藏有昭陵六骏其中全国仅存的四块石刻,这些石刻造型生动逼真,加上当年由于国

人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太弱以致文物流失,所以它们很值得我们一看,也值得去深思个中的教训。

第二天的考察主要都是围绕临潼一带进行的,来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博物馆。难得的首次谋面,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二号坑、一号坑和三号坑,每个陈列室里人头攒动十分拥挤,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占据最佳位置以便能更好地观察这些2000年前烧制的秦时陶佣,有些同学专门察看每个陶俑的脸型样貌,更多的人还是啧啧称赞为兵马俑所展示的秦朝强大军事力量所折服。第三天的活动主要是在西安市内,首先去的是位于大雁塔旁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个王朝的都城,历时达1100多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来到这个省级的博物馆,从上古的半坡时期起,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各大朝代,一直到明清和近现代的无数珍贵文物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西安历史文化的渊

源和博大。下午去的是清真大寺,我们在地图的带路之下进入回民街转过好几条小巷,最后终于来到独处一隅的清真寺门前,这是一座伊斯兰教的礼拜寺庙,然而建筑风格却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却又严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中国传统建

筑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巧合天工的结合,令人叹为观止。

结束了西安的三天考察活动,怀着期待以久的憧憬,终于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敦煌。莫高窟的神圣,敦煌飞天的繁荣,都给敦煌这个神秘的地方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我们来到丝路的咽喉—敦煌 。 敦煌市不是很大,虽然有很多游客,但是还是很(转 载于:wWw.xIeLw.com 写 论文 网:西安敦煌考察报告)安静、很干净,文化艺术氛围非常好。在敦煌的首个考察地方当属莫高窟,莫高窟是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

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莫高窟总共有492个石窟。但是为了保护文物,每批旅客只能参观10个窟。仅仅只有10个石窟,我们大家都要为它的宏伟所惊叹。敦煌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飞天中的反弹琵琶在敦煌的市中心为原形已经做成了雕塑,已经代表了敦煌的形象。说到这里,莫高窟最令人关注

的就是它的第17窟,也称藏经洞。也正是莫高窟能够真正在全世界出名的原因。藏经洞虽然很小,但是藏了莫高窟里所有的经书。是旅客参观这里必须的一个窟。敦煌还有鸣沙山月牙泉,都是重要的游览景点。

在敦煌的最后一天,我们参观了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玉门关、河仓古城以及著名的汉长城遗址。不过还是说下雅丹地质公园。雅丹地貌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一是发育这种地貌的地质基础,即湖泊沉积地层;二是外力侵蚀,即沙漠中强大的定向风的吹蚀和流水的侵蚀。敦煌雅丹地貌占地面积最大,造型千奇百怪,巧夺天工。是最具有观赏价值的雅丹地貌群落。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在这里,千奇百怪的雅丹地貌,会使你心旷神怡,放飞思绪,浮想联翩,堪称敦煌的又一奇观,它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奇妙无穷的天然杰作。在雅丹坐着观光车看了1个多小时,由于条件限制,很难拍到日出的景色,不过这样就已经足够,让我领略了一翻祖国的大好河山。在那里感受黄沙掠地、岁月蹉跎,使人忽然产生想要“轻裘长剑,侧马狂歌”的壮烈情怀。环顾四周,西风漫卷、游沙瑟瑟,野云万里、古城战道。蓝天戈壁广阔无际,见证了历史长河波涛滚滚,使我更感到“壮怀激烈”。

时间在流逝,我们的考察是匆忙的,短暂的,但是我们收获到的知识确实无限的。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可以让你感受时光隧道的原始之地~ 最终,我们带着对敦煌的留恋,对时空的感慨,以及

对重游月牙泉的美好憧憬返回了学校。路上,望着浩浩戈壁回想我们一行千里,追求艺术的领悟、追寻岁月的余韵。不觉回首凝望,正是一眼千年~此行之后,我们只能在自己的本上记上几笔,记下每一份心悸的感荒,记下每一份感动的美好。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地方。

艺术系06级油画班 李业雯 2009年10月9号

篇二:西安敦煌考察报告 (1500字) 考 察 报告

2011年10月17日,由江苏大学艺术学院装饰系老师组织带队开展的艺术系学生西安敦煌两地专业考察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整个活动为期11天,以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的敦煌为主要考察地,27日结束考察。

10月18日第一天早上,经过一天一夜的火车到达兰州中转站,稍作休整后,我们继续乘火车,经过13个小时,我们怀着期待以久的憧憬,终于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敦煌。到达敦煌,老师给我们一下午的时间自己活动,梳理,休息。

第二天,我们到了莫高窟,莫高窟的神圣,敦煌飞天的繁荣,都给敦煌这个神秘的地方增添了新的色彩。与徽州学和藏学齐名,是中国的三大区域文化之一。我们来到丝路的咽喉—敦煌 。 敦煌市不是很大,虽然有很多游客,但是还是很安静、很干净,文化艺术氛围非常好。在敦煌的首个考察地方当属莫高窟,莫高窟是

中国第一大石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簏的崖壁上,南北长约有1600米。莫高窟总共有492个石窟。但是为了保护文物,每批旅客只能参观10个窟。仅仅只有10个石窟,我们大家都要为它的宏伟所惊叹。敦煌

飞天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艺术的标志。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飞翔姿态也多种多样了。有的横游太空,有的振臂腾飞,有的合手下飞,气度豪迈大方。飞天中的反弹琵琶在敦煌的市中心为原形已经做成了雕塑,已经代表了敦煌的形象。说到这里,莫高窟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它的第17窟,也称藏经洞。也正是莫高窟能够真正在全世界出名的原因。藏经洞虽然很小,但是藏了莫高窟里所有的经书。是旅客参观这里必须的一个窟。

在敦煌的第三天鸣沙山月牙泉,我们爬了沙山,我们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一步滑下半步,可是我们还是坚持爬上了两座最高的沙山,在沙山上看到的月牙泉就和真的一个月牙一样,碧绿的湖水,周围的类似茅草的房子,都让我们身心开阔,无比兴奋。

在23号,我们坐上了去陕西西安的火车,经过23个小时的舟车劳顿,我们到了13朝古都西安。和在敦煌一样,我们有一下午的时间休息和梳理。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懿德太子墓,乾陵,看到乾陵的宏大场面,真是让人叹为观止,唯一让人遗憾的就是无法进入要乾陵的墓道里。

第三天上午的活动主要是在西安市内,首先去的是位于大雁塔旁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是中国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西安曾是13个王朝的都城,历时达1100多年之久,被认为是中国历史的中心舞台,因此地面、地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遗存,来到这个省级的博物馆,从上古的半坡时期起,历经夏、商、周、秦、汉、唐各大朝代,一直到明清和近现代的无数珍贵文物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西安历史文化的渊源和博大。下午去的是清真大寺,我们在地图的带路之下进入回民街转过好几条小巷,最后终于来到独处一隅的清真寺门前,这是一座伊斯兰教的礼拜寺庙,然而建筑风格却融合了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寺院内的一切布置却又严

格按照伊斯兰教制度,中国传统建筑伊斯兰建筑艺术风格如此巧合天工的结合,令人叹为观止。下午我们去参观了钟楼和鼓楼。

第四天,我们来到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兵马俑博物馆。难得的首次谋面,所以大家都很兴奋。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领下我们依次参观了二号坑、一号坑和三号坑,每个陈列室里人头攒动十分拥挤,大家争先恐后地要占据最佳位置以便能更好地观察这些2000年前烧制的秦时陶佣,有些同学专门察看每个陶俑的脸型样貌,更多的人还是啧啧称赞为兵马俑所展示的秦朝强大军事力量所折服。

时间在流逝,我们的考察是匆忙的,短暂的,但是我们收获到的知识确实无限的。在我们眼里是一个可以让你感受时光隧道的

原始之地~ 最终,我们带着对敦煌的留恋,对时空的感慨,以及对重游月牙泉的美好憧憬返回了学校。路上,望着浩浩戈壁回想我们一行千里,追求艺术的领悟、追寻岁月的余韵。不觉回首凝望,正是一眼千年~此行之后,我们只能在

自己的本上记上几笔,记下每一份心悸的感荒,记下每一份感动的美好。这就是中国古代文明开始的地方。

篇三:敦煌考察报告 敦煌考察报告 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 班级: 历史学1班 姓名: 唐业森 学号:时间:

敦煌考察途中的所见所思所得

来到历史文化学院就在想,传说中的敦煌考察到底在什么时间启程,有人说是在9月末,有人说在10月初,也有人说是在10月中旬。终于国庆之后去敦煌考察的时间最终确定在10月17号了。怀着些许激动的心情,我们盼望着的

这一天到来了。

2014年10月18日凌晨4点43分,历史的年轮定格在这一刻时,我们站在了甘肃嘉峪关站台下。为期一周的敦煌考察正式开始。按照预期的行程安排,我们首先来到了号称天下第一关的嘉峪关城。从规模来看嘉峪关算不上多么的宏伟壮阔,但因其特殊的地

理位置它堪称天下第一雄关。

嘉峪关雄踞在祁连山和黑山之间,地势险要,扼守咽喉,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是通往西域的首要门户,因此,又称“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与东部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震天下。

我们登上嘉峪关城楼。导游小姐向我们介绍说,嘉峪关关城周长733米,面积33500平方米,距今约有600年历史,由内城、瓮城、罗城、外城和城壕组成。内城东有“光华门”、西有“柔远门”,南北无城门。城楼居中,上有鼓楼。四角有角楼,城墙上有了望垛口。东西二门外有瓮城,西门门额上有“嘉峪关”三个大字,是出塞入关的必经之道。

根据导游小姐介绍,西门还有罗城,原有左宗棠亲书“天下第一雄关”之匾,现已荡然无存。瓮城西门外有方形重关,为诱敌深入之用。关城东、南、北三面都有黄土夯筑的围墙,称为外城,其西端与罗城相接。这种建筑形式,使嘉峪关城外有城,形成重关并守之势,并与五里一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共同构成古代坚固的防御体系。

站在这嘉峪关城楼,你才能真正领略到“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鏖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的威武雄壮,也才能切身体会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悲怆凄凉~莽莽戈壁掩埋了多少边关将士的累累白骨,恐怕只有这血染的荒漠沙场知道,只有这

无言的嘉峪关城知道~“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声声羌笛、缕缕春风,仿佛在向人们倾诉那些客死异乡的幽灵怨魂的征战之苦、思乡之痛~

俯视脚下的城楼,练兵场,跑马院仍然可以依稀感受得到当年森森威严的气息。城墙上的龙旗随风飘荡,眺望远方祁连雪山若隐若现,不禁感觉到些许的寒风刺骨。再往北望去,四海之内一片萧瑟。我想如果不是这座关城,雄踞宇内的中原文明不知道要被草原民族冲击成个什么模样。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座关城,也许才有繁荣了几个世纪的丝绸文明吧。

看完了关城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墩——长城第一墩即长城之上的第一座烽火台。这座孤零零的烽火台从远处看像一座不起眼的土堆,但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它耸立在了高百余米的悬崖峭壁上,仿佛现在还能看出当年它傲视天下的巍峨气势来。油然而生敬意。对于它的雄险,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先生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如果说看完了关城和烽火台还不足以给今天的旅行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翻过天下第一墩,行走在百余米高的铁索桥上看滚滚河流水的时候,那种紧张而激动的心情足以给今天的旅行划上令人满意的句号。跨过铁索来到彼岸的悬崖峭壁上,这儿有一座虽已沉睡了多年但依然可见其当年巍峨雄姿的练兵场,边塞儿郎们边关生活的不易在这里就能深深切切的感受得到。

略带着疲倦的身躯我们参观完了嘉峪关城的城防构造,天下第

一墩。随后又继续踏上了前往敦煌的旅途。尽管长达4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更加增添了旅途的辛苦,但看见了沿途白雪覆盖更显神秘的祁连雪山,中途休息时还吃到了当地居民送的哈密瓜,于是更加坚定了继续坚持下去的信念。下午7时许我们来到了久违的敦煌市。边关的城市比我想象的要繁荣昌盛得多,也比内陆城市要干净得多。也许因为这是旅游城市的缘故吧。天气貌似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冷,也许是赶上了好天气的缘故吧。分发好宾馆钥匙后,美美的睡上了一觉。

考察的第二天我们先后来到了雅丹地貌风景区,汉长城,玉门关和河仓城。曾记得有人说过一句话:不来大西北就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戈壁荒滩。巍峨盘旋的雅丹地貌,这本来在地理课本上才能见到的地貌奇观今天终于亲眼目睹了。沙漠上的雅丹在瑟瑟秋风中更显磅礴大气。这一路走来我们所看到的不是沙漠,戈壁就是荒滩。尽管流年岁月已经埋没了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见了当年的盛世繁华,但历经沧桑之后,依稀模糊的边防城池依然不屈不挠的屹立在历史的天空中,岿然不动。

曾经绵延不绝的汉长城历经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现在看来已没有了当年的威武雄壮,但历史的遗迹也足以让人喟叹岁月的无情,流年的感伤。假如当年的汉武大帝穿越到现代在看到这样的场景时会不会也有一种流年容易催人老

的感叹呢,很难想象眼前的长城是怎么抵挡住匈奴人来势汹汹的铁骑的侵扰的。也许最大的功劳不在边关长城而在于边塞将士

的誓死报国,浴血奋战吧。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传颂千古的名言绝句让“玉门关”更增添了几许历史的韵味。来到这里才发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下险关竟然仅仅不到只有这么一点面积。历史上的玉门关,俗称小方盘城,位于敦煌城西北80公里处。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在玉门关景区,可以欣赏到一望无际的戈壁风光,以及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形态逼真的天然睡佛以及戈壁中的沙生植物。这些景物与蓝天、大漠、绿草构成了一逼辽阔壮美的神奇画面。提起玉门关首先要讲到张骞出使西域的一段历史,丝绸之路开通后,东西方文化、贸易交流日渐繁荣,为确保丝绸之路安全与畅通。大约公元前121年---107年间,汉武帝下令修建了“两关”,即:阳关和玉门关。

现在的玉门关遗迹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城堡全部由黄土夯筑而成,面积约600多平方米,矗立在东西走向的戈壁滩砂石岗上,四周城垣至今保存完好,城垣东西长24.5米,南北宽26.4米,城墙残高9.7米,上宽3米,下宽5米。城堡东

南无门,西北开门,上有女墙,下有马道,人从马道可直上城顶,登高远眺,沼泽遍布四周,蜿蜒逶迤的汉长城像一条巨龙,一望无际,每隔5里10里,就筑有一座方型烽火台。 河仓城坐南向北,夯土版筑,呈长方形,四垣皆坍,仅有残基。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6.7米,城内稍北部建有仓房一座,宽17米,长132

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墙壁上下置三角形小洞,上三下五,间隔距离交错相等,可能是通风设施。外围的东、西、北三面加筑有两重围墙。第一重虽残破但尚有断墙,四角有土墩痕迹。第二重仅存北面土墩痕迹。

行走在玉门关城外的浅滩上,突然想到临行前于赓哲的讲座,他曾提到过玉门关外是一处藏宝之地,在这里可以发现汉代的钱币,陶片,铁戟,箭簇等遗留下来的文物。于是怀着几许侥幸的心态开始了文物探寻之路。

也许是上天眷顾,或是求物心切,还真让我发现了一片瓦片,于是我就如同发现了稀世珍宝般的将陶片收藏了起来。接着又发现了第二片,第三片,第四片,不到半个小时时间就收集齐了大大小小六七块瓦片,我将它们一一收齐以备返校以后的学习研究之用。怀揣着心爱的陶片,本着激动的心情我们又来到了河仓城。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位于敦煌西北60公里处的戈壁滩中,西距玉门关20公里。河仓城位于东西走向的疏勒河古道旁的凹地上,西面约50米处,是一个大湖泊,水平如镜,蔚蓝透明,岸边长满芦苇、红柳、甘草,东面是深不呆测的沼泽地。河仓城建在高出湖滩3米许的土台地上。因临疏勒河,故称河仓城。南北有高出城堡数丈的大戈壁怀抱,使河仓城极为隐蔽。不来到河仓城附近,是很难发现这座仓城的。由此可见,古人选择这块地方修军需仓库,确费了一番苦心,是经过周密勘察和设计和。

戈壁滩还建有好几座守卫仓城的烽燧,就像城堡的眼目,在那里警惕地瞭望。 在这里看到了了屹立在风沙中千年不朽的胡杨林,尽管它早已经干涸,但仍然岿然不懂的守卫着千年不倒的河仓城,临走前隔着车窗还抢拍了一张胡杨林的照片,尽管效果不是很好。如果说今天所看到的景色多少有一点让人不太满意,那么在归途中同学们欢快的歌声也足以让所有的阴霾烟消云散。就这样我们结束了这一天的旅行。

旅途的第三天我们来到了此行最主要的目的地——敦煌莫高窟。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藏经洞”,“释迦摩尼涅槃像”、“第一大弥勒佛坐像”等洞窟。尽管不是很专业但仍然被洞窟艺术之精湛所折服。莫高窟,又名“千佛洞”,是我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之一,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 莫高窟的艺术特点主要表现在建筑、塑像和壁画三者的有机结合上。窟形建制分为禅窟、殿堂窟、塔庙窟、穹隆顶窟、影窟等多种形制;彩塑分圆塑、浮塑、影塑、善业塑等;壁画类别分尊像画、经变画、故事画、佛教史迹画、建筑画、山水画、供养画、动物画、装饰画等不同内容,系统反映了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等十多个朝代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成为人类稀有的文化宝藏。 但是这座人类难得的艺术宝库却历经了岁月的磨难和历史的沧桑。所有的困窘归咎于一个人,王道士。即我们所说的王圆箓。正是因为他为了一己之私而将莫高窟里面大量珍贵的文物低价倒卖给了斯坦因等人。当然这也跟当时政府部门的失职有关。不过所幸的是在近代中国的一些有识之士的文物鉴定专家和文物保护专家的细心保护和经营之下,我们才有幸还能目睹莫高窟的真面目。这也是不幸的万幸。

莫高窟里面壁画浸透最多的就是宗教艺术。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也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化,她的规模和水平并不能反映敦煌历史上人们对佛教的信仰程度,我们从前面的分折中可以看出,它更多的是比较明确地反映了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敦煌的历史与社会。反映人与社会需要的程度,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时,人们想

的和做的更多是的如何生存、如何尽快地安定和繁荣,而石窟的营造和艺术的创造自然不会太景气;而当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时,人们想的和做的又是更多精神上的追求。

敦煌佛教石窟艺术作为一种民族的意识形态,它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通过艺术的形式提倡佛教信仰,其目的就是让人们关心社会、献身社会。敦煌石窟艺术的社会作用进一步证明,宗教信仰是人与社会的需要,而宗教艺术是历史上人们对宗教的利

用。

敦煌石窟艺术反映了佛教的中国化,中国人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和改造。这一点是大家公认的,不仅是从艺术作品的表面如佛教的尊神及各类人物中国风貌,佛教建筑及人物服饰各方面的中国形式等,更主要的,也是更能说明问题的,是佛窟中通过这些形式所表现的中国人的民族气质与民族精神 。

参观完莫高窟之后我们径直坐车来到了鸣沙山,月牙泉风景区。如果说在此之前看到的少漠荒滩仅仅是沙漠一角,那么站在鸣沙山上才真正感受到了沙的流动和质感。脚踩着细细黄沙眺望着远方,不禁喟叹不远处沙漠绿洲所孕育出的敦煌文明的博大精深与不易。漫漫黄沙,一望无际。

敦煌鸣沙山全由细沙聚积而成,沙粒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晶莹透亮,一尘不染。沙山形态各异:有的像月芽儿,弯弯相连,组成沙链;有的像金字

塔,高高耸起,有棱有角;有的像蟒蛇,长长而卧,延至天边;有的像鱼鳞,丘丘相接,排列整齐。

自古以来,由于不明敦煌鸣沙山鸣响的原因,产生过不少动人的传说。相传这里原是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汉代一位将军率领大军西征,夜间遭敌军的偷袭,正当两军厮杀之际,大风突起,漫天黄沙将两军人马全部埋入沙中,于是这里就有了鸣沙山。据说,现敦煌鸣沙山的沙鸣,就来自他们拼杀之声。

敦煌鸣沙山沙峰起伏,金光灿灿,宛如一座金山,像绸缎一样柔软,少女一样娴静。在阳光下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黄涛翻滚,

明暗相间,层次分明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因而得名为鸣沙山。敦煌鸣沙山在汉代称沙角山,又名神沙山,晋代始称鸣沙山。难怪清代诗人苏履吉称:“雷送余音声袅袅,风生细响语喁喁”。据史书记载,敦煌鸣沙山在晴朗的天气,即使风停沙静,也会发出丝竹管弦之音,成为著名的甘肃旅游景点敦煌八景之一:“沙岭晴鸣”。

月牙泉被鸣沙山环抱,因水面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月牙泉的源头是党河,依靠河水的不断充盈,在四面黄沙的包围中,泉水清澈明丽,且千年不涸,令人称奇。可惜的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党河和月牙泉之间已经断流,只能用人工方法来保持泉水的现状。由于月牙泉边已建起了亭台楼榭,再加上起伏的沙山,清澈的泉水,灿烂的夕阳,景色也别有一番风味。

晚上七点二十我们准时坐上了返回宾馆的大巴,敦煌考察之行实际上由此画上了句号。剩下的就是返回学校。 21日上午9点37分我们坐上了从敦煌始发返回西安的火车。在车上继续跟同学们在一起娱乐以外我也在想此次出行收获了什么,为其6天的旅程,三天多基本上在车上度过,尽管如此却让我亲眼目睹了大西北的荒凉和西北人生活的不易。以前仅仅在电视,电影上看到的漫漫黄沙,秋风萧瑟的场景现今身临其境时时候才真正理解了范仲淹笔下“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

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所描绘的出征战士的艰辛与不易。

22日上午9点45分,在火车上度过了24个小时的我们安全抵达了古都西安,随后相继返回了学校。敦煌考察到此圆满结束。稍事休整之后,我找出了从敦煌带回来的瓦片,并开始了比对研究。

在此之前因为在校博物馆做讲解员,所以有幸接触秦砖汉瓦。瓦最早出现在周朝,开始呈半圆形所以又称半归瓦。秦代以后逐渐发展成为圆瓦当,到了汉代瓦使用得更加的宽泛。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已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每处能容“千乘万骑”,可见当时建筑的规模之宏伟。而在这些建筑上必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在玉门关所见到的瓦片上面依稀的还能看见朵朵残缺的花纹,应该是云纹瓦当上面的残片。颜色以灰色为主,其中还有淡红色的瓦片。如果说黄沙是这次敦煌行最好的纪念品那么所捡到的这六七片瓦片就更是锦上添花。 如果来一次说走的旅行,就一定要来这宽阔荒凉的大西北。那么现在我想说的是,我在西安,22岁,如果能再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两个人,就一定要去云南。毕业之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