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村居

来源:筏尚旅游网


教学《村居》有感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出现的古诗多数是绝句、律诗,它们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发人深思,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儿童通过学习这些古诗文,既可受到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语文素养,又可以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提高综合素质。根据低年级儿童喜读爱背、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优势的特点,我们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感性材料,结合诗情画意,通过多形式、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进入诗情画意,在读中感知、感悟,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优美。

一、 画意入题,激情导趣

古诗文在语言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凝练,言简意赅。而这也恰恰拉大了它和学生的距离,如果单从文字入手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教材的每首古诗都配有生动形象的插图,我在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些插图,在上课伊始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适当联想,谈出自己的初步感受。这样学生从画意入手初步感知了诗的内容,缩短了教材与自身生活经验的距离。此时,趁机揭示课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正所谓“诗情画意,诗不离画,画不离诗”。

例如学习《村居》一课,上课伊始我先用投影出示放大的课文插图,组织学生观察画面内容并谈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优美的画面紧紧地吸引住了,急切的阅读古诗的愿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整体感知,读顺文字

对画面内容的初步感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古诗的愿望,接下来便要进入读的第一个层次--整体感知,读顺文字。

1、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字,结合画面内容在头脑中对古诗的文字表述有一个初步的感受。教学中可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听录音或教师范读的方式进行。听读完古诗后让学生交流一下

自己听后的感受,教师对学生的表述不必作评价,只要他们能谈出大体的感受就行。

2、读顺文字: 对低年级学生而言扫清文字障碍,读准字音是古诗学习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此环节的学习任务可放在小组自学中解决。

⑴ 学生借助拼音自读古诗,并且画出生字反复练读。在此基础上,由学习小组长检查正音,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⑵ 小组内检查朗读古诗情况,然后再推选代表参与全班交流,这样既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练读的机会,又便于发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指导全班同学读顺诗句。

三、尝试释疑,读懂内容

在学生读顺诗句文字之后,要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充分利用手上的资料,结合插图及平时的生活经验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明白?然后将自己的读书收获在小组内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找出小组成员学习上共同的难点参与全班交流。这样通过学生的朗读思考及小组讨论交流,全班交流,诗句的意思也就基本上读懂了。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插图,观察自然,积累生活,用画面内容和学生的亲身体验帮助其读懂诗文。如学习《村居》,让学生联系自己放风筝时的情景想一想,后两句诗的意思也就不言而喻了。

四、品味诗句,朗读悟情 古诗文语言凝练,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不必深究诗句的含义,但诗中描写的风景人情应当知晓。因此,在理解诗情画意之后,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诗句,读出诗句所蕴涵的内在情感,和作者产生感情的共鸣,这便是读的第三个层次。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展开合理想象,充分结合生活中已有的情感体验用心去读。

如《村居》一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可紧紧抓住“醉”字,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往年春天里所见到的美丽景色,想想当时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然后带着这种陶醉的心情和表情去读这句诗,学生读得绘声绘色,仿佛真的陶醉在美丽的二月风光里了。“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让学生回忆一下自己放风筝的快乐情景,那愉快的心情便情不自禁读出来了。在学生悟出感情之后,可通过领读、试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方式激起学生练读的兴趣。

五、合理想象,还原意境 作者在创作诗歌的当初是把自己的情思融入了具体的形象和画面中去。学习古诗更高的一个层次,应该能够通过各种手段,引发学生的想象,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从而进入古诗所描写的意境并能在头脑中还原意境。教师要善于根据诗句的内容,创设具体的情境,帮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如《村居》一诗,在学生了解了诗意,能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以配上优美的音乐,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帮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在头脑中展开想象,再现诗人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伴着悠扬的音乐声,一幅迷人的二月春景图跃进了孩子们的脑海中,从他们的脸上洋溢的微笑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完全被自己头脑中所浮现的优美意境陶醉了。此时让学生起来谈谈刚才所看到的景象,那可真是美妙无比:绿茵茵的青草,愉快歌唱的黄莺,婀娜多姿的杨柳,活泼可爱的孩子,翩翩起舞的风筝……诗人所描写的迷人意境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得到了生动的还原。古诗的文字魅力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此时让全体学生起立,倒背双手,一齐背诵,将心中的感慨借助诗人的诗句表达出来。学生背得有声有色,真正做到了和诗人心灵相通,情感共鸣。

邓红勤 二0一0年六月三十日

古诗词文教学心得

古诗词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但把它完好、完美地传递给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是在所难免的,主要是在实际教学中,老师没少下功夫,可教学效果不理想,教学形式单调,课堂气氛不活跃,,学生学的没兴趣,只满足于基础知识的掌握,课文的背诵,却很难揣摩文章包含的意义和情感韵味。两位老师的古诗词课堂教学展示使我受益匪浅,结合自己在工作中的粗浅经验来谈一下古诗词课堂教学的一点体会。

首先,不少学生对古诗词“淡如水”,学习古诗词只停留在表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情”重“意”,促使学生通“情”达“理”,以达成学生与作者\"两情相悦“。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有的文词华美,有的修辞精妙,有的富涵哲理。但大都反映了作者当时的情感与心境,表达了深远的意境与道理,因此,教师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者当时的处境、情感和心境,了解作者的心声与愿望,以达成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的共鸣,情感的碰撞与交融,以便更好地学习掌握古诗词。

(一):重视朗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就是让学生通”情“达”理”,尤其是诗歌,离开了读,更是寸步难行。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中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促进教学。首先在播放情景图片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配乐朗诵,学生易进入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读,个人读,或男女生分开读,其次结合着内容进行意境品读,最后以歌唱的形式升华,这样学生乐学于中,效果良好。

(二):抓诗眼,知感情。

1;认真体会诗的意象。诗歌的意象是构成优美诗篇的基础,通过对文中的各种事物想象和联想,学生较容易体会到诗歌中的意境及思想感情。例如教学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时,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一座孤高峭拔的山峰旁,一位历经坎坷的诗人在感慨万千,“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他会想些什么呢?结合作者遭遇来体会作者所思所想就不难了。

2:抓住关键字句和章节。可从文章中找出揭示文章主旨的句子,在品味中引导学生真正明白作者在文章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陶渊明的《饮酒》时,让学生找出关键句“心远地自偏”来理解。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超凡脱俗是,即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达生活的乐趣,诗人才有“此中有真意”,才领悟到“心远”的真意,也就是远离尘嚣,就会得到闲适恬静的生活的思想感情。

其次,部分学生对古诗词不太“感冒”,认为它们是几千年前的东西。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古文今用”是“真心”。我们不仅仅是欣赏它们的华美的文辞,陶冶我们的心志,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所用,把一切美好的东西用在我们的写作中,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以,教师在古诗词教学始终,都要贯穿这一点,不能偏离这一点。

邓红勤

二0一0年十二月三十日

运用古诗,全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学课本中的优秀诗歌,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诗歌的这一特征,让学生进行诗歌创编,驰骋想象的风帆。

运用古诗进行创编有两种形式,一种,自己模仿写诗。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如《寻隐者不遇》这首诗寓问于答,非常简练。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把省略部分用诗的形式补充出来,形成新的诗。学生兴趣盎然,有一个孩子这样写“松下问童子,女师何处有?言师采药去,采药去何处?只在此山中,可否去追寻,云深不知处!学了《送元二使安西》后,让学生学学王维,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虽然学生的诗作可能不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正是他们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体现。在实际中,学生这种创新热情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学了《春晓》一诗后,孩子们吟起了打油诗来:“夏眠不得了,处处蚊子咬,夜来拍打声,烦躁知多少。”

另外,还可根据古诗编写故事。 选进小学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编写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了《赠汪伦》一诗后,让学生合理想象李白是如何和汪伦建立深厚友谊的,李白登舟之际,看到汪伦前来送行会怎样做......学生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像,进行创造性的编写。他们凭借想象力的激发,再创造了汪伦好客和李白豪迈的形象,对他们之间真挚纯洁的友谊进行了讴歌。

利用古诗进行创编的学习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潜在智力,激起学生探求和创造的欲望,有效的促进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为其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邓红勤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在浩淼的古诗长河中,有许多诗歌均以浅显含蓄的笔调,抒发了诗人

内心的思想感情,或感慨人生,或思念家乡,或讴歌大好河山……同一主题的古诗比比皆是。在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中,也有意识地把同一主题的古诗,放在同一单元中教学,以开阔学生的认知视角,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功效。

下面简要描述将《夜书所见》和《泊船瓜洲》两首古诗,放置在同一单元主题“想家的心情”中的教学策略。 一、研读文本,开发母线主题

每一首古诗都是诗人心路历程的写照,与诗人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它所反映的主题往往具有浓郁的人文色彩。

《夜书所见》的作者叶绍翁客居他乡、辗转漂泊,在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中,看到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从而含蓄地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则借助皓月当空的意象,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强烈愿望。两位诗人,虽然处在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生活阅历,但是思念家乡、对故土的依恋之情却是相同的。细细咀嚼,便能深深体悟到返回家园在诗人心中的渴望。继而从主题出发,上下延展,左右逢源,开发出一个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丰满立体的微型母线主题──“想家的心情”。 二、再现意境,拨动情感心弦

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此时,就需要根据古诗中提供的意象,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原诗意境。

在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一诗中,向读者呈现了多个意境:凄清寒冷的江上秋景、温馨可亲的家居休闲场景……需要教师超越时空,引导学生透过作者勾勒的场景,通过意境的再现,引动学生情感心弦的敏感点。在介绍叶绍翁离家在外的背景知识外,教师提出了教学要求:走近诗人,成为他的知心朋友,通过学习古诗去了解他内心的想法。引导学生诵读“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让学生试着从诗句中感受江边的诗人听到了什么?再辅以梧桐树叶被风吹过的沙沙声,在音响效果的作用下,学生仿佛与诗人一起感受到了深夜江边的凉意,感受到了孤独。除了从听觉中感受古诗的意境之外,让学生从视觉上进一步体会古诗展现给我们的画面,引导学生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中体会作者看到的场景,学生潜心会诗,一个个温馨的意象出现在学生眼前:稀稀落落的篱笆、低矮的茅屋、昏暗的灯光、提着灯笼的儿童……这不仅是意象的组合,更是对古诗意境的艺术化再现。学生仿佛听到了蟋蟀的叫声,听到了孩子的欢笑声,看到了孩子灿烂的笑容……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

三、借助意象,解读内心世界

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在“意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紧紧抓住这一中介,让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当学生伴随着意象进入诗境的时候,教师略带眷恋的叙说:望着这稀稀落落的篱笆、望着昏黄的灯光,望着两个调皮的小孩、听着孩子们的欢笑声,这是一种浓浓的家的感觉,此时此刻,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

外的诗人,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有什么想法呢?有的学生说:我真想去抓抓蟋蟀;有的说:我真想回到童年;有的说:我想回家了……一句句未经雕琢的话语,不经意间理解了诗句中的“动客情”,凭借着意象的召唤,引领学生感受到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颗心、那种味。

正当学生在《夜书所见》中诗人的思乡恋家的情结中切己体察、感同身受时,教师呈现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根据教学图片,简要介绍了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然后,让学生凭借着注释,读通顺古诗,也来猜一猜这位诗人心里在想什么?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了江南花红柳绿的勃勃生机,更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中体会到了诗人强烈的思家情绪和深深的无奈。 四、古今融合,建构立体课堂

不同的作者,不同的年代,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环境,同样的心情,同样的感受。此时,相似主题的两首古诗有机地整合为一体,在比较朗读中,再次引领学生在情绪场中共同受到一次精神洗礼,从而把握诗人内心的情感历程。此时,同一主题:想家的心情。已经紧紧地建构在一起。 想家的心情,这不仅是王安石的想法,也是叶绍翁的内心所需。自古以来,无论游子走到哪儿,家是永远的牵挂。想家的心情,无论是古人,还是现代人,那都是一样的。在悠悠的音乐声中,在教师的娓娓述说中,学生与古代诗人、现代诗人的心产生了共鸣,通过主题构建,在古今同一主题的诗歌整合中,在学生立体的、多频道的接收中,在超越时空的跨度中,学生与诗人之间架起一道绚丽的彩虹,从而建构起了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延拓的立体课堂。

如此的主题构建型的古诗教学,能引导学生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地欣赏古诗,使语文教学有了鲜活的灵魂,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多了一份洒脱和厚重,少了一份苍白和飘浮。

邓红勤

二0一一年十二月三十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