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吠陀时代的印度是怎样的

吠陀时代的印度是怎样的

来源:筏尚旅游网
吠陀时代的印度是怎样的

印度的吠陀时代和雅利安人

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以后,古印度的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关于前一时期,迄今没有传说的材料,而有丰富的考古发现;关于后一时期,迄今尚无重大的考古发现,而有丰富的传说材料。这种传说材料收集在称之为吠陀的文献中,因此这一时期就被称为吠陀时代。

吠陀一词的意思是,是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中国古代曾将这个词译为明或圣明。吠陀是包括有大量的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是在很长的时期中由多人口头编撰并且世代口传下来的。吠陀文献分为四部。《梨俱吠陀》产生最早,约编撰于公元前129世纪,其中某些局部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因此,《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900年)。《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闼婆吠陀》产生较晚,被称为后期吠陀。在后期吠陀产生的时期,又逐渐出现了解释吠陀的文献,即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这些文献所反映的时代被称为后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900600年)。

吠陀文献的编者们自称为雅利安,意思是高贵的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印度欧罗巴语系。这些说印欧语的雅利安人的来路问题至今尚未完全解决。有的学者认为他们原来就居住在印度,有的学者那么认为他们是从外地来的。现在比较流行的是后一种说法。

在《梨俱吠陀》中,雅利安人把他们的对手称为达萨(或达休),说达萨是黑皮肤、低鼻子、说邪恶语言的人。雅利安人不断地对达萨进行战争,并且把自己的战神因陀罗歌颂为城市的摧毁者、达休的杀戮者。雅利安人与达萨有肤色的不同和语言的差异。还有游牧生活和城镇生活的区别。前者不断取得胜利,成了印度河上中游和恒河上游的主人翁;后者或者退往南方,或者沦为奴隶和被奴役者。因为这一地区原来曾是印度河流域文明所在地,是具有城市文明的地方,

所以雅利安人看来是外来者。他们大概是从伊朗经喀布尔河一带谷地进入古印度西北地区的。约在公元前2000年代初,有一批说印欧语的人从北部进入了伊朗;后来进入印度的大概就是这批说印欧语的人中的一支。

雅利安人曾被种族主义者们说为一个高贵的种族,其实古代说印欧语的诸部落曾经流动于欧亚大陆的广阔地区,不同种族的人在交往中采用了相近似的语言,血缘上自然也有交融和混合。所谓天生高贵的雅利安种族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早期吠陀时代

这是雅利安人部落进入古印度的最初阶段,也是他们的氏族部落组织开始解体的阶段。

(一)早期吠陀时代的经济生活。雅利安人原是游牧部落。在这一时期,畜牧业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仍有相当重要地位。他们畜养公牛和乳牛。牛粪被作成饼状,以充燃料。他们驯养的其他牲畜有水牛、山羊、绵羊、马、骆驼、象等。不过,农业逐渐变成他们的主要生产部门。他们用两头牛牵引一张犁来耕地,用镰刀来收割庄稼,也知道给田地施肥,必要时还开沟引水灌溉。他们主要种植小麦和大麦,种稻可能还未开始。通常他们一年种两次庄稼,同时也把一局部田地或草地留下来作为牧养牲畜的地方。

(二)早期吠陀时代的社会生活。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还存在着氏族、部落组织。一般地说,《梨俱吠陀》中所说的噶那或贾那就是部落,维什就是氏族。氏族之下有哥罗摩,就是村。每村又有假设干家族。在家族中,男性家长处于主导地位,不过妇女还根本上处于与男子平等的地位。氏族、部落组织有种种会议,其中有一种称为毗达多,它仍保持了较早期的传统。部落的全部男女成员都可出席大会,参与讨论,在会上决定部落的产品分配以及军事和宗教方面的问题,还选举祭司。部落还有另外两种会议:萨巴和萨米提。前一种会议的成员很少,这

些人在《梨俱吠陀》中有时被说为富有的、衣饰华贵的人。他们大概是从各氏族中选出来的长老。后一种那么是部落成员会议,大概由部落内成年男子即战士参加,通常由军事首领(raja,音译为罗阇,在以后的历史阶段,raja又成为王的称呼)来主持。这两个会议可能是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晚期才产生的,它们在下一个历史阶段中继续起了重要的作用。这两个会议和军事首领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素。

后期吠陀时代

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于印度河上、中流和恒河上游一带。到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逐渐向东向南扩展,分布于整个恒河流域以至纳巴达河流域。

(一)经济的开展。在早期吠陀时代晚期开始出现的铁器,到后期吠陀时代又有了一定的推广。这一时期的文献《阿闼婆吠陀》中常常提到黑色的金属即铁。在恒河上游密拉特附近发现了这一时期的冶铁遗迹(铁矿石和熔渣),也说明铁器是在当地生产制造的。恒河中下游的开发看来与铁器的较广使用有关,因为铁斧为砍伐那里的茂密森林提供了较为有利的条件。

农业在这一时期有了开展。据文献记载,当时用犁耕地,竟用6头、8头、12头以至24头牛来牵引。这种犁很重,是卧式的,有光滑的把手和锋利的犁头,可以深耕。田地里作出畦沟。动物粪肥的施用已受到重视。开始有了一些灌溉系统。耕耘、播种、收割、打场是主要的农活。对不同的庄稼已按其特点在不同时节种植。如大麦冬种夏收,稻子夏种秋收,豆类、芝麻那么复种冬收等。畜牧业在生活中仍占一定地位。牛是最重要的牲畜。耕地用阉割过的公牛,有时也用母牛。乳牛那么为日常生活提供重要的奶品。当时人们不仅让牲畜在牧场上食草、活动,而且为它们搭了棚子,以防寒暑。

劳动分工也有了开展。在一种《梵书》中曾经提到一个不同职业者的清单,其中有:守门

人、驾车人、侍者、鼓手、织席人、铁匠、农夫、占星者、屠夫、牧人、造弓弦人、木匠、樵夫、守火人、在田间吓鸟的人、刺绣工或编篮工、珠宝匠、管马人、饮料制造人、看象人和金匠。此外在其他文献中提到的还有:摆渡人、洗衣人、奴仆、陶工、高利贷者、吹火人、剃头工、撑船人、厨工、送信人、车边随从等。文献所说的以上各种人中,有不少是从事效劳性劳动的人,这就不仅可以反映出劳动分工尤其是手工业内局部工的多样化,而且反映出剥削者与劳动者区分的存在。

分工的开展促进了交换的开展,商业开始兴起。商人们往来于各地之间,从事以其所有易其所无的贸易。他们行经陆路时主要以牛车运货,象和马也开始用于货物运输。他们行经水路时那么用船运货。在商品交换中,人们兼用以物易物和付偿购物两种方法。黄金常被用作购物的支付手段,但是黄金铸币的存在与否还是一个未能得出结论的问题。高利贷已经出现,但是尚未发现关于当时利率的材料。当时人们有东西两海,即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但是他们是否从事海外贸易,仍然是一个未能证实的问题。

(二)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的一种复杂的等级制度(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从中衍生出的阇提制度)的泛称,玄奘又曾将它译称族姓制度。在西方,人们通常把印度的这种制度称为喀斯特制度。这种制度的正式产生在后期吠陀时代,而其萌芽那么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的雅利安人自称为雅利安瓦尔那(雅利安含有高贵富有的意思,瓦尔那含有颜色、品质的意思),而称当地原居民为达萨瓦尔那(达萨含有雄者、男人的意思)。那就是把雅利安自己当作高贵者集团,而把当地居民当作敌对的集团。随着雅利安人内部的分化,在早期吠陀时代的末叶又逐渐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Vaiya或Vi,是氏族成员的意思),而贵族称为罗阇尼亚(Rajanya,raja可能来自raj,是灼热发光的意思,引申为显贵的首领的意思)。从事祭祀的氏族贵族那么称为婆罗门(Brahmana,来自Brahma,梵天;意思是梵天所生)。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的一分为二,到雅利安人部落中平民与氏族贵族的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的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一分为二,这样就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胚胎。

到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制度正式形成,婆罗门教的典籍规定了各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

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婆罗门主要掌管宗教祭祀,充任不同层级的祭司。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政治,享有很大政治权力。例如,有的婆罗门充当国王的参谋,称为普罗希塔。他们以占卜等方术影响国王的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国王的军事行动。

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吠舍主要从事农业、牧业和商业,其中也有人富有起来,成为高利贷者。吠舍是平民,没有政治上的特权,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形式供养完全不从事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不过吠舍还是雅利安人氏族部落公社的成员,他们可以参加公社的宗教仪礼,因而和婆罗门、刹帝利同样属于再生族。

在早期吠陀时代,一家人还可以从事不同的职业,人的身份也还没有严格地固定下来。后期吠陀时代瓦尔那制度形成以后,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都由其家庭出身来决定,各个瓦尔那的人都世代地从事规定的职业,不能任意改变。各个瓦尔那之间原那么上禁止通婚。在实际生活中,瓦尔那地位较高的男子娶地位较低的女子为妾是被允许的,但严格禁止瓦尔那地位较低的男子娶地位较高的女子为妻。不同瓦尔那的人在法律上是不平等的。高等瓦尔那的人伤害了低等瓦尔那的人,处分甚轻;在相反的情况下,处分就会非常严重。瓦尔那制度显然是保护新产生的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三)国家的发生。在后期吠陀时代,随着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发生和开展,从前的军事民主制的机构逐渐变成了国家。罗阇参军事首领变成了世袭的君主,文献中说到十世相承的王国。国王依靠贵族和官吏的辅助来统治国家。文献中说到辅助国王的人有:作为参谋的婆罗门、军事贵族、王后和妃嫔、驾车人、军队长官、村长、侍从、司库、收税人、赌博监督者等。在较大的国家中,百村之上有百村长,还有统治土著部落官员。国王的人身也开始具有神圣的性质。

不过,后期吠陀时代的小国王们还远远不是专制君主。在理论上,王权还是由选举产生的。在一种梵书里有这样一个神话:当初诸神和魔鬼们发生了战争,而诸神屡受挫败。后来诸神分析出自己失败的原因在于缺少一个王。他们选出了王,从而打败了魔鬼。这就说明,王是由于某种需要而选出来的。另一种梵书那么说,当国家发生以前,人们生活于自然状态中,其时弱肉强食,人们生命没有保障,于是人们选出国王来保护生命财产,而献贡赋给王以作报酬。这也说明,王是由于某种需要而选出来的。国王必须遵守法律,不得独断专行。国王加冕时必须宣誓忠于法律。文献中还说到国王的被罢黜、重选、复位。有的国王虽然已经世袭十世,还是被放逐了。后期吠陀和梵书中的一些诗句,不仅用于庆祝国王的即位,而且也用于庆祝国王的复位。可见当时王权尚未十分稳固。萨巴和萨米提这两种会议仍然存在,这对王权也是一种限制。不过此时这两种会议的重要性也已经不如早期吠陀时代了。

(四)婆罗门教。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根本上还是一种简单的自然崇拜。他们既畏惧自然的威力,又不得不依靠自然的恩惠,于是把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力想象为人格的神,以献祭和祈祷的方式求神消灾赐福。他们崇拜的神主要有:天神梵伦那(同为天神的还有迪奥斯)、太阳神弥陀罗(同为太阳神的还有毗湿奴等)、雷神因陀罗、暴风雨之神楼陀罗(同为暴风雨之神的还有摩录多)、风神伐育、雨神巴健耶、地神普利色毗、火神阿耆尼等等。早期吠陀时代的祭祀简单,人们通常可以自己在家中献祭。虽然有时也请祭司代为献祭,但是祭司还没有形成为一个特定的神权集团。当时也不存在抽象的宗教哲理。

早期吠陀时代的简单的宗教,到后期吠陀时代逐渐开展成有完整体系的婆罗门教。

早期吠陀时代的神,在后期吠陀时代一般还继续受到崇拜。不过神的性质和地位有了变化。这时楼陀罗、毗湿奴和生主在诸神之中占据了最重要的地位。原是暴风雨之神的楼陀罗这时又被称为湿婆(慈悲之神)和婆苏婆提(百兽之主)。按照人们的希望,暴风雨神也呈现出慈祥的面目。原来是太阳神之一的毗湿奴这时取代了天神梵伦那的地位,成了世人和诸神遭遇灾难时的救星。

生主取代了普鲁沙的地位,成为世界万有的造物主,并且成为梵天同义词。这时的神已不再简单地是自然力的化身,而是更多地被赋予了社会的功能和抽象的性质。

在后期吠陀时代,正在兴起的王权已经不以过去那种简单的祭祀为满足了。国王常常举行大祭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以及这种权威神圣的性质。国王加冕时必须举行盛大的祭祀典礼,以示王权得自神授。有的国王想成为霸主,还举行盛大的马祭。他选一匹骏马,让它在一年中任意奔驰,一批战士随在马后。马所到之处,如果当地国王阻挡,战士就对之作战。一年之后,将此马带回,并用作牺牲向神献祭。能举行马祭者表示自己所向无敌,因此可以称为大王(地位在一般罗阇之上)。国王利用献祭来神化王权,婆罗门祭司们那么从中获得大笔财富为报酬,形成一个掌握神权的特殊等级。一般人要献祭求神,也必须由他们来办理。他们也垄断了对婆罗门教义和教法的解释权。

婆罗门教重祭祀的传统,是从早期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继承而来的。这种传统具有乐观而天真的特点,它以为人们不须有所反省,只靠献祭就能从神求得福佑。婆罗门教的梵我一致说和造业轮回说,那么不把献祭神灵作为解脱痛苦的关键,而是强调人对自身和世界的反省以及个人的修行。这样的对人世的认识具有悲观的特色,大概不是来自雅利安人的传统,而是受了本地原先居民的文化影响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