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正面见意,下句反而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
A. 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的花卉一般,不同凡响。 上句B. 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 遣,无
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 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 又不能
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 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 最后,
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6. “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 有什么用
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5・C
16・①“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②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 表现
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③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 不遇的身世之感。 【分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耍仔细阅读原 诗和所
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C项,“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岀\"分析错误。结尾两句\"为 君沉醉
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意思是就算为君沉醉一场又何妨?就怕我酒 醉醒来,而花己凋残,惜花心情无处寄托,要使柔肠寸断了。应该是矛盾的情感以\"只 怕\"二字委婉道出,而不是'‘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岀”。故选C。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 真审题,
明确题目的具体耍求。本题有两问,第一问耍求答出\"乱山深处水萦回,可 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考生可仔细阅读诗句,抓住关键词 来分析。这两句诗写了在乱山深处萦回盘绕的溪边,一枝碧桃盛开,美丽如画,却没 有人来欣赏。其中直接描写碧桃的
内容就是“一枝如画”,突出了碧桃美丽的特点。 第二问耍求答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生需耍结合词人的身世及诗句的内容来分 析。从内容上来看,“乱山深处水萦回”写的是碧桃和生长环境,说明地处荒僻环境 恶劣:“为谁开”说明碧桃盛开却无人欣赏,表明碧桃是孤独寂寞无人赏识的,写岀 碧桃不得志的境遇。再联系词人秦观的身世,由注释可知,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 一,才华横溢,然而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可见词人此时是以碧桃自比,寄 托了自己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感慨。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概括出本题答案。 【点睛】
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査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 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的语言,B项鉴赏诗句的内容及情感,C项鉴赏诗句 内容及语言,
D项是对诗歌情感的总体评价。考生解答时首先耍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 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
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 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 对照选项——确认,得出答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的部分。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中用三组比喻论述了学习重在积累,文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 ”阐 述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道理。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在《师说》
中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概 括士大夫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在《赤
壁赋》中感慨人生短暂、羡慕自然永恒的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 ”。 【答案】(1)故不积踵步 无以至千里
(2)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3) 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详解】
本题考查名句默写的能力。默写时的关键词有:珪、至、谀、须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