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浅析——以CUC Newsline为例

高校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浅析——以CUC Newsline为例

来源:筏尚旅游网
高校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浅析——以CUC Newsline为例

作者:吴敏苏 金勇 王岚昕

来源:《传媒》 2014年第24期

文/吴敏苏 金 勇 王岚昕

从1985年上海开办第一档电视英语类新闻节目,到2000年央视英语国际频道(初为CCTV-9,后改为CCTV-NEWS)正式成立,建设高水平的英语类新闻节目越发受到国家和一线媒体的重视。高校电视台作为高校宣传工作的重要平台,以及为一线媒体输送人才的前哨站,开展英语类新闻节目的教学制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中国传媒大学校电视台(以下简称中传电视台)的英语类新闻节目开播较早,水平较高,其优点与不足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笔者通过对中传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CUC Newsline的分析和研究,探索高校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CUC Newsline的发展简史

成立过程。中传电视台成立于2002年,现拥有15档自办节目,涵盖新闻、访谈、娱乐等多个类型。在全球化时代,为培养国际化的新闻传播人才,中传电视台与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合作于2013年3月22日,开设了CUC Newsline节目,这是目前为止,中传电视台唯一一档英语类新闻节目,也是全国各大高校电视台中最早开设的英语类新闻节目之一。

开播初期,CUC Newsline的节目以编译《中传新闻》的内容为主,后逐渐增加自采硬新闻以及对人物、事件深入报道的比例。

运营模式。CUC Newsline由中传电视台新闻部管理,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负责节目制作。参与节目制作的学生分别来自英语系的四个专业方向(国际新闻、节目主持、影视译制、语言文学)。英语系大二、大三年级学生自愿报名加入记者团,经培训合格后成为记者。

节目组实行制片人责任制,学生制片人在老师的指导下,负责整期节目从选题到播出全过程的人员调动、器材管理以及质量把控。如此,能够保证节目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CUC Newsline的制作流程大致如下:每期节目约8~10名记者,由其中一人担任制片人。全组共同讨论本期节目的选题,并由制片人分配选题。记者完成采写后,将稿件交指导老师和制片人审核之后由英语专业(节目主持方向)学生为稿件配音,记者再进行新闻片的剪辑。在完成演播室主播导语的录制和各条新闻片的最终审核后,由老师指导制片人将全片串联,合成播出。每期新闻的制作周期大约在两周左右。

CUC Newsline的形式内容

CUC Newsline每两周播一期,每期时长为15分钟,采用标清PAL制播出。电视信号覆盖整个校园的闭路电视网络,观众可以通过教室、宿舍和家属住宅区的有线电视收看。

CUC Newsline在内容上分为3个板块,Review(回顾)、Story(故事) 和People(人物),各板块平均时长基本相同,约3分30秒~4分30秒。3个板块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保证了节目的统一性和完整性。

Review(回顾)板块。Review板块为硬新闻,回顾两周内校园和周边地区发生的重大事件,主要是对《中传新闻》的中文新闻内容进行筛选和编译,并配以英语解说后播出。

Review板块选取的硬新闻主要包括学习实践、活动晚会、生活服务三大部分。其中,学习实践和活动晚会类的新闻较多,超过总体的80%,包括《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开放》《新闻转播车赴“鸟巢”参与转播》等课内外学习情况,以及“广院之春”“广院杯篮球赛”等学生关注的文体活动。生活服务类的新闻虽然条数不多,但与同学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例如《学校草坪浇灌方式不合理》《校医院开设中医药房》等,为同学们反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便利的生活信息。

Story(故事)板块。Story板块针对特定事件或现象进行深度报道,关注当下热点,关注学生生活。Story板块的选题以校内事件为主,具有较强的贴近性,如《大学生恋爱观调查》《关注留学生生活状况》等。还有部分选题紧扣社会热点,如《西单奶奶》《成骨不全者,“瓷娃娃”生存状态》等,虽然与学生生活较远,但通过记者现场采访拍摄,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People(人物)板块。People板块关注人物个体,选取有代表性、生动性的人物进行访谈式报道。People板块主要取材对象是学生,选择的人物都是中传的毕业生或在读学生,他们的故事引人关注、值得学习。也有个别期关注了教师或校园周边的人,例如《外教Carlos的电影》《校外饮品店的老板》,紧扣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具有很好的贴近性。

优势特色

在高校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中,CUC Newsline起步早,发展快,开播4年多以来,节目不断发展壮大,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节目形式,具有了一定的优势特色。

内容丰富。作为校园媒体,CUCNewsline以学生校园生活为中心,主要关注校内发生的事件和现象。Review板块的硬新闻均与校内学习生活相关;在2012~2013学年全部9期节目的Story板块和People板块中,取材自校内的新闻占77.8%,取材自校外的新闻较少。

由于高校电视台英语类新闻节目收视人群单一,目标受众精确,将着眼点集中在校内有很好的贴近性,利于传播效果的提升。适当辅以校外新闻,既拓宽了学生的眼界,也鼓励学生走出校园去采访拍摄,更好地发挥实践平台为一线媒体输送人才的作用。

形式多样。CUC Newsline的3个板块,涵盖了消息类的硬新闻、特写类的软新闻,报道方式既有中文新闻的编译,也有记者自采自编的深度报道。

多种板块形式结合的方式,使得CUC Newsline生动活泼,信息量大,节目编排张弛有度,节奏感强,提升了传播效果。同时作为实践节目,学生记者有机会接触到不同板块的不同制作方式,有利于实践技能的提高。

手法专业。一是文稿语言地道。CUC Newsline共有5名指导老师,均曾在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一线媒体担任英语新闻的编辑记者工作,有着丰富的国际新闻制作经验。CUC Newsline的学生记者大多来自于英语专业(国际新闻方向),该专业为中国传媒大学的优势特色专业,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对英语新闻采写和编译能力的培养,学生均具有较高的新闻素养。

在老师的指导下,英语专业(国际新闻方向)学生能选择适当的新闻选题,使用专业的手法进行报道。文稿写作符合国际化的播出要求,符合外国人的思维习惯,在英语新闻实践中真实地模拟一线工作的状况。

二是播报得体规范。担任CUCNewsline配音和主播的学生来自英语专业(节目主持方向)。该专业学生通过自主招生录取,经过面试筛选,形象好气质佳,符合新闻主播要求。该专业在日常教学中尤其重视对学生的语音语调训练和演讲、辩论能力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普遍较强,语言精确地道。CUC Newsline选择该专业大三、大四年级学生担任配音和主播,因其专业水平较高,在解说播报方面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节目质量。

三是采编手法先进。中传电视台的硬件设备在各大校园电视台中居于领先地位。CUC

Newsline团队使用索尼便携式专业摄像机进行拍摄,索贝非编系统进行剪辑,后期制作和包装使用大洋非编系统。这些设备已接近一线媒体的配置。通过培训,学生记者能熟练使用这些设备进行新闻采编,制作出较高水平的英语类新闻节目。

CUC Newsline存在的不足

尽管CUC Newsline开办几年来已经在校园内外积累了初步的影响力,组织规模、制作能力、队伍建设均取得了很大发展,但仍然存在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制播周期偏长。CUC Newsline每两周播出一期,节目涵盖之前两周的新闻事件。由于节目含有大量硬新闻,在播出时许多内容已经失去了时效性,观众无法从新闻中获得有效信息,导致传播效果变差,新闻价值大大受损。

在两周时间内完成15分钟节目制作的工作强度非常低,学生在采编制作新闻时缺乏紧迫感,不利于采编技能的掌握与熟练,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无法体验到新闻一线工作的紧张节奏,这与创立这项实践节目的初衷背道而驰。

与此相比,新闻部的另外一档中文新闻节目《中传新闻》的工作强度要高很多。《中传新闻》每周播出两期,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更大限度的保证,学生在工作周期内相对更加忙碌,制作效率提高,学生工作熟练,节目更好地发挥了实践平台的作用。自采新闻偏少。CUC Newsline的节目形式为自采与编译结合,但编译所占比例过大。唯一的硬新闻板块Review中的内容完全依赖编译,学生没有机会进行硬新闻自采自编的实践。

虽然相对于深度报道和人物专访,硬新闻的制作难度较低,但对基本功的要求更高。事件类硬新闻大多没有预采以及补拍的机会,需要记者准确把握新闻的核心内容,采访拍摄一次成功,提高工作效率。由于缺乏硬新闻“短平快”式的基本功训练,学生记者新闻制作能力不够扎实的问题也在软新闻板块中体现出来,主要表现为结构松散拖沓,逻辑不够清晰。

制作水平偏低。CUC Newsline对节目拍摄和剪辑的要求不够高。四位指导老师均有在一线媒体担任编辑记者的工作经历,对新闻内容有足够的把控能力,然而没有一位老师曾担任过摄像、剪辑等技术工种的工作。这导致学生在拍摄剪辑过程中,处理技术问题比较随意,在最终播出的成片中,经常出现画面构图不够合理,镜头剪辑逻辑性弱等情况,对音量的调整,字幕的制作也不够细致,常出现细节错误。这些技术上失误不利于学生掌握编辑技巧,影响节目质量,也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偏弱。CUC Newsline并未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进行配套宣传。虽然CUC Newsline在新浪微博建有官方主页,但最后一次内容更新是在2012年12月10日,总共仅发过38条微博,粉丝数量18人,几乎完全没有宣传效果。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强势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中国传媒大学的校报、广播台、电视台的其他节目等,都在人人、微博、微信上拥有官方主页。CUCNewsline在这个方面非常落后,导致节目的影响力不足。

此外,CUC Newsline的节目并未及时上传网络。在中传电视台的官方网站中可以点播电视台的所有节目,然而CUC Newsline只更新到2013年6月10日,有超过一个学期的节目并未及时上传到网站。CUC Newsline也未将节目发布到优酷、土豆等视频网站,收看CUC Newsline的唯一途径即是每两周一次的校园有线电视,严重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应对的策略

多方协力,提升影响。一是同业合作,共同提高。目前,各大高校电视台之间合作与互动的关系不够密切,不仅如此,高校电视台与校报、校园网等其他媒体也缺乏合作,各自为战,导致影响力普遍较低。不同的校园媒体之间应形成互动,相互转载优秀节目内容;在工作中也应加强交流沟通,共享经验,在融合中共同提高节目质量,扩大影响力。二是校方配合,创造条件。学校应加强对校园媒体建设的关注度,尽可能为学生记者提供经济、设备、师资等多方面的支持,给学生记者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同时,学校各部门应为校园媒体采访拍摄提供便利,积极配合,让校园媒体成为宣传学校政策和发展的优良平台。三是服务周边,打造品牌。校园媒体应提高自身活力,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组织专业性讲座、培训等,通过配套活动,塑造良好的媒体品牌形象,积累口碑,提升媒体在周边地区的综合影响力。

增加人手,主抓质量。一是扩充记者数量,壮大制作团队。校园媒体作为学生课后实践的平台,每个学生能够投入在节目制作中的时间非常有限。这需要增加节目制作组的组数和每组中学生记者的人数,用人数的提升,弥补工作效率的不足。增加记者人数可以获得连带性的提高效果。人数增加之后,节目组的制作能力提升,单个学生的制作压力减轻,有利于提高节目的质量。CUC Newsline的播出频次过低,在增加记者人数之后,可以增加节目播出频次,实行每周播出,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保证。设立专门的网络推广小组,及时将节目上传互联网,并负责官方微博、微信的运营,与受众互动,提高学生全媒体策划能力,提供多样化的新闻产品,提升节目的综合影响力。二是增加教师数量,提高节目水平。CUCNewsline的指导老师均擅长文稿编辑和编译,应增加几位擅长摄像机操作以及后期制作的老师,负责指导学生提高采编能力,增加自采新闻的数量和质量。文字编辑老师与技术指导老师相配合,自采新闻与编译新闻相结合,节目的质量才能得到提升。

内引外联, 创造效益。CUC Newsline并没有广告赞助,这在高校电视媒体当中是较为普遍的现象。校园媒体,不能单纯靠“输血”,还需培养自身的“造血”功能。适度地引入社会资本,在节目当中加入广告,可以使节目摆脱单纯依靠学校拨款运营的状况,若经营效果好,甚至可以为电视台和学校创造效益。

有了经济的支持,CUC Newsline将会更有活力。一方面,广告赞助是对节目影响力的肯定,也能促进节目影响力进一步向学校周边扩大;另一方面,充足的经费为记者外拍采访,深入报道提供了支持,拿出部分经费作为奖励优秀记者的奖学金,也能够提升学生记者工作的积极性和制作水平,形成不断发展的良性循环。

作者吴敏苏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金勇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后

王岚昕系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级学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