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0年第4期(总第76期)

边疆经济与文化

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

No1412010General1No176

【教育纵横】

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邵 璇,张 晶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哈尔滨150030)

摘 要:随着中美两国交流的日益频繁,两国在家庭教育观方面的差异也凸现出来。家庭教育观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这将影响到不同民族的人们的行为差异,并在跨文化交际中出现一定的理解障碍。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是由历史背景、价值观念、社会条件决定的,中美双方应尊重彼此的文化,并借鉴其中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

关键词:家庭教育观;差异;文化;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G7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5409(2010)0420146202

  中国有句古话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印证了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是占最大部分的,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1]同时它对塑造孩子的价值观、世界观起着关键作用。因此全世界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都越来越高。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美国的交流不断增多,人们逐渐认识到两国的家庭教育具有巨大的差异。虽然中美两国的父母对孩子与生俱来的爱是共性的,但还是会因为文化差异引起的育儿观的不同造成不能够互相理解。家庭教育观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必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所体现,并可能随之产生一定的误解。

  一、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

1.中美父母的角色观差异

我国古代对于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就有“父为子纲”的说法,父母的教令子女必须绝对地服从。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依然受传统的家庭观影响,家长就意味着绝对的权威和尊严。另外还有古训“长者恒为师”。在家庭中,所有年长者都可以教育年幼者,家庭内部形成一种不平等的人际关系。父母通常会只注重孩子的成长方面,而忽视了其个性的发展方面。家长没有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看作父母的一种财产。因而孩子被剥夺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吃什么食品,穿什么衣服,上什么学校,交什么朋友,看什么电视,参加什么活动,几乎都是父母做主,孩子只能盲从。

在美国父母的角色是朋友,是引导者但并不是主宰者。子女是独立的个体,子女有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兴趣爱好。父母不仅注重孩子的成长,更加看重个性发展。孩子有自己的交际圈,有自己的想法,一般父母不会干涉。

在我国,父母在家要帮孩子打理好一切,包揽一切生活上的事情,从不让孩子自己插手。他们只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每天只将精力放在学习上,希望孩子能有个好成绩,这样才能有个好前途。父母将全身心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2]使孩子过上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甚至现在有些成年人还要依靠父母洗衣服、做饭,呈现高分低能现象。

在美国,父母不会包揽孩子的事情。美国的孩子一般会主动做家务劳动,如洗自己的衣服、收拾屋子、做点心、做编织等。孩子可以自己打工挣钱,也可以在家里干活,父母付给他们钱。美国的孩子一般在18周岁以后就必须离开父母的家庭,甚至一些孩子的大学学费是自己打工赚来的,他们并不会理所应当地认为父母必须为他们支付学费,他们对自己能够独立出去生活很有信心。

2.中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

中国家庭的教育方式一般来说是说教教育,要求孩子守规矩,学习好,要听话,要乖巧,这样才是好孩子、懂事的孩子,不会惹父母生气。因此孩子没有也不允许有任何的异议和独到见解,所有事情都是父母拿主意,父母去替代执行,父母认为孩子还小,因此没有给他们选择和自主的权利,导致孩子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往往持有等待观望、缺乏自信、墨守陈规、不敢尝试、不愿创新、不愿吃苦。因为习惯了听从父母的指挥,一旦没有父母做主,

[3]

自己便不敢作出任何大胆的决策。孩子们除了学习没有任何课外活动可言,他们也往往没有任何的隐私可言,父母掌握孩子的一切,一旦发现有什么不同寻常的动向,父母往往不是与孩子谈话,而是私自进行猜测和搜查孩子的东西,电话和信件也要一一过问。当孩子做得不好时,父母就会拿出别人

收稿日期:2009212210

),女,哈尔滨人,硕士研究生,从事英语语言学研究;张 作者简介:邵 璇(1983晶(1970

人,副教授,从事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

),女,哈尔滨

 146

BIANJIANGJINGJIYUWENHUA

邵 璇,张 晶: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做对比,使孩子自信心受挫;即使孩子做得很好,

父母也会教育其要谦虚和低调。另外在道德教育方面中国父母非常懂得“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是在教育自己并检查自己的人格”,父母要把自己的好品质灌输到孩子身上,就必须严格地遵守自己的内心信仰。强大的行为力量在孩子的道德观念形成期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效力。

美国父母的教育方式一般来说是比较开放和平等的。美国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要有个性,帮助孩子成为有个性的人被美国父母认为是自己的职责。他们允许孩子有独到的见解和想法,不可人云亦云。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想办法去完成,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并不意味着放任不管,而是美国的父母给孩子绝对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在锻炼中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责任心。美国的父母希望孩子多方面地发展,不会看重学习成绩,甚至不会过问学习上的事情,而是尽量让孩子参加各种活动,培养竞争意识,锻炼意志品质,让孩子学会吃苦耐劳。至于追求平等的教育方式来说,美国父母做得非常好,他们会与孩子做朋友,尊重和理解孩子,使得家庭生活愉快温馨,创造了宽松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使得孩子遇事积极乐观、敢于参与、好奇心强、主动创新,肯动脑筋。父母给孩子绝对的信任,不会对孩子的隐私进行任何干预。美国父母重视的是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父母的信任和称赞会增强子女的自信,是孩子成长的动力。在美国家庭道德教育中,宗教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去做礼拜,在餐桌前祈祷,成了一种生活方式,难以把它和被认为是这个民主国家中家庭的特殊责任的道德教育分开。在现代社会,父母依然希望共同的上帝始终在内心深处把孤立的人类统一在一起。

  二、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的原因

1.历史背景的不同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国,经历了几乎所有的社会形态变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但封建思想影响根深蒂固,对个人发展约束很多,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着顺从和保守的思想,因此创新意识薄弱。然而美国是一个只有两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旧有的思想文化很少,并且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能够较快地接受新的思想和文化,个人发展的约束较少,因此,他们更多地具有冒险和创新精神。

2.价值观念差异

中国人讲共性,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直至今日,个人的价值只有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才得以体现。在中国家庭中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个人喜

好,父母把孩子视为自身价值的延续,将孩子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希望,一切都在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孩子的未来。他们不注重个人兴趣和感受,常常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兴趣爱好。美国人讲个性,价值观是以个人为本的个体主义,注重个人利益,崇尚个人发展实现自我,这是美国文化核心。所以在美国家庭中,父母倾向于把孩子看成是独立的个体,子女自我价值的实现显然是要尊重子女的意愿、想法和兴趣,美国父母比较重个人生活享受,

[4]

平时决不会为了孩子而牺牲自己的生活。

3.社会条件差异

中国由于经济条件落后,社会养老保障不健全。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从个人养老或个人荣誉面子角度考虑得比较多,教育孩子要知恩图报,比如古话说“养儿防老”,从小教育孩子光宗耀祖,为家庭争光,将家庭教育功利化。而不会在意孩子的感受,甚至至今有的家长还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言论,对孩子随意打骂。美国经济条件发达,社会养老保障健全。父母不认为养儿就是为了防老,自己老了可以进养老院,毫无后顾之忧。因而把孩子培养到18岁,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责任心和同情心的人就算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完成了养育孩子的任务。孩子将来的路如何走,全靠他自己去奋斗。至于能不能为家族争光,美国的父母通常不会考虑,更不会随意打骂,在美国打骂和虐待儿童是要付诸法律制裁的。

  三、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的跨文化交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美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美两国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所形成的不同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必然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家庭教育观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不同的家庭教育观必然在跨文化交际中有所体现并可能随之产生一定的误解。对此我们应当首先了解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了解差异是实现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由于家庭教育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因此社会关系也常常带有家庭教育成果的特点,这对跨文化交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实这些差异都映射出中美家庭教育观的文化差异,了解这些差异,误会就会随之消除。其次,正视中美家庭教育观差异,相互理解是进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际的关键。任何民族都具有自己的特点,都值得其他国家的人学习。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应当尊重彼此的文化,并借鉴彼此在家庭教育方面的有价值和合理的成分,运用这些来丰富自己国家的家庭教育方法和发展本国的文化。同时在以后的教育中,应该把中美两国教育观中的有利因素结合起来,建立一种更适合孩子成长的教育,培养更多能适应国

[5]

际要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1] 黄小勇,黄菜方.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8).[2] 王晓虹.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比较[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3] 陈 铭.中国与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若干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1996(2).[4] 黄河清.中美家庭教育的跨文化比较[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11).[5] 徐瑞华,刘 丰.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现代企业教育,2006(7).

〔责任编辑:于茂昌〕

BIANJIANGJINGJIYUWENHUA

 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