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铜金属加工行业分析

铜金属加工行业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铜加工行业分析分析

目录

一、行业分析 ................................................................................................................................... 1

(一)铜加工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 1 (二)中国铜加工行业概况 ................................................................................................... 1 (三)铜合金棒行业概况 ....................................................................................................... 6 (四)铜合金线行业分析 ..................................................................................................... 14 (五)中国铜加工行业竞争格局 ......................................................................................... 16 (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 18 (七)行业利润水平 ............................................................................................................. 20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 20 (九)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 23 (十)上下游关系 ................................................................................................................. 25 (十一)年市场占有率及变化情况 ..................................................................................... 26 (十二)项目市场竞争情况 ................................................................................................. 27 二、重点考察要点 ......................................................................................................................... 31

一、行业分析

(一)铜加工行业主要法律法规

法规发布 主要相关内容 国家计委、经贸委令第 7 号《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合金材料的研发和制造 和技术目录(2000 年修订)》 发改环资[2005]2199 号《关于组织在十个试点省市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形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成若干示范城市 的通知》 鼓励类:高精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开发, 国家发改委令第 40号(2005) 《产轨道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造,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5年本)》 术开发及应用,有色金属生产过程检测和控制技术开发 重点研究开发满足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需求的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高性能复合材料、轻质高强金属、具有环保和健康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功能的绿色材料、材料设计与制备的新原理与新方法 高性能铜合金材(高强、高导、无铅黄铜等)生产技术,通过连铸、拉拔制成合金管线材技术,低成国科发火[2008]172号 《国家重点本、高性能金属符合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特种导电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08)》 和焊接用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材料等制造技术,特殊功能有色金属材料及应用技术 (二)中国铜加工行业概况

铜加工行业属于铜产业链的中间环节,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铜加工产品依其含铜量可分为纯铜和铜合金产品。纯铜具有高导电及导热性能、良好的可加工性、令人满意的强度和良好的抗腐蚀性、耐磨性;铜合金是以铜为主要合金元素,加入其他辅助元素熔合而成,使铜的功能和加工性能得以进一步提升,

1

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途和不同性能的产品要求。铜及铜合金的优良属性使铜加工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军工、通讯、电力、电气、电子、五金、机械制造、家电、汽车等众多领域。据安泰科统计,目前铜合金加工材在中国铜加工材的生产总量中约占 20%,而且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和各行业的发展,铜加工行业的发展趋势已由传统的铜加工业务向新型铜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向转变。

经济全球化及制造业中心向亚洲的转移, 使得世界铜及铜加工材的生产与消费的重心向亚洲,特别是向中国迅速转移。近年来,世界铜加工材产量如下表:

单位:万吨

由上表可见,如果不考虑中国的产量,2005-2008 年度,世界铜加工材的生产量基本在 1,100 万吨上下波动;但若考虑到中国的产量,世界铜加工材的产量年均增长幅度超过 4.59%。受 2008 年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 年世界铜加工材产量(不含中国)下滑至不足 840万吨,但中国的产量仍保持了较大的增长。由此可见,中国铜加工材产量的快速增长改变了世界铜加工材的生产格局,并使得世界铜加工材的产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中国民众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和制造业的强劲增长带动了铜加工行业需求的快速扩张, 铜加工产品表观消费量从 2001 年度的 247.50 万吨迅速增加到 2008年度的 790.33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 18.70%。2008 年第四季度,铜加工行业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同比有所下滑, 但 2008 年度和 2009 年度表观消费量和产量仍达到了历史最高位。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铜加工产品消费第一大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将会进一步带动铜加工材的市场需求,2009 年度消费量达到 850.10万吨。

2

铜加工产品需求的持续增长促进了中国铜加工行业的快速发展, 铜加工产品产量从 2001 年度的 185.80 万吨增加到 2008 年度的 748.60 万吨,年均增长率达22.81%。2009 年度,世界铜加工产品产量为 1,652.00 万吨,中国所占比重超过了 49%,其他主要生产国依次是美国、日本、德国和意大利。作为全球最大的铜加工产品生产国和消费国,中国仍在快速占有世界更大的市场份额。

中国铜加工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这三大制造业集聚区,尤其是浙江、江苏和广东。2008 年度,三省的表观消费量和产量均占全国比重的 2/3,其中产量最大的浙江省约占全国总量的 1/4。

随着产量的逐年增长,中国铜加工行业逐渐形成了以线材、管材、板带材、棒材等几大类产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2008 年度,国内铜加工材产量中,线材产量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管材、板带材、棒型材、箔材,具体比例见下图:

3

据安泰科统计,目前中国铜加工材的整体产量中铜合金材的产量约占 20%,但在各大类产品内部则有所不同, 如线材产品绝大部分是应用于电线电缆的纯铜线,铜合金线的比重只占 5%左右,而棒材产品中铜合金棒的比重则接近88%。

经过 20 多年的快速发展,目前中国铜加工行业呈现出以下特点: (1)行业结构有待改善,产品未能满足高新技术领域的市场需求 中国铜加工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使得行业内部缺乏有效的调控和自律,导致我国行业普通产品产能过剩、竞争激烈,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的局面。以铜棒材行业为例,2009 年度中国铜棒材表观消费量为76.60 万吨,其中精密铜合金棒和环保铜合金棒、 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等高性能铜棒的表观消费量合计38.37万吨,而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产量合计为31.40 万吨, 供求缺口 6.97 万吨需要依靠进口,占当年同类产品消费量的18.17%。

进口产品的高端属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加工精度高,二是材料由于专利技术等限制国内目前无法生产。因此,中国铜加工行业的产业政策鼓励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从根本上解决材料与工艺问题,改善行业产品结构,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电子信息工业等高新技术领域对高精尖深加工产品的需要。

(2)行业整体的研发实力有待加强

中国合金材料企业与国际一流企业同台竞争, 研发实力的差距是根本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材料研发和生产工艺两个方面。新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是为了满足下游行业对材料性能的新要求, 生产工艺的不断改进则一方面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另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合金产品的工艺精度,为下游客户的生产降低加工成本。中国合金材料行业技术创新活跃,新技术在合金材料的产业化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近年高性能、高耐磨等合金材料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4

相比而言,虽然国内铜加工行业在高强高导铜合金、环保铜合金、高效散热管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已成为铜合金棒出口的主要优势品种,但在功能铜合金、 铜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前沿研究领域与国际主流生产商的差距依然明显。随着中国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行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设立研发中心、增加研发投入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是企业研发经验的积累和行业整体研发实力的提升是个长期的过程, 中国铜加工行业只有不断加强研发实力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行业的国际竞争力、维持可持续增长。

(3)行业集中度有待提高,尚未形成世界级的铜加工龙头企业

中国有 1,000 多家铜加工企业,但至今还没有一家能在综合实力上与世界同行业先进企业相抗衡, 在生产规模、 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距。国际先进铜加工企业的年产量全部在20 万吨以上,KME(欧洲金属公司)的铜加工产品 2008 年度产量受金融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但仍达到了 57.10 万吨,而目前国内产量最大的铜加工上市公司, 海亮股份 2009 年度铜管棒材销量为 14.79万吨,营业收入为60.52 亿元;其次为精诚铜业,2009 年度实现产量 7.81 万吨,营业收入 21.56 亿元,其他上市公司则规模更小。

近年来铜价高位运行,加大了行业内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和运营成本,铜价的大幅波动也对企业的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存货管理方面,企业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亏损。若未来铜价持续保持高位,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被迫减产、停产甚至被淘汰。因此,行业的自然演变和行业环境的变迁给管理严谨、创新能力强、产品有特色、有竞争力的企业带来了行业整合的机会。

(4)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丧失,新的竞争优势尚待确立

与其他国家的同类产品相比,我国铜加工产品具有低成本优势,这主要得益于较低的劳动力成本、能源成本和投资成本。但是,我国铜加工企业的这些竞争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一方面,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逐步提高;另一方面,由于铜加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设备和技术的更新改造、研发投入的不断加大压缩了劳动力成本和能源成本在生产成本中所占的比例。所以,中国铜加工行业的低成本优势将会逐渐丧失。面对国际同行业企业的竞争,我国铜加工企业还未确立研发、生产规模、产品结构等方面的优势,在此期间,普通及低端铜加工产品领域将会面临激烈的竞争。

5

具有持续的自主创新能力、 能将研发成果有效产业化的企业将借助全球视野逐渐形成规模,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并在专业化和品牌化经营的过程中被市场认可,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

(5)上游冶炼企业大规模进入铜加工行业

我国铜资源较为匮乏,加上铜价维持高位且波动较大,使得国内具有资源优势的铜采选和冶炼企业已经或准备进入铜加工行业。上游冶炼企业具有资源、规模、资金优势,在大规模的普通铜加工产品市场具有成本优势。采选、冶炼企业和铜加工企业在生产管理和经营模式上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国际上采选和冶炼企业涉足铜加工行业的案例以失败居多。 目前铜加工行业高端领域正在向新型合金材料的研发和生产趋势发展,我国国有大型冶炼企业进入铜加工行业的经济、社会效益尚未体现。

(三)铜合金棒行业概况

(1)铜合金棒的主要应用领域

铜棒按材质可分为纯铜棒和铜合金棒,而铜合金棒又分为黄铜棒、白铜棒和青铜棒。黄铜是以锌为主要辅助元素的铜合金,白铜是以镍为主要辅助元素的铜合金,青铜是以锌、镍以外的元素为辅助元素的铜合金。从铜棒的生产工艺及技术角度可将铜合金棒分为普通铜合金棒、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精密铜合金棒主要是指在单根棒材甚至一批棒材之间,化学成份、金相组织和机械性能均匀、尺寸精度高、棒形优良、适宜在高速数控车床进行深加工的合金棒;高性能铜合金棒则是指具有高强度、高导电率、高耐磨、环保、节能等特殊性能的合金棒。

6

铜合金棒材作为基础工业材料,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2008 年度国内铜棒材消费中,约 43%用于水暖卫浴、锁具等五金行业,用于家电行业的消费量约占20%、交通运输行业约占16%、电子通讯及 IT行业约占 16%。

(2)世界铜合金棒市场概况

根据世界有色金属统计和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数据统计,2009 年度全球铜加工产品产量总计838.80 万吨 (不包括中国产量) , 其中铜棒产量为 244.80 万吨;从地区看, 亚洲地区铜棒产量最大, 2009年度达到126.20 万吨, 其次是欧洲 84.00万吨。由于生产成本等原因,传统发达国家的铜棒产量趋于减少,但亚洲和其他地区的增长使得全球铜棒产量保持稳定, 基本维持在 300 万吨的水平。 2004-2009年期间,世界铜棒材产量和表观消费量见下表:

单位:万吨

7

2008 年除亚洲外,国际市场上各地区铜棒产量都以满足内需为主,各地区铜棒消费量占全球的比重与其产量占比大致相当。亚洲地区的铜棒贸易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中国的精密铜棒无法满足自身需求,需要从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进口。

(3)中国铜合金棒市场概况

根据安泰科统计,2009 年度中国铜棒材产量中,纯铜棒约占 12%,铜合金棒约占88%。国内铜合金棒以普通黄铜棒为主,其余为精密铜合金棒和环保铜合金棒、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等高性能铜合金棒。

2005-2008 年期间,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产量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11.84%和 12.27%,远高于同期整体铜棒材和铜合金棒的产量增速,其产量占铜合金棒的比重合计从2005年的31.64%提高到 2008 年的 45.17%,而同期普通黄铜棒的产量比重则从68.36%下降为54.83%,2009 年度,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的产量进一步突破历史高位,从 2008 年度的 27.10 万吨增加至 2009年的 31.40 万吨,行业的产品结构调整明显。

单位:万吨

2005-2008 年期间,国内铜棒材和铜合金棒的消费量稳中有降,但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的消费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年均增长率分别为 8.02%和4.50%, 占铜合金棒表观消费量的比重也从 2005 年度的 40.22%上升到 2008 年度的 50.66%,而同期普通黄铜棒的消费比重则从 59.78%下降至 49.34%。2008 年度和 2009 年度,受金融危机的影响,铜棒材消费量整体趋稳,但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的消费量仍保持快速增长,从 2008 年度的 34.60 万吨增加至2009 年度的 38.37 万吨,显示出行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由于国内多数铜加工企业市场定位低,2005 年以来当铜价持续走高时,下

8

游产业在成本压力下在部分低端产品领域选择了锌、铝等替代材料,使得铜棒材行业整体消费量稳中有降。另外,社会环保意识增强,环保标准执行日益严格,多数国内企业准备不充分,有效供给不足,也是导致国内铜棒表观消费量下滑的原因。 但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精密铜合金棒和高性能铜合金棒等高端市场的产品需求仍保持持续增长。

中国铜棒市场多年来存在供不应求的局面,即产量小于表观消费量,供求缺口需要进口来弥补。2005-2008年期间,中国每年净进口铜棒材约10 万吨,进口铜棒占国内表观消费量的比重约为 15%, 其中进口的主要品种为精密铜棒和高性能铜棒,合计占铜棒净进口的比重从 2005 年度的 87.16%上升到 2008 年度的90.36%,2009 年度虽然净进口量减少,但比重进一步上升至 91.71%,显示国内高端铜棒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仍有待提高。

单位:万吨

从贸易方式来说,国内铜棒进口主要是以加工贸易为主。2008 年度,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进口的铜棒占进口总量的86%, 其次是保税区转口贸易和一般贸易;从进口地区来看,铜棒进口量最大的省份为广东、江苏、福建,三省合计铜棒进口量占总量的 82.20%,其中,仅广东省进口量就占到 63%;从进口国家和地区来看,从韩国、台湾、日本进口的铜棒达 7.60 万吨,占进口总量的84%。

铜棒净进口量从总体看呈逐年下降趋势, 一方面是国内铜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提高之后替代了部分进口产品; 另一方面是部分国际厂商在中国境内组建了独资或合资企业生产铜合金产品。以中国持续净出口的铜管为例,也经历了最初的净进口,然后随着国内技术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产品具备了国际市场竞争力并实现了净出口。目前我国铜棒产品仍处于净进口的状态,说明铜棒产品的品质和市场前景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安泰科预计,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以及房地产、交通运输、电子通讯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将使铜棒行业未来保持平稳增长。

9

单位:万吨

(4)精密铜合金棒市场分析

精密铜合金棒一般指数控车床用铜合金棒,相对普通黄铜棒而言,其切削性能、表面光洁度、直度、材质致密度等方面性能更突出,尤其适于高速自动数控车床的加工,可以大大提高切削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提高产品成材率,降低下游客户的生产成本。

国内精密铜合金棒产量增长迅速,从 2005 年度的 12.30 万吨增加至 2008 年度的 17.10 万吨,年均增速达 11.84%;表观消费量从 2005 年度的 15.60 万吨增加至 19.60 万吨,年均增速为8.02%,而且2009 年度保持了这一增长势头。精密铜合金棒产量在铜合金棒总产量中的比重已经由2005年度的20.16%提高到2009年度的 33.06%。2009 年度,国内精密铜合金棒产量达到 20.00 万吨,使净进口量从 2005 年度的 3.30 万吨下降至 2009 年度的 2.37 万吨,具体如下表:

单位:万吨

精密铜合金棒以其优良的加工性能,被广泛应用于通讯、军工、交通、电子 信息等行业产品的配件加工,是铜棒产品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由于普通黄铜棒 在一般领域基本能满足客户需求,目前在低端市场仍有较强的竞争力,但随着市 场对产品性能要求的提高、下游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环保形势的严峻,其产量 和消费比重已经开始逐年下降。另外,持续高位运行的铜价以及客户不断提高的 自动化生产程度也有利于精密铜合金棒对普通黄铜棒的替代。安泰科预计,2012

10

年度中国精密铜合金棒产量将达到 27.00 万吨,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吨

(5)环保铜合金棒市场分析

普通黄铜棒和精密铜合金棒一般有一定含量的铅, 铅可以提高铜合金的切削性能,但铅容易溶出造成污染,危害人体身心健康,而且含铅废液和废料的排放和处理至今仍未找到好的解决办法。世界卫生组织 2005 年修订的最新饮用水标准建议更换含铅阀门及管件,目的是为了保护婴儿、儿童、孕妇神经不受毒害,以免造成智力发育不良。 随着人类活动及工业的发展, 铅对环境的污染日趋加重,因此世界各国对工业产品中的铅含量做出了严格控制的限令。

环保铜合金是为了替代铅黄铜而衍生出来的新型合金, 符合目前各国的环保标准,理论上环保铜合金能够全部替代普通黄铜,但由于价格较高等原因,在部分应用领域替代普通黄铜仍有很大难度,不过替代已经成为趋势。目前替代铅黄铜的主要领域集中在饮用水、水暖、卫浴洁具、电子电讯、家电、五金装饰、照像器具、 汽车交通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随着该等行业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各国环保法规更严格的执行,环保铜合金棒的市场前景广阔,其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展。

①世界环保铜合金棒市场概况

世界各国无铅化规定的出台将增加市场对环保铜合金棒的需求。 根据安泰科提供的数据,截至 2009 年末,全球环保铜合金棒年产能为 6 万吨,预计 2014年全球需求量将达到 12 万吨,产量远远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市场需求。世界上对环保铜合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用其他元素来替代原有含铅铜合金中的铅,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铋、锑、硅三大成熟的产品系列。

②中国环保铜合金棒市场分析

2009 年度中国环保铜合金棒表观消费量为4.30 万吨,消费主要集中在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饮水系统、水暖卫浴、电子通讯、洁具等领域的高端产品。根据海

11

关统计,2006-2009 年期间国内环保铜合金棒的进口量保持在 2 万吨左右,接近当年消费量的一半,主要进口地区为广州、江苏等水暖卫浴和电子通讯的生产基地,进口方式以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贸易为主,即进口的环保铜合金棒在生产出终端产品后又出口到国外。中国水暖卫浴、五金、洁具、家电等产品占有较高的国际市场份额,如家电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超过50%,各国执行更严格的环保标准将间接带动中国环保铜合金的市场需求。

单位:万吨

受良好需求预期的影响,近几年国内环保铜合金棒的产量增长迅速,2009年产量达 2.50 万吨。但是环保铜合金棒属于高端产品,存在较高的技术壁垒,尤其是出口产品更会涉及到知识产权和进口国的环保认证,因此,尽管近几年供求矛盾突出,但环保铜合金棒在国内并未形成规模生产。公司基于完备的环保铜合金自主知识产权体系、产品配方的成本优势和丰富的产品生产及出口经验,计划通过本次募投项目扩建年产 1 万吨的无铅易切削黄铜棒线生产线项目, 建成后有望替代环保铜合金的进口, 降低下游行业产品的生产成本, 增强其国际竞争力。

中国环保铜合金棒的需求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内消费,二是国外对无铅消费产品的间接需求。比如 2008 年 7 月,北京市保护健康协会就日用铜质水表铅溶出物对自来水水质的影响进行检验, 结果在所抽取的样本中有 90%的水表铅溶出量增加值超标。中国在电子信息、饮用水行业已经制订了国家标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 预计将在越来越多的领域执行强制性的无铅化标准,带动国内对无铅铜合金棒需求的持续增长。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基地,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产业体系,在饮用水、水暖卫浴、 家电、 五金、 玩具等众多领域的国际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产品仍将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因此,面对欧盟、日本、美国等主要国家

12

的无铅化强制性要求,中国的外贸出口将带动对环保铜合金的巨大需求。例如,2008年度中国电子信息产品出口达到 5,217.60 亿美元,其中计算机、通信设备和家用电子电器合计出口 3,834.90 亿美元。根据安泰科的需求预测,2014 年度全球环保铜合金棒将可以替代约 12 万吨的铅黄铜棒,2012 年度中国对环保铜合金棒的需求量将达到 6 万吨,具体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吨

(6)高强高导铜合金棒市场分析

高强高导铜合金是指具有高强度、高导电性的铜合金,最初应用于高端自动化设备的关键部件。铬锆铜是最优秀的高强高导铜合金,特点是经时效处理后硬度、强度、导电性和导热性均能显著提高,且耐磨性和减磨性好、寿命期长、易于焊接。铬锆铜棒主要用于模具材料、炼钢厂结晶器、电机整流子、汽车电阻焊电极,以及其他高温环境下对强度、硬度、导电性、导热性有较高要求的零件。高强高导铜合金与其他铜合金的性能对比见下表:

铬锆系铜合金性能优良,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模具行业、电子通讯、电气化轨道交通等高科技行业的发展和国产化率的提高, 对基础材料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潜力很大。安泰科预计未来1-3 年,国内铬锆铜板、带、棒材年产量将达到8,500 吨以上,其中铬锆铜棒出口量将达 2,000吨/年,国际需求量预计达到国内需求量的 8-10倍。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生产对技术工艺要求极其严格, 国内只有少数企业能够

13

生产,下游需求的增长为我国高强高导铜合金的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铜合金线行业分析

(1)铜合金线的主要应用领域

铜线材分为纯铜线和铜合金线两大类, 纯铜线作为导体材料广泛应用于电力电缆、电气装备电线电缆、通信电缆、光缆和绕组线等领域。铜合金线是以铜为基体加入多种其他金属元素熔合成合金线坯,通过拉拔、热处理等复杂工艺得到的成圈或盘的实心线产品,按功能可分为普通铜合金线和特殊铜合金线,特殊铜合金线包括青铜线、白铜线、银铜线、专用合金线等,以及普通黄铜线和铅黄铜线中的高附加值产品。

2008 年度中国铜合金线材有 18%用于气门芯、条帽线,17%用于拉链,16%用于电气化铁路用接触线,14%用于焊料,13%用于接插件,以及眼镜框架、电子等众多领域,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2)中国铜合金线在世界中的地位

据国际铜加工协会(IWCC)数据显示,中国、欧洲、日本、美国是全球铜合金线的主要生产国。 2008年度全球铜合金线产量大约为51.30 万吨, 2005-2008年期间年均产量增长率为 5.75%,2009 年度产量为 49.98 万吨。中国是铜合金线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 年度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达 34.17%,且未来比重将会进一步增加。中国及全球铜合金线的产量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吨

同样,中国、欧洲、日本和美国也是铜合金线的主要消费国。2005-2008 年期间,全球铜合金线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4.50%,2008 年全球消费量达 50.10 万

14

吨,2009 年度上至 51.50 万吨,其中中国是消费量最大的国家,2009 年度铜合金线消费量17.68 万吨,约占全球总消费量的34.33%。 (3)中国铜合金线市场概况

中国铜线材年产量约占全部铜加工材年产量的40%, 其中纯铜线年产量约占铜线年产量的95%,其余为铜合金线。铜合金线产量虽小,但其应用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生产工艺复杂,对材料和工艺研发投入的要求比较高。 2005-2008 年期间,中国铜合金线表观消费量年均增长率为 14.30%,2008年度的消费量超过 16 万吨,2009 年度提高至 17.68 万吨;同期,铜合金线年均产量增长率为 15.57%,2008 年度产量为 15.50 万吨,2009 年度上升至 17.08 万吨,具体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吨

铜合金线的年进口量维持在 1.40-1.80 万吨的水平,以性能特殊、国内难以满足需要的特殊铜合金线为主,主要进口来源国或地区为日本、韩国和台湾。

安泰科预计,中国铜合金线的年消费量将从 2008 年度的约 16 万吨增加到2012 年度的23 万吨,年均增速为 10%左右。

(4)特殊铜合金线市场分析

特殊铜合金线包括青铜线、白铜线、环保铜合金线、高强高导铜合金线及其他具有特定性能的线材, 并依各自特性而有其相应的应用领域, 如青铜线弹性好、耐腐蚀、耐磨,主要用做弹簧接触片、精密仪器耐磨零件和抗磁元件等;白铜线用作结构体、接插件、眼镜框架等;高强高弹锡磷青铜合金线适用于航天航空接插件、电脑配件、仪表游丝、电弧钎焊料等;高强高导铜合金线被用于 IC 框架引线、汽车、宇航工业中焊接钢板和不锈钢板电极线等;环保铜合金线用于制作有生态环保和卫生安全要求的电子通讯、接插件、家电等的零部件。

中国铜合金线材中, 特殊铜合金线的消费比重约为40%, 产量比重约占

15

30%。2005-2008 年期间,国内特殊铜合金线年均消费量增长率为 9.26%,年均产量增长率为 15.57%,2009 年度增速有所放缓,消费量和产量分别为6.52万吨和4.95万吨。我国 2005 -2009年的产量和表观消费量情况见下表:

单位:万吨

随着中国装备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如探月工程和大飞机项目)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国内外环保标准的日趋严格,安泰科预计,高强高导、环保、银铜线等特殊铜合金线的年均消费量增长率将保持在16%以上, 而普通铜合金线的需求将趋于稳定,年均增速在 4%-6%之间。 (五)中国铜加工行业竞争格局

(1)铜合金棒行业的竞争格局

中国统计在内的规模以上铜合金棒生产企业约有50 家,2008 年产量 2 万吨以上的企业有 5 家,分别是金田集团、宁波金龙、博威合金、国东铜材和海亮股份,产量合计 25.21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 36.86%,行业集中度较高。2009 年度,贵溪亿新的铜棒产量也突破了2万吨,达到2.63 万吨。

金田集团是国内最大的铜棒生产企业, 发明的利用废杂铜直接生产黄铜棒的“金田法”生产技术曾获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产品以普通黄铜棒为主,近年精密铜棒的产量增长较快。宁波金龙主要生产铅黄铜棒型材系列产品,也有部分青铜锭。贵溪亿新是一家2006 年成立的铜加工企业,主要生产黄铜棒、紫铜杆、铜丝、铜阀门等铜加工材和铜制品。国东铜材近几年产量增长迅速,产品以铅黄铜系列为主,还包括环保无铅、低铅系列产品。近年海亮股份减少了普通黄铜棒生产量,加大了精密合金棒和无铅黄铜棒的比重。

①精密铜合金棒

国内精密铜合金棒一般指精密铅黄铜棒,国内精密铜合金棒行业已经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2009 年度博威合金、国东铜材和海亮股份三家企业的产量合计为6.20 万吨,全国总产量为20 万吨,占比 31%。

16

中国精密铜合金棒生产企业以博威合金、海亮股份和国东铜材为代表,另外还包括金田集团、中铝上铜等知名传统企业,该等企业均在各自领域参加了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如博威合金的研发人员和海亮股份共同起草了国家标准《铜及铜合金外型尺寸检测方法棒、线、型材》 、 《易切削铜合金棒材》 ;而精密铜棒现行的唯一行业标准《数控车床用铜合金棒》则由博威合金研发人员编制。

②环保铜合金棒

中国环保铜合金棒的主要生产企业包括博威合金、海亮股份、国东铜材以及中铝洛铜和四川鑫炬,2009 年前三家企业合计产量 0.43 万吨,占当年全国总产量的 17.20%。环保铜合金作为铜行业的高端产品,受知识产权和生产检测技术的制约,目前国内还没有形成规模化生产,但竞争格局较为稳定。

2006 年欧盟实施的 ROHS、WEEE 指令推动了世界范围内无铅化标准的提升,出口行业的迫切需求也推动了国内无铅黄铜的研发和生产。如海亮股份、鑫炬矿业均有无铅铜合金方面的发明专利。

国外从事环保铜合金棒生产的企业主要有日本三宝、日本三越、德国维兰德等国际铜加工巨头, 该等企业均拥有各自的专利产品, 生产主要满足其国内需求。

③高强高导铜合金棒

高强高导铜合金的生产对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 国内能生产该合金的企业很少,在主要生产企业中,烟台鲁宝以板带材为主,2009 年度前两名高强高导铜合金棒生产商的产量合计 0.22 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 60%以上,行业集中度较高。

世界各国开发的高强高导铜合金材料近百种, 但铬锆系铜合金是各国最为看好的高强高导合金系。国内对铬锆系铜合金的开发才刚刚起步,中铝洛铜联合清华大学、河南科技大学进行了该系合金的研制,性能基本达到国外水平,但尚未实现规模化生产,高强高导铜合金引线框架铜板带等高端产品还需依赖进口。

(2)铜合金线行业的市场竞争格局

中国铜合金线生产企业众多,但规模小、产品单一、技术含量不高,主要生产商有 15 家。2009 年度前 10 名生产企业铜合金线产量合计 8.97 万吨,占

17

全国总产量的 52.52%,产业集中度较高,具体情况如下表:

单位:万吨

特殊铜合金线行业的进入和退出壁垒均较高,行业已形成稳定的竞争格局,并且形成了两个发展方向,一是电气化铁路专用接触线,以邢台鑫晖、常州安凯特、沈阳北恒三家生产企业为代表,二是其他特殊铜合金线,以博威合金、鑫科材料、中铝上铜为代表,两类特殊铜合金线之间不存在相互竞争。

(六)进入本行业的主要障碍

1、技术壁垒

铜资源的约束和铜价的持续上涨, 以及工业和生活领域对有色合金材料的性能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迫使铜加工企业从单纯的加工压延向铜合金新材料、新功能的研究和铜替代材料的开发方向发展。 国际大型铜加工企业均是合金材料研发的主体,材料科学研究和先进制造技术两者相辅相成。中国铜合金棒线行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产品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材料性能上。

(1)材料研发

低端的铜产品市场已经进入微利时代,且受铜价高涨的影响,正面临铝、锌等其他替代材料的冲击,高端产品则往往存在严格的检测认证和知识产权保护。环保合金、铜替代材料、功能材料等新材料的研究和开发需要企业扎实而长期的投入,因此,国内只有领先的铜加工企业才具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可以根据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快速开发出符合要求的新产品, 形成专利保护, 率先占领市场,并对后进入的企业构成强大的技术壁垒。在这方面,博威合金、中铝洛铜、

18

海亮股份、河南金龙等企业已经走在行业前列。

(2)生产技术

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包括两方面, 一是将新材料的研究成果落实到可行的生产工艺上, 即合金化技术和热处理加工相匹配的工艺; 二是现有成熟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通过降低单位能耗和生产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国际大型铜加工企业的铜棒生产一般采用大吨位水平连铸炉生产出铜锭, 再以大吨位的反向挤压机挤制铜棒, 然后通过联合拉拔技术矫直、 精整出合格铜棒。对国内中小企业而言,由于生产设备、检测设备和生产管理经验方面的不足,产品质量不稳定、成品率低,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单位盈利能力较低。

世界上加工速度最快的数控车床转速达到8,000 转/分以上, 该机床对所加工铜棒的质量要求很高, 美国最大的通讯制造商安德鲁已经在此机床上加工公司生产的精密铜棒。公司拥有高精度、高质量、高效率的现代化专业生产线,包括从英国引进的大吨位水平连铸机,2,500 吨的反向挤压机,强对流光亮退火炉,德国产集拉伸、矫直、锯切、抛光于一体的联合拉拨机及异型全自动轧丝机等生产设备。因此,在中高端铜合金产品市场,行业已经设立了较高的生产技术壁垒。

2、资金壁垒

铜合金棒线加工行业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格局, 中小企业参与竞争较为困难,新进入者必须建成高起点、大规模的专业化生产企业才有立足之地,因此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求较高。同时,由于行业特征,原材料铜在产品价格中占较大比例, 近年来持续高涨的铜价使得原材料铜的采购和周转需要大量的流动资金,这为该行业设置了较高的资金壁垒。

3、专业的生产经验和市场销售能力壁垒

高质量的铜合金棒线产品生产需要专业的设备、精细的现场管理、相当高的技术水平和长期的生产经验积累。 国际上曾有许多拥有资源优势的铜冶炼企业为延伸产业链进入铜加工领域,如智利的国营铜工业公司、赞比亚的铜工业公司、芬兰的奥托昆普等,但目前都已退出铜加工业,原因在于铜加工行业涉及的产品种类多、工艺复杂,生产要求很高的专业生产经验,需要快速适应市场的能力,这成为参与市场竞争并取胜的一个重要方面。 铜合金棒线产品生产具有典型的

19

多品种、多规格、小批量,并向特种需求发展的特点,只有在市场竞争中建立了良好的销售网络,能够对市场瞬息万变的需求进行快速及时反应的厂商,才能在服务中赢得市场,实现销售。这种特点制约了一些没有完整销售渠道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也对挟资金优势、装备优势新进入市场的大企业提出了挑战。

(七)行业利润水平

影响行业利润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新材料和工艺技术的研发以及加工费水平,传统铜加工企业的利润水平受市场竞争的影响整体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 但拥有雄厚研发实力和先进技术装备, 能够生产高附加值的新产品或实现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利润水平较高,盈利也更为稳定。因此,行业企业的利润水平存在较大差别,特别是近年铜价高位运行且波动较大,如果企业不能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或减少铜价大幅波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成果。

(八)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影响行业发展的有利因素 (1)政策导向

国家发改委于 2005 年 12 月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将“高精度铜板带、箔、管材生产及技术开发” 、 “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开发及应用”等列为“鼓励类”项目。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2008) 》中,将“高性能铜合金材(高强、高导、无铅等)生产技术;通过连铸、拉拔制成合金管线材技术;低成本、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加工成型技术;特种导电和焊接用集成电路引线及引线框架材料;异形接触点材料和大功率无银触头材料制造技术;高阻尼铜合金材”等认定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材料技术。 《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加强对高性能专用铜铝材生产工艺、再生金属保持性能等前沿共性技术的研发; 支持填补国内空白、 满足国民经济重点领域需要的高精尖深加工项目等,具体措施包括适当调整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加大对有色金属骨干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对符合产业政策与环保、土地法律法规以及投资管理规定的项目,以及实施并购、重组、 “走出去”和技术改造的企业,在发行股票、企业债券、公司债以及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等有关

20

内容。因此,国家产业政策积极鼓励铜加工产品向高精度、新材料、深加工方向发展。

(2)技术进步

近年来,国内铜加工企业通过自身研究及与外方的合作交流,不断提高我国铜加工的技术水平,目前国内一流企业的设备及生产工艺已接近国际领先水平,铜加工产品中的铜管已从净进口转变为连续多年净出口, 铜棒线的净进口量总体看也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产品已逐步实现了进口替代。

中国铜加工材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活跃, 新技术在铜材的产业化生产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国内铜加工行业通过产学研结合,在生产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进展,其中合金连续铸造技术、自动化生产技术等创新技术的发展为中国铜加工技术的进步提供了有力支持。

(3)市场需求

铜加工产品的下游应用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国民经济的大部分行业,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为铜加工行业创造了稳定的市场需求环境,同时,消费结构升级、 新型行业的产生等因素也带动了下游行业对新材料、 新产品的市场需求。此外,我国机电、家电、电子等行业产品已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地位,且该等行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继续保持很强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各行各业产品的出口也将拉动国内铜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

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目前扩大内需政策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比如汽车行业 2009 年度产量达 1,380 万辆,比 2008 年度增长近 420万辆。铜棒、铜板带等铜材在每辆中、重型载货卡车上的用量约16-20公斤;在每辆轻型货车上约 11-14公斤;在大、中型客车上约15-18公斤;在每辆轿车上约 18-20 公斤。据安泰科分析,2009 年度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对铜棒的需求约为17.60 万吨,预计 2010 年度中国汽车销量将突破 1,500 万辆。

因此,下游行业的发展有效带动了铜棒材的需求增长,使得 2008 年和 2009年在遭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铜棒材表观消费量仍从 2007 年度的 75.20 万吨增加到 2009 年度的 76.60 万吨。安泰科预计,2012 年中国铜棒的消费量可稳步提高到 80 万吨。

2、影响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1)铜价高位运行且波动较大

近年来,铜价持续攀升后出现了大幅波动,一方面占用了企业较大量的流动资金,另一方面也对企业的原材料采购、生产周期、库存管理、销售回款等各方面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铜价大幅波动很可能在短期内给企业生产经营造成较大的影响。

在铜价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铜价波动风险造成的影响较小,而当铜价处于高位且波动幅度较大时, 铜价波动对企业经营的影响也较大。 例如, 当铜价为 20,000元/吨时,铜价波动 10%对应价格涨跌为 2,000 元/吨,而当铜价处于 50,000 元/吨以上时,铜价 10%的波动意味着价格涨跌 5,000 元/吨以上,如果没有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基本上会吞噬大部分企业全部的单位加工费收入。同时,在高铜价的市场条件下,下游用户长期订单开始减少,原料市场不稳定性增强,加上流动资金紧张导致的企业生产组织难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 铜价波动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影响就会日益加剧。

对于经营管理规范和具有产品竞争优势的企业而言, 可以采取套期保值等应对措施有效对冲或降低铜价大幅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 从行业发展趋势看,铜价波动将会淘汰资金实力弱、产品技术含量低的企业,从而提高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形成有序的市场竞争格局。

(2)劳动力、能源及环保成本的提高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出现较大的劳动力缺口,这不仅会提升劳动力成本,而且也会造成企业生产、技术人员的不稳定。电力、煤炭等能源价格的持续攀升将直接增加铜加工产品的生产成本。另外,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标准的严格执行,将增加行业对环保的投入,进而增加产品的制造成本。但对于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刚性成本的提高将促进其产品的研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提升其竞争力。

(3)高铜价引发的技术替代或产品替代

铜价高企使得某些下游行业和企业开始考虑铜的替代品,如铝、锌等价格相对较低的材料,目前主要表现在中低端产品市场,如锁具、装饰、制冷、卫浴等行业。产品替代降低了铜棒线行业的整体需求,但对高端市场领域没有影响,且有利于铜替代材料的研发和市场发展。

22

(九)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1、行业技术水平及特点

铜资源稀缺是我国铜行业的基本国情, 这一根本特征决定了铜加工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即铜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铜合金新材料及替代材料的研究与开发,近年铜价的持续上涨和大幅波动大大促进了这一进程。 中国铜加工行业在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已经获得长足进步, 但在新材料研究和新产品开发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1)铜合金棒行业

铜棒生产过程大致主要经过四个过程,即熔合-铸造-挤压-拉伸,一般将经过熔合和铸造两道工序直接制成的铜棒称为铸造棒(水平连铸法) ,经过熔合、铸造、挤压、拉伸四道工序制成的铜棒被成为挤制棒(挤压法) 。铸造棒对表面光滑度、拉伸度、硬度等性能指标要求不太高,但生产效率高,适于大规模生产;而挤制棒的性能相对要好,因其通过铸造后再经过挤压和拉伸,材质的致密度和表面光滑度等性能得到很大提高。国内的精密铜棒主要采用挤压法生产工艺,产品质量和技术性能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铜棒行业的生产工艺紧随国际趋势,向连续化、自动化的方向发展,合金的连续铸造等创新技术在国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生产流水线和单机控制技术已进入现代化水平,计算机管理和控制被广泛采用,主流生产企业的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也已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另外,产品质量分析检测和无损探伤技术迅速提高,使产品内在质量和表面质量得到保证。

(2)合金线行业

铜合金线材的生产包括制备线坯和拉制线材两个环节, 国内合金线坯多用上引法、立式或水平连铸法生产,其中特殊铜合金线坯只能使用挤压法生产。连铸连轧技术利用铸造时的热量立即进行轧制成材,不经中断和加热,具有生产效率高、能耗成本低、工艺过程连续、计算机监控程度高、质量稳定、性能均匀、表面光亮等特点,世界上 90%以上的铜线采用该生产方法。国内铜合金线行业在引进、吸收连铸连轧技术后,上引和水平连铸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相关技

23

术装备已实现国产化并被广泛应用。 (3)料研究和产品开发

铜及铜合金虽是最古老的金属材料,但对其研究却方兴未艾。美国的铜及铜合金牌号繁多,2001 年达到 480 个,其中加工合金占 70%左右,而且还在不断增加。我国目前列入国家标准的铜及铜合金牌号为 88 个,实际研制和投入生产的在 200 个以上,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巨大。以铅黄铜为例,我国仅有 5个牌号(实用的约 7 个) ,日本有 10 个,美国却多达 27 个,其对铜含量、铅含量的规范非常细致。由于各种杂质对铜性能的影响不同,详尽的合金牌号系列可以满足工业上不同的材料性能要求。因此,国内对铜合金及其他有色合金材料的研发,在牌号种类、系列化程度等方面与工业强国相比仍然差距明显,但在最新的功能材料、铜基复合材料等新材料的前沿领域与国际研发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国外大型铜加工企业是合金材料研发的主体,第一,这些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合金体系和产品:第二,这些大公司是许多学校、院所里研发机构的出资人或研究资金的提供者,针对性强,研发周期短,这一点在日本、德国尤其明显。美国的研究偏重于高技术领域的功能化铜合金,例如超高强耐热铜合金、阻尼合金、记忆合金、超塑性合金、超耐磨铜合金以及铜基复合材料等;日本则偏重于电子用铜合金(如引线框架铜合金就多达七、八十种) 、接插件用铜合金等。根据目前的发展趋势,国内领先的有色合金研究和生产企业正成为合金材料研发的主体,并将形成各自的特色合金体系和产品系列。 2、行业特有的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进步,铜合金行业的生产技术日益更新,成熟产品定价沿用“原材料成本+约定加工费”的模式,原材料价格随市场波动,加工费由铜加工企业和客户根据产品规格、工艺复杂性等因素协商确定。市场需求旺盛而技术难度高、生产厂家少的产品则由生产企业综合原材料成本、 下游客户的承受能力等因素后自主定价。生产和销售方面则一般采用“以销定产”的经营模式。 3、行业的周期性、区域性或季节性特征 铜合金棒线应用范围广,行业周期性并不明显。

我国的铜加工行业区域性明显,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

24

因为该等地区为国内家电、信息、卫浴、五金、电力等行业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也是国内经济最发达的区域。这种区域特征与下游行业相适应,铜合金生产企业接近下游客户有利于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开发出符合客户要求的高质量产品。 铜合金棒线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不存在明显的季节性,但是受 IT 通讯冬季户外施工困难以及节日性因素的影响,一季度相对处于淡季。

(十)上下游关系

在铜产业链中,铜矿开采处于上游,铜冶炼为中上游,铜棒、铜板、铜管、铜线等铜加工材料行业居中游,电力及电工电器、家电、电子信息产品、交通运输等行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铜合金棒线材料加工行业是此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在铜产业价值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铜加工行业的上游为有色金属冶炼行业,其所产的电解铜、 电解镍、 电解锌、电解锡等为行业企业的主要原材料。上游铜冶炼行业的生产经营直接决定了市场上该等金属的供应量,从而与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共同决定铜的市场价格。铜加工行业主要靠赚取加工费和部分产品的附加值为利润来源, 铜价的上涨对行业利润影响不大,但会对铜加工企业的成本构成以及流动资金需求产生一定影响。由于铜价持续高企,铜原料的成本在铜加工产品成本中所占比例极高,平均超过80%,因此有色金属冶炼行业与铜加工行业联系密切。

国内铜的来源除铜冶炼行业外,再生铜资源也是一个重要原料来源。再生铜的来源和品质会直接影响铜棒线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成本,比如为保证产品质量和性能稳定性,公司主要产品均以电解铜、电解锌、电解镍和紫铜为原料。

2、上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发展前景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中国铜精矿保障能力较低, 铜冶炼行业需要依靠大量进口各种铜资源来弥补国内的需求缺口,因此,中国铜价受国际铜价的影响较大。对铜加工企业而言,铜价稳定地保持在低位是一个理想状态, 企业不仅规避了铜价大幅波动给经营

25

带来的风险,而且占用的流动资金也会大幅下降。

根据《关于再生资源增值税政策的通知》规定,中国自 2009 年 1 月 1 日起取消再生资源产品的增值税优惠政策, 执行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废旧物资回收企业按其销售再生资源实现的增值税的一定比例(2009 年为 70%,2010 年为 50%)实行增值税先征后退的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将会规范再生铜行业的经营管理,从而有助于国内铜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3、所处行业与下游行业的关联性

铜合金棒线产品用途非常广泛,涉及的下游行业众多,如 IT 行业、电子通讯行业、航空航天行业、五金行业、空调制冷配件行业等,其对行业的产量表现为对铜合金棒线产品的直接需求,因此与铜合金棒行业关联性密切。

4、主要下游行业发展状况对本行业及其发展前景的有利和不利影响 (1)下游行业对铜合金棒线材的整体需求呈稳定增长的态势

铜合金棒线的下游产业包括 IT、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军工、五金、家电等众多行业,这些行业不仅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目前,中国已是世界上计算机、手机等高科技产品产量最大的国家,2009 年度生产计算机 1.94 亿台,手机产量接近6.20 亿部,均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并且仍保持稳定的增长。

计算机、手机等制造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持续发展和扩大外贸的支柱性行业。因此,虽然我国铜棒线的直接出口量较小,但上述终端产品的大量出口间接带动了铜合金棒线的需求。安泰科估计,2009 年仅 IT、计算机、电子通讯行业相关产品对铜棒的需求量即达 12.50 万吨左右。

(十一)年市场占有率及变化情况

2007-2009年期间,中国铜合金棒行业的主要生产商近年产量如下表:

26

单位:万吨

近三年精密铜棒产量

单位:万吨

其他特殊铜合金线

单位:万吨

(十二)项目市场竞争情况

1、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国内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能力和产量都具备一定规模且装备水平比较好

27

的企业包括中铝洛铜、中铝上铜、兴业集团、鑫科材料和铜陵金威等。

(1)中铝洛阳铜业有限公司

中铝洛铜在国内同行业中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装备水平最高,主要生产设备均从国外引进,板带设计生产能力 6 万吨/年(其中原苏联六十年代生产能力约 3万吨/年,近年除热轧宽板外,苏联老线因订货原因,很少生产) 。中铝洛铜的铜及铜合金板带生产系统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期进行了第一次技术改造,采用了当时先进的生产工艺,热轧、冷轧、退火等工序技术装备水平较高,但冷精轧、热处理和后部精整工序仍是薄弱环节,产品中厚带偏多、薄带偏少。为此,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铜及铜合金板带生产系统的第二次技术改造, 主要完善了制约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的精整工序的技术和设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 3 万吨/年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生产线。 目前市场占有率较高的是出口高精度紫黄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引线框架材料及异型铜带等产品。通过革新挖潜,2002 年生产铜及铜合金板带 4.1 万吨。中铝洛铜的优势是生产经验比较丰富,在国内外享有一定知名度。

(2)中铝上海铜业公司

中铝上铜的铜板带生产设备也是从国外引进的,装备水平较高,2008 年 3万吨年产量中主要为黄铜带、紫铜带和锡磷青铜带。生产线的热轧、冷轧、退火设备较先进,但冷轧和退火能力不足,精整工序仍需完善;由于熔铸设备技术装备水平有限,主要生产紫铜、黄铜铸锭,合金品种受到一定限制。现中铝上铜的铜及铜合金板带产能约为 4.5 万吨/年。其优势在于品牌及地理位置。

(3)宁波兴业集团

兴业集团原有的技术装备是购买美国的二手设备,2004 年产量约 1.5 万吨,当时产品规格较窄,生产能力受到限制。后随着公司在香港的上市,募集资金重点投资上了引线框架材料铜带项目,并扩大原有的青铜、白铜带材,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锡磷青铜带制造商。2008 年该公司产能 6 万吨/年,主要生产锡磷青铜和铁青铜带材、引线框架紫铜带及部分白铜带材。该公司的优势在于专注于合金铜带尤其是青铜带的研究与发展,在技术工艺上、市场开发上取得先机,上市后设备技改的资金也得到有效的保障。

(4)安徽鑫科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28

鑫科材料成立于1998年,2000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下设精密板带公司、异型铜材公司,2008 年铜及铜合金板带年产能 3 万吨。鑫科材料板带产品结构与兴业集团相似, 其下游客户为电子行业, 主要向其采购青铜带等材料,虽然鑫科材料起步较晚,但在白铜材料的发展上,速度非常快,在拉链等服装辅料上,鑫科材料的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后期鑫科材料加大了研发投入,研究高精度白铜带材,逐步拓宽了自身在电子配件材料方面的市场。鑫科材料的优势在于青铜、白铜材料方面积累工艺技术和客户资源。 公司今年来财务状况

指标\\日期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净利润(万元)销售毛利率(%)主营收入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2011-9-30 2010-12-31 2009-12-31 2008-12-31 2007-12-31 2006-12-31 387868.67 366859.32 275695.85 367764.5 427328 391398.49 4172.43 6168.57 1733.4 1746.03 10158.19 7086.56 2702.42 5442.81 2205.14 1011.56 7270.88 5172.58 4.48 4.74 5.09 2.53 4.91 5.13 34.56 33.07 -25.03 -13.94 9.18 84.49 -36.28 146.82 117.99 -86.09 40.57 144.47

(5)浙江海亮股份有限公司

海亮股份的产品以铜管材为主、铜棒材为辅,旗下控股子公司浙江科宇金属材料有限公司主要生产黄铜棒,2008年度铜棒产量 2.60 万吨,销售收入 6.39 亿元。 海亮股份的产品定位于中档及中档偏上产品领域, 主要应用于空调制冷配件、通讯连接器等行业,主要销售区域在江苏、福建、上海。海亮股份近年来加大了新产品研发力度,开发出精密空心铜棒、无铅易切削铜棒等高端系列产品,增强了产品竞争力。

公司今年来财务状况:

指标\\日期2011-9-30 2010-12-31 2009-12-31 2008-12-31 2007-12-31 2006-12-31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876715.5 19774.39 16869.21 4.55 905259.29 25797.34 23685.54 5.73 49.57 35.02 605231.6 19785.57 17542.06 8.66 -23.45 0.12 790600.65 20206.85 17521.22 5.38 16.81 0.56 676810.4 17773.33 17423.83 5.53 8.91 13.2 621460.84 15668.4 15392.35 4.84 102.45 105.24 净利润(万元)销售毛利率(%)主营收入同比增长率(%)净利润同比增长率(%)28.1 25.13

29

2010年主营构成分析

主营构成 主营收入(万元) 收入比例 主营成本(万元) 成本比例 利润比例 毛利率 铜加工行业 贸易行业 制冷用无缝铜管 建筑用铜及铜合金管 其他用途铜及铜合金管 按产品分 铜棒 铜及铜合金管件 热交换用铜及铜合金管 其他 境内销售 按地区分 境外销售 按行业分 901486.3 808.67 437216.2 194935 127534.5 76057.54 33514.14 32228.99 808.67 506011.3 396283.7 99.91% 0.09% 48.46% 21.60% 14.13% 8.43% 3.71% 3.57% 0.09% 56.08% 43.92% 849842.8 746.85 417004.9 186347 125275.4 69667.32 23195.37 28352.84 746.85 - - 99.91% 0.09% 49.03% 21.91% 14.73% 8.19% 2.73% 3.33% 0.09% - - 99.88% 0.12% 39.09% 16.61% 4.37% 12.36% 19.96% 7.50% 0.12% - - 5.73% 7.64% 4.62% 4.41% 1.77% 8.40% 30.79% 12.03% 7.64% - -

(6)铜陵金威铜业有限公司

铜陵金威是由安徽铜都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加拿大Viceroy Capital公司共同出资,在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的一家中外合资铜加工企业。公司于 2003 年11 月 27 日经国家商务部批准,同年 12 月 10 日在中国国家工商总局正式登记成立。公司注册资本5,500 万美元。

(7)宁波博威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专业从事有色金属合金棒、线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为铜合金棒、线两大类合金材料,其中铜合金棒材主要包括易切削精密铜合金棒、环保铜合金棒、高强高导合金棒,铜合金线材主要是指特殊铜合金线。

近年来财务

指标\\日期2011-9-30 2010-12-31 2009-12-31 2008-12-31 2007-12-31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利润总额(万元)净利润(万元)176932.5 10727.42 9372.29 201608.25 13683.26 11969.6 30

117098.28 10289.13 9304.01 151030.35 3892.5 3892.57 147882.74 7648.88 7567.43

销售毛利率(%)10.85 10.76 12.17 8.2 11.34 2010年公司经营分析: 主营收入主营构成 (万元) 按行铜合金 201422.2 业分 精密铜合金棒 特殊铜合金线 其它合金线 按产高强高导铜合品分 金棒 环保铜合金棒 特殊铜合金棒 新型锌合金棒

114303.1 33924.45 25446.85 16146.22 7806.85 3609.57 185.21 收入比例 100.00% 56.75% 16.84% 12.63% 8.02% 3.88% 1.79% 0.09% 主营成本(万元) 179778.5 104148.9 29128.63 22915.56 13639.25 6710.78 3101.15 134.23 利润比例 100.00% 46.92% 22.16% 11.70% 11.58% 5.06% 2.35% 0.24% 毛利率 10.75% 8.88% 14.14% 9.95% 15.53% 14.04% 14.09% 27.53 二、重点考察要点

1、根据铜加工行业进入门槛主要包括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生产经验和市场销售能力。其中技术壁垒又直接决定企业的生存能力和盈利能力。所以需要重点考察目标公司在铜加工领域的技术差别性,跟其他大型上市公司相比较的技术上的优势。

2、目标公司的产品主要应用于哪一个领域?受整体宏观面的影响,房地产、汽车、电气化铁路将不会有过去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而这些领域一直是铜加工行业需求最多的领域。目标公司的产品假如主要应用于这几个领域,产能大幅扩张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可能性较大。而假如目标公司产品主要应用于IT、电子通讯、航空航天等其他高科技产品,这个方面的问题不会那么严重。

3、目标公司募资的主要用途?增加研发?增加周转资金?扩大产能?

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